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幽梦影》反映的主要是高人逸士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趣,充满了美感和情趣。幽梦影全鉴所涉及的内容颇为丰富,有对文人骚客的读书交友、谈禅论道的体味,也有对山光水色、花鸟虫鱼、风云雨露、俊林秀木的赞美;有对官场科第、人情世故的讥讽,也有对儒、释、道的领悟和勘破。看似信笔拈来,却是句句珠玑,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林语堂认为张潮极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特质,因此“数十年间孜孜不倦地推介《幽梦影》这部书”,翻译此书,让西方世界见识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共219则。幽梦影全鉴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自然的静赏,内容涉及诸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风花雪月、山水园林、读书论文、世态人情等多方面。作者以格言体形式将自己独特的人生见解挥洒自如地抒写出来,使人思而得之,读来回味无穷。书中还包括570余则清初众多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从中可以一窥当时世人的精神风貌和心态,体会古时文人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品味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蔡践,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图书编辑工作。曾策划出版过《中华人文知识全书》《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元曲全鉴》《解读王阳明和他的传奇心学》《左手冰鉴右手素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第一则
◎ 第二则
◎ 第三则
◎ 第四则
◎ 第五则
◎ 第六则
◎ 第七则
◎ 第八则
◎ 第九则
◎ 第一〇则
◎ 第一一则
◎ 第一二则
◎ 第一三则
◎ 第一四则
◎ 第一五则
◎ 第一六则
◎ 第一七则
◎ 第一八则
◎ 第一九则
◎ 第二〇则
◎ 第二一则
◎ 第二二则
◎ 第二三则
◎ 第二四则
◎ 第二五则
◎ 第二六则
◎ 第二七则
◎ 第二八则
◎ 第二九则
◎ 第三〇则
◎ 第三一则
◎ 第三二则
◎ 第三三则
◎ 第三四则
◎ 第三五则
◎ 第三六则
◎ 第三七则
◎ 第三八则
◎ 第三九则
◎ 第四〇则
◎ 第四一则
◎ 第四二则
◎ 第四三则
◎ 第四四则
◎ 第四五则
◎ 第四六则
◎ 第四七则
◎ 第四八则
◎ 第四九则
◎ 第五〇则
◎ 第五一则
◎ 第五二则
◎ 第五三则
◎ 第五四则
◎ 第五五则
◎ 第五六则
◎ 第五七则
◎ 第五八则
◎ 第五九则
◎ 第六〇则
◎ 第六一则
◎ 第六二则
◎ 第六三则
◎ 第六四则
◎ 第六五则
◎ 第六六则
◎ 第六七则
◎ 第六八则
◎ 第六九则
◎ 第七〇则
◎ 第七一则
◎ 第七二则
◎ 第七三则
◎ 第七四则
◎ 第七五则
◎ 第七六则
◎ 第七七则
◎ 第七八则
◎ 第七九则
◎ 第八〇则
◎ 第八一则
◎ 第八二则
◎ 第八三则
◎ 第八四则
◎ 第八五则
◎ 第八六则
◎ 第八七则
◎ 第八八则
◎ 第八九则
◎ 第九〇则
◎ 第九一则
◎ 第九二则
◎ 第九三则
◎ 第九四则
◎ 第九五则
◎ 第九六则
◎ 第九七则
◎ 第九八则
◎ 第九九则
◎ 第一〇〇则
◎ 第一〇一则
◎ 第一〇二则
◎ 第一〇三则
◎ 第一〇四则
◎ 第一〇五则
◎ 第一〇六则
◎ 第一〇七则
◎ 第一〇八则
◎ 第一〇九则
◎ 第一一〇则
◎ 第一一一则
◎ 第一一二则
◎ 第一一三则
◎ 第一一四则
◎ 第一一五则
◎ 第一一六则
◎ 第一一七则
◎ 第一一八则
◎ 第一一九则
◎ 第一二〇则
◎ 第一二一则
◎ 第一二二则
◎ 第一二三则
◎ 第一二四则
◎ 第一二五则
◎ 第一二六则
◎ 第一二七则
◎ 第一二八则
◎ 第一二九则
◎ 第一三〇则
◎ 第一三一则
◎ 第一三二则
◎ 第一三三则
◎ 第一三四则
◎ 第一三五则
◎ 第一三六则
◎ 第一三七则
◎ 第一三八则
◎ 第一三九则
◎ 第一四〇则
◎ 第一四一则
◎ 第一四二则
◎ 第一四三则
◎ 第一四四则
◎ 第一四五则
◎ 第一四六则
◎ 第一四七则
◎ 第一四八则
◎ 第一四九则
◎ 第一五〇则
◎ 第一五一则
◎ 第一五二则
◎ 第一五三则
◎ 第一五四则
◎ 第一五五则
◎ 第一五六则
◎ 第一五七则
◎ 第一五八则
◎ 第一五九则
◎ 第一六〇则
◎ 第一六一则
◎ 第一六二则
◎ 第一六三则
◎ 第一六四则
◎ 第一六五则
◎ 第一六六则
◎ 第一六七则
◎ 第一六八则
◎ 第一六九则
◎ 第一七〇则
◎ 第一七一则
◎ 第一七二则
◎ 第一七三则
◎ 第一七四则
◎ 第一七五则
◎ 第一七六则
◎ 第一七七则
◎ 第一七八则
◎ 第一七九则
◎ 第一八〇则
◎ 第一八一则
◎ 第一八二则
◎ 第一八三则
◎ 第一八四则
◎ 第一八五则
◎ 第一八六则
◎ 第一八七则
◎ 第一八八则
◎ 第一八九则
◎ 第一九〇则
◎ 第一九一则
◎ 第一九二则
◎ 第一九三则
◎ 第一九四则
◎ 第一九五则
◎ 第一九六则
◎ 第一九七则
◎ 第一九八则
◎ 第一九九则
◎ 第二〇〇则
◎ 第二〇一则
◎ 第二〇二则
◎ 第二〇三则
◎ 第二〇四则
◎ 第二〇五则
◎ 第二〇六则
◎ 第二〇七则
◎ 第二〇八则
◎ 第二〇九则
◎ 第二一〇则
◎ 第二一一则
◎ 第二一二则
◎ 第二一三则
◎ 第二一四则
◎ 第二一五则
◎ 第二一六则
◎ 第二一七则
◎ 第二一八则
◎ 第二一九则
◎ 跋一
◎ 跋二
◎ 跋三
