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正如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一样,科学技术各领域在近20年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是加速发展而不只是发展,动物分类学也是如此。虽然动物分类工作者并未普遍认为这个领域近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各个方向上不同程度进展的总和却是惊人的。如何使初学者能够*快地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全貌与现状,并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挑战。谢强等编的《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以“新技术为分类学所用”为原则,整理了动物分类学的传统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等新技术方面的基本内容,同时非常重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论述。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可作为动物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生物科学高年级本科生以及相关领域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动物分类学初步
第1章 动物分类学简史
1.1 林奈之前
1.2 林奈与布丰
1.3 拉马克与居维叶及其他学者
1.4 达尔文与华莱士
1.5 迈尔与亨尼希
1.6 分支分类学派、进化分类学派与数值分类学派
1.7 今天的动物分类学
第2章 系统学的项目设计、样本采集与保存
2.1 针对问题的形态特征或分子标记选取
2.1.1 种群结构研究
2.1.2 种间界限与种群间杂交研究
2.1.3 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研究
2.2 针对类群行为特点的采集方法
2.2.1 采集策略
2.2.2 采集方法
2.3 针对个体结构特点的保存方法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学的经典内容和α分类的新内容
第3章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概述
3.1 双名法及若干相关问题
3.2 《法规》对于电子出版物的态度
3.3 可用名
3.4 优先权和有效名
3.5 各阶元的名称构成及使用
3.5.1 科级分类单元
3.5.2 属级分类单元
3.5.3 种级分类单元
3.6 异名关系
3.7 同名关系
3.8 模式
3.8.1 科级分类单元
3.8.2 属级分类单元
3.8.3 种级分类单元
3.9 展望
第4章 动物分类学的经典工作内容
4.1 鉴定
4.2 描述、绘图和照相
4.3 修订及新命名分类单元的记述
4.4 阶元层级与分类系统
4.5 检索表
4.6 地理分布
第5章 形态学新技术的引入
5.1 数字化绘图
5.2 电子显微镜
5.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5.4 微型断层扫描
5.5 几何形态学
5.6 全形态
5.7 分类学的网络化时代
第6章 无法统一的物种概念
6.1 生物学类的物种概念
6.2 生物学物种概念在现实中的困难
6.3 系统发育类的物种概念
第7章 分子鉴定:DNA条形编码
7.1 标记的选定
7.2 鉴定的算法
7.3 结果的采用
7.4 BOLD数据库规范简介
7.4.1 项目立项的规范
7.4.2 数据提交的规范
7.5 DNA条形码能否助力谱系物种概念和谱系命名法规?
7.5.1 谱系命名法规概述
7.5.2 Barcoding、PSC和Phylocode
7.6 转基因生物与合成生物学
第三部分 生物地理学概述
第四部分 系统发育
第五部分 形态进化的分子系统学思考
前言/序言
生物分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基础性强、理论性强、实用性强的学科。然而,分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十分严重的、不公正的误解。对于分类学误解恐怕在于,认为对于生物有机体的分类和对于非生物有机体的分类不存在本质区别,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年)甚至称分类学工作为“集邮”。直至今日,分类学仍然没有受到与生命科学中其他学科同等的重视。有些观点认为分类学缺少技术含量,有些观点认为分类学中的关键工作环节缺少客观判定标准,有些观点认为分类学是宏观的,有些观点认为分类学的价值仅限于基础性(分类系统、检索表和拉丁学名)。
这些观点对于分类学的认识偏于狭隘、有失公允。迈尔(Ernst Mayr)教授(1982)在The Growtho厂Biological Thought-书中提到,“要充分解释生命现象必须研究每一个层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著名生物化学家说:‘只有一个生物学,这就是分子生物学’,这只说明他的无知和不懂生物学。”分类学远没有看一看、听一听那么简单。今天的分类学绝不缺少技术含量,如显微三维成像、比较基因组学、比较生物信息学、并行计算等技术在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今天的分类学绝不缺少客观判定标准,如基于不同算法构建的分支图需要基于定量进行定性认识,基于种群遗传学、地理分布、行为学、形态学等多方面信息形成的证据链来划分物种界限。今天的分类学无所谓宏观、微观,因为宏观和微观的技术手段都被用来解决分类学的问题。今天的分类学既为相关学科提供必要的分类信息,亦通过物种多样性这个关键点去揭示生态学方面的多样性和生物大分子层面的遗传多样性,成为全面认识生命现象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要对生物有机体进行分类?
