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工业
  • 食用油
  • 标准
  • 汇编
  • 中国
  • 第二版
  • 质量
  • 检测
  • 行业标准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978750668109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744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7
字数:14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内容包括试验方法标准,共收录国家标准92项,行业标准1项。
  本汇编可供食用油及其制品生产、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各级食品监督、检验机构的人员,各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五、试验方法标准
GB 5009.1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21—2003 粮、油、菜中甲萘威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32—2003 油脂中没食子酸丙脂(PG)的测定
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009.77—2003 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009.143—2003 蔬菜、水果、食用油中双甲脒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2—2003 大豆、花生、豆油、花生油中的氟乐灵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81—2003 猪油中丙二醛的测定
GB/T 5490—2010 粮油检验 一般规则
GB 5491—1985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T 5492—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
GB/T 5493—2008 粮油检验 类型及互混检验
GB/T 5494—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
GB/T 5497—1985 粮食、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
GB/T 5498—2013 粮油检验 容重测定
GB/T 5499—2008 粮油检验 带壳油料纯仁率检验法
GB/T 5505—2008 粮油检验 灰分测定法
GB/T 5510一2011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脂肪酸值测定
GB/T 5514—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中淀粉含量测定
GB/T 5518—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5522—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测定
GB/T 5523—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
GB/T 5524—2008 动植物油脂 扦样
GB/T 5525—2008 植物油脂 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
GB/T 5526—1985 植物油脂检验 比重测定法
GB/T 5527—2010 动植物油脂 折光指数的测定
GB/T 5528—2008 动植物油脂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
GB/T 5529—1985 植物油脂检验 杂质测定法
GB/T 5530一2005 动植物油脂 酸值和酸度测定
GB/T 5531—2008 粮油检验 植物油脂加热试验
GB/T 5532—2008 动植物油脂 碘值的测定
GB/T 5533—2008 粮油检验 植物油脂含皂量的测定
GB/T 5534—2008 动植物油脂 皂化值的测定
GB/T 5535.1—2008 动植物油脂 不皂化物测定 第1部分:乙醚提取法
GB/T 5535.2—2008 动植物油脂 不皂化物测定 第2部分:己烷提取法
GB 5536—1985 植物油脂检验 熔点测定法
GB/T 5537—2008 粮油检验 磷脂含量的测定
GB/T 5538—2005 动植物油脂 过氧化值测定
GB/T 5539一2008 粮油检验 油脂定性试验
GB/T 9696—2008 动植物油脂 水分和挥发物含量测定
GB/T 9823—2008 粮油检验 植物油料饼粕总含氮量的测定
GB/T 9824—2008 油料饼粕中总灰分的测定
GB/T 9825—2008 油料饼粕盐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10358—2008 油料饼粕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T 10359—2008 油料饼粕 含油量的测定 第1部分:己烷(或石油醚)提取法
GB/T 10360—2008 油料饼粕 扦样
GB/T 12766—2008 动物油脂 熔点测定
GB/T 14488.2—2008 油料 杂质含量的测定
GB/T 14489.1—2008 油料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
GB/T 14489.2—2008 粮油检验 植物油料粗蛋白质的测定
GB/T 14489.3—1993 油料中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法
GB/T 14929.2—1994 花生仁、棉籽油、花生油中涕灭威残留量测定方法
GB/T 15687—2008 动植物油脂 试样的制备
GB/T 15688—2008 动植物油脂 不溶性杂质含量的测定
GB/T 15689—2008 植物油料 油的酸度测定
GB/T 15690—2008 植物油料 含油量测定 连续波低分辨率核磁共振测定法(快速法)
GB/T 17375—2008 动植物油脂 灰分测定
GB/T 17376—2008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
GB/T 17377—2008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
GB/T 17527—2009 胡椒精油含量的测定
GB/T 20264—2006 粮食、油料水分两次烘干测定法
GB/T 20795—2006 植物油脂烟点测定
GB/T 21121—2007 动植物油脂 氧化稳定性的测定(加速氧化测试)
GB/T 21123—2007 营养强化 维生素A食用油
GB/T 21495—2008 动植物油脂 具有顺,顺1,4-二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测定
GB/T 21496—2008 动植物油脂 油脂沉淀物含量的测定离心法
GB/T 21497—2008 动植物油脂 定温闪燃测试彭斯克-马丁闭口杯法
GB/T 21512—2008 食用植物油中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测定
GB/T 22328—2008 动植物油脂 1-单甘酯和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
GB/T 22460—2008 动植物油脂 罗维朋色泽的测定
GB/T 22480一2008 动植物油脂 聚乙烯类聚合物的测定
GB/T 22500—2008 动植物油脂 紫外吸光度的测定
GB/T 22501一2008 动植物油脂 橄榄油中蜡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2507—2008 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2509—2008 动植物油脂 苯并(α)芘的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3213—2008 植物油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890—2009 油菜籽中芥酸及硫苷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GB/T 24304—2009 动植物油脂 茴香胺值的测定
GB/T 24892—2010 动植物油脂 在开口毛细管中熔点(滑点)的测定
GB/T 24893—2010 动植物油脂 多环芳烃的测定
GB/T 24894一2010 动植物油脂 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GB/T 25223—2010 动植物油脂 甾醇组成和甾醇总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5224.2—2010 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豆甾二烯的测定 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5225—2010 动植物油脂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6626—2011 动植物油脂 水分含量测定 卡尔费休法(无吡啶)
GB/T 26634一2011 动植物油脂 脱色能力指数(DDBI)的测定
GB/T 26635—2011 动植物油脂 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6636—2011 动植物油脂 聚合甘油三酯的测定 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HPSEC)
GB/T 29405—2012 粮油检验 谷物及制品脂肪酸值测定 仪器法
