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服装设计概论》一书立足于服装设计基础知识的介绍,内容涵盖服装的历史发展、服装设计的创意思维、服装造型的形式美法则及运用、服装面料与装饰、时装的流行与品牌营销等,同时对服装设计教学及其他相关知识也进行了简要归纳和有序整合,以帮助学生对服装设计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服装设计概论》一书可供服装专业院校师生使用,还可供服装设计从业人员参考与学习。
作者简介
作者余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系、工业设计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民间工艺委员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艺评审组组长、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图书出版经验,组织并参与多套系列丛书,如《中国家经·民族篇》(副主编)、《服装设计丛书》(主编)、《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装饰艺术设计丛书》等。编著多部著作,如:《服装设计概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艺术学概论》、《电脑美术设计》、《现代设计艺术方法与实践》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设计的含义 / 12
一、设计的本质与定义 / 12
二、中西服装设计文化比较 / 24
第二章 服装的产生、发展与社会功用 / 29
一、服装的起源 / 29
二、社会变迁与着装 / 32
三、服装的文化属性与社会功用 / 37
第三章 服装的形态范畴 / 42
一、服装的概念 / 42
二、服装的分类与用途 / 48
第四章 服装的形态语言 / 56
一、服装的廓型设计 / 56
二、服装的造型要素 / 59
三、服装的部件设计 / 65
第五章 服装设计的载体——面料 / 69
一、面料的概念和分类 / 69
二、面料与服装设计 / 71
第六章 服装与装饰 / 75
一、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 75
二、服装的图案 / 77
三、服装的色彩 / 79
四、饰物的种类及其在着装中的意义 / 84
第七章 服装设计美学的范畴与基本特征 / 89
一、为生活的性格 / 89
二、服装的美学特点 / 90
第八章 时装的流行与品牌营销 / 97
一、时装流行的心理机制 / 97
二、时装的特征 / 97
三、流行与传播 / 100
四、服装品牌与市场营销 / 103
第九章 服装设计教育的研究与未来 / 105
一、服装设计教育 / 105
二、服装历史研究 / 107
三、服装理论研究 / 108
四、服装设计师的位置与素养 / 110
第十章 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 / 112
一、查尔斯· 弗雷德里克· 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 / 112
二、加布里埃· 夏奈尔(Gabrielle Chanel) / 113
三、克里斯汀· 迪奥(Christian Dior) / 114
四、克里斯特巴尔· 巴伦夏加(Cristobal Balenciaga) / 115
五、皮尔· 卡丹(Pierre Cardin) / 115
六、瓦伦蒂诺· 格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 / 116
七、伊夫· 圣· 洛朗(Yves Saint Laurent) / 117
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 118
九、让-保罗· 戈尔捷(Jean Paul Gaultier) / 119
十、克里斯汀· 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 / 121
十一、维维安· 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 122
十二、约翰· 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 123
十三、詹弗兰科· 费雷(Gianfranco Ferre) / 125
参考文献 / 127
后 记 / 128
精彩书摘
第四章 服装的形态语言
一、服装的廓型设计
(一)廓型的视觉原理
服装设计包括款式、面料、色彩三要素。其中款式设计即指服装廓型的变化和整体造型。
廓型,又称轮廓线或造型线,英语“Silhouette”,意思是侧影、轮廓,具体来说就是黑色影像,是服装被抽象化的整体外形。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A 一书中写道:“三维物体的边界是由二维的面围绕而成的,而二维的面又是一维的线围绕而成的。对于物体的这些外部边界,感官能够毫不费力地把握到。”服装作为直观形象,呈现在人们视野里的首先就是剪影一般的轮廓特征——外形线。
服装的造型是由轮廓线、零部件线、装饰线及结构线所构成,其中以轮廓线为根本,它是服装造型的基础。轮廓线必须适应人的体形,并在此基础上用几何形体的概括和形与形的增减与夸张,最大限度地开辟服装款式变化的新领域。一件衣服可以根据人体的特征抽象为长方形,也可以抽象为梯形、椭圆形等。
(二)廓型风格的演变
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就造型而言,首先表现在设计时对服装“廓型”的构思上。世界服装史上有许多著名设计师的创作都是先从抽象的廓型而到具象的设计。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的克里斯汀· 迪奥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1954 年秋冬推出一款女装设计,不强调胸、腰、臀三围曲线,整个外观是字母“H”型,因此定名为H 型廓型;到1955 年迪奥又创造了X 型、Y 型、F 型等廓型,标志着服装“纯粹外形线”设计思想的形成,他对现代时装发展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谓外形线指的就是服装的外轮廓线,它反映了几千年来人类服装款式发展的轨迹,和时代崇尚息息相关。服装的外形线不仅表现了服装的造型风格,而且是服装设计诸多因素中表达人体美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主要通过支撑衣裙的肩、腰、臀等部位来实现。其变化的主要部位有:肩、腰、围度、下摆。
