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文学
  • 文化
  • 散文
  • 随笔
  • 名家名作
  • 经典
  • 礼盒
  • 珍藏版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9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286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特种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浓缩一生著作精华,全14册包括:《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季羡林谈佛》《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治学·写作》《红》《一生的远行》《彼岸印迹》《牛棚杂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象牙塔日记》《悼念忆:师友回忆录》《风风雨雨一百年》。
该选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三零一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可以媲美全集。季老在序言中说:“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此次出版的自选集完全遵照季老“存真求实”的意愿,在精选的基础上收录季老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
正如文集跋文作者梁衡先生所说,“(季)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


海报: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全14册包括:《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季羡林谈佛》《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治学·写作》《红》《一生的远行》《彼岸印迹》《牛棚杂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象牙塔日记》《悼念忆:师友回忆录》《风风雨雨一百年》。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感动中国》颁奖词
对季羡林而言,家国情怀也许就是具体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朋友、师长,这里有美丽的山川江河,有无数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小书摊。或许,对知识分子而言,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寄托所在吧。——新京报
季节变换人无常,羡慕大师学识庞。林中顿减千秋树,世界都在喊彷徨!——新浪网

目录

1.《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1
第一辑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5
再谈东方文化?/12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18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84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89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126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13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141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147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153
西方不亮东方亮?/158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171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186
东学西渐与“东化”?/194
拿来和送去?/206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209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211
跋?/215

2.《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1
第一辑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5
再谈东方文化?/12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18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84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89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126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13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141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147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153
西方不亮东方亮?/158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171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186
东学西渐与“东化”?/194
拿来和送去?/206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209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211
跋?/215

3.《季羡林谈佛》(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我和佛教研究 /3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10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25
释迦牟尼 /37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53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问题 /76
浮屠与佛 /118
再谈浮屠与佛 /135
法 显 /154
佛教的传入中国
——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186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200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207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224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240
关于玄奘 /249
关于《大唐西域记》 /272
佛教的倒流 /295
跋 /344

4.《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人生漫谈
人生 /5
再谈人生 /7
三论人生 /9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1
不完满才是人生 /14
人生箴言 /17
禅趣人生 /20
人生漫谈 /24
人生小品 /30
缘分与命运 /35
走运与倒霉 /38
世态炎凉 /40
爱情 /42
成功 /48
第二辑 做人与处世
满招损,谦受益 /53
谦虚与虚伪 /56
做人与处世 /58
牵就与适应 /60
知足知不足 /62
有为有不为 /64
难得糊涂 /67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70
三思而行 /73
谈孝 /75
谈礼貌 /77
论朋友 /80
论正义 /83
漫谈伦理道德 /90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100
漫谈撒谎 /102
容忍 /106
忘 /108
毁誉 /113
坏人 /116
傻瓜 /118
隔膜 /120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123
公德( 一) /132
公德( 二) /134
公德( 三) /136
公德( 四) /139
第三辑 我们面对的现实
论压力 /143
论恐惧 /145
我们面对的现实 /148
论博士 /152
论教授 /155
衣着的款式 /158
漫谈消费 /160
论包装 /165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68
论“据理力争” /171
论怪论 /175
思想家与哲学家 /177
真理愈辨愈明吗? /180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183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186
我的怀旧观 /188
我的座右铭 /192
座右铭(老年时期) /194
我的美人观 /195
我害怕“天才” /201
勤奋、天才( 才能) 与机遇 /204
一寸光阴不可轻 /206
时间 /209
目中无人 /213
第四辑 谈老年
谈老 /219
老年 /221
老年谈老 /223
谈老年( 一) /228
谈老年( 二) /230
谈老年( 三) /233
老年十忌 /236
再谈老年 /254
老年四“得” /256
赞“代沟” /259
老少之间 /263
老马识途 /266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268
养生无术是有术 /270
长寿之道 /272
长生不老 /274
漫谈“再少” 问题—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276
第五辑 希望在你们身上
新年述怀 /281
八十述怀 /283
新年抒怀 /288
虎年抒怀 /296
梦游21 世纪 /303
千禧感言 /306
迎新怀旧—21 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310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316
九十述怀 /318
九三述怀 /328
狗年元旦抒怀 /334
九十五岁初度 /336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340
希望21 世纪家庭更美好 /343
希望在你们身上 /346
跋 /349