GB/T 30390—2013 油料种籽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31576—2015 动植物油脂 铜、铁和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GB/T 31579—2015 粮油检验 芝麻油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LS/T 3706—2012 粮油检验仪器 自动滴定分析仪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 本卷汇集了我国食用油及其制品领域现行的重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部分地方标准,旨在为从事食用油生产、加工、检验、贸易及监管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权威、全面的技术依据。本书内容严谨,条理清晰,是理解和执行中国食用油行业标准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本书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食用植物油类标准: 精炼植物油: 涵盖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榄油、茶油、油菜籽油、葡萄籽油、亚麻籽油、米糠油、玉米胚芽油等各类常用食用植物油的生产、质量要求、检验方法。详细规定了原料选择、加工工艺、理化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脂肪酸组成、水分、杂质、不溶性杂质等)、卫生指标、感官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浸出油: 针对采用溶剂浸出法生产的植物油,明确了其生产工艺的基本要求,以及对粗油、成品油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检验方法。 压榨油: 详细阐述了物理压榨法生产的植物油的标准,包括对初榨油、复榨油的质量差异化要求,以及感官、理化和卫生指标。 特种植物油: 包含了一些具有特殊营养价值或风味的植物油,如亚麻籽油(富含α-亚麻酸)、月见草油(富含γ-亚麻酸)、南极磷虾油等,对它们的生产工艺、成分含量、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 混合食用植物油: 明确了不同植物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食用植物油的质量标准,包括对组分油的要求,以及混合油的整体感官、理化和卫生指标。 预包装食用植物油: 针对市场流通的预包装食用植物油,规定了其标签标识、包装要求、贮存条件等,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并安全食用。 食用动物油类标准: 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等: 详细规定了这些动物源性食用油脂的生产工艺、原料要求、质量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熔点、水分、杂质等)、卫生指标以及感官评价标准。 鱼油: 针对鱼类提取的油脂,重点关注其脂肪酸组成、EPA和DHA等活性成分的含量要求,以及相关的卫生指标。 食用油及其制品加工标准: 油脂精炼: 涉及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关键精炼工艺的标准化要求,确保油脂在加工过程中去除有害物质,提升品质。 油脂分提: 针对需要改变油脂固液比例以适应不同用途的加工工艺,如棕榈油分提,规定了分提油的质量指标。 氢化与酯交换: 明确了油脂氢化和酯交换过程中的工艺控制要点和产品质量要求,以及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限制。 调和油生产: 针对不同油脂混合调配的工艺,规定了原料选择、调配比例、混合均匀度等方面的要求,并对成品油的质量进行控制。 特定食用油产品标准: 色拉油: 详细规定了色拉油的生产工艺、质量要求(如透明度、稳定性、感官特性等),以及适用于沙拉制作等特定用途的标准。 食用油调味品: 涉及以食用油为基料,添加香辛料、调味剂等制成的各类调味油、风味油等,对其配方、风味、品质和安全要求进行规范。 人造奶油、起酥油等: 针对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的,具有特定质地和用途的油脂产品,提供了详细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标准: 本书附带了大量与食用油及其制品质量检验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感官评价方法: 规范了对食用油色、香、味、形态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程。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详细介绍了测定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水分、杂质、不溶性杂质、熔点、固液比、脂肪酸组成(GC法)、维生素E含量、环氧合物质、反式脂肪酸、重金属含量等各项理化指标的实验步骤、仪器设备要求和计算方法。 卫生指标测定方法: 规定了对铅、砷、汞、镉等有害重金属,以及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适用于特定成分的识别与含量测定。 包装、贮存与运输标准: 为确保食用油及其制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本书也纳入了相关的包装材料要求、包装方式、贮存条件(如温度、湿度、避光等)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标准。 本书的价值与适用对象: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是政府监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食用油生产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商、贸易商、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生产、研发、质量控制、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的必备工具书。通过学习和应用本书内容,可以帮助相关人员: 准确理解和掌握国家及行业关于食用油及其制品的最新标准要求。 指导企业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为检验检测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保障食品安全。 促进贸易的规范化,减少贸易壁垒。 提升消费者对食用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认知。 本书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中国食用油及其制品领域的标准现状,为保障国家食用油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查阅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这本《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法律参考工具书。在处理涉及食用油产品质量、安全纠纷等案件时,我需要依据最权威、最准确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来判断事实和法律适用。这本书的“下”卷部分,系统地汇集了食用油及其制品的所有相关标准,从生产加工到检验检测,无一不包,非常全面。它提供了清晰的量化指标和技术要求,这对于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至关重要。例如,在判断一款食用油是否属于不合格产品时,我可以直接对照书中列出的各项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等,以及对应的限量值,来做出专业的判断。书中的检测方法说明,也为我理解和评估检测报告提供了依据。此外,这本书还涵盖了许多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标准,比如关于标签标识、广告宣传、产品溯源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在处理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案件时都非常有用。可以说,这本书为我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事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让我在法律实践中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工作。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食品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正在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这本《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是我在毕业设计中使用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是我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在撰写关于食用油加工工艺的论文时,我需要引用大量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来支撑我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这本书的“下”卷部分,提供了关于食用油及其制品生产、加工、检验等各个环节最权威、最全面的标准信息。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食用油的生产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以及相应的质量要求,这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能够通过查阅这本书,了解不同精炼工艺对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遵循的各项技术规范。此外,这本书中关于食用油的包装、贮藏、运输等标准,也为我全面理解油脂的生命周期提供了帮助。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来说,这本汇编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参考,更像是一本“职场说明书”。它让我能够提前了解行业内的最新标准和技术要求,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让我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并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食品工业做出贡献。

