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自恋:一个新理论(万千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本书用亲切的语言沿着背离或选择“生命给予者”这一神秘、意义重大的生命客体,展开对自恋的成因、表现、转化的富有洞见的阐述,并与其他重要的自恋理论进行了比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恋方面的学术译著。
在本书中,作者将对自恋的研究视为一个实践性的探索,其目的是理解受此状态折磨的病人的痛楚。很多年来,人们都认为自恋的病人是那些在发育早期受到创伤的人们,而且这个本身就足以解释自恋状态。然而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自己的思考确信童年期的创伤不足以解释自恋的起源。他认为其病因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个体对此的回应;个体有着与创伤的情感关系。自从作者用新的思路思考自恋后,他在处理治疗中的自恋问题时变得更为有效。于是他将自己的全新的思路整理后撰写了本书。本书将为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自恋的起源,以及如何在治疗中对其展开工作。
作者介绍
Neville Symington先生是在澳大利亚悉尼私人开业的精神分析师。他年轻时获得哲学和神学学位,后来又修了心理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学位。他在英国伦敦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并成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员。1977—1985年他是伦敦Tavistock诊所成人部门的资深分析师和督导师。1986年他移民到澳大利亚悉尼并于1987—1993年成为悉尼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所长;1999—2002年他是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译者介绍
吴艳茹,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个体动力性心理治疗。已出版的个人译著有《爱、恨与修复》《孩子与你亲子心理健康系列―幼儿期》;已出版的合译著作有《长程动力性心理治疗》《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精神分析与佛学》《精神病学教科书》等。
第一章 设置舞台
纳西索斯的神话
积极和消极的自恋
心理治疗师治疗自恋的失败
识别自恋暗流的重要性
概念性的工具
第二章 复合的自体
自体是关系性的
自体由部分组成
“我”与内在人格间的关系
第三章 自恋的选择
开创创造性的活动
被弃绝的客体:生命给予者
定义生命给予者
第四章 自体的意图
背离生命给予者的起源
卡西乌斯的神话
对神话的诠释
第五章 自体的色欲化
克服恐惧是情感活动的范畴
诱惑他人成为行动的源泉
对操控他人的内疚
抚慰和刺激
抚慰的例子
无法处理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杀人所带来的兴奋感
破坏性和解离
第六章 自恋的现象
自恋是一种心智
自恋被隐藏的方式
对他人的接受
说出自己的思考
关闭的态度
采取报复
不被允许说话的小孩
消极性和自杀
第七章 创伤和自恋选择的关系
创伤的本质
把自己推到创伤性的心理建构上
自恋的壳
累积创伤
朝向自恋的推动力
创伤会把一个人从自恋中拖出来
抵御痛楚的保护
第八章 逆转自恋
逆转自恋的故事
自体对他人的侵犯
阻抗的力量
塑造自己的现实的重要一步
改变我们生命的情感事实
无意识的决定
感受可以是错误的印象
对幻想的意像和解决方案的绝望
对技术的一些评论
第九章 这个理论与其他精神分析理论间的关系
费尔贝恩的自恋理论
梅兰妮·克莱因的自恋理论
温尼科特思考的自恋
Frances Tustin的自恋理论
海因兹·科胡特的方法
心理的成熟
内化的机制
自体客体内化的水平
自恋的意义
矫正性的情感体验
对上述理论的回顾
第十章 自恋对性格的影响
行动的领域
花椰菜男人
自恋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源泉