对新造型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在外形线的变化上,从中可以窥探出流行风格的变迁和世界时装潮流的演变。例如,受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新艺术造型理念的影响,设计师将女装设计为挺胸、收腹、翘臀、波浪状裙摆,从侧面看外形呈优美体态的S 形,从而引起西方服装外观的大变革。另外,外形线条往往会决定设计的主调。例如,20 世纪50 年代末流行的“弯曲线条”(Curved Line)、“蘑菇线条”(Champignon Line);20 世纪60 年代流行的“倒脚杯外形线”和近年来流行的“圆滑倒三角外形线”等,可以说都是迪奥外形线设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 年,川久保玲等设计师将当年春季时装发布会的主题命名为“Dress Meets Body”,意思是“将服装和身体融合为一”,结合成一种新的外形轮廓,打破了时装界的一贯模式。
(三)廓型的不同类型
从平面的角度说,服装的基本廓型可概括为H型、A 型、V 型、X 型、Y 型等几类,同样可以运用现代平面构成的原理,运用组合、套合、重合、方圆构成、曲线或直线的变化、渐变转换、加减法等,改变服装的外形。尽管服装外形变化较多,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穿着才能形成它的形态。服装是以人体为基准的立体物,是以人体为基准的空间造型,因此必然要随着人体四肢、肩位、胸位、腰位的宽窄、长短等变化而变化,即受人体基本形的制约。从服装史中可以看出,轮廓线的变化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即直线廓型和曲线廓型。直线廓型有H型、A 型、T 型、V 型等,曲线廓型有X 型、S 型等,而且都已成为当前时装设计的典范。其他廓型都是在这些廓型的基础上演变或综合它的特点进行设计的。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服装市场也是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服装生产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优化转变,通过设计在社会中不断演绎出新的面貌。但从整体看,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服装的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其产量、出口和消费均居世界第一位;另一方面,现代服装工业的高端设计与生产技术、全球化营销管理、自主品牌的开发与运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如何利用我国资源的优势,在设计理念、造型、色彩、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发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国际品牌,对于我国未来的服装产业升级非常重要。
在对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其营造的高附加值主要是包含在服装产品中的设计文化,即在物质之内的精神内容。
一方面,服装工业是具有鲜明文化表象与个性表达特征的行业。由于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更多地选择产品的社会意义,而服装是最能展现其社会地位、自我个性、品位与修养的商品。消费者在期望得到社会认同的同时,更注重情感的独立、个性的彰显与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主持服装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不仅要对产品本身的设计负责,而且他们所演绎的生活方式、推崇的穿衣哲学、表达的时尚精神和视觉美学等都是以设计产品的文化形象为宗旨,也是企业整体形象的一部分。今天,在欧美国家,许多著名品牌的背后都以著名的设计师作为支撑,一些品牌甚至完全是因为拥有某位天才设计师而知名。如迪奥的加利亚诺、夏奈尔的拉格菲尔德、华伦天奴的瓦伦蒂诺等著名时装设计师本身就是品牌的化身。
所谓“衣、食、住、行”,“衣”乃在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衣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时装的变迁和发展更是一部充满动感的历史,以至于任何艺术上的革新或社会新思潮的涌现都会给服装带来新的表现形式。而科技的发展又推动设计师对“未来时装”的想象。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带来了服装设计前所未有的变化。意大利设计学院副院长费· 布瑞格罗(Fe Briz Io)先生认为:无论是中国的设计师还是欧洲的设计师都必须从彼此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服装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的事实,似乎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21 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仍以贴牌为主,自主设计、自主品牌的商品占总体出口比重不足10%。这说明,作为产业链高附加值的服装创新设计还比较薄弱。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的产品和附加值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凯特林·伊万诺(Ivano Cattarin)在考察了中国的服装品牌之后,认为中国服装设计要更加紧密地和世界舞台相结合,了解世界的资讯,还要考虑如何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有国际化品位的产品。因此,时装的线条、廓型和可穿性,必须选择各种创新性和各种系列颜色的特别面料来进行加工。最先进的时装必须是所有这些细节的集合。从设计到服装的最后熨烫,不管是时装设计师还是工艺师,对于各个加工的单个环节都要非常了解,并且能够解决每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本书将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作为重点阐释的主要原因。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面对时代赋予的新课题,设计师需要漫长的学习路径与时间的积累。如何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创意与品牌的定位有机地结合,已经成为中国设计师不断探索和领悟的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时尚产业一定会走在世界时尚的前沿,而设计师也将成为服装企业创新能力的标志。