人类对生物有机体进行分类是自然而然的认识过程。不论早期的朴素认识,还是物种不变论者,或是进化论者,都认可不同的生物有机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远有近。无论是用作实验材料、工业原料、作物种植、林木培育、畜牧饲养、宠物玩赏等哪种用途,都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所涉及的生物有机体与近缘类群的异同,这就涉及划分物种和种上分类单元以及考查种内变异情况,而这些正是分类学工作的内容。生物分类既是其他认知过程的需要,也是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也就是说,生物分类既有科学的、形而上的目的,又有实用的目的。
为什么对于生物有机体和非生物有机体的分类有本质区别?
对于生物有机体而言,其物种多样性在自然历史中的展开过程只发生了一次,形成了具有唯一性的进化树分支形式。评价生物有机体分类系统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自然历史。如果要建立符合自然历史的分类系统,就要求我们恪守依据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原则,那么所建立的分类系统不能与相应进化树中的分支关系相矛盾。当有两个或更多个分类系统都不与相应类群的已知的分支进化过程相矛盾时,才从其他相对次要的角度进一步进行评价。相比之下,非生物有机体的分类缺少一以贯之的标准。不同具体情况,如质地、形状、颜色、大小、质量、用途等,都有可能成为指标,无所谓孰优孰劣。
为什么分类学是进化生物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简略地说,分类学就是发现物种多样性并划分物种界限的工作。而对于物种的认识恰恰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众多为进化生物学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人,往往都有出色的分类学工作经历。例如,达尔文(Charles Darwin)对藤壶的分类研究,迈尔对鸟类的分类研究,亨尼希(Willi Hennig)对蝇类的分类研究。
为什么分类学在生命科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地位?
依靠分类学,可以帮助确定各种生命科学实验中所用生物有机体实验材料在生命世界中的分类地位,由此可以进一步了解已知的相关基本信息。生态学研究中可能用到的大量生物多样性信息,更是建立在对所涉及的各个物种进行准确鉴定的基础乏上。广义的分类学,即系统学,所给出的亲缘关系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帮助明确所研究的生物有机体在生命世界中的进化地位,由此可以对具有某种程度近缘关系的若干生物有机体进行各个层次的比较研究。
辛普森(George Gaylord Simpson)在Princip Les of Animal Taxonom,y(1961)一书中指出,“系统学是关于生物种类与多样性以及在它们之中的一些和全部关系的科学研究……同时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说它是最基本的在于,只有确定了分类学,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讨论或研究生物,说它是最不可缺少的在于,系统学在它的各种分支中,聚合、统一、概括和涉及有关生物的各种事情,无论是形态学的、生理学的,还是生态学的。”
为什么分类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方面,分类具有生物信息数据库检索系统索引的作用;另一方面,分类学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就是不断建立或完善分类系统,以及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物种,以使对分类系统和物种的认识更贴近自然历史。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需要基于大量物种的个体数量或密度情况进行所需要的定性或定量评估。农、林、牧害虫和人类疾病媒介生物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入侵生物的认定和海关检疫,都需要在准确鉴定物种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甚至法医学和流行病学中对于样本的定性,都可以得益于分类学中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为什么分类学是全面认识生命现象的必经之路?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比较不同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异同才能全面认识生命现象。而分类学恰恰是以物种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单位。在对前述第四个问题的讨论中,同时包含了部分对本问题的回答。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聚焦于该书可能涵盖的领域,但不直接提及该书的具体内容或作者信息。 《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探索生命多样性与演化史的基石 图书简介 动物界,一个包含数百万物种的庞大而精密的生命系统,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演化历程,一直是理解生命本质的核心议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前沿且深入的框架,用以认识和解析现代动物分类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与未来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物种名录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组织、命名和理解生命多样性的方法论指南。 