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

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忠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注塑工艺
  • 精密注塑
  • 产品缺陷
  • 模具设计
  • 注塑成型
  • 塑料工程
  • 质量控制
  • 解决方案
  • 案例分析
  • 工业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36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82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用100个工程实例剖析了注塑加工常见的工艺问题和制品缺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给出了成型工艺表。所有案例均配彩图,生动直观。《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还总结了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设置和制品缺陷的成因。
  《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可供注塑成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技术工人培训教材。

目录

第1部分 概述
1 注塑成型工艺技术参数的设置
1.1 注射成型压力参数的设置
1.2 注射成型流量参数的设置
1.3 注塑成型温度参数的设置
1.4 注塑成型时间参数的设置
1.5 注塑成型位置参数的设置

2 注塑成型产品缺陷成因
2.1 注塑机电气部分
2.2 注塑机机械传动部分
2.3 注塑机液压系统
2.4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
3 注塑成型常见制品缺陷及解决方法

第2部分 案例分析
案例1 表面烘印发亮
案例2 表面流痕
案例3 螺丝孔附近夹线
案例4 气纹
案例5 表面烘印
案例6 光影
案例7 融合线
案例8 露白
案例9 拉模
案例10 浇口冲墨
案例11 表面凹点
案例12 发雾
案例13 U形位夹水线
案例14 困气烧白
案例15 进胶口位拖伤
案例16 烧焦
案例17 内行位易断
案例18 开模过程中螺丝柱容易拉坏
案例19 螺丝柱容易拉坏
案例20 熔接痕/缩印
案例21 断裂
案例22 气纹
案例23 填充不满(缺胶)
案例24 通水孔位披锋
案例25 顶针印明显
案例26 困气烧焦
案例27 表面夹线及内柱少胶
案例28 镜片长度尺寸偏大
案例29 中间孔位边侧夹水线
案例30 困气调整困难
案例31 变形
案例32 面壳底部行位拉模
案例33 夹线
案例34 扣位拉翻变形
案例35 气纹
案例36 进胶口气纹圈
案例37 表面光影及纹面拖伤
案例38 螺丝孔位尺寸变大
案例39 方向箭头位气纹
案例40 表面黑色影线(融合线)
案例41 灯孔位困气、白点
案例42 夹线
案例43 表面夹痕
案例44 冲痕
案例45 气纹
案例46 烧焦/夹线/顶高
案例47 困气
案例48 夹线
案例49 表面夹痕
案例50 扣位粘模
案例51 扣位批锋
案例52 扣位缩水
案例53 困气断裂
案例54 水口位发白
案例55 烧焦
案例56 骨位变形
案例57 柱位弯曲变形
案例58 分层、表面起皮
案例59 小水口经常压模
案例60 气纹
案例61 玻纤外露
案例62 表面黑点
案例63 烧焦
案例64 入水口针经常断
案例65 骨位拖高
案例66 顶白(一)
案例67 顶白(二)
案例68 侧边多胶(披锋)
案例69 表面凹凸不平
案例70 骨位困气发白
案例71 水口位气纹(一)
案例72 水口位气纹(二)
案例73 进胶点位气纹、缺胶
案例74 表面拉高
案例75 发白(一)
案例76 发白(二)
案例77 电池框水口位拖伤
案例78 机壳底壳水口位旁顶高
案例79 模具前模腔撞伤
案例80 变形
案例81 硬胶压痕
案例82 行位拖模/擦烧
案例83 产品尺寸不
案例84 表面脏污
案例85 夹水线
案例86 翘曲变形
案例87 毛边
案例88 粘模
案例89 夹线、变形
案例90 水口位变形
案例91 圆顶针位披锋(多胶)
案例92 入胶口位烘印
案例93 水口拉胶粉
案例94 内侧拉伤(一)
案例95 内侧拉伤(二)
案例96 表面流纹
案例97 变形
案例98 两侧面顶出变形
案例99 外观色差
案例100 料流结合处容易断裂