5.《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1
第一辑 读书
开卷有益?/5
我最喜爱的书?/8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12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15
坐拥书城意未足?/18
我的书斋?/20
推荐十种书?/23
藏书与读书?/27
我和北大图书馆?/30
我和外国文学?/33
漫谈散文?/41
我对散文的认识?/49
散文的两大类?/54
中国散文与世界散文?/57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62
读朱自清《背影》?/63
我读《蒙田随笔》?/66
我和东坡词?/71
第二辑 治学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77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80
我和外国语言?/83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102
如何搜集资料?/104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107
如何利用时间?/109
才、学、识?/111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115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122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130
为考证辩诬?/132
再谈考证?/135
我的考证?/138
我的义理?/141
一些具体的想法?/144
广通声气 博采众长?/154
“模糊”“分析”与“综合”?/156
谈翻译?/160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167
汉语与外语?/170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194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197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99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227
第三辑 写作
作文?/243
写文章?/249
写日记?/251
文章的题目?/255
我的处女作?/257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261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265
文以载道?/273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276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280
多注意“身边琐事”?/283
语言混乱数例?/290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292
怎样写散文?/295
语言与文字?/302
谈谈“炼话”?/305
获奖有感?/309
跋?/313

6.《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1
第一辑 难忘这些人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5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11
在兄弟们中间?/20

精彩书摘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最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的高潮。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在接受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大家都认识到,文化建设的任务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想大家都会同意,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都不能专靠科技来支撑,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我们今天的社会也绝不能是例外。
在众多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独创性的意见,我从中学习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东西。我在这里不详细去叙述。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讨论中国文化,往往就眼前论眼前,从几千年的历史上进行细致深刻的探讨不够,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最广阔的宏观探讨更不够。我个人觉得,探讨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几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们居住于其中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必须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而不至于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总之,我们要从历史上和地理上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探骊得珠。
我们眼前的情况怎样呢?从19世纪末叶以来,我们就走了西化的道路。当然,西化的开始还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时规模极小,也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意识,所以我不采取那个说法,只说从19世纪末叶开始。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从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几百年以来,西方文化,也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垄断了世界。资本主义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国家都或先或后地吸收过去。这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但在政治、经济方面到处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记,在文学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学”,从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统一了全世界。在科学、技术、哲学、艺术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国从清末到现在,中间经历了许多惊涛骇浪,帝国统治、辛亥革命、洪宪窃国、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西化的程度日趋深入。到了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试问哪一件没有西化?我们中国固有的东西究竟还留下了多少?我看,除了我们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们真可以说是“全盘西化”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我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无论如何,这是一件不可抗御的事。我一不发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对中国自然经济的遭到破坏,对中国小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消失,我并不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我认为,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如果还想存在下去,就必须跟上世界潮流,绝不能让时代潮流甩在后面。这一点,我想是绝大多数的中国有识之士所共同承认的。
但是,事情还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带来了不良后果。这最突出地表现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侨居上海的帝国主义者在公园里竖上木牌,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许入内。”这是外来的侵略者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污辱。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后,我们号称已经站起来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并未消失。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50年代曾批判过一阵这种思想,好像也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到了“十年浩劫”,以“四人帮”为首的一帮人,批崇洋媚外,调门最高,态度最“积极”。在国外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戴上了这顶帽子。然而,实际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帮”及其爪牙自己。现在,“四人帮”垮台已经十多年了,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有增无减。有时简直令人感到此风已经病入膏肓。贾桂似的人物到处可见,多么爱国的人士也无法否认这一点,有识之士怒然忧之。这种接近变态的媚外心理,我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凡是外国的东西都好,凡是外国人都值得尊敬,这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中国烹调享誉世界。有一些外国食品本来并不怎么样,但是,一旦标明是舶来品,立即身价十倍,某一些味觉顿经改造的人,蜂拥而至,争先恐后。连一些外国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频频摇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来谈中国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难矣哉。在严重地甚至病态地贬低自己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有意无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这样怎么能够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中国文化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评价中国文化,就必须贬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确有它的优越之处。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之所以努力学习西方,是震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在以后的将近一百年中,我们逐渐发现,西方不仅是船坚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他们都有许多令人惊异的东西。想振兴中华,必须学习西方,这是毫无疑问的。2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今天还有不少人有这种提法或者类似的提法。我觉得,提这个口号的人动机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人出于忧国忧民的热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谓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别有用心。这问题我在这里不详细讨论。我只想指出,人类历史证明,全盘西化(或者任何什么化)理论上讲不通,事实上办不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西方学习。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仍然要学习,这是绝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故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过的道路上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始终认为,评价中国文化,探讨向西方文化学习这样的大问题,正如我在上面已经讲过的那样,必须把眼光放远,必须把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放在眼中,更必须特别重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观。我是主张人类文化产生多元论的,人类文化绝不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单独创造出来的。法西斯分子有过这种论调,他们是别有用心的。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贡献又不完全一样。有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对周围的民族或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积之既久,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或文化体系。根据我个人的看法,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在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主导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个民族或国家又是互相学习的。各个文化圈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这种相互学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倘若我们从更大的宏观上来探讨,我们就能发现,这四个文化圈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大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体系。“东方”在这里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谓第三世界。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学习的关系。仅就目前来看,统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化,欧洲史学家早有这个观点,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他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里,从世界历史全局出发,共发现了二十一个或二十三个文化(汤因比称之为社会或者文明):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又可以分为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东正教)、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又可以分为中国和朝鲜、日本两部分)、古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印度河流域社会、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马雅社会、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以前的商代社会。
汤因比明确反对只有一个社会—西方社会这一种文明统一的理论。他认为这是“误入歧途”,是一个“错误”。虽然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经西化了,其他的社会(文明)大体上仍然维持着本来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这一条。
汤因比在本书的许多地方,另外在自己其他著作,比如《文明经受着考验》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文明发展有四步骤,即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在《文明经受着考验》10—11页,他提到了德国学者斯本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没落》,对此书给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到了斯本格勒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历史研究》的结尾处,429—430页,他写道:

当作者进行他的广泛研究时发现他所搜集到的各种文明大多数显然已经是死亡了的时候,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推论:死亡确是每个文明所面对着的一种可能性,作者本身所隶属的文明也不例外。

他对每一个文明都不能万岁的看法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了解了我在上面谈到的这些情况,现在再来看中国文化,我们的眼光就比以前开阔多了。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一个历史事实。汤因比对此也有所论述,他对中国过去的文化有很好的评价。但是,到了后来,我们为什么忽然不行了呢?为什么现在竟会出现这样崇洋媚外的思想呢?为什么西方某一些人士也瞧不起我们呢?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都缺少历史的眼光。我们自己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不能躺在光荣的历史上,成为今天的阿Q;二不能只看目前的情况,成为今天的贾桂。西方人应该力避一个极端,认为中国什么都不行,自己什么都行,自己是天之骄子,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是如此,将来也会永远如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东西双方都要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的宏观上来看待中国文化,绝不能囿于成见,鼠目寸光,只见片段,不见全体;只看现在,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中国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并非只有一个看法,只有一种评价。汉唐盛世我不去讲它了,只谈十六七世纪以后的情况,也就能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一段时间,在中国是从明末到清初,在欧洲约略相当于所谓“启蒙时期”。在这期间,中国一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大量西传。关于这个问题,中西双方都有大量的记载,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征引。方豪在他的《中西交通史》中有比较详细而扼要的介绍。我在下面利用他的资料介绍一下在这期间中国文化流向西方的情况。


