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中华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旨在填补国内鞋履文化书籍的空缺。通过专业而广泛的鞋履研究,述说着鲜为人知的鞋文化。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形式探讨鞋文化,期望通过现代时尚鞋文化与厚重的传统鞋文化的碰撞,造就今人在传统鞋文化的土壤里创意思维和创新设计。
人类直立后,鞋履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鞋的发展史是一部先民的生活史和民俗史。在全面介绍中华几千年的鞋文化中,引出其间的历史、文化、人文社会状态。在着重介绍鞋与人、鞋与历史、鞋与民族、与民俗的互动关系的同时,展示作者各个专题的鞋收藏品,用实物照片展示鞋文化。让读者了解我们足下鞋子的演变史以及鞋履承载的中华文化。
1966年大学本科毕业,曾任山西省第二轻工业厅服装鞋帽公司总经理、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全国服装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为《华夏鞋文化博物馆》馆长(天津)、《中国童装博物馆》馆长兼总策划(浙江)。有着40多年关於民族传统鞋饰、传统旗袍、传统童装、传统婚俗服饰和器具的收藏历史。现拥有上千双中华鞋履的传世品、艺术品。《读者文摘》载文称为”中国藏履知名人士”。
第一章 历代鞋履文化(中华鞋史)
1、史前时期的始祖鞋饰(史前)
2、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鞋履史(含商周、秦汉)
3、走向封建鼎盛时期的鞋履(含魏晋、隋唐)
4、南北交流民族交融中的鞋履(含宋辽、金元)
5、封建社会后期的鞋履文化(含明代、清朝)
6、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鞋履史(含民国、文革)
7,古代鞋业商业化的进程(鞋履商业史上)
8,古代鞋业商业化的进程(鞋履商业史下)
第二章 鞋履民俗文化(鞋俗事象)
1、中华鞋饰在婚俗中的多元事象
2、中国制鞋业的”祖师爷”
3、我国丧葬文化中的鞋风俗
4、民间鞋履的神灵崇拜文化
5,中国孝文化中的鞋民俗
6、中华鞋履的家庭”和谐”功能
7、中华旗袍与绣鞋的共生和流变
8,小农经济中的鞋俗文化
第三章 民间鞋履文化(民间鞋类)
1、灵动的童鞋 (童鞋)
2、木屐-高跟鞋探源(木屐)
3、我国皮鞋溯源(皮鞋)
4、中国布鞋探源(布鞋)
5、三寸金莲的审美与功能(金莲)
6、远古走来的草编鞋(草鞋)
7、夹带鞋及其鞋底艺术(鞋底)
8,皮拖鞋的历史考证(皮拖)
第四章 地域鞋履文化(地域特征)
1、中华鞋文化的主流文化特征
2、岭南八闽地区鞋文化
3、我国少数民族鞋饰地域特征
4、天津地区的近代制鞋业
5、川蜀地域鞋文化的主流性
6,北方布鞋的地域性优势
7、少数民族地区布鞋考
8,农耕地区的传统鞋履
中国童鞋以其独特的动物图案与立体饰绣体现了中国母亲几千年的育儿习俗。心灵手巧的母亲们竭尽聪明才智地运用补花、剪贴、刺绣等精巧工艺,配以抽缝.滚边、粘毛等装饰手法,将童鞋仿制成各种可爱可亲的有灵性的动物造型。使得这些兽头形体童鞋样式新奇,憨态可掬。其风格有的粗犷剽悍,有的憨厚纯朴、有的造型夸张,有的风趣别致。在中国民间,儿童穿用的童鞋较常见的有虎头鞋、猪头鞋、鱼头鞋、凤头鞋、五毒鞋等等。一双双民间艺术童鞋,造型夸张/千姿百态。把狮、虎、猪、凤、鱼、、猫、等动物强硬的生命力注入到孩子的灵魂中。在千余年的沉积下,穿兽鞋成为孩子们消灾求生,避邪趋吉,健康成才的一种民间信仰。