心灵的浩劫由不和谐的源泉所塑形
对自恋的新方法
抚慰和刺激
健康人身上的行动源泉是来自内在的。自恋的人身上的行动源泉是在表面,而个体必须要通过让内在和外在的人物来抚慰和刺激这个表面,以激活其行动。
自恋者记得自己曾经成为备受尊崇的人物,但自己却没有与这个形象建立联结。通过与之融合,通过成为它,自恋者删除了与它的关系,所以他不会体验到对这个形象的忌妒。然而,对自己所忌妒的人物的敌意被置换到其他人身上。在一个虚假的基础上自恋者自己成为了一个被忌妒的人物。
在自恋者的自体的核心有一个空洞,也就是说内在没有支撑生命的力量—用以前的话说就是没有“性格力量”。所以“我”得被抚慰,但是这份抚慰仅仅影响到表面。“我”必须被刺激,但那也只是让表层兴奋起来。在两种情况下,其作用都不持久。有人抚慰“我”,所带来的愉悦感可能会带“我”走一段路,但是接着“我”得去找下一个抚慰。这就像是短程记忆—你给了我你的电话号码,当它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的时候,我记住了它;但是如果我拨错了,我得回过来再问一下你的号码。如果是长程记忆的话,我真的是把这个号码放在记忆深处。它是内在的,我不会忘记。
抚慰和刺激都是感官的意象。很可能我们都很熟悉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唤起区域—嘴巴、肛门和生殖器。弗洛伊德还对这些区域的相互联系进行了阐述,费伦茨进一步充分地发展了这一点。费伦茨把这种相互联系称为两性融合,而这又进一步带出了统合的愉悦中心这个概念。自恋的人是通过这个愉悦中心产生行动的推动力。
自恋者的自体可以通过刺激性唤起区域来被色欲化,也可以让其他人来做这个;但即便是主体自己来做这个事,他也得在幻想层面编织是他人来为他做这个事的幻想。这与健康的情境不同。在健康个体身上,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客体。而自恋者的是一个感官的客体,不是一个心理客体;愉悦中心—自体—必须持续被刺激,这样这个人才能解决行动的问题。这就像手淫行动必须不断地重新开始。
这种色欲是与幻想相关联的性欲,它不一定要包含身体的接触。色欲与自体有关,而性欲则与身体敏感区域有关。在这里我们有一个有着空洞的自体,而其激发能量去建立情感相遇的方式是通过色欲化自体。这种自体是缺乏有活力的原则的。这是果冻般的自体。Frances Tustin在讲到自闭症的孩子时,用了外骨骼这样的比拟—没有内在的结构,没有内在有活力的原则。
抚慰的例子
自恋者通过什么来色欲化自己呢?他在一个长长的旅程中,为了完成它,他需要被抚慰:他的旅伴需要告诉他,他做得有多么的好。他是一个演员,而在一出戏中表演:他需要被告知他表现得有多好。在一场演出后,没有人赞美他,他感到沮丧和酸楚,于是他到处去找朋友,抽点大麻,喝得酩酊大醉,告诉陪伴他的人:没有人赞美他。他们都告诉他,他干得有多漂亮,制片人和他的演员伙伴们是多么地糟糕。(在这类情境下,总是会产生某种偏执。)这让他又得以过了几天,但接着他又需要朋友们给他一些兴奋剂来提神。没有持续的抚慰他是过不下去的,所以他会调动自己全部的能力去进入到一个他总能得到这种安慰的团体中。他会回避不能支持他的团体。如果没有他的陪伴者,他无法维持这种竭尽全力的努力。
当然,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以让他获得抚慰以继续下去:毒品、艳遇。这些让他爆发了新的生命,但它不能持久。不久前我读了P.G.Wodehouse的《天下无双的吉夫斯》(1985),里面有一个人物叫Bingo。几乎每三页纸他就要碰到一个新的会拯救他的女人,这个女人比他之前所遇到的任何女人都要好,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失败了。
通常被自恋暗流统治的人们之间有个契约,“我安慰你并让你维持着生活,你也要安慰我。”有时候当其中的一个人往前走逃离自恋后,关系会破裂。这样的改变给其亲密环境中的人带来了挑战。伙伴要么回应这个变化并且在情感上也发展起来,要么某种关系的破裂就出现了。
无法处理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某个人干得很漂亮,去赞美他是很好的。但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得到赞美,即便是他什么也没做也要得到它就有问题了。我前面提到过安娜·卡列尼娜在自杀前的行为。她一门心思地在想伏伦斯基究竟是否爱她,但她做了什么来赢得他的爱吗?