忆日内瓦

(羡林按:偶检旧稿,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篇散文。我的眼立刻亮了起来,简直像是在陈年古旧的书中发现了一片几十年前夹进去的红叶。时光的流逝好像在上面根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依然鲜艳照人。我既惊且喜,立即读了一遍。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文中所写的印象至今依然鲜明、生动。文中提到了美国大兵,迹近不敬。但是,当时他们确是如此。我留下的这一幅写照,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难道一点意义也没有吗?质之黄伟经同志,不知以为然否?)
扩大的日内瓦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一座世界名城上来。十几年前,我曾在那里住过。现在我的回忆的丝缕又不禁同这一座美妙绝伦的城市联系起来?了。
我首先回忆到的就是日内瓦美丽的风光。大家都知道,瑞士全国就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大花园,到处都可以看到明媚秀丽的山光水色,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到过那里的人,自然会亲眼观察,亲身经历。连没有到过那里的人也会从画片上领略一二,聊当卧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瑞士之美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看来用不着我在这里浪费笔墨加以描绘了。
我只想谈一点我的观察,我的体会。在我们国家里,一提到山水之美,肯定说是“青山”“绿水”。这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因为这是我们从实际观察中得出来的结果。如果有人怀疑的话,有诗为证。用不着到处翻阅,仅就我记忆所及,就可以举出不少的例证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东郊》里有这样两句话:“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最全面的当然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你看,“青山”“绿水”这里全有了。如果还需要现在的例证的话,那就是毛主席的《送瘟神》。青和绿这两样颜色,确实能够概括中国山水之美。不管是阳朔,还是富春;不管是峨嵋,还是雁荡,莫不皆然。
然而,谈到瑞士的山水,我觉得,青和绿似乎就不够了。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瑞士风景画片。几乎在每一张画片上,除了青和绿之外,都还可以看到一种介乎淡紫淡红淡黄之间的似浓又似淡的颜色。我当时颇不以为然,以为这是印画片的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是不会存在的。但是,当我到了瑞士以后,我亲眼看到了这一种颜色,我的疑团顿消,只好承认它的存在了。在白皑皑的雪峰下面,在苍翠蓊郁的树林旁边,特别是在小湖的倒影中,有那么一层青中透紫的轻霭若隐若现地浮动在那里,比起纯粹的青和绿来,更是别有逸趣。如果有人想把这种颜色抓住,仔细加以分析研究,亲身走到山下林中去观察,那么他看到的只是树木山峰,“青霭入看无”,他什么也看不到的。
我不懂光学,我不知道这种颜色是怎样形成的。我只是觉得它很美。对我来说,我看这也就够了。中国古代诗文描绘山水,除了上面说到的青和绿外,也有用紫色的。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烟光凝而暮山紫”这样的句子。住在北京的人黄昏时分看西山,也会发现紫的颜色。但是,这只限于黄昏时分。而在瑞士却不是这样。一日之内,只要有太阳,就能看到这一团紫气,人们几乎一整天都能够欣赏这种神奇的景色。
我虽然谈的是整个瑞士,实际上也就是谈日内瓦。不过有一条:在日内瓦城内,这景色是看不到的。一旦走进附近的山林中,却可以充分地尽情地享受这种奇丽的景色。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日内瓦,这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是什么呢?恐怕首先就是莱芒湖。我住在那里的时候,每天都是很早就起来。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到莱芒湖边去散步。湖这样大,水这样深,而且又清澈见底,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确实是极罕见的。湖的对岸是高耸入云的雪峰,就是在夏天,上面的积雪也不融化,一片白皑皑的雪光压在这一座美丽的小城的上面,使人随时都想到“积雪浮云端”这样的诗句。而湖面的倒影,似乎比上面的对立面还更动人,比真实的东西还更真实—白色显得更白,红色显得更红,绿色显得更绿—这些颜色混合起来,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绘上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画。