◎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似信手拈来,把对大自然精微的认识写入感悟。湖光山色,乘兴而游,所思所虑尽可以投入囊中;评谈风月,更可以挥麈纵论。就好像是用金绳开辟道路,打开入梦之笔;又像是用宝筏渡过迷津,辞采如佛的舌头善辩莫测。把风流作为道学,教化寓于诙谐之中。以色相为虚空,是仍旧存有分别心;人生如梦幻如泡影,一切都应该这么看。
湖上晦村学人石庞序
第一则
【原文】
读经宜冬①,其神专也;读史宜夏②,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③,其致别也④;读诸集宜春⑤,其机畅也⑥。
【原评】
曹秋岳曰⑦: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⑧。
庞笔奴曰⑨: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注释】
①经: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指传统图书分类中的经部著作,包括儒家经典(主要是十三经)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等学问的总称)著作。宜:适宜,应该。
②史:指史部著作,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和部分地理著作(如《水经注》《元和郡县志》)。
③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
④致:情趣,兴致。
⑤集:指集部著作,是诗、文、词、赋等文艺作品的总集或别集。
⑥机:生机。畅:茂盛。
⑦曹秋岳:曹溶(1613—1685年),字洁躬,号秋岳,别号金陀老圃、倦圃等,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入清后,历任户部右侍郎、广东布政使、山西阳和道。晚年筑室于范蠡湖,自号锄菜翁。家富藏书。工诗,著有《静惕堂诗集》《崇祯五十宰相传》等。
⑧南面百城: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百城,地域广大。本指居王侯之高位而拥有广阔土地,这里指藏书丰富。《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后也以此比喻藏书众多。
⑨庞笔奴:人名,即庞天池,生平不详。
【译文】
诵读经书适宜在冬天,因为冬天万物静止,精神能够专注集中;读史书适宜在夏天,因为夏天白日时间长,时间比较充足;读诸子百家适宜在秋天,因为思维情致能够清晰而有条理;读诗词文章适宜在春天,因为春天生机盎然,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文的内蕴。
【原评译文】
曹秋岳说:由此可以推想作者藏书丰富。
庞笔奴说: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没有什么时候不适宜的。
第二则
【原文】
经传宜独坐读①,史鉴宜与友共读②。
【原评】
孙恺似曰③: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
王景州曰④: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⑤。
【注释】
①经传(zhuàn):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阐释经文的著作。
②史鉴: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统称。史,指《史记》。鉴,指《资治通鉴》。这两本书分别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和编年体史书的代表著作,所以用二者来代指史书。
③孙恺似:即孙致弥,字恺似。
④王景州:王仲儒(1634—1698年),字景州,清初兴化(今属江苏)人,品性高洁,学问渊博,工诗善书,著有《西斋集》《离朱集》等。乾隆年间,《西斋集》被认定“狂悖指斥之处甚多”,王仲儒被“斫棺锉尸”。
⑤红友:酒的别称,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
【译文】
儒家经典著作适合一个人时静静阅读,而历史著作适合和知己好友一起阅读。
【原评译文】
孙恺似说:此言深得读书的真正旨趣,不懂的人是说不出的。
王景州说:如果没有好友,那么饮酒读史也可以。
第三则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①;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③;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④)。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⑤,有不善未尝不知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⑦)。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⑧)。
【原评】
黄九烟曰⑨: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⑩: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