评分

这本《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简直就是食品行业的“圣经”!我是一名在小型食品加工厂工作的技术员,每天都在为产品的合规性和质量犯愁。以前,我们只能零散地查找各种行业标准,效率低下不说,还经常担心遗漏重要的细节。自从接触到这本汇编,我感觉整个工作都上了一个台阶。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把食用油及其相关制品的各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整合在一起,分类清晰,条理分明。翻开目录,我立刻被其内容的全面性所震撼。从原料的选用、加工工艺的控制,到最终产品的检验、包装运输,几乎涵盖了食用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关于“下”卷的内容,深入探讨了许多常见的食用油制品,比如各种调和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等。这些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及,但其背后却有着极其严格的生产规范。书中详细列举了这些制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微生物限量、重金属含量等关键安全指标,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一线生产人员来说,无疑是定心丸。我曾经因为对某种特定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标准理解不清,导致产品批次不合格,损失了不少。现在,我只需要翻阅这本书,就能找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解释和规定,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列出标准,很多条目还会附带相关的解释说明,甚至是一些历史沿革,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标准的制定背景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执行。这对于提升我们食品安全意识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食用油及其制品生产、研发、检验和销售的同行们,它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费有着极高要求的消费者,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知情权”的追求。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有哪些标准在约束着它,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所以,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权威的《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食品从业者,但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并非难以理解。它系统地梳理了食用油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检验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让我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食用油产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对于“下”卷中涉及到的各类食用油制品,例如精炼植物油、压榨油、以及一些复合型食用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说明。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油脂的品质等级、感官指标(如色泽、气味、滋味)、以及各种添加剂的使用限制。以前看到一些产品标签上写着“高级”或者“特级”,但到底“高级”在哪里,“特级”又意味着什么,我总是模糊不清。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照标准,对不同等级的食用油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也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哪些产品是真正符合高品质要求的。此外,书中关于食用油中营养成分标识、保质期设定、以及包装贮藏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选购和储存食用油有了更科学的指导。举个例子,我以前总是把食用油放在灶台旁边,现在知道那样容易导致油脂氧化,影响健康,就立刻改变了储存习惯。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让我懂得了“为什么应该是这样”,这种知识的普及对于提升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餐饮行业的厨师长,对食材的选用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烹饪过程中,食用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菜肴的口感、风味以及健康度。这本《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对我来说,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参考手册。在“下”卷中,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用油及其制品的相关标准,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菜系的烹饪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食用油。例如,我需要制作一些高温爆炒的菜肴,就需要选择烟点高、稳定性好的油;而对于一些需要保持食材原味的风味菜肴,则需要选择味道纯正、不易串味的油。书中对各类食用油的理化指标、感官评价标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让我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不再盲目地依赖经验。而且,书中对于食用油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都有明确的规定,这让我能够更放心地选用产品,避免因油品不合格而影响菜肴的品质。我曾经遇到过因为使用了不合适的食用油,导致菜肴出现异味,影响顾客用餐体验的情况。有了这本书,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油品,并对供应商提供的油品进行初步的鉴别。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对于提升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食材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是我对烹饪技艺追求卓越的有力助推器。

评分

作为一名在大型连锁超市负责食品采购的经理,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需要确保我们所售卖的食用油产品不仅价格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必须完全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和质量标准。在选择供应商和审核产品时,一本权威的《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是我的必备参考书。以前,我们依赖各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但总会有一些顾虑,担心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标准理解的偏差。自从有了这本书,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评估产品的合规性。它提供了一整套食用油及其制品在生产、检验、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详细规范。特别是“下”卷的内容,涵盖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食用油产品,比如各种植物油、动物油、以及一些混合油。书中明确列出了不同类别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范围、过氧化值、酸价、碘值等关键指标的上限和下限,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这让我能够直接与供应商的检测数据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有任何不符合标准之处,我都能立刻指出并要求整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于食用油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苯并芘、黄曲霉毒素等,都给出了严格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指导。这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超市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筛选供应商,淘汰不合格的产品,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维护了我们超市的信誉。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不仅提供了标准,还常常伴随有明确的解释和检测方法的说明,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评分