余强
2015.12.28
《织影·裳形:服饰的文化语境与审美演进》 序言 衣,乃蔽体御寒之用,亦是文明之始,文化之载,身份之表。自先民披荆斩棘,以兽皮葛草裹身,人类便踏上了漫长的服饰探索之路。这不仅仅是一段物质文明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史的缩影。从远古的朴素象征,到中古的华美礼制,再到近现代的个性解放与科技融合,服饰以其独特的语言,诉说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不同族群的精神信仰与审美旨趣。 《织影·裳形:服饰的文化语境与审美演进》一书,不拘泥于单纯的款式演变或工艺流程,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维度,深入剖析服饰如何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成为文化叙事、身份认同、审美观念形成与流转的关键载体。本书试图揭示,每一件织物,每一处剪裁,每一件衣裳,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符号,它们是凝固的时光,是流动的艺术,是无声的宣言。 我们并非要编织一套枯燥的服饰编年史,也并非要提供一份详尽的设计技巧指南。相反,我们期望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不同的文化图景中,感受服饰的“影”——那些隐匿在衣衫之下的社会结构、权力象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在当下的时尚浪潮中,洞悉服饰的“形”——那些引领潮流的廓形、材质、色彩、纹样,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与个体表达。 本书的写作,旨在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东方与西方的桥梁。我们相信,理解服饰的文化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其设计的精髓与灵魂;探索其审美演进,才能洞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对服饰本身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文明创造力的赞叹。 第一章 绪论:服饰的多重奏——文化的载体,身份的符号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为读者构建服饰研究的基本框架。我们将探讨服饰作为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文化属性,它如何超越了蔽体御寒的功能,成为人类社会互动、情感表达、身份确认的重要媒介。 服饰的起源与文化基因: 回溯人类早期服饰的朴素形态,解析其在原始社会中可能蕴含的图腾崇拜、氏族归属、社会等级等早期文化信号。我们将审视那些古老的服饰遗迹与壁画,从中解读人类最早关于“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通过服饰得以物化和传承。 身份的织锦: 深入分析服饰在建构和表征个体及群体身份中的核心作用。从性别、年龄、职业、地域、阶层到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服饰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设计元素(如颜色、纹样、廓形、材质、配饰)来明确、强化或颠覆这些身份的。我们将以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例子进行阐释,例如古代帝王冕服的森严等级,现代街头服饰的亚文化宣言,以及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认同。 社会结构的镜像: 服饰不仅仅是个体身份的标志,更是社会结构的直观反映。本节将探讨服饰如何成为区分贵族与平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男性与女性等社会等级差异的视觉符号。我们将分析历史上出现的“禁奢令”、“等级服饰法”等现象,理解服饰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审美观念的演变: 服饰是特定时代审美情趣的集大成者。我们将初步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独特审美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如何在服饰设计中得以体现。从古希腊的和谐比例,到中国的含蓄典雅,再到现代的多元包容,服饰的“美”是如何被定义、被追求、被颠覆的。 第二章 历史长河中的华彩篇章:世界主要文明的服饰叙事 本章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文明,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出发,梳理服饰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并非面面俱到,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点带面,展现服饰在不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 东方古国: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独特风韵(以中国为例): 早期服饰的礼制与象征: 探讨夏商周时期服饰的等级制度,如“十二章纹”的意义,以及丝绸作为“东方奇迹”如何成为尊贵与财富的象征,并延伸至对外交往中的文化输出。 唐宋风尚:开放、多元与精致: 分析唐代服饰的雍容华贵与兼容并蓄,例如胡服的流行如何体现盛唐气象。探讨宋代服饰的内敛、含蓄与文人气质,以及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对“仪”的追求。 明清变革:礼制复兴与民族融合: 审视明代对宋元服饰的回溯与发展,以及清代满汉服饰的交融与演变,特别是旗袍的孕育与发展,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民族关系与社会变迁。 西方古典与中世纪:神权、王权与世俗生活的交织: 古希腊罗马的崇高与实用: 探讨托加袍、希顿等服饰的简洁设计如何体现对人体美的崇尚与哲学思考,以及服饰在公民身份、宗教仪式中的作用。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束缚与贵族风华: 分析基督教对服饰的影响,如对暴露身体的压抑。聚焦中世纪后期贵族服饰的奢华与繁复,如长裙、宽袖、尖头鞋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权力与财富的炫耀。 