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Civil Air Defence Basemet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Civil Air Defence Basemet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人民防空
  • 地下室
  • 设计规范
  • GB50038-2005
  • 建筑工程
  • 国家标准
  • 防护工程
  • 民用建筑
  • 安全工程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ISBN:9785003820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486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Civil Air Defence Basemet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依据现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将防空地下室划分为甲、乙两类,对有关战时防御的武器以及防护要求、平战结合等方面的条款进行了全面地修改和补充;并且根据有关的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了修改。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建筑
3.1 一般规定
3.2 主体
3.3 出人口
3.4 通风口、水电口
3.5 辅助房间
3.6 柴油电站
3.7 防护功能平战转换
3.8 防水
3.9 内部装修

4 结构
4.1 一般规定
4.2 材料
4.3 常规武器地面爆炸空气冲击波、土中压缩波参数
4.4 核武器爆炸地面空气冲击波、土中压缩波参数
4.5 核武器爆炸动荷载
4.6 结构动力计算
4.7 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等效静荷载
4.8 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常用结构等效静荷载
4.9 荷载组合
4.10 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
4.11 构造规定
4.12 平战转换设计

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1 一般规定
5.2 防护通风
5.3 平战结合及平战功能转换
5.4 采暖
5.5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5.6 空气调节
5.7 柴油电站的通风

给水、排水
6.1 -般规定
6.2 给水
6.3 排水
6.4 洗消
6.5 柴油电站的给排水及供油
6.6 平战转换

7 电气
7.1 一般规定
7.2 电源
7.3 配电
7.4 线路敷设
7.5 照明
7.6 接地
7.7 柴油电站
7.8 通信
附录A 常用扩散室、扩散箱的内部空间最小尺寸
附录B 常规武器地面爆炸动荷载
附录C 常用结构构件对称型基本自振圆频率计算
附录D 无梁楼盖设计要点
……
建筑工程规范与设计方法探索 书籍名称:建筑工程规范与设计方法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核心规范体系、设计理念的演进以及面向未来的技术应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着眼于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逻辑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灵活应用。全书旨在为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结构工程以及项目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框架,用以提升设计质量、优化施工效率并确保工程安全与可持续性。 第一部分:现代建筑规范体系的构建与演进 本部分首先对全球及国内主要的建筑工程规范体系进行了宏观梳理和历史溯源。探讨了规范如何从早期的经验总结发展为基于科学理论和风险评估的现代技术标准。重点分析了规范在应对新型材料、复杂结构和特殊荷载(如地震、风荷载)时所经历的迭代过程。 1. 规范的哲学基础与目标设定: 详细阐述了建筑规范的根本目标——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探讨了不同地区规范在安全系数设定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考量。 2. 结构设计规范的演变路径: 聚焦于结构设计理论的进步,如从传统的极限应力设计法到当前主流的基于性能(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概率论和可靠性理论在现代规范制定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极端事件设计上的体现。 3. 建筑构造与功能规范的协同: 探讨了防火、防潮、隔声、热工等建筑物理性能规范,如何与结构安全规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强调了构造细节在实现这些规范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核心理论与先进计算模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特别关注了非常规结构和高层、大跨度结构的设计挑战。 1. 材料本构关系与非线性分析: 详尽阐述了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如木结构、玄武岩纤维)的先进本构模型。重点讲解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在模拟结构屈服、损伤和破坏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分析来验证规范的保守性或合理性。 2. 动力学分析与抗震设计精要: 深入剖析了反应谱法、时程分析等地震工程核心方法。针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延性设计原理、消能减震技术(如隔震、粘滞阻尼器)在结构体系中的集成策略。 3. 复杂荷载与环境作用分析: 涵盖了风洞试验数据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雪荷载的区域性变化,以及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梯度引起的次内力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参数化建模来精确评估这些环境因素的叠加效应。 第三部分:建筑性能化设计与可持续性实践 在强调安全的基础上,本书将视角拓展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估与环境友好型设计。 1. 性能化设计(PBD)的实践指南: 详细解读了如何设定明确的性能目标(如立即使用、人员安全、防止倒塌),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结构设计参数。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PBD如何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更经济且可靠的结构系统。 2. 绿色建筑与材料选择的规范考量: 分析了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LEED, BREEAM,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结构材料选择的影响,包括低碳混凝土、可回收钢材的使用限制及性能要求。探讨了建筑热工性能与结构体系的耦合优化。 3. 数字化设计流程(BIM)与规范校验: 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范合规性自动检测中的潜力。分析了如何通过集成结构分析软件与BIM平台,实现设计过程中的实时反馈和冲突检测,从而提高设计准确性并减少后期返工。 第四部分: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案例研究 本部分通过对实际工程中易发问题的剖析,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1. 施工阶段的控制与验槽要点: 讨论了施工图深化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如钢筋锚固长度的实际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温度裂缝控制,以及地基处理的现场监测指标。 2. 既有结构评估与改造设计: 针对现有建筑的安全性评定,阐述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NDT)的应用流程和结果解读。重点分析了在既有结构加固(如粘贴钢板、增设支撑)时,如何确保新旧结构协同工作,并满足现行规范的承载力要求。 3. 特定结构体系的设计难点: 以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或预应力结构为例,深入剖析了其在抗扭刚度、平面外稳定性以及节点域处理上的技术难点和规范要求。 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而不失活力,理论推导清晰,图例丰富,旨在成为结构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助力从业者在日益复杂的工程环境中,做出既安全又高效的设计决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标准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侧重于“合规性审查”的清单,而非“创新性设计”的引导工具。在审查层面,它无疑提供了明确的红线和底线,确保了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得以满足。但作为一个渴望了解设计“艺术性”和“效率性”的读者,我更希望看到关于空间利用率提升和内部环境舒适度改善的探讨。例如,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内,如何通过优化柱网布局来最大化可用面积?如何通过先进的照明技术(如模拟日光系统)来缓解长期幽闭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些非结构性的、关乎使用体验的要素,在规范中几乎没有着墨。这使得规范看起来更像是建筑规范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关注点完全被军事防御目标所主导,而对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人性化和多功能性需求考虑不足,显得有些“偏科”和保守。