前面谈到了自恋者指派某人来抚慰自己,但理所当然地,他自己也可以做很多。他可以通过令人愉悦的声音、气味、景致来抚慰他自己。这些都没问题,这是美感的基础。不过,我们得回到忽略的原则上。只有当个体无法面对任何令人不愉快、令人痛苦的事情(记住,所有的能量都被导向愉悦中心),而逃离到这些令人快乐的东西上时就是个问题了。当被激发的能量没有放在大胆却又结局不确定的事情本身上时,真正的情感自体是没有被满足的。我认识一个女子,当他丈夫身体健康、工作成功时,她显得聪明伶俐且欢快;而一旦她丈夫生活中出点什么差错的时候,她就情绪低落且无法走出风暴。她无力面对任何痛苦或危机。
我在拿破仑的传记中读到,他无法给下属立规矩,除非有人在同一个房间里作观众。人们可能会想,拿破仑肯定是能够毫无困难地责备他人的。而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所谓的伟人都是如此。
杀人所带来的兴奋感
除了对抚慰的需求,色欲化自体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刺激。那些特别让人兴奋的事情可以让自恋者过活一段日子。
我想谈谈关于兴奋的一些特殊的事情。杀人是让人非常兴奋的。我曾经访谈过一个青少年男孩,他告诉我,他是如何搞到一包炸药并在花园的树桩上引爆。当他说的时候,眼神里明白无误地闪烁着光芒。当猎人朝高高飞翔的野鸭开枪,看着它在空中爆裂、羽毛四处飞散、最后撞向水面时,他体验到兴奋的战栗感。他在午饭时与朋友们谈及此事,朋友们也为他欢呼。大猩猩大部分都是素食的,但偶尔它们会杀死一只羚羊。有时候它们还会成群外出,杀死一只疣猴,把它撕扯开、肢解掉。当它们抓到猴子的时候,它们欢呼尖叫—尖叫声回荡在整个群体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人在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第一颗在广岛,第二颗在长崎,相隔六天。被派遣去投放第二颗原子弹的战斗队在投放之前陷入到一种癫狂状态,他们唯恐在他们投第二颗原子弹前日本就投降了。投原子弹带来极度的兴奋感。如果有公路交通事故,我们都会停下来盯着看,特别是有血的时候。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当路易十六要被处决时,他们把断头台放在塞纳河畔的一个特别的转弯处,这样就有能让最大量的人群观看。有一次我在一个酒吧里,听到一个男人非常兴奋地向一群人讲述,他当警察时,曾拿警棍把一个西印度群岛人的头给打破了。我在谈的是通过让人致残或杀人带来的普遍的兴奋感,而不是那些极端倒错的人,如伊迪·阿明、希特勒、马达加斯加的腊纳瓦洛娜女王。
自杀会激发同样的兴奋感,通过对自己的残忍。尽管这种被激发的兴奋感在自我觉知之外,但我的临床经验让我对这一点确认不疑。当在那个兴奋的水平上施虐时,要放弃它是很困难的,这就像毒品。我认为这种类型的残忍总是伴随着自恋情境。回到我开始时说的,没有自我憎恨,就不存在积极的自恋。克里斯托夫·拉什在其著作《自恋的文化》(1991)中强调了这一点。自恋个体的基本问题是,在心理客体被窒息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心理能量去过活。
《安娜·卡列尼娜》很好地描述了个体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残忍。有时安娜和卡列宁绝对是在互相迫害。如果我有机会选择是治疗安娜还是卡列宁的话,我会选择安娜。卡列宁否认了一切—所有的问题都在安娜身上。治疗他会是个梦魇,因为他不会承认自己身上有什么地方是错的。而安娜的确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是不对劲的。伴随着自我正义感,个体总是在情感的破坏性和施虐性行为上得到一些愉悦;而自我正义感是解离的一种形式。
前言
James S. Grostein
在本书中Neville Symington讨论了我们常常会碰到的自恋这个主题。他从与罹患这种障碍的病人长期的临床工作经验中提炼出了新鲜的洞见。他所采用的视角非同寻常并给人以启迪。他不仅从克莱因的本能夸大/躁狂防御的立场,以及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巴林特和科胡特的创伤-缺陷概念这些众所周知的方面理解自恋这个主题,还从深刻的本体论的不安全性这个独特的角度。尽管他受训于英国独立学派且是其中的资深成员,但他探讨这个障碍的角度是从我们今天称之为离开(departure)的存在主义观点。婴儿/儿童做了一个无意识的选择,要么是朝向生命给予者(它的真实性或自发性),要么是否认它,并用魔术性的伪装来逃避心理的真实以及回避外界的现实,后者成为了自恋性障碍。
我理解的生命给予者是一个内在、幻影、像过渡性的客体,它由自体的不同侧面以及外在生命的支持性客体组成。根据Eigen的说法它是一个客体,人格化了比昂、拉康和温尼科特所描述的“信念的行动”。部分地抛弃了生命给予者后,不幸的自恋主体被分割成解离的亚-自体或他我(alter ego)。它们彼此冲突,反抗整合,丧失了作为首创者的自发中心的感觉。