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人文主义的勃兴与时尚的革命: 文艺复兴的复古与创新: 探讨服饰如何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性和个性。分析不同地区(如意大利、法国)的服饰特色,如紧身胸衣、泡泡袖、喇叭裤等,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洛可可时期的精致、浮华与感官享受: 深入解析18世纪法国宫廷服饰的极致奢华,如巨大的裙撑、精美的刺绣、堆砌的蕾丝,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与审美趣味。 工业革命以来:民主化、功能化与个性化的浪潮: 维多利亚时代的严谨与象征: 分析这一时期服饰的繁复、保守与对社会地位的强调。 20世纪的颠覆与解放: 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对服饰产生的巨大影响,如裤装的普及、实用主义的兴起。聚焦香奈儿、迪奥等设计大师如何通过其作品推动女性服饰的解放与现代化。 第三章 服饰的符号学密码:解读隐藏在衣衫中的意义 本章将以符号学为理论工具,深入剖析服饰中蕴含的丰富意义。我们将认识到,服饰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承载着复杂信息传递的载体。 颜色:情感、象征与文化解读: 探讨不同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白色代表纯洁与哀悼,红色象征热情与喜庆,黑色则有神秘、庄重等多种含义。分析色彩在服饰设计中如何调动观者的情感,传递特定信息。 纹样与图案:叙事、信仰与审美表达: 解读各种纹样(如花卉、动物、几何、宗教符号、文字)的深层含义。分析它们如何讲述故事、表达信仰、寄托愿望,以及如何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而演变。例如,龙纹的皇权象征,祥云纹的美好寓意。 材质与肌理:触感、温度与社会经济指标: 探讨不同材质(如丝绸、棉麻、羊毛、合成纤维)所带来的不同质感、垂坠感、光泽感,以及它们如何传递出奢华、舒适、环保等信息。分析材质的选择如何与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廓形与结构:身体的重塑与社会观念的投射: 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服饰廓形(如收腰、宽松、A字形、H字形)如何影响身体的视觉呈现,以及这些廓形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身体、性别、美的不同认知。例如,紧身胸衣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迪奥“新风貌”对女性曲线的重塑。 配饰:点睛之笔与身份的补充: 探讨帽子、鞋履、珠宝、手袋等配饰在服饰搭配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强化身份、彰显品味、传递特定文化信息的关键元素。 第四章 时尚的脉搏:当代服饰的文化意涵与设计趋势 本章将聚焦当代服饰,分析其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新特征、新趋势,以及其所承载的多元化意义。 消费主义与快时尚: 探讨快时尚的兴起及其对服饰生产、消费模式、环境伦理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如何通过快速迭代的款式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以及其背后所折射的消费文化。 可持续时尚与绿色设计: 关注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意识,探讨环保材质、循环利用、公平贸易等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品牌和设计师如何通过可持续实践来回应社会挑战。 街头文化与亚文化的影响: 审视街头服饰、滑板文化、嘻哈文化等亚文化如何渗透并重塑主流时尚,以及这些风格如何成为年轻一代表达自我、反叛传统的重要途径。 性别流动性与无性别主义: 分析当代服饰设计如何突破传统的性别界限,探讨无性别服饰的兴起及其所代表的性别观念的解放与多元化。 科技与时尚的融合: 探讨智能纺织品、3D打印、虚拟时尚等新兴技术如何为服饰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如何改变我们对服装的感知和互动方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分析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服饰设计中相互碰撞、借鉴与融合,形成新的国际时尚语言。 第五章 结语:服饰的未来想象 本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梳理与升华,并对服饰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 反思与传承: 再次强调理解服饰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对于当下设计的重要性,呼吁在创新中保留和传承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理念和工艺。 个体表达与社会责任: 探讨未来的服饰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差异化的需求,同时如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例如在环保、人权、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服饰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服饰都将是人类精神、文化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将鼓励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理解和参与到服饰的演进之中。 《织影·裳形:服饰的文化语境与审美演进》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服饰的奇妙世界,去倾听那些衣衫背后无声的讲述,去感受那贯穿古今的文化脉络,去洞察那不断变化的审美潮流。通过对服饰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体系,理解服饰的价值,也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