评分

如果将这份规范与国际上其他类型的地下设施设计标准进行对比,我发现它在“可操作性”的层面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一个好的规范,应该能指导工程师在遇到规范条款模糊时,能够依据哪些国际公认的工程原理进行合理推导。我本希望书中能加入一些关键设计参数的背景解释,例如,某个关键承载力的系数是如何通过历史数据或模拟实验得出的,这有助于读者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感。当前的版本,很多时候是“这样做,因为规范说要这样做”,缺乏对“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深度剖析。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多国合作项目或者需要将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对接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缺乏明确工程哲学支撑的条文,在跨文化交流和技术论证时,会显得缺乏足够的解释力,需要依赖大量的经验性补充说明才能被充分理解和应用。

评分

这部厚重的规范,初捧在手,那种严肃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官方的严谨性。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想象着它会如同建筑学的教科书般,图文并茂地展示那些深埋地下的“庇护所”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我希望能看到大量清晰的结构剖面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带有详细荷载计算和材料参数标注的复杂系统图。例如,对于冲击波的防护设计,我期待看到不同等级的地下室如何通过墙体厚度、配筋率以及二次衬砌工艺来有效消减能量的详细工程实例或公式推导过程。更进一步,如果能深入到通风系统的复杂性,比如空气过滤器的选型标准、正压控制的自动化流程,以及在极端条件下的应急排烟机制,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设计规范”。然而,翻阅之下,感觉更多的篇幅被标准化的术语和条文所占据,那种动手实践的“干货”似乎被包装得过于抽象和概念化了,让人在试图构建一个具体地下室模型时,总感觉缺少了一块关键的拼图,仿佛拿到了一份详尽的清单,却缺少了组装说明书的直观指导。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如何建造”而非仅仅“应该遵守什么”的读者来说,这种纯粹的条文堆砌,实在有些难以直接转化为可视化的工程决策。

评分

我原本是冲着“人民防空”这个带着强烈功能属性的名称来的,期望从中挖掘出关于生命维持系统的前沿技术应用。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空间设计规范而言,电力供应的中断应对机制和水源循环系统的可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看到关于多种能源切换的逻辑链条,例如柴油发电机组的选型标准、燃料储备的最短时限,以及在长期隔离状态下,如何通过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闭环利用。这些技术细节,往往决定了防空地下室的实际“生存能力”。然而,规范的侧重点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结构强度的满足上,对于这些复杂的、依赖机电和环境工程的“生命线”系统的描述,显得相对简略和概括。这就像一本只讲了“盖子”有多厚的书,却没怎么提及下面“炉子”该如何运作,让我对实际的长期驻守能力产生了疑问,感觉这更像是一份应对瞬间冲击的“保险单”,而非面向持久化生存的“蓝图”。

评分

阅读这部规范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心理博弈。我本来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不同地质条件对防护结构影响的深入分析。比如,在软弱土层和岩石基岩上的基础处理差异,以及因此导致的结构沉降控制标准的变化。一个真正实用的设计手册,应当提供不同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解读指南,并明确指出在特定地质风险下的结构冗余度设计。我尤其关注地下室与周边市政管网的接口处理,因为这往往是渗漏和结构破坏的薄弱环节。想象中,这里应该有关于防水层材料的兼容性测试报告,以及止水带的有效嵌入深度的具体要求。遗憾的是,大部分内容似乎是在假定一个理想化的、均匀的工程环境,对于复杂多变的地下环境挑战,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有些轻描淡写,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和应对策略。这使得规范的适用性在面对真实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施工现场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设计人员自己去弥补大量的工程经验空白。

评分

又快又好!

评分

跟单位买的,有发票很好。

评分

书虽然贵,但是正版的质量很好,挺好的

评分

还好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本书感觉像二手书

评分

考试必备,非常不错,值得够买

评分

这本书感觉像二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