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唐诗杂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一多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国学
  • 古典文学
  • 文化
  • 鉴赏
  • 文学
  • 精装
  • 大师
  • 唐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69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闻先生在唐诗领域的精彩创见,本次出版,增补丁《陈子昂》、《唐诗要略》、《诗的唐朝》、《唐诗校读法举例》等数篇文字作为附录.另外,《闻一多先生说唐诗》是郑临川先生根据当年在西南联大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内容丰富,精义迭出,亦附录于书后。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家骅,字益善,号友三、友山,“五四”运动后改名一多。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早年入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和文学,归国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精彩书评

  他的《唐诗杂论》……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作家 学者 朱自清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
              ——作家 汪曾祺

目录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孟浩然
贾岛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岑嘉州系年考证
杜甫
英译李太白诗
附录一
 陈子昂
 唐诗要略
 诗的唐朝
 唐诗校读法举例
附录二
 闻一多先生说唐诗
一、诗的唐朝
二、王绩
三、初唐诗
四、陈子昂
五、盛唐诗
六、孟浩然
七、王昌龄
八、王维?李白?杜甫
九、大历十才子
十、孟郊

精彩书摘

类书与诗
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六一八)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六六○)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强制的把“江左余风”收束了,同时新时代的先驱,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所以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寻常我们提起六朝,只记得它的文学,不知道那时期对于学术的兴趣更加浓厚。唐初五十年所以像六朝,也正在这一点。这时期如果在文学史上占有任何位置,不是因为它在文学本身上有多少价值,而是因为它对于文学的研究特别热心,一方面把文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同时又用一种偏向于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其余的学术。给前一方面举个例,便是曹宪、李善等的“选学”(这回文学的研究真是在学术中正式的分占了一席)。后一方面的例,最好举史学。许是因为他们有种特殊的文学观念(即《文选》所代表的文学观念),唐初的人们对于《汉书》的爱好,远在爱好《史记》之上,在研究《汉书》时,他们的对象不仅是历史,而且是记载历史的文字。便拿李善来讲,他是注过《文选》的,也撰过一部《汉书辨惑》:《文选》与《汉书》在李善眼里,恐怕真是同样性质、具有同样功用的物件,都是给文学家供驱使的材料。他这态度可以代表那整个时代。这种现象在修史上也不是例外。只把姚思廉除开,当时修史的人们谁不是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藻——尤其是《晋书》的著者!至于音韵学与文学的姻缘,更是显著,不用多讲了。
当时的著述物中,还有一个可以称为第三种性质的东西,那便是类书,它既不全是文学,又不全是学术,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东西,或是说兼有二者的混合体。这种畸形的产物,最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种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了。所以我们若要明白唐初五十年的文学,最好的方法也是拿文学和类书排在一起打量。
现存的类书,如《北堂书钞》和《艺文类聚》,在当时所制造的这类出品中,只占极小部分。此外,太宗时编的,还有一千卷的《文思博要》,后来从龙朔到开元,中间又有官修的《累璧》六百三十卷,《瑶山玉彩》五百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增广皇览》及《文思博要》),《芳树要览》三百卷,《事类》一百三十卷,《初学记》三十卷,《文府》二十卷,私撰的《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玉藻琼林》一百卷,《笔海》十卷。这里除《初学记》之外,如今都不存在。内中是否有分类的总集,像《文馆词林》似的,我们不知道。但是《文馆词林》的性质,离《北堂书钞》虽较远,离《艺文类聚》却接近些了。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里说是嫌“《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的办法不妥,他们(《艺文类聚》的编者不只他一人)才采取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体例。这可见《艺文类聚》是兼有总集(《流别文选》)与类书(《皇览遍略》)的性质,也可见他们看待总集与看待类书的态度差不多。《文馆词林》是和《流别文选》一类的书,在他们眼里,当然也和《皇览遍略》差不多了。再退一步讲,《文馆词林》的性质与(艺文类聚》一半相同,后者既是类书,前者起码也有一半类书的资格。