精彩书摘

  第1部分 概述
  1 注塑成型工艺技术参数的设置
  塑料是以有机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加入其他配合材料而构成的材料,是一种具有可塑特性的材料,注射成型就是利用塑料的这种可塑性能。通常在加热情况下,可注射成型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形状的器件等制品。常规塑料可分为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通用塑料一般为非结构性材料,性能尚可。价格较低,产量较大,广泛应用在工农业、民用产品中。通用塑料一般有PE、PP、PS、PMMA、PVC、EVA等;工程塑料具有较高力学性能,耐温、耐磨、耐腐蚀,为结构性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可承受机械应力,在化工、机械加工等环境中可长期使用.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等重要行业中。工程塑料常用的有ABS、POM、PC、PA、PPO、PET、PBT等。
  塑料有玻璃态、高弹态和黏流态三种状态。玻璃态有一定刚性和强度;高弹态的塑料分子动能增加,链段展开成网状,链段之间不发生位置移动;黏流态的塑料分子,网状结构解体,链段之间自由移动,形成。“液态”加外力时,分子间相互滑动,造成塑料液体变形。注射成型就是将塑料原料加热塑化,形成黏流态进行注射充填模具型腔,再经过冷却成型。黏流态的熔融胶料转回玻璃态的成型产品,即形成与模具型腔形状相同的制品。其加工设备就是注塑机(俗称“啤机”)。
  注射成型是塑料加工成型的主要方法,注射成型加工过程就是将玻璃态的塑料原料经处理后,装入加料斗中,再进入注塑机的熔胶筒中进行塑化处理,在熔胶筒中加热和螺杆旋转摩擦产生热量,共同对塑料原料加热形成高弹态,经过塑化处理,将加热的高弹态塑料变成黏流态的熔融胶料,在射胶动作将熔融胶料由射嘴射入模具,经由模具的浇道口、流道口、浇口后进入模具型腔进行充模,然后再进行保压和冷却,使注塑制品固化成型。成型后由模具上的顶针机构将制品顶出。这样完成一个注塑成型过程。由此可见,注塑成型过程与注塑机机型、模具、原料、注塑成型工艺密切相关。注塑机机型决定的注射量、锁模力与注塑成型产品十分相关:注射量决定注射成型产品的大小尺寸,锁模力决定注射成型产品的材料和品质要求。注射成型的原料物理特性、工艺性能也与注塑成型产品十分相关。模具的设计制造和加工,都要依据原料的特性、产品的形状尺寸以及水口和浇口系统等来进行综合考虑。注射成型工艺技术参数的设置是综合了上述所有的特性、特点和要求来进行的。注射成型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压力参数、速度参数、温度参数、时间参数和位置参数等。参数设置的目的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前言/序言