我是一家专注于研发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科技公司的一名研发工程师。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添加剂本身的性能,还要确保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符合各项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这本《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食用油及其制品应用场景下,对添加剂的种类、用量、以及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宝贵信息。在“下”卷中,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种食用油制品(如人造奶油、起酥油、食用香精香料在油脂中的应用等)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通过对这些标准的深入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食品添加剂在这些产品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满足哪些额外的安全和质量要求。例如,当我们研发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需要评估它在不同食用油中的稳定性和降解产物时,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基准标准,让我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设计和评估。而且,书中对于食用油中天然存在的或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也为我们研发的添加剂如何帮助改善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标准”的汇编,更像是一本关于“应用”的指南,它帮助我们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推动食品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评分

我是一名食品科学专业的大学在读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就与油脂化学和食品加工工艺密切相关。因此,一本权威、全面的《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对于我的科研工作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在写论文、做实验的过程中,准确引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信度。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最权威、最完整的依据。我常常需要查阅关于不同类型食用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等)的各项理化指标、杂质含量、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的助剂等信息。这本书的“下”卷内容,专门聚焦于食用油及其制品的具体标准,这让我能够快速定位到我所需的信息。比如,在研究新型食用油的精炼工艺时,我需要了解现有标准的限制和要求,以便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书中详细列出了关于油脂精炼过程中的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卫生标准,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允许使用的吸附剂、中和剂等物质的种类和用量限制。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和技术路线。此外,书中关于一些特殊食用油制品,例如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的生产标准,也为我拓展研究视野提供了帮助。这些产品在烘焙、加工食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复杂性,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课题。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像是一本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南,它帮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业生产标准紧密结合起来,为我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家庭主妇,平时最关心的就是家人的“吃”的问题。为了给家人提供健康、安全的饮食,我一直很注重选择食用油。但市面上的食用油种类繁多,各种宣传语让人眼花缭乱,有时候真不知道该相信谁。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本《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虽然这是一本专业的书籍,但我还是忍不住买来研究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食用油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地解释了各种食用油的特性、营养价值,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标准。我尤其关注的是“下”卷部分,它里面详细介绍了市面上常见的食用油制品,比如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等。书中不仅描述了这些油的感官特点,还列出了它们应该达到的各项质量指标,比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等。我以前买油,总是凭感觉,现在我能知道,比如优质的橄榄油应该是清澈透明,带有果香味的。更让我安心的是,书中对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都有严格的限量规定。这让我能够更放心地为家人选择食用油,不再担心吃到不安全的“地沟油”或者劣质油。这本书还教了我一些关于如何储存食用油的小知识,比如要把油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氧化变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关系到食用油的品质和健康。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食用油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很多,也能更理智地做出购买决策,为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食品工程师,在职期间,我参与过不少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我对食品工业的热情丝毫未减。当我得知《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食用油及其制品卷(下 第二版)》出版后,我立刻购买了一本,希望能从中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标准变化。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之权威,让我再次感到震撼。我特别关注的是“下”卷中关于食用油及其制品的部分。从我过去的经验来看,食用油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标准也最为复杂和严谨。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油脂的初榨、精炼、复配、包装等,并且对各种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都做了清晰的阐述。这让我能够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当前食用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型食用油的加工技术和质量标准也进行了更新,这反映了行业在不断追求更高品质和更健康的产品。例如,对于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种油,书中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这对于推动我国油脂科学研究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本书的出版,为我这样的退休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了解行业最新发展、保持知识更新的平台,让我能够继续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