前言/序言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纵观文学史,楚有骚、汉有赋、六代有骈语、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至明清之际,则有小说和小品文。小品文就如同春日的鲜花,在明清之际焕发出奇光异彩,沁人心脾。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清言小品文,比较出名的有屠隆的《娑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洪应明的《菜根谭》、陆绍珩的《醉古堂剑扫》和吕坤的《呻吟语》等。这类作品一般采用简洁的格言、警句、语录形式,多以论断为主,内容丰富,既有立身处世的格言,个人对事物的品评、对生活情趣的描述,也有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在经传、史记、诗文等文体外别立一体。张潮所著的《幽梦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又号三在道人,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其父张习孔曾官至刑部郎中、按察使司佥事充任山东提学,著有《诒清堂集》《云谷卧余》等,并与当时著名文学家周亮工交好。张潮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刻苦读书,但因在文学上主张创新,对八股文和科举制度不满,始终科场不利,只担任过翰林孔目这样从九品的小官。张潮一生好游历,喜交友。他到过很多地方,其中与江苏如皋、扬州因缘尤深。他交游甚广,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文人多有往来,如名士孔尚任、冒辟疆、陈维嵩、梅文鼎、戴名世等。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十岁的张潮因恶人诬陷,被一件政治案件牵连,一度入狱,从此“穷愁著书”以度岁月。
张潮学识广博,多才多艺,儒、道、佛、诗词文章、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等无所不通。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心斋诗钞》《心斋聊复集》《酒律》《花影词》《补花底拾遗》《幽梦影》等。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被认为对《聊斋志异》的创作有启动之功,在当时社会上影响较大。同时,张潮还以刊刻丛书而闻名,主持编辑刊印的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
《幽梦影》即收录于《昭代丛书》别集中。《幽梦影》的成书,据推测大致是在张潮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断续完成的。它是一部笔记随感小品集,收录作者格言、箴言、哲言、韵语、警句等219则。张潮取幽人梦境、似幻如影之意,尽情地抒发了对人生、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蕴涵着破人梦境、发人警醒的用心,因此名为《幽梦影》。
《幽梦影》中反映的主要是高人逸士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充满了美感和情趣。书中所涉内容颇为丰富,有对文人骚客读书交友、谈禅论道的体味,也有对山光水色、花鸟虫鱼、风云雨露、俊林秀木的赞美;有对官场科第、人情世故的讥讽,也有对儒、释、道的领悟和堪破。看似信笔拈来,却是句句锦绣、字字珠玑,反映出了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包含着丰富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使人读来心旷神怡,陶醉飘逸。在语言艺术方面,作者敢于联想、想象,将自然界中的生物赋予灵性表现在作品中,同时还运用比喻、对句、排比等多种方法,使语言集节奏美、匀称美、声韵美,在审美角度上更胜一筹。
除此之外,《幽梦影》还以清丽明快的文笔、精辟独到的议论、蕴涵丰富的思想独树一帜。“所发者皆未发之论,所言者皆难言之情”,《幽梦影》一反模拟效仿的陈词滥调、庸俗遗风,以清新隽永的格调流芳于世,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著名文学家余怀为其作序,顾天石、张竹坡等百余位文人为其写了570余则点评。这些点评全是率性而发,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语言或诙谐幽默,或妙语连珠,或警醒脱俗,发人深思,同样具有一定的创作价值。而这种在原文中夹杂评语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评点模式,在当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推崇和效仿。杨复吉在为《幽梦影》写的跋中称赞这种模式说:“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馨亥欠,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
《幽梦影》的传世版本有一卷本和二卷本之分。一卷本为《昭代丛书》《晨风阁丛书》《国学珍本文库》本等所收录,并有清刊本二卷。本书以通行的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并参考了近年来的多种整理本编辑而成。为方便翻检,本书根据原文分则排序添加了序号,体例上按原文、原评、注释、译文、原评译文的顺序排列,对于原文及评语中的典故、人物、史实、生僻字词等加以注释,并结合文意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力求详尽、准确、完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旨意,将这本《幽梦影全鉴》打造成一部精品读物。
因原文语言简短,意蕴深刻,有些地方难以把握,故难免有疏漏。注译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理解和指正。
解译者
2015年11月
幽梦影全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