人们依照孩子成长的规律,把童孩生长分为三个关键时期;即幼婴期、小童期、和大童期。在这三个时期中,育儿重点也是不同的。在幼婴期,成活率成为生育文化的焦点。也是旧时母亲对孩子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极度恐惧期。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所以母亲第一心愿是企盼孩子能活下来;在小童期,孩子在生长中,对疾病和灾祸的抵抗能力很低,驱邪呈祥,养好喂胖是此时的育儿要点。在大童期父母盼望孩子健康强壮,出人头地。盼其”成才”是最为首要的目标。民间在这三个时段中心理状态的支配下,约定了孩童鞋要遵照”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的穿着习俗,母亲们应用”谐音民俗”企求孩子康乐成长。”头双蓝”指幼婴穿的第一双兽头鞋的鞋面要用蓝色料子制作,蓝和”拦”同音,谐音是要”拦住”孩子的魂灵,不被鬼神拖到阴间,蓝色的兽头鞋成为祈求”成活”的物化表现。 ”二双红”指在小童期穿的鞋面要用红鞋面,寓意为孩童闯过了幼婴期生死关后,红火喜庆,蒸蒸日上。希望孩子又白又胖。 ”三双紫”取意大童期穿的鞋,,紫和”子”同音,此时已成功地渡过危险期,可以企盼”子嗣”绵延了。也就是说孩子已在自己家里”落地生根”了,对母亲来说可以望”子”成龙了。 ”手中鞋,慈母心”母亲大都在孩子未降生之前就开始为这三种鞋设计鞋样,制备材料,用银针彩线把”母爱”一针一线地融入到童鞋中。下面分别描述三个孩童时期的童鞋特征。
幼婴期 孩子生下来后便在与夭折作斗争。人们为保住孩子不惜采用 ”巫术”般的办法,吓走邪魔歪道来达到保住孩子的目的。比如中原地区民间所流传的童鞋俗语曰”先穿猪、后穿虎”真实反映了母亲的心愿;小儿先穿上猪头鞋,一是猪同于”住”企望保住孩子,也要像猪那样,生命力旺盛。能吃能睡,吃不挑食,睡不拣窝,好养活大。二是说猪相貌丑陋,阴间小鬼们见了不敢来叫魂儿,孩子可以成活长命。猪头鞋为求其逼真,鞋面布一般用黑色,鞋头处缝上或红或白或黄一个弧形猪唇,猪唇上缝上黑黑的两个圆鼻孔,鼻子两侧是一对大眼睛,眼珠或红或白或黑,肥头大耳,形变而不失其之肖。一副憨实、掬态的神情。据说这对不成比例的大眼睛能时时”看住”孩子的魂魄。还有一种”阴阳鞋”是鞋帮两色的猪头鞋。时刻提醒大人穿阴阳两面猪头鞋的孩童正处在阴阳两个世界的分界线上,随时有被召回阴间的危险。
在西北地区民间童鞋歌谣说:”先穿猪,后穿猫,气得老婆子摸不着。”猪,是猪头鞋;猫,是猫头鞋;老婆子,指的是送子奶奶。也就是说先穿猪头鞋再穿着猫头鞋,送子奶奶就不会把这个孩子再送给别的人家了。猫头鞋亦称”鼠见愁”。饰有猫头的鞋,始于明崇祯宫中。《古今宫闱秘史》记载:”明崇祯年间,宫眷每绣兽(猫)头于鞋上,以辟不详,呼为鼠见愁。”在民间的猫头鞋,有以蚕茧剪成猫的眼睛和鼻子,打成底样,再用彩色丝线刺绣,白线绣眼,黑线绣眸子,黄线绣成大鼻子,嘴和胡子用红绿线,再用绸布做猫耳,整个猫头鞋形象逼真纤巧精致。鄂西北地区在小儿出生后,要给孩子穿花草游鱼等饰物鞋,传说小孩易夭折是偷生娘娘所为,戴上了鱼花饰物鞋,孩子就会像鱼儿一样善游,不会溺水身亡,这位偷生娘娘也就不能把孩子偷走了。
小童期 由于虎文化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虎头鞋又透出一股凛凛虎气,所以我国大江南北的母亲们普遍信仰用虎头鞋保护1岁以上,5岁以下的儿童,希望百兽之王能为自己的孩子镇祟辟邪,保佑平安。一岁左右孩童穿的虎头鞋常常制成小布靴的款式,虎头靴双目怒睁,两耳耸立,在鞋面上补绣出虎身,四足蹬地,虎鬚朝天,勾勒出一只完整的中国”卡通”虎。母亲常把虎鞋看成是孩子吉祥的象征物。多以深色布作鞋面,鞋头绣制虎头,每每于虎头上绣”王”字,鞋后做尾巴,便于手提穿用。因穿之活泼可爱,故至今广大地区的妇女们于儿童生日时总要为其子孙们做双虎鞋,借虎的阳刚之气和威武,成为祈福、延寿的民间保护神。但各地虎鞋风格有所不同;有的只绣虎头鞋脸,宽宽的鞋头上缝有圆圆的暴大虎眼,虎眼上方有用兔毛缝成长眉。嘴巴里露出锋利雪白的牙齿,环嘴一圈有用白兔毛圈成的长胡子。有的在左右鞋帮绣虎身,称为全身虎鞋,有的虎鞋做四只虎脚,平摊在鞋底两侧,加宽的鞋底保护孩童学步时不易摔跤。
在五月五端午节,母亲经常给孩子穿一双”五毒鞋”,这和辟邪有关。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月且多灾多难,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来躲灾避祸,传说把五毒即癞蛤蟆、蜈蚣、蝎子、蜥蜴、蛇绣在童鞋上,便可驱邪避灾,保护孩童安全度过灾难。有时也在虎头鞋的鞋底绣一条毒虫,在加固鞋底的同时,表现出踩死毒虫的观念。