塑形之艺:现代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与实践指南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时间] ---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高分子材料成型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技术参考手册。它着眼于现代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先进的成型工艺原理、设备操作的精细化控制,以及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在注塑领域的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面广,从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成型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故障排除,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实操能力。 第一部分:高分子材料基础与特性解析(约占全书25%篇幅)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工艺优化的基石。它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热塑性树脂分类介绍,而是侧重于工程塑料、特种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在精密成型中的行为模式。 第一章:先进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晶态与非晶态聚合物的分子链运动: 详细解析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点(Tm)的精确测定及其对成型窗口的影响。 高粘度树脂的流变学: 探讨剪切速率、剪切速率梯度对聚合物熔体粘度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描述,引入克罗斯比(Cross)模型和宝勒斯(Power-Law)模型在模拟复杂模具流动中的应用。 功能性聚合物的特殊处理: 重点分析液晶聚合物(LCP)、PEEK、生物可降解材料(如PLA、PHA)在干燥、预处理及注塑过程中对水分、热稳定性的敏感性,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 深入研究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在熔体流动过程中取向的机制(如流致各向异性),以及纤维在模腔内分布对制品机械性能的影响。 第二章:材料干燥、改性和助剂科学 高效除湿干燥技术: 不仅介绍干燥机的基本原理,更侧重于不同吸湿性聚合物(如PA、PC)所需的露点控制标准、再生循环系统的能耗优化,以及在线水分监测技术的应用。 助剂与改性剂的兼容性: 探讨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着色剂(颜料、染料)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测试,以及助剂添加量对树脂降解速率的影响模型。 第二部分:精密注塑成型工艺的深度控制(约占全书35%篇幅)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工艺参数,实现微小误差下的高精度、高重复性生产。 第三章:模具设计与流道优化理论 先进冷却系统的设计: 详细介绍等温冷却、梯度冷却的概念,以及使用热流道系统(Hot Runner System)时,流道温度均匀性对型腔内剪切热产生的影响分析。 保压阶段的精确控制: 分析保压曲线(压力-时间、压力-容积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引入“有效保压”时间窗口的确定方法,而非简单的固定时间设定。 微注塑与薄壁件的挑战: 针对模腔尺寸小于1mm或壁厚小于0.5mm的制品,讨论如何利用快速充模技术(如气辅或氮气辅助)来克服熔体粘度过高导致的流动不均问题。 第四章:注塑过程的数字化与实时反馈控制 高频压力传感器应用: 详细指导如何在模具内特定位置安装压力传感器(如晶圆压力传感器),并结合“压力剖面指纹图谱”技术,用于快速比对不同批次或不同机器的工艺稳定度。 闭环控制系统(PID调控): 不仅介绍PID参数的基本设置,更侧重于如何根据熔体温度、螺杆位置的波动,实时、自适应地调整注射速度和背压,实现“目标工艺窗口锁定”。 注射速度的精细分段控制: 论述如何将注射过程划分为充模、过渡、保压预备等多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置独立的速度剖面,尤其关注过渡点(Switch-over Point)的精度控制对缩痕和翘曲的影响。 第三部分:先进成型技术的拓展与应用(约占全书30%篇幅) 本部分面向寻求工艺突破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专业人士,探讨前沿技术和特定材料的应用。 第五章:多组分与反应性成型工艺 双/多组分注塑(2K/Multi-Shot): 深入分析不同材料组合(如硬/软、透明/不透明)的界面结合强度(粘接力)测试方法,以及旋转式、移位式模具的设计要点和同步控制技术。 反应性注塑成型(RIM)的动态学: 针对聚氨酯(PU)或环氧树脂等反应性体系,讲解混合、注射、固化过程的耦合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模温控制反应速率。 气体辅助成型(GAF)的流道设计: 重点解析气体注射通道的设计原则,如何平衡气体压力与熔体压力,确保壁厚均匀性并避免“气泡破裂”缺陷。 第六章:注塑制品的质量控制与性能验证 光学性能制品的质量评估: 针对光学镜片、导光板等,讨论表面雾度(Haze)、双折射率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冷却速率来最小化分子取向引起的应力残留。 残余应力分析与后处理: 介绍偏光法、光弹性系数法在分析制品内部残余应力场分布的应用,并提供退火(Annealing)工艺参数的优化指南,以提高尺寸稳定性和抗应力开裂能力。 第四部分:设备维护、能源优化与可持续性(约占全书10%篇幅) 本部分关注生产效率的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维护以及绿色制造。 结论:注塑工艺的未来趋势 本书最后将展望智能制造(Industry 4.0)如何渗透到注塑生产线中,包括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性维护、AI算法对工艺参数的优化建议,以及材料循环利用在注塑产品设计中的前瞻性思考。 --- 本书的特色在于: 1. 深度聚焦“精密”: 不讲解基础的“填充-保压-冷却”流程,而是深入到亚微米级的控制理论和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应用。 2.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工程案例分析(不同于传统故障排除手册的直接列举,而是从理论机理推导出工艺优化方向),以及大量的工艺参数推荐区间和计算公式。 3. 面向高附加值领域: 特别关注医疗器械、汽车电子、光学元件等对精度和材料性能有苛刻要求的行业应用。 本书是技术人员从“会操作机器”跨越到“驾驭材料与设备”的理想进阶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讲注塑的书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把基础知识翻来覆去地写,读起来非常枯燥,很多内容对于有几年经验的师傅来说就是浪费时间。但这一本《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资深模具专家的“独家笔记”,充满了“黑科技”和别人不愿意分享的“诀窍”。比如,书中对“高粘度材料的注塑流动性控制”那一块的阐述,非常独到。它没有只谈温度和压力这些基础参数,而是引入了剪切速率对材料性能影响的细微变化,甚至讨论了螺旋杆的几何形状对熔体均匀性的影响。我记得有一次处理一个超薄壁零件的填充不均问题,我原以为是压力补偿不够,结果书里提示我应该关注注塑机螺杆的混炼效果,建议我调整保压阶段的剪切力曲线。这个思路非常新颖,成功地帮助我突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不是新手入门读物能比拟的,它是帮助中高级工程师实现技术跃升的关键阶梯。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精密注塑领域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很多案例涉及的都是对公差要求极高、对表面光洁度有苛刻要求的行业,比如医疗器械外壳和精密电子连接器。书里处理这些高难度问题的态度非常严谨,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会探讨“为什么这样做”,并且对不同解决方案的长期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进行了预判。比如,在处理“波纹”缺陷时,作者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冷却速率优化方案,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模具型腔表面的处理工艺(如抛光等级或纹理处理)来掩盖或消除视觉上的波纹影响,这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工艺调整范畴,上升到了产品工程设计的层面。这种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宽了我对精密制造的理解,让我明白了好的注塑件不仅是工艺的胜利,更是系统优化的结果。

