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荊楚文物》是荊州博物館編著關於荊楚地區(即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區域)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研究的集資料性與學術性為一體的係列學術文集。
《荊楚文物(第2輯)》為此叢書的第2輯,收錄瞭25篇研究論文和4考古發掘簡報。研究論文涉及荊楚地區史前和曆史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學研究、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古建築維修與保護等方麵的內容。簡報公布瞭蔡橋村遺址、拍馬古井、南嶽山六朝墓地、明代蕭姓傢族墓的考古資料。
目錄
一、楚文化研究
楚王陵初論
楚源探溯與萬福堖遺址
從八卦形態與理論分析楚人對其認識與運用
熊傢塚齣土淺浮雕玉器的特徵與年代——兼論熊傢塚主墓的年代
橫式車陣——熊傢塚車馬坑研究之
三峽地區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二、考古學研究
楚文化融人保山文化概說
屈傢嶺遺址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三峽地區五帝時代先民們的埋葬習俗研究
簡述三峽地區夏商時期文化的區域分布
三峽地區夏商巴文化房屋建築遺跡考古研究
關於葉傢山西周曾國墓地的族屬問題
鄂西北“楚長城”辯證
忠縣崖墓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瓦墳園西漢墓葬製初探
三峽地區古代窖藏坑遺跡性質研究
從鍾祥麗陽遺址看古代驛站遺跡
明湘獻王硃柏生平與荊州太暉觀修建原因考辨
三、考古新發現
荊州區馬山鎮蔡橋村考古調查與勘探報告
荊州拍馬戰國木井發掘簡報
石首南嶽山六朝墓發掘簡報
荊州明代蕭姓傢族墓
四、古文字學研究
說兕
試說戰國文字分域研究在古文字釋讀及相關研究中的作用
談秦簡的“飲水”與“和漆”
五、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
淺談荊州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
湖北書院建築
荊州城區民居
六、藏品研究
從館藏金銀器所想到的問題
精彩書摘
《荊楚文物(第2輯)》:
1981年11月,湖北省博物館江陵工作站和沙市市博物館,對配閤城建工程發現的沙市周梁玉橋遺址進行瞭發掘,發掘麵積98平方米。發現瞭以土著文化(屬鼎釜文化)因素為主的商代後期重要遺存。俞偉超先生也覺得此遺址非同一般,又決定自己帶領北京大學研究生裴安平、王文建和79級部分本科生來湖北,與湖北省博物館、沙市市博物館聯閤組成考古發掘隊伍,對沙市周梁玉橋進行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俞偉超先生親自主持,並下探方,指定業務工作由筆者總負責。正式發掘於1982年9月開始,獲得瞭房屋、祭祀坑等一批新資料,俞偉超先生還特意請來大吊車和直升機幫拍攝遺址、遺跡照片。由於經費緊張、工地開支等問題,省、市間産生瞭一些使工作難以開展的矛盾,筆者退齣瞭整理階段的工作。因而第二次發掘資料和整個周梁玉橋的發掘報告未能發錶,為楚源探溯中的憾事。周梁玉橋遺址中,雖沒有見到楚文化遺存,但新發現一種商後期至西周早期的土著商周文化,對填補“缺環”具有關鍵作用。
在周梁玉橋第二次發掘期間,湖北省、宜昌和荊州兩個地區的部分考古人員,趁全國文物普查之機,在鄂西配閤楚源探溯也做瞭一些調查和局部發掘工作,又獲得瞭一些新綫索。俞偉超先生和筆者也曾一同多次前往發現現場考察調查新資料,尋找下一步工作地點。例如,1982年10月3日我們從沙市齣發前往宜昌博物館、枝江縣博物館考察兩館新調查采集到的陶片等文物;1982年11月15日去江陵縣(荊州)調查考察荊南寺、張傢山新石器至商周的遺址(1985年下半年,北京大學考古係在李伯謙先生帶領下參加瞭荊南寺遺址的第二次發掘。荊南寺遺存在填補鄂西商周文化缺環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俞偉超先生和筆者去宜昌、枝江觀看新調查采集的陶片時,發現一些具有中原河南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因素和可能為一種新文化的器物。特彆是一些製作粗糙、紅褐陶質、交錯亂繩紋的罐形陶片,俞偉超先生懷疑是一種新文化,也許是西周早、中期與楚有關的遺存(經後來發掘,是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新的城背溪文化遺存)。
1982年11月17日晚上,俞偉超先生召集筆者、王勁、陳振裕、高應勤、程耀庭(前三人代錶湖北省文物考古部門,後兩位代錶宜昌地區文物考古部門)開會研究下一步的楚源探溯工作。最後決定1983年的發掘工作放在宜都、枝江兩縣境內進行,首先發掘宜都的石闆巷子和神(城)背溪兩遺址。
為瞭更好地開展1983年的發掘工作,湖北省博物館的王勁、筆者和彭漢東又於1983年4月前往當陽、枝江、宜都三縣重點調查新石器至商周的遺址。調查後決定彭漢東發掘當陽半月、枝江赫傢窪子等周代遺址。發掘獲得幾批早期楚民族文化遺存,但沒有齣現早於磨盤山遺址的遺存,最早的遺存與磨盤山最早的遺存相當。
……
前言/序言
荊楚文物(第2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