大童期 到了这个时期,孩子基本上”落住”生根了,并有能力抵御各种邪恶与瘟疫了。家长此时注重的是企盼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总之一句话,都是为了让孩子成才。百兽之王的虎鞋可以使其避邪祛灾,民间认为”百兽之王”的老师--猫头鞋,更能独占头鳌。猫头鞋在做法上较写真。鼻、眼、嘴、耳,逼真。材料细腻,色彩丰富。狮子是”林中之王”,狮头鞋造型威武雄伟,含驱邪、祈福、延寿、夺冠之意,也是母亲盼儿财运通达常用的儿童鞋样。每年中秋节,俗信穿了兔头鞋可使小儿腿脚利落,行走敏捷。意寓孩子能像兔子那样活泼健康、温和柔顺,长大后善于守财。中原人也常用”穿了兔子鞋”比喻跑在前面的人。兔儿鞋的顶端一般作尖形,绣兔唇、红眼,鞋口两侧镶附兔形绣片。有的口沿后端缀一绣带,仿佛兔尾,兼作穿鞋时提拔之用。
”鸡头鞋”示意”鸡头治蛊”不仅能禳灾避祸,还会积极祈福,鞋上的”鸡冠”又谐音”晋官”,望子今后步步高升。”鱼头鞋”不仅要让孩子将来足下有”余”,长年富贵。一对鱼鞋还寓”双鱼有吉”,长大后富有美满。”凤头鞋”更是女童的专利,凤凰为百鸟之王,借喻父母刻盼着望女成凤。 ”龙门鞋”可谓童鞋中艺术与寓意完美结合的上品。鞋头上的龙门犹如一块牌坊高高耸立,鞋头两边各有一条五彩斑斓的鲤鱼。望子成龙的父母期盼他们的儿子如鲤鱼一般顺利的跳过龙门,升官发财。
胡澤民序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鞋子是不能須臾離去的,行踪所至,緊密相隨;腳上穿的鞋,從前人叫履,隨著世代更遞,不斷地繁衍變異,久而久之,鞋履的製作除了實用之外,還講求美觀,更在於擁有與收藏。鞋不僅反映社會歷史,也是人生的紀錄,因時因地傳遞著各種感情的媒介;如一般家居平民穿著淡色常服,搭配少有裝飾的素鞋,而在另一方面是在喜事節慶場合所穿著的正式禮服,則常以深沈色織錦為底紋,再裝飾以鮮艷華麗的刺繡,甚至於朝廷大禮服所穿的長胴朝靴,也都有裝飾美麗花紋或加上飾物,皆蘊含著豐富的紋飾語言,因此整體觀之,從「足下功夫」的選材、製造樣式與圖紋配色,著實煞費周章。
雖然早在1985年至1991年間,我曾參與考證繪製一系列24枚「中華傳統服飾郵票」之發行,同時也在大學從事服裝色彩教研多年,然而專屬於鞋履研究並非個人專業;而今有幸拜讀鍾老師的著作後,深感自愧不如。諒必也以同是暮年同好之故,囑我寫序,自愧不敢當。
事實上,在此之前我曾受邀參加2004年由中國民族學學會與北京服裝學院主辦的「文化遺產與民族服飾」學術研討會,並代表台灣輔仁大學與織品研究所導生羅莉華共同發表論文:「清末民初台灣與大陸部分地區纏足弓鞋造型、色彩與繡花紋飾之研究」;當時與會交流中,就有朋友告訴我有位在北京的「鍾漫天」先生,他是目前國內網羅鞋類鑽研權威,從此留下了深刻印象。事隔多年,又在一次北京的中華漢服文化推廣會議上,咱們初次相見,卻一見如故,竟成了無話不說的知友,隨後的幾次見面,也由於彼此年齡、見解、知識、理念與興趣的關係很自然地成為摯友。
鍾老師一生的經歷,豐沛且多彩,尤其針對中國歷代鞋履的廣泛收藏與專精,潛心宣勤,引徵贍博,更豐厚了鞋履文化的能動性。那麼這些「舉足輕重」的珍藏到底是上那找,想必也有所本?我則可以誠懇奉告,全都是他早先一步一腳印,走遍大江南北,所見所聞,用心搜羅,考證詳密,儼然成為「行遠必自邇」的困學力行者,逐步默默傳遞著華夏鞋履文化的永恆記憶。
另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鍾老師首度受邀出席由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與台灣博物館舉辦的「旗麗時代」旗袍特展系列活動研討會,除了發表論文外,其餘短短不到一週的時間,每天早出晚歸,竭盡全力,到處參觀,搜尋資料。其間我特別安排引介拜訪台灣著名的三寸金蓮收藏家廣川醫院柯基生院長,彼此間道盡了千百年來小巧金蓮的媚惑與哀愁,如此慧眼相識,熱絡互動,惺惺相惜,令人感佩。
除了對鞋文化的鑽研外,鍾老師還有一樁大本事,就是底蘊深厚,思緒條理,過往相關鞋履習俗的陳年舊事,皆能識慮周達,記述清楚。例如書中那篇「古代鞋業商業化的進程」,敘述了那麼多的商號、人名、地點、時間、材料與製鞋工法,乃至於各品牌的歷史演變、奮鬪過程以及對今日社會與心理背景的影響等等,皆藉由「引古潤今」有系統地詳細描述,有首有尾,秩序分明,折衷至當。相信讀者們看了這本「真材實料」的書更能增廣見識,回味無窮。
中华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