评分

这本《精密注塑工艺与产品缺陷解决方案100例》真是为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解了燃眉之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直击痛点、实战至上的编写风格。书里没有过多冗长和空泛的理论铺陈,而是直接用“案例+分析+对策”的模式,把注塑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那些问题,比如缩水、气泡、翘曲、流动痕迹,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试产一款高精度光学镜片模具,边缘总是出现轻微的披锋,用常规方法怎么调都收不住。后来翻到书中关于“模具排气不良导致的局部过热和飞边”那一节,作者详细分析了气道设计和排气孔深度的关系,并给出了一套详细的优化流程。照着书里的步骤去修改模具细节,问题迎刃而解,极大地节省了我们试模的时间和成本。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发生”和“如何有效阻止”的实操层面,对每一个注塑技术人员来说,都应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的宝典。它真正做到了把百种经验浓缩在百个案例之中,是名副其实的“现场急救手册”。

评分

从装帧和内容组织上看,这本书的设计理念清晰可见——实用至上。它把一百个不同的缺陷场景划分得井井有条,你不需要从头读到尾,而是可以直接根据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快速定位到对应的章节。我最欣赏的是它的“案例对比分析”环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缺陷A是什么样子”,而是会同时展示“工艺错误导致A”和“正确工艺下表现”,两者直观的图片对比,让人对缺陷的形成机制理解得更深刻。举个例子,针对“银纹”这个常见但棘手的现象,书中清晰地区分了是由于材料受潮、还是润滑剂过多、或是模温不均导致的银纹,每一种成因都配上了相应的模具结构图和参数调整建议。这种细致入微的排查路径,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逻辑清晰可循,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对于车间主管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培训新人的神器,能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使用教科书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反而有一种与经验丰富的前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一种对机械和材料特性的深刻洞察力。比如在讨论“玻纤增强材料的取向问题”时,他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纤维在流动前沿的堆积行为,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实际生产中材料“跑偏”的现象。这种将复杂物理过程形象化的能力,是很多技术文档所欠缺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100例”覆盖面极广,从最基础的注塑机操作的误区,到复杂的多腔模具平衡控制,再到不同工程塑料(如PC/ABS、PA66等)的特殊处理技巧,几乎涵盖了一个注塑工程师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的所有主要“坑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注塑过程的掌控力提升了一个大档次,信心也倍增,这绝对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入。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用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

支持正版!速度快,果断好评!

评分

这本书翻了一下,内容还是蛮好的,就是图片不行,虽然是彩色的,但根本看不出产品缺陷特征,图片照的也不行,反光厉害,建议用卡片纸来印刷图片,这样会很清晰,不建议入手。

评分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里面太简单 都是国产机

评分

包装太土,东西还行,

评分

这个挺不错的 推荐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