上面所举的书名,不过是就新旧(唐书》和《唐会要》等书中随便摘下来的,也许还有遗漏。但只看这里所列的,已足令人惊诧了。特别是官修的占大多数,真令人不解。如果它们是《通典》一类的,或<大英百科全书》一类的性质,也许我们还会嫌它们的数量太小。但它们不过是“兔园册子”的后身,充其量也不过是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兔园册子”。一个国家的政府从百忙中抽调出许多第一流人才来编了那许多的“兔园册子”(太宗时,房玄龄、魏徵、岑文本、许敬宗等都参与过这种工作),这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岂不滑稽?不,这正是唐太宗提倡文学的方法,而他所谓的文学,用这样的方法提倡,也是很对的。沉思翰藻谓之文的主张,由来已久,加之六朝以来有文学嗜好的帝王特别多,文学要求其与帝王们的身份相称,自然觉得沉思翰藻的主义最适合他们的条件了。文学由太宗来提倡,更不能不出于这一途。本来这种专在词藻的量上逞能的作风,需用学力比需用性灵的机会多,这实在已经是文学的实际化了。南朝的文学既已经在实际化的过程中,隋统一后,又和北方的极端实际的学术正面接触了,于是依照“水流湿,火就燥”的物理的原则,已经实际化了的文学便不能不愈加实际化,以至到了唐初,再经太宗的怂恿,便终于被学术同化了。
文学被学术同化的结果,可分三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章句的研究,可以李善为代表。另一方面是类书的编纂,可以号称博学的《兔园册子》与《北堂书钞》的编者虞世南为代表。第三方面便是文学本身的堆砌性,这方面很难推出一个代表来,因为当时一般文学者的体干似乎是一样高矮,挑不出一个特别魁梧的例子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举唐太宗。并不是说太宗堆砌的成绩比别人精,或是他堆砌得比别人更甚,不过以一个帝王的地位,他的影响定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而且他也曾经很明白的为这种文体张目过(这证据我们不久就要提出)。我们现在且把章句的研究、类书的纂辑与夫文学本身的堆砌性三方面的关系谈一谈。
李善绰号“书簏”,因为据史书说,他是一个“淹贯古今,不能属辞”的人。史书又说他始初注《文选》,“释事而忘意”,经他儿子李邕补益一次,才做到“附事以见义”的地步。李善这种只顾“事”、不顾“意”的态度,其实是与类书家一样的。章句家是书簏,类书家也是书簏,章句家是“释事而忘意”,类书家便是“采事而忘意”了。我这种说法并不苛刻。只消举出《群书治要》来和《北堂书钞》或《艺文类聚》比一比,你便明白。同是钞书,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拿来和《治要》的“主意”的质素一比,《书钞》、《类聚》“主事”的质素便显着格外分明了。章句家与类书家的态度,根本相同,创作家又何尝两样?假如选出五种书,把它们排成下面这样的次第:
《文选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初唐某家的诗集。
我们便看出一首初唐诗在构成程序中的几个阶段。劈头是“书簏”,收尾是一首唐初五十年间的诗,中间是从较散漫、较零星的“事”,逐渐的整齐化与分化。五种书同是“事”(文家称为词藻)的征集与排比,同是一种机械的工作,其间只有工作精粗的程度差别,没有性质的悬殊。这里《初学记》虽是开元间的产物,但实足以代表较早的一个时期的态度。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这部书的体裁,看来最有趣。每一项题目下,最初是“叙事”,其次“事对”,最后便是成篇的诗赋或文。其实这三项中减去“事对”,就等于《艺文类聚》,再减去诗赋文,便等于《北堂书钞》。所以我们由《书钞》看到《初学记》,便看出了一部类书的进化史,而在这类书的进化中,一首初唐诗的构成程序也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你想,一首诗做到有了“事对”的程度,岂不是已经成功了一半吗?馀剩的工作,无非是将“事对”装潢成五个字一幅的更完整的对联,拼上韵脚,再安上一头一尾罢了。(五言律是当时最风行的体裁,但这里,我没有把调平仄算进去,因为当时的诗,平仄多半是不调的)。这样看来,若说唐初五十年间的类书是较粗糙的诗,他们的诗是较精密的类书,许不算强词夺理吧?
《旧唐书?文苑传》里所收的作家,虽有着不少的诗人,但除了崔信明的一句“枫落吴江冷”是类书的范围所容纳不下的,其余作家的产品不干脆就是变相的类书吗?唐太宗之不如隋炀帝,不仅在没有作过一篇《饮马长城窟行》而已,便拿那“南化”了的隋炀帝,和“南化”了的唐太宗打比,像前者的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未,潮水带星来。
甚至
马击初移树,鱼寒不隐苔。
又何尝是后者有过的?不但如此,据说炀帝为妒嫉“空梁落燕泥”和“庭草无人随意绿”两句诗,曾经谋害过两条性命。“枫落吴江冷”比起前面那两只名句如何?不知道崔信明之所以能保天年,是因为太宗的度量比炀帝大呢,还是他的眼力.比炀帝低。这不是说笑话。假如我们能回答这问题,那么太宗统治下的诗作的品质之高低,便可以判定了。归真地讲,崔信明这人,恐怕太宗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他并没有留给我们那样测验他的度量或眼力的机会。但这更足以证明太宗对于好诗的认识力很差。假如他是有眼力的话,恐怕当日撑持诗坛的台面的,是崔信明、王绩,甚至王梵志,而不是虞世南、李百药一流人了。
讲到这里,我们许要想到前面所引时人批评李善“释事而忘意”,和我批评类书家“采事而忘意”两句话。现在我若给那些作家也加上一句“用事而忘意”的案语,我想读者们必不以为过分。拿虞世南、李百药来和崔信明、王绩、王梵志比,不简直是“事”与“意”的比照吗?我们因此想到魏徵的《述怀》,颇被人认作这时期中的一首了不得的诗,《述怀》在唐代开国时的诗中所占的地位,据说有如魏徵本人在那时期政治上的地位一般的优越。这意见未免有点可笑,而替唐诗设想,居然留下生这意见的余地,也就太可怜了。平心说,《述怀》是一首平庸的诗,只因这作者不像一般的作者,他还不曾忘记那“诗言志”的古训,所以结果虽平庸而仍不失为“诗”。选家们搜出魏徵来代表初唐诗,足见那一个时代的贫乏。太宗和虞世南、李百药,以及当时成群的词臣,做了几十年的诗,到头还要靠这诗坛的局外人魏徵,来维持一点较清醒的诗的意识,这简直是他们的耻辱!
不怕太宗和他率领下的人们为诗干的多热闹,究竟他们所热闹的,与其说是诗,毋宁说是学术。关于修辞立诚四个字,即算他们做到了修辞(但这仍然是疑问),那立诚的观念,在他们的诗里可说整个不存在。唐初人的诗,离诗的真谛是这样远,所以,我若说唐初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我所谓征集词藻者,实在不但指类书的纂辑,连诗的制造也是应属于那个范围里的。
  上述的情形,太宗当然要负大部分的责任。我们曾经说到太宗为堆砌式的文体张目过,不错,看他亲撰的《晋书陆机传论》便知道。
