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谱谍是承载人类血缘集团或氏族世系及人生信息的载体。她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实现其功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彰显其存在意义,适应氏族、社会、国家的需要,其载体状态、录入信息方法、内容、体例、珍藏、使用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在充分继承传统谱牒学文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观点、理念,围绕现代社会、现代家族、现代城乡族人对谱牒文化的需求,遵循**限度继承传统谱牒文化之精华,**限度增加科学研究之内容,**限度体现现代人之理念、观点,将谱牒概念、功能、价值、意义、体例、内容、编修、珍藏、使用等内容重新提炼,焕发传统谱牒之新貌。这也是本书命名《谱牒新编》的缘由。
内容简介
《谱牒新编》共六部分:传统谱牒概念、功能与价值,传统谱牒的起源、诞生与发展,传统谱牒之辨正,新谱牒的基本建制,《现代族谱》记录说明,新谱牒的内容栏目、栏目内容和基本体例。前两部分为传统谱牒内容,后四部分为思考和创新内容,尤其是第五部分——《现代族谱》的记录说明,详细解读了《现代族谱》作为现代新型谱牒文化载体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任清剑,1958年3月生,河南省滑县人。曾任滑县炎黄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滑县木版年画保护研究所所长。1982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县、乡工作,并致力于谱牒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参阅研读了大量古今谱牒名著,结合实际,提出“吉祥、科学、全面、详细、实用”的谱牒编撰新体例,出版有“固续式”《现代族谱》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传统谱牒的概念、功能与价值
一、定义
二、命名
三、功能与价值
第二章 传统谱牒的起源、诞生与发展
一、起源期
二、诞生期
三、兴盛期
四、转型期
五、完善期
六、普及期
七、新修期
第三章 传统谱牒之辨正
一、概念之辨正
二、功能之辨正
三、价值之辨正
四、谱学思想之辨正
五、修谱方法之辨正
六、体例之辨正
七、内容之辨正
八、编修之辨正
九、珍藏之辨正
十、使用之辨正
十一、新修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章 新谱牒的基本建制
一、概念
二、功能 2
三、价值
四、意义
五、思想
六、方法
七、体例
八、内容
九、编修 2
十、珍藏 2
十一、使用
十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族谱》上的应用
第五章 《现代族谱》记录说明
一、《□族谱》部分
二、《百家年谱》部分
第六章 新谱牒的内容栏目、栏目内容和基本体例
一、内容栏目
二、栏目内容
三、基本体例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五)清代、民国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谱牒学理论体系
进入清末、民国时期,以章学诚、潘光旦、罗香林、多贺秋五郎、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史学家、谱学家、政治家,总结前人谱学经验和当代修谱实践,提出真知灼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谱学理论体系,这也是谱牒发展进入普及阶段的重要标志。
1.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为安徽学政朱筠幕僚,又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他博览群书,一生坎坷,依靠替别人编修志书家谱为生。
章学诚是杰出的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和谱牒学家。他的主要史学著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他对自己的史学研究十分自负,自言:“我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他对史学宗旨“明道”和“经世之用”的阐述,对“六经皆史”说的高倡,对“史义”和“史德”的首创,对史学、史料、史籍的分类等,为中国传统史学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称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史学理论集大成者。他把史学理论用于方志的编修,先后编修《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湖北通志》等,对方志的起源、演变、体例、资料、选集、考证及修志人素养,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他从而立之年直到晚年,常为人编修家谱或为友人族谱写序,结合史学、方志学理论实践,总结前人谱牒学论述,对中国家谱性质、体例、编修原则、效用及收藏等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谱学理论。潘光旦在《章实斋之家谱学论》一文中说:“论至近代,以为谱学最有贡献者,自莫若实斋章氏者。”
章学诚之谱牒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牒之性质的“家史说”。他在《宜兴陈氏宗谱书后》一文中说:“谱乃一家之史也。”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一文中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唯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I 章学诚认为“家谱乃史部支流”。
二是对谱牒产生、发展、沿革及历代修谱宗旨及利弊等作了详尽的、被后世认可的、较为科学的论述。
三是对谱牒之体例、内容,用史学和方志学的标准,作出较为规范的要求。他认为,谱牒体例应主要包括表、牒、图、传、文征篇、旧谱序等。
所谓“表”,即“世系表”。在《家谱杂议》和《高邮沈氏家谱叙例》中,章学诚对“表”的做法提出具体意见。他认为“表”记述家族世系,应该自上而下,贯彻始终,即使向上追溯二三十世也可。他提出:“夫世系设表,唯取其分别支派,使蝉联系属,皎若列眉,但书名讳,占地无多,故尽幅可以彻上下矣。”因此他认为当时许多家谱“以五世为载”,五世以上就不列表上溯是不妥的,势必造成支系难以清晰呈现。