在湖边漫步的时候,几乎每次都能够看到一两只或者三四只白色的天鹅,像纯白的军舰一样,傲然在湖里游来游去。据老日内瓦人说,这些鹅都是野鹅,它们并不住在日内瓦,它们的家离日内瓦还有上百里的路程。每天它们都以惊人的速度从那里游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再游回去,天天如此。对我来说,这也是非常新鲜的事。我立即想到欧洲的许多童话,白鹅在里面是主人公,它们变成太子或者公主,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我面对着这样如画的湖山,自己也像是走进一个童话的王国里去了。
日内瓦的好地方多得很。这里有列宁读过书的地方,有卢梭的纪念碑,有整齐宽敞的街道,有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楼房别墅,还有好客的瑞士人。这一切都是回忆的最好的资料。可惜我离开日内瓦的时间已经太久了,到现在有点朦胧模糊。即使自己努力到记忆里去挖掘,有时候也只能挖出一些断片,连不成一个整体的东西?了。
无论如何,日内瓦留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我自己也常常高兴回忆它。就算是只能回忆到一些断片吧,它们仍然能带给我一些快乐。这一次又回忆到这一座中欧的名城,情形也不例外。
但是,事情也不全是美妙的。青山绿水,再加上那么一团紫气,确实是美丽动人的;莱芒湖的白鹅也确实能引人遐想。可是在这些美丽的东西之间,总还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十分如意的东西,很不调和地夹杂在里面,使我有骨鲠在喉之感。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有点困惑了。我左思右想,费了很大的力量,终于恍然大悟:这是美国大兵。
美国大兵同美丽的日内瓦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统治者趁火打劫,又发了一笔横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军事基地。这就需要大量的士兵住在国外。美国人民并不甘心给华尔街的老板们到外国去卖命。老板们于是就想尽了办法,威胁利诱,金钱美人,能用的全用上了。效果仍然不大。他们异想天开,最后想到打瑞士的主意。他们规定:谁要是在国外服兵役多少多少年,就有权利到这个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园里来逛上一两周。
这办法大概发生了作用,当我到了瑞士的时候,到处都可以看到身着美国军服,嘴里嚼着口香糖,迈着美国人特有的步子大声喧嚷的美国士兵。谁也不知道,他们眼睛里究竟看到了些什么。他们徜徉于山上、林中、湖边、街头,看来也自得其乐。但是,事情是不能尽如人意的。瑞士这个地方是有钱不愁花不出去的,而美国大兵口袋里所缺的就是钱这玩意儿。有些人意志坚强一些,能够抗拒大玻璃窗子里陈列着的金光闪闪的各种名牌手表的诱惑,能够抗拒大旅馆中肉山酒海的诱惑。但是,据说也有少数人,少数美国大少爷抵抗不住这种诱惑。那么怎么办呢?美国颇为流行的诲盗诲淫的小说中是有锦囊妙计的。到了此时,只好乞灵于这些妙计了。我曾几次听瑞士朋友说,在夜里,有时候甚至在白天,大表店里的大玻璃窗子就被砸破,有人抓到几块手表,就飞奔逃走。据说,还有更厉害的。有的美国大兵,也是由于抵挡不住美妙绝伦的瑞士名表的诱惑,又没有赤手空拳砸破玻璃窗子的勇气。天无绝人之路,他们卖掉自己的钢笔以及身上所有能够卖掉的东西,用来换一块手表。据说有人连军装都脱下来卖掉。难道这就是他们吹嘘的所谓民主自由吗?这些事情听起来颇为离奇。但是,告诉我这些事情的瑞士朋友并不是说谎者,他们是真诚的。事情究竟怎样,那只有天知道?了。
就这样,美国某一些士兵带到瑞士去的这样的“美国生活方式”,颇引起一些人的嘁嘁喳喳。这种事情无论如何也同这世界花园的神奇的青色、绿色和紫色有些矛盾,有些不调和,有些不协调,有些煞风景。难道不是这样吗?
过了没多久,我就离开了瑞士,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十五年了。我头脑里煞风景的感觉,一直没能清除。到了今天,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又在这一座美丽的城市里开幕了。以国务卿腊斯克为首的美国代表团,千方百计在会内、会外捣乱,企图阻挠会议的进行。他们撒谎、吹牛、装疯、卖傻,极尽出丑之能事,集丢人之大成。我于是恍然大悟:这一批家伙干坏事,既不择时,也不择地。原来我对美国兵所作所为的那些想法,简直是太幼稚了。我现在仿佛是如来佛在菩提树下成了道,我把那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通通丢掉,什么矛盾,什么不调和,什么不协调,什么煞风景,都见鬼去吧。十五年前我在瑞士遇到的美国兵,今天在日内瓦开会的美国官,他们是一脉相承,衣钵不讹。这些人都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老百姓,但又确确实实都是美国产品。道理是明摆着的。我们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才是全面而又准确的。想到这里,我的心情愉快了,疑团消逝了。今后我再回忆日内瓦的时候,就只有神奇美妙的山水,莱芒湖中漫游的白鹅,又青又绿又紫的那一团灵气,还有好客的居民。这些美好的回忆将永远伴随着我,永远,永远。

