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
《荆楚文物(第2辑)》为此丛书的第2辑,收录了25篇研究论文和4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学研究、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古建筑维修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简报公布了蔡桥村遗址、拍马古井、南岳山六朝墓地、明代萧姓家族墓的考古资料。
目录
一、楚文化研究
楚王陵初论
楚源探溯与万福垴遗址
从八卦形态与理论分析楚人对其认识与运用
熊家冢出土浅浮雕玉器的特征与年代——兼论熊家冢主墓的年代
横式车阵——熊家冢车马坑研究之
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二、考古学研究
楚文化融人保山文化概说
屈家岭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峡地区五帝时代先民们的埋葬习俗研究
简述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区域分布
三峡地区夏商巴文化房屋建筑遗迹考古研究
关于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问题
鄂西北“楚长城”辩证
忠县崖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瓦坟园西汉墓葬制初探
三峡地区古代窖藏坑遗迹性质研究
从钟祥丽阳遗址看古代驿站遗迹
明湘献王朱柏生平与荆州太晖观修建原因考辨
三、考古新发现
荆州区马山镇蔡桥村考古调查与勘探报告
荆州拍马战国木井发掘简报
石首南岳山六朝墓发掘简报
荆州明代萧姓家族墓
四、古文字学研究
说兕
试说战国文字分域研究在古文字释读及相关研究中的作用
谈秦简的“饮水”与“和漆”
五、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浅谈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
湖北书院建筑
荆州城区民居
六、藏品研究
从馆藏金银器所想到的问题
精彩书摘
《荆楚文物(第2辑)》:
1981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和沙市市博物馆,对配合城建工程发现的沙市周梁玉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98平方米。发现了以土著文化(属鼎釜文化)因素为主的商代后期重要遗存。俞伟超先生也觉得此遗址非同一般,又决定自己带领北京大学研究生裴安平、王文建和79级部分本科生来湖北,与湖北省博物馆、沙市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伍,对沙市周梁玉桥进行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俞伟超先生亲自主持,并下探方,指定业务工作由笔者总负责。正式发掘于1982年9月开始,获得了房屋、祭祀坑等一批新资料,俞伟超先生还特意请来大吊车和直升机帮拍摄遗址、遗迹照片。由于经费紧张、工地开支等问题,省、市间产生了一些使工作难以开展的矛盾,笔者退出了整理阶段的工作。因而第二次发掘资料和整个周梁玉桥的发掘报告未能发表,为楚源探溯中的憾事。周梁玉桥遗址中,虽没有见到楚文化遗存,但新发现一种商后期至西周早期的土著商周文化,对填补“缺环”具有关键作用。
在周梁玉桥第二次发掘期间,湖北省、宜昌和荆州两个地区的部分考古人员,趁全国文物普查之机,在鄂西配合楚源探溯也做了一些调查和局部发掘工作,又获得了一些新线索。俞伟超先生和笔者也曾一同多次前往发现现场考察调查新资料,寻找下一步工作地点。例如,1982年10月3日我们从沙市出发前往宜昌博物馆、枝江县博物馆考察两馆新调查采集到的陶片等文物;1982年11月15日去江陵县(荆州)调查考察荆南寺、张家山新石器至商周的遗址(1985年下半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李伯谦先生带领下参加了荆南寺遗址的第二次发掘。荆南寺遗存在填补鄂西商周文化缺环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俞伟超先生和笔者去宜昌、枝江观看新调查采集的陶片时,发现一些具有中原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因素和可能为一种新文化的器物。特别是一些制作粗糙、红褐陶质、交错乱绳纹的罐形陶片,俞伟超先生怀疑是一种新文化,也许是西周早、中期与楚有关的遗存(经后来发掘,是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新的城背溪文化遗存)。
1982年11月17日晚上,俞伟超先生召集笔者、王劲、陈振裕、高应勤、程耀庭(前三人代表湖北省文物考古部门,后两位代表宜昌地区文物考古部门)开会研究下一步的楚源探溯工作。最后决定1983年的发掘工作放在宜都、枝江两县境内进行,首先发掘宜都的石板巷子和神(城)背溪两遗址。
为了更好地开展1983年的发掘工作,湖北省博物馆的王劲、笔者和彭汉东又于1983年4月前往当阳、枝江、宜都三县重点调查新石器至商周的遗址。调查后决定彭汉东发掘当阳半月、枝江赫家洼子等周代遗址。发掘获得几批早期楚民族文化遗存,但没有出现早于磨盘山遗址的遗存,最早的遗存与磨盘山最早的遗存相当。
……
前言/序言
荆楚文物(第2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