以上是作者主题的一个骨架性的概要。首先,我要概述一下历史上对自恋这个概念进行的重要阐述,以帮助确认Symington显著的贡献。在精神分析持续的历史性转化的长河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它在一系列的辩证(dialectic)中流动的倾向。先是优先选择一个概念,然后是另外一个,接着就是一个短暂的和解的综合;接下来又是另外一系列的辩证,每个系列都构成了两元相对的结构。自恋概念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地受到这个辩证过程的影响,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展示出来。精神分析源于无意识创伤记忆和意识(其中无意识由稽查制度所创造出来)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很快演变为无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间的冲突;在后面这个范畴下滋生了力比多和潜抑之间的辩证关系,之后又是力比多本能和自我本能间的辩证关系。
弗洛伊德有关自恋的那些发现使其抛弃了这个辩证过程(1914c)。与此同时,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他的元心理学的论文上。然而在论文中,他对自恋的概念是:(1)出现于自体性欲之后,但是在选择情感依附的客体前的一个阶段;(2)原始的自恋是无客体联结的状态;(3)继发性自恋预测着自我从与客体相联结撤回,其目的是再次就位于原始的自恋中。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继发性自恋的状态构成了自恋类型的客体关系模式。当“客体的阴影落到了自我上面”,这个阴影的阴影(认同)将再一次轮流落在外部世界的客体上—也就是说,外部的客体会以他们好像是自体的一部分的方式被对待。
在自恋这个概念的发展史上,下一步是它被视为抑郁症者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哀悼和抑郁》一文(1917e〔1915〕)是弗洛伊德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最深刻的贡献,而且成为梅兰妮·克莱因和费尔贝恩的贡献的模板和起源。此外,通过提出自恋和客体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它继续了一些在《关于自恋:一个介绍》中没有被回答的主题。在《哀悼和抑郁》中,弗洛伊德介绍了他的发现:当个体无法忍受客体(实际上行使着部分客体的功能)的丧失时,个体有能力通过内化丧失的客体,从而在无意识幻想中否认这个丧失。此外,客体被分裂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客体,一个被分配给与自我理想认同了的关系,作为“自我中的梯度”(as a gradient in the ego);而另外一个与自我本身认同。弗洛伊德接着继续说,前面的结构采用了最大化的施虐来对待后者,后者维持了与它的受虐性的关系。丧失的部分被成功地否认了,然而其代价是内在的抑郁(迫害)。因此,这四个实体(两个部分客体和两个部分自我)的互动构成了继发性自恋的状态,而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内化的自恋客体关系。
分裂以及随后的自我和客体分配使得可以把抑郁症动力性理解为由两个、而实际上是四个内在结构的施虐受虐关系构成。这些结构也构成了客体关系和自恋间的辩证关系。克莱因(1940)从这个内在的动力结构中发展了她的理论:偏执-分裂位点的(“前-抑郁”)迫害性焦虑和抑郁位点的抑郁性焦虑;而费尔贝恩(1940)把弗洛伊德的自恋-抑郁范式视为分裂样状态的证据,从中他详细描述了他的“灵魂中的结构”的六个成分。
从另一角度讲,弗洛伊德开拓了很多我们对自恋和客体关系概念的理解,但他从未充分地澄清作为客体关系和作为非客体关系(原始自恋)的自恋间的区别。当我们回溯时,他的精神病的概念,其实是自恋性神经症—也就是说,对客体的投注被撤回到自体中,因此客体关系不再存在。正因为此,他假定自恋性神经症与心理神经症不同,是无法被分析的。这一论点使得精神分析纷扰困惑,并要为英国客体关系学派和正统/传统学派之间的大论战负部分责任。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寻求客体的;而正统/传统学派认为婴儿是不会寻求客体的,它处在孤独-自恋的膜中,在它被“孵化”之前是不会寻求客体的。然而贯穿整个论战,其争执都在于客体相对于驱力的重要性。尽管大家用了种种派生的形式来对自恋进行描述,特别是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自恋依然处在昏暗不明的状态中。