《江畔独步寻花:盛唐诗意与人生况味》 一、 封面下的初遇:一缕唐风扑面而来 当你轻轻翻开这本《江畔独步寻花:盛唐诗意与人生况味》,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盛唐画卷,伴随着耳边隐约传来的悠扬古乐。封面设计力求还原那一抹穿越千年的雅致与苍劲,或许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又或是青石小巷,斜倚的雕栏玉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盛唐的门,邀请你跨越时空的阻隔,去触摸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去聆听那些永垂不朽的诗章。 书的开篇,并非急于讲述史实或理论,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拉开序幕。想象一下,你正漫步在长安城的街头,人潮涌动,马蹄声碎,空气中弥漫着异域的香料与本土的市井气息。又或者,你身处烟波浩渺的江畔,微风拂过,吹皱一池春水,远方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作者巧妙地将读者带入诗歌创作的现场,让你仿佛亲历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高与豪迈,感受到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与悲悯,体味到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与宁静。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唐诗名篇,而是将每一首诗都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社会背景以及诗人自身的人生际遇之中。作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探寻那些诗歌背后隐藏的故事。例如,当我们读到岑参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描绘,而是会娓娓道来,那是在边塞战乱的背景下,一位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突如其来的春意,如释重负,又如梦似幻的心情。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力的讴歌。 二、 诗歌的“前世今生”:挖掘字里行间的温度 《江畔独步寻花:盛唐诗意与人生况味》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唐诗“前世今生”的细致梳理与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鉴赏,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古代文人心灵的深度交流。 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层层剥开了唐诗的“外衣”,展现其“内里”的灵魂。例如,当我们品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作者不会止步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而是会追溯到当时西北边塞的地理环境,以及诗人登高望远时,胸中自然涌起的豪情壮志。它会探讨这首诗如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拥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决心与勇气。 对于李白的诗歌,作者着重于展现其“谪仙”气质背后的浪漫不羁与怀才不遇。我们会了解到,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如何源自他饱读经史、纵横捭阖的人生阅历。比如,《蜀道难》的瑰丽奇绝,不仅是描绘山川的险峻,更是抒发他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作者会带领我们穿越字里行间,去感受李白在仕途失意时,借酒浇愁、放浪形骸的无奈,以及他内心深处对自由、对理想的无限渴望。 而对于杜甫,本书则着力于展现其“诗圣”的悲悯情怀与现实关怀。作者会让我们看到,在安史之乱的烽火连天中,杜甫如何用他那支饱含血泪的笔,记录下人民的疾苦,控诉统治者的腐朽。《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对家国破碎的深切哀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展现了他“穷且益坚,不亦说乎”的博大胸襟。作者将杜甫的诗歌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紧密结合,让我们深刻理解,为何他的诗歌能够触动如此多人的心灵。 本书还特别关注唐代女性诗人的贡献,如薛涛、鱼玄机等。作者会展现她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如何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书写女性的喜怒哀乐,以及她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这部分内容,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唐代文学图景。 三、 不仅仅是诗歌,更是人生:感悟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江畔独步寻花:盛唐诗意与人生况味》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唐诗本身的解读,它更在于,通过这些千古绝句,引导读者去感悟人生,去体味那份穿越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本书的章节设置,并非生硬地按照诗人或年代划分,而是围绕着一些普遍的人生主题展开。例如,关于“离别与思念”,我们可以读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到送别的依依不舍;可以读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体味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得以审视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次告别,每一次对远方的牵挂。 关于“自然与人生”,本书会带领我们领略王之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思考人在浩瀚自然中的渺小与伟大;会让我们体会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闲适,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遗忘了那些静谧的美好。这些诗歌,如同古人留下的心灵地图,指引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诗意。 