所谓“牒”,就是“表”上氏族成员名讳的注释,“牒者,表之注也。表仅列名,而人之行次、字号、历官、生卒、妻妾、姓氏、子女所出、茔墓方向,皆出注于名下,如履其然。表线所不能容,古著牒以详之。盖古法也”。
所谓“图”,即人物肖像、茔域图等。
所谓“传”,即氏族主要人物的传记。
所谓“文征篇”,包括前人的奏疏、旧谱传状、考订之文、诗赋词章等。章学诚对“文征篇”非常重视,认为宗族修谱不可少,甚至要求分 “内篇”和“外篇”,详细记载。
所谓“旧谱序”,即本家族历次续修家谱的谱序。他认为,前人纂录,均具有苦心,后人续修家谱时,要将前人撰写的家谱序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部刊入新谱中。不仅要刊入旧谱,而且要刊载旧谱之义例,“后人袭其书,而不著前人之序例或仅有序跋,而不著前书之义例如何,则几乎饮水而忘源矣”。
四是提出修谱四项基本原则。章学诚认为,官修谱牒之弊端为“依托附会”,私修谱牒之弊端为“偏诬偏陋”。他说:“有谱之弊,不如无谱。”把修谱弊端之危害,提高到了家谱生死攸关的高度。为力避修谱的弊端,章学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谱法划一”“公言不讳”“所亲不尊”“简繁攸当”。
……
前言/序言
谱谍是承载人类血缘集团或氏族世系及人生信息的载体。她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实现其功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彰显其存在意义,适应氏族、社会、国家的需要,其载体状态、录入信息方法、内容、体例、珍藏、使用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谱牒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作为一门学问,谱牒学诞生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经过宋、元社会的变化,发生了大转型;明、清时期应该说达到了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程度。古代谱牒学家、历史学家适应当时之需要,完成《世本》《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古今万姓通谱》等盖世巨著,为后世谱牒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现代及当代谱牒学研究者,诸如章学诚、潘光旦、罗香林、冯尔康、王鹤鸣等,从中华谱牒的体例、内容、编修、珍藏、使用、功能、宗旨等方面开展研究,为谱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是一位谱牒爱好者、研究者。1974年初中毕业,曾跟随本家族一位六十多岁老先生编修祭祖族谱;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豫北农村基层工作三十多年,未曾间断对谱牒文化的学习和研究。2000年之前的二十多年,我在基层参阅了大量旧体例族谱,为本族和当地七八个家族主持编修过族谱;旧谱那种晦涩、封建、愚昧的内容和体例,令人难以忍受。当时我也曾试着设计了三四种新体例,但都不理想,遂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2000年至2005年,为了解决在修编族谱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用了将近五年时间研读古今谱牒学名家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比如《世本八种》《章学诚遗书》《篁墩文集》以及欧阳修、苏洵、朱熹、程敏政等的谱牒学理论,查阅了潘光旦的《中国家谱学略史》,罗香林的《中国族谱研究》,日本中国问题专家多贺秋五郎的《中国家谱的研究》,杨殿珣的《中国家谱通论》,杨冬荃的《中国家谱起源研究》,欧阳宗书、武新立的《中国家谱》,王鹤鸣的《中国家谱通论》,徐建华的《中国的家谱》以及中国谱牒学研究会的每期会刊,另阅读了刘贯文、冯尔康、张海瀛等学者的谱牒学著作。在丰富自己的谱牒理论知识,了解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又试着设计了新的体例,并为本家族谱编修试填试记,自我感觉弄清了谱牒学领域的很多问题,比如古今谱牒学名家的谱学思想、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等。
然而,我也发现,可能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和谱牒私修无序等原因,各位谱牒学家对谱牒学及其主要环节的理解和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可能是新中国成立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间,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各位谱牒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不是“现代人如何编修族谱”的问题;新修族谱未能用现代人的观点设计体例、内容、编修方法;谱牒新修期国内虽然出现“修谱热”,但修谱体例和内容“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等等,总的感觉是问题很多。曾有过一段时间,我的思绪很乱:谱名的问题,谱牒概念的问题,始祖的问题,新谱体例的问题,新谱内容的问题,现阶段谱牒之功能问题,新谱编修与珍藏的问题等等,时刻困扰着我。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咨询了很多修谱行家和谱牒爱好者,受益匪浅。
2005年左右,国内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新体例——续填续记式的“现代家谱”,我逐一认真拜读、研究,并试填试记。直到2006年,我到县文化局工作,牵头组建“滑县炎黄谱牒文化研究会”,才得以专职系统研究谱牒。研究会确定“全县家族调查”“旧家谱研究与珍藏”“谱牒学理论研究”“现代谱牒体例与内容研究”“现代谱牒修编、珍藏与使用研究”等五个研究课题,把研究会成员分成六个研究攻关小组,对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研究会各攻关小组均取得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在谱牒学理论以及现代谱牒的体例、内容,现代谱牒的修编、珍藏、使用等几个环节均取得了质的突破。
……
谱牒新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