在这背景中还有另外一对辩证关系,而这一对在随后变成了争论的焦点,即自我缺陷论和心理冲突论,选择缺陷理论的人有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巴林特、鲍比、沙利文和科胡特;而克莱因落单地与自我心理学联盟,维持了把冲突理论放在第一位。
在英国客体关系运动的早期,可以观察到精神分析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支的辩证关系。其中一方是克莱因,另一方是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他们分别研究着“客体关系”,最终把首先由弗洛伊德发展出来的自恋理论向前推动了一步,将其呈现得更为清晰。对克莱因来说,自恋(她极少用这个术语,也没有正式地谈论过这个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对客体的永恒的内在幻想,婴儿内射性地认同了这些客体,这揭示了婴儿如何通过初始的分裂样和躁狂防御转化了对客体的感知。换言之,根据克莱因的观点,婴儿是而且变成了他所认为曾经对客体并还在对客体所做的那些事—以及他如何防御这些觉知(躁狂性的防御)。这个假设是基于这样的概念:被公认的意图性或意志的主体性根源(投射性认同)。这一点是Symington所强调的—我相信他的这一观点很可能是对的。其他的理论家—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甚至是科胡特—对无意识意图的论述是不足的,而且看起来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创伤-缺陷理论:无助的婴儿和客体提供的不利环境间非辩证性的关系。因此,克莱因似乎成了为外部客体(主要是乳房)而工作的调查员,她假定婴儿在滥用乳房,并对此进行调查;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通过在所推断的意图和心理幻想间建立联系(主要是投射性认同),她肯定了弗洛伊德(和亚伯拉罕)关于自恋性客体关系的直觉。在她手上,弗洛伊德(1917e〔1915〕)和亚伯拉罕(1924)对自恋者(无法哀悼,只能随着客体一起丧失或者完全否认丧失本身)内心世界作为相对静止实体的描述变成动态的、活生生的了。
另一方面,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以及巴林特、鲍比、沙利文、科胡特等人)成了为婴儿而工作的调查员。但最后是科胡特(1971)提出把对婴儿的调查员职责看作“自体独立的发展线”(独立于客体关系,如俄底浦斯期和情结)。科胡特创新性的权威表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的贡献,后来在美国成了一个真正的宣言。就如同女性解放运动开辟了女性意识的时代,在婴儿发展和儿童虐待研究的帮助下,科胡特在人类历史上空前地解放了婴儿和儿童。“正常自恋”和正常的自恋性权利的时代到来了。简单地说,婴儿和儿童有权利要求、他们的父母也有义务和责任提供最低限量的“自体客体”需求:安慰、镜映、监督、协调一致以及可以理想化的陪伴(“孪生”),以允许婴儿/儿童发展自体凝聚感。
距今不久,自恋这个概念因为与边缘性障碍的比较而复兴,边缘性障碍构成了一些更为常见的原始的心理障碍。罗森菲尔德(1987)重申了客体关系(弗洛伊德间接提到这个概念,但矛盾的是,他又反驳了它)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再 自恋:一个新理论(万千心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作文与读览,两不能废,两不可废。然真工夫实有在作文读览之外者。《论语》“默而识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是何等工夫!贤者大须留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谓思想;此“学”字亦非读书之谓。《论语》“博学于文”,“文”不谓书册也。凡自然现象皆谓之“文”,人事亦曰人文。《易系传》言:“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皆博文之谓,皆学之谓也。故学则不外感官经验,而思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好好好很好一直买这个很好
评分………………………………………………………………
评分好书,累积了很久这次有券就果断买了。谢谢京东。
评分习惯性好评,看的速度赶不上买的速度,不评论又浪费京豆。
评分习惯性好评,看的速度赶不上买的速度,不评论又浪费京豆。
自恋:一个新理论(万千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