书中也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会看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唐代诗人,在现实的政治漩涡中,或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他们的诗歌,既是对理想的呼唤,也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光明。 更重要的是,本书通过对唐诗的解读,帮助我们 reconnection with our emotions。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常常被各种信息淹没,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而唐诗,以其纯粹、直接的表达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我们读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时,会感受到李白的潇洒不羁;当我们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会勾起心中最深切的乡愁。这些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是跨越时空的。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大师对话,唤醒文化自信 《江畔独步寻花:盛唐诗意与人生况味》的终极目的,是让读者与古代的大师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魅力,更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理解,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韵味,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当我们在品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盛唐的开放与包容;当我们品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我们体会到的是中华民族对团圆、对家国的深厚情感。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力求语言的雅致与通俗相结合。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避免了过于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阅读,深入领会。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 relatable 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作者,也与诗人们,成为知己。 例如,在探讨“人生苦短”这一主题时,作者会引用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也会提及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感慨。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人生百态,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与智慧。 本书并非旨在成为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鼓励读者在阅读后,主动去搜寻那些触动你的诗歌,去背诵,去感受,去分享。它相信,每一首伟大的诗歌,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都能够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江畔独步寻花:盛唐诗意与人生况味》,它是一次诗歌的发现之旅,一次人生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唤醒之旅。它邀请你,在唐风古韵中,重拾遗失的美好,重塑内心的力量,去感受生命中那份永恒的诗意与况味。合上书本,你或许会发现,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盛唐,已经悄然融入了你的血脉,成为了你精神世界里,一抹永不褪色的亮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唐诗的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主观情感的笔触,与我们分享他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他并非试图扮演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师”角色,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故事、情感,甚至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一点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分析诗人心境的部分,常常能从几句简单的诗句中,洞察出诗人内心的挣扎、喜悦、遗憾,甚至是对命运的无奈。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些古代的文人墨客,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读到某个章节,我甚至会因为诗人的一句戏谑而忍俊不禁,又或者因为他的一声叹息而感到鼻尖发酸。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枯燥的考据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唐诗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在与我们进行着跨越千年的交流。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门径太深,总是难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本《唐诗杂论》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赏析模式,而是将唐诗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他会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讲到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甚至是文学思潮。