第一部分:分类学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动物分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其目标在于描述、命名、分类和界定物种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本书首先将追溯这一学科的起源与演化。从林奈的“自然阶元”体系构建,到早期博物学家对物种界限的模糊认知,再到达尔文演化论思想的引入,分类学经历了从描述性科学向系统发生学科学的根本转变。 我们将深入探讨分类学的核心概念:物种、界、门、纲、目、科、属等层级是如何被定义和演化的。重点阐述了“物种概念”的多样性——从形态学物种概念到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生物学物种概念”(BSC),以及面对无性繁殖或化石记录时的局限性,继而引入了谱系物种概念(PSC)和系统发生学物种概念(PSC)的现代视角。理解这些概念的演变,是掌握现代分类学思维的前提。 第二部分:系统发生学与亲缘关系重建 现代动物分类学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即重建物种间的演化历史和亲缘关系树。本书将详尽介绍用于构建和检验这些演化史的工具与技术。 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系统发生分析,如分支学(Cladistics)方法,依然是重要的基础。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识别同源性(Homology)与趋同性(Analogy),如何构建特征矩阵,并利用最简约原则(Parsimony)、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等统计学模型来解析复杂的形态数据。 然而,形态学分析的局限性促使现代分类学拥抱分子生物学数据。本书将重点介绍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兴起。从早期的核糖体RNA(rRNA)到线粒体DNA(mtDNA)和核基因(nDNA)的序列分析,再到全基因组测序(Genomics)的应用,分子标记如何成为识别深层演化关系和解决“长枝吸引”等经典难题的利器,将得到深入剖析。 第三部分:实践应用:数据采集、分析与命名规范 分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本书将详细阐述当前动物分类学研究中必须掌握的实践技能。这包括野外标本的采集、保存(干制、液体浸泡、冷冻保存)的标准流程,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可靠的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s)馆藏。标本的数字化记录和形态测量学(Morphometrics)的应用,特别是几何形态测量学在区分形态细微差异中的作用,也会被涵盖。 在信息管理方面,现代分类学家越来越依赖于大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本书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Biodiversity Informatics)的角色,包括如何使用和贡献于如GenBank、ZooBank和GBIF等全球性数据平台。 此外,精确的命名是分类学的生命线。我们将严格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CZN)的最新版本,详细讲解物种的有效发表、属和科级以上分类单元的有效性、命名优先权、词源学基础以及如何处理同物异名(Synonymy)。正确的命名实践是确保全球生物学交流准确性的关键。 第四部分:动物界的主要类群与宏系统发育 在掌握了理论和方法论之后,本书将引领读者纵览动物王国的宏大图景。这不是一个详尽的物种鉴定手册,而是对动物界主要门类(Phyla)的系统发生学地位和演化创新点的概览。 我们将探讨动物界的关键分化事件:后生动物的起源、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两次主要分化(螺旋卵裂类与规律卵裂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内部(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内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系统发育重建。重点分析支撑这些宏大分类层级的主要演化特征(如体腔的形成、体节化、附肢的演化等)。 第五部分:前沿交叉领域与未来展望 现代分类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其它生物学分支交织融合。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这些交叉前沿: 1. 分子分类学(Molecular Taxonomy)与DNA条形码: 探讨如何利用短序列片段快速、标准化地识别物种,尤其在昆虫和海洋生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与面临的挑战。 2. 系统发育组学(Phylogenomics): 如何利用数千个基因位点来解决深层系统发育的难题,以及这种方法如何重塑传统的动物系统树。 3. 保护生物学与分类学: 阐释分类学在确定保护优先级、识别特有种和监测生物入侵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旨在为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生命多样性背后的演化逻辑感兴趣的科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而严谨的学习路径。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基于演化思维的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