1964年6月15日写完

前言/序言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绝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绝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学问虽专、虽深,然文风晓畅朴实,散文尤美。就是有关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虽学富五车,却水深愈静,绝无一丝卖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常忆季荷池畔红砖小楼,拜访时,品评人事,说到动人处,竟眼含热泪。我曾问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怀。”问其因,只为他们有骨气。联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适有磨铁图书领导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选本问世,庶可体现初衷。

梁衡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 套装内容概述: 本套装凝聚了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与治学之外的智慧结晶,是其本人唯一亲笔审定、甄选的代表性文稿精华。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传承,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思想桥梁。套装内含多本精心编排的著作,分别从先生的学术研究、人生感悟、文学创作、文化杂谈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呈现了这位国学大师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豁达的人生观。 第一卷:学术之奠基——《印度古代文学史》与《早期印度教史》 本卷收录了季羡林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也是他赖以成名的基石。《印度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巨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它以扎实的文献考证,梳理了从吠陀时期到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梵文文学的源流、体裁、代表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不仅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学研究上的深厚功力,更体现了他将东方古典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史宏大视野下进行考察的学术气魄。 《早期印度教史》则是季羡林先生对印度早期宗教历史的另一项重要探索。他溯源印度教的起源,追溯其在社会、政治、文化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过程,并着重探讨了其与吠陀文化、婆罗门教的复杂关系。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解读,先生揭示了印度教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印度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两部著作的合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印度古代文明的宝贵窗口,也彰显了季羡林先生作为国际级汉学家的学术高度。 第二卷:治学之路径——《季羡林文存·语言卷》、《季羡林文存·文学卷》 这一卷聚焦于季羡林先生在语言学和文学研究领域的精湛造诣。《季羡林文存·语言卷》汇集了他数十年在语言学,特别是梵语、吐火罗语、汉语等方面的经典论文和研究心得。书中不仅包含了他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学基本问题的深刻见解,更展现了他将语言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先生对语言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扎实考证以及其在多语种研究上的卓越能力,在这卷文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季羡林文存·文学卷》则呈现了先生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对中外文学作品的解读。他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对现代文学的敏锐洞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学经典有着精辟的论述,并善于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进行比较阅读,揭示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与独特魅力。本卷的选文,既有学术论文,也有书评、评论等,风格多样,但都洋溢着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深刻理解。 第三卷:人生之智慧——《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教育》、《季羡林杂忆》 此卷是季羡林先生人生智慧与生活感悟的集中展现,充满了温暖与启迪。《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先生关于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幸福之道等方面的论述。他以其豁达的心态、幽默的语言,分享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书中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读书体会,讲述了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如何理解生命的真谛。 《季羡林谈教育》则集中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思考与情怀。作为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先生对教育的本质、人才的培养、师生的关系等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反对填鸭式的灌输。书中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季羡林杂忆》则是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先生以其质朴的笔触,回忆了自己早年的生活、求学经历,以及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这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记忆,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读来亲切感人,仿佛与这位老人面对面地交谈,感受他那份纯粹与真诚。 第四卷:文化之沉思——《中国文化要义》、《季羡林说“文化”》 本卷是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度反思与阐释的代表性作品。《中国文化要义》是先生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探索和总结的结晶。他从历史、哲学、艺术、伦理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的脉络。书中关于“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的解读,极具启发性,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季羡林说“文化”》则更为直接地回应了“文化”这一宏大命题。先生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角度,对“文化”的定义、功能、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他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同时,他也高度关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主张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存。这两卷著作,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价值,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视角。 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的价值: 1. 唯一性与权威性: 本套装是季羡林先生唯一亲定自选的文集,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先生在生命最后阶段,亲自梳理、筛选,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精华呈现给读者,具有无可替代的珍贵价值。 2. 学术深度与广度: 从印度学、语言学、文学研究到中国文化、人生哲学,本套装涵盖了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的广阔领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深邃智慧。无论读者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中国文化、人生哲理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滋养。 3. 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 季羡林先生的文笔,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优美与灵动。他的文字,如同他的思想一样,朴实而深刻,充满着人文关怀与人格魅力。阅读他的作品,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 4. 精装礼盒的收藏价值: 本套装采用精装设计,纸张考究,印刷精美,配以典雅的礼盒包装,极具收藏价值。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对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与学术成就的致敬,是馈赠亲友、自我珍藏的理想选择。 5. 传承与启迪: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勤奋治学、追求真理的一生。本套装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凝聚着他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通过阅读本套装,读者可以汲取先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结语: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是一份厚重的文化礼物,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聆听他那睿智豁达的人生哲语。这套书,是献给所有热爱知识、追求智慧、珍视文化的人们的最佳选择。它将陪伴读者开启一场深刻的思想之旅,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在智慧中启迪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了这套季羡林先生的“唯一亲定自选集”,真是太让人激动了!精装珍藏版,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分量十足,拿到手更是爱不释手。书的包装非常精美,礼盒的设计古朴典雅,充满了文化气息,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送给长辈、师长,都显得十分有品味。打开礼盒,里面的书籍质感也超棒,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无可挑剔,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仿佛能感受到季老先生文字的力量。我一直对季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智慧充满敬仰,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通透、睿智,又带着一种温暖的人情味。我特别期待在这套自选集中,能再次品味他那些关于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更希望能从中体悟到他豁达的人生哲学。我相信,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文字作品的集合,更是一次与智者对话、与大师心灵碰撞的宝贵机会。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让季老先生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门槛,难以深入。偶然间接触到季羡林先生的一些文章,才发现原来枯燥的学术知识也能如此生动有趣,充满人文关怀。所以,当看到这套“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时,毫不犹豫地就下手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每一页的纸张都很厚实,印刷的字体也清晰易读,翻阅起来的感觉非常舒适。我尤其喜欢礼盒的设计,低调而奢华,非常有收藏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重温季老先生那些关于东方文化、印度学、佛教等领域的经典论述,同时也希望能通过他的笔触,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相信,在这套书中,我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宝藏。