这样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首诗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分析边塞诗时,作者不仅仅着眼于诗人的豪情壮志,还会深入剖析当时边疆的民族关系、军事战略,甚至是士兵的日常生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唐朝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同时,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他的语言流畅、优美,即使是讲述复杂的历史事件,也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大门,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一直以来,我对唐诗的认知都停留在课本上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难以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唐诗并非只有吟咏风花雪月,它更承载着时代的脉搏,个体的悲欢,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沉寂千年的诗句重新点燃。他善于从最细微的处着笔,比如一句诗中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一个看似随意的意象,都能被他挖掘出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是诗人当时鲜为人知的心理活动。读到某个篇章时,我仿佛能听到李白在大漠孤烟下豪迈的长啸,又或者感受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悲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不再是隔靴搔痒,而是真正地触碰到它的灵魂。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讲解并非艰涩难懂的学术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智慧,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诗句,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启发和慰藉。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就赢了。拿到手的时候,那沉甸甸的质感,精美的封面,以及内页纸张的触感,都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精心排版的诗句,配以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阅读起来格外舒适。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些别具匠心的图文结合。作者似乎为每一首诗、每一位诗人,都找到了最贴切的艺术呈现方式,或是古代的书画,或是精美的插图,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器物照片。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唐诗世界。例如,在解读王维的山水诗时,书中配上了一幅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让我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感受那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那些对古诗文不太熟悉的读者,能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去体会诗歌的美妙。而且,每一章的结尾,作者还常常会引用一些与之相关的古代典故或者传说,将唐诗的文化脉络梳理得更加清晰。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的书,更是一本“学”的书。作者在讲解每一首诗、每一位诗人的时候,都会不经意间透露出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会引经据典,将其他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巧妙地融入到对唐诗的解读之中。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举个例子,在讲解某个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作者会穿插介绍当时的科举制度、官场文化,甚至是士人的交游圈子。这些背景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诗人生平的理解,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的创作,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行文中,还常常会分享一些治学的方法和心得,比如如何去辨别史料的真伪,如何去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些“干货”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学习国学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评分

京东商城上好佳!

评分

看书是种习惯

评分

很好

评分

习惯没了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

书本正版!喜欢!活动买的,快递小哥棒棒哒!继续关注京东自营的活动!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系列选目经典,除成套收藏外建议根据个人喜好做出选择。

评分

这一系列的书都很好。我有一套简装本,这个精装本趁活动买全了,比简装本好很多。

评分

活动入手,慢慢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