评分

这套“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对我来说,简直是期待已久的惊喜!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钦佩季羡林先生的学识渊博和人格魅力,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睿智、幽默,同时又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的精装珍藏版,外观设计就非常吸引人,礼盒包装显得格外郑重,充满了仪式感,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打开之后,书籍本身的质感也让人惊喜,纸张的触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特别想在这套书中,深入了解季老先生在语言学、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独到见解,也想通过他的人生感悟,学习如何以更豁达、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相信,这套书将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大师对话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功利”的读者,买书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次之所以选择这套“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季老先生其人其文的感召。他那种“傻瓜”精神,那种对学术的执着,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这套精装珍藏版,光是看包装就觉得十分用心,礼盒设计得既有质感又不失雅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造的。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触感,都让人感到非常舒心。我喜欢慢慢地去品味一本书,尤其是像季老先生这样的大家之作,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能够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文化瑰宝,能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这套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评分

这次购买的“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真的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体验。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推崇备至。这套精装珍藏版,无论从外观的精美程度,还是到书籍本身的质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礼盒的设计非常别致,充满了文化韵味,无论是收藏还是送礼都非常合适。翻开书页,优良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都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套书中,深入探索季老先生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洞见,也希望能够从他豁达的人生智慧中,获得一些生活的启示。我相信,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内容,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哲理,定能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精神的滋养。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老公要求买的,希望他能看完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心仪已久,终于到手。京东物流特快,第二天就到。满意!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这是自己一直都很喜欢的书,赶上活动价格很划算,不错?

评分

原箱发来的,胶带影响装帧美观。不过还好,完好无损,还未单拆逐一查看,从整体来看,应该差不了

评分

送货很快,书很好,很喜欢

评分

一切都好,就是包装盒不完整了,裂开了,不过书没事,就这吧。正版。

评分

六一八剁手节记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