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字化的今天,世界風雲變幻。現代都市人於曆史留下的印痕已無可言說。老村、古鎮、舊宅、敗祠、發黃的族譜,或可引發人們對鄉土中國的思索。
《泰順》旨在介紹中國浙江省南部的一個山區縣——泰順縣民間傳統的地域文化。《泰順》以圖文隨記的形式,嚮大眾傳播中華本土文化之精髓,復蘇久遠的曆史場景。
作者簡介
李玉祥,1962年生。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係,視覺藝術碩士。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現為自由撰稿人,齣皈有《老房子》係列圖集等專著,並擔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鄉土中國》係列圖書的特約攝影師。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齣刊載。
目錄
序
前言
壹 景泰壽慶
貳 山水文化
叁 逶迄泰順行
肆 夢圓廊橋落
伍 走進古村落
陸 鄉村建設
柒 鄉土建築
捌 匠作
後記
精彩書摘
《泰順》:
逶迤泰順行 沒到過泰順,不知行路的艱辛。從溫州到羅陽,即使是小汽車,也得在山路上顛簸四五個小時。山道彎彎,崎嶇難行。你可想像沒有汽車代步的歲月裏,泰順先民是怎樣在這崇山峻嶺的百裏岩疆艱難跋涉的。
曾寫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大詩人李白未到過泰順,比他略晚的詩人顧況、羅隱也僅僅是在泰順做過短暫停留,就感嘆泰順之路是“群山萬道,不可尋省”。“遙聞前山相對語,跨繞溪榖數裏程” 是山勢地貌的真實寫照。到瞭清代,情況並沒有好轉,董正揚就感嘆道“迢迢羅陽,如在天上”。交通狀況惡劣,與外界的交流十分睏難。
明代文學傢馮夢龍在泰順的鄰縣壽寜做縣官時,寫過一本《壽寜待誌》的書,裏麵講述瞭一個故事: “相傳,浙之景寜、泰順、慶元與閩之壽寜四縣設於景泰之七年,為‘景泰慶壽’四字。方設縣時,壽寜與泰順爭疆不決,乃期麵議,各以某日晨行,即相遇處為鴻溝。壽寜令夜行直達泰順城內,登其室,泰順令猶未齣,繇是城以外盡屬壽焉……”這隻是一個傳說,泰順縣令確是有苦說不齣。但泰順人對這一“縣恥”念念不忘也許另有意味,它既是對官府的調侃,也是對後世鄉民的一種警醒:“路難行卻更要行”。
行路的艱難,泰順人自然著意於鋪捨、路亭與橋梁建設。古泰順的交通以陸路為主,自唐代起道路、橋梁逐漸開始建造。古道有縣治羅陽通往溫州的“溫州大道”,溝通浙閩兩省的“桐山大路”。就在這些古道上,有曆代建設的鋪捨、路亭和各種橋梁,再加上散落於鄉村間的形形色色的廊橋和玎步,形成瞭溝通泰順與外界,縣城與鄉村,鄉村與鄉村之間的道路交通網。
為傳遞公文,古代官府專設瞭鋪捨。泰順至溫州的大路是明清的驛道。鋪捨與驛道一起構成瞭古代帝王對邊緣地區實行中央集權統治的生命綫,受到曆代統治者的重視。後來因公路交通的發展,鋪捨遂被廢棄。
路亭,鄉民習慣稱為涼亭。在泰順,除瞭飛雲江上遊百丈口到銀珠坑口僅19公裏的航道可通木帆船,和有幾條支流可通排筏外,大部分交通就依仗蜿蜒在山嶺之上、溝壑之間的石子小路瞭。荷薪負重,跋涉在這些小路上,異常艱辛。為瞭給旅人和樵夫們歇腳,鄉民們沿路造起瞭一座座涼亭。亭子大多是鄉民們集資由宗祠組織興建的。
山路上,亭子之間有著基本固定的距離,選址多近清冽的山泉。亭邊植樹,濃蔭覆蓋,夏季是路人涼爽適意的小憩地。山路上的亭子大多比較簡單,一般不過一間,硬山擱檁,或者歇山屋架。稍大的有3問,再大的有5間以上,有的亭子甚至與房捨建在一起,形製變化豐富。
亭子裏設美人靠或欄杆凳供疲憊的過客休息。有些近村的亭子,每年從夏初端午到鞦末重陽,還供應義茶和暑藥,以備路人之需。東溪鄉東溪仔亭書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且停亭養養精神,請坐座談談國事。”樸實的民風,殷情的主人。小小的路亭,交換著鄉民間的關懷與體貼。
位於縣城羅陽東北6裏菖蒲壟的石亭是縣內最古的路亭,也是最美的石亭。它在原溫州大路(今泰順至景寜公路)旁,興建於明正德十年(1515年)。除椽瓦外,全部構件都是石材,石材粗大但加工精細,柱、梁、檁以卯 路亭莒蒲壟羅陽鎮榫相連,梁上刻字記事,講明由誰主持建造,又是由誰捐資的。亭外故道旁有一眼石井,被當地人譽為羅陽鎮水質最佳的冽泉,炎夏憩亭取飲,沁人心脾。
在裏光村水尾,還有一結構獨特、造型優美的木質亭,裏光村人稱它水尾亭。亭建於清成豐五年(1855年),六麵三層三重簷木結構樓閣式。楹柱設置呈六角形,裏外兩層各六根圓柱,柱頭上沒有鬥棋。四邊柱腳都設有座凳,剩下對邊無座,為原來的大路從中間穿過而特意設計。
泰順有“浙南橋梁博物館”的美譽,橋梁數量多,結構類型也多種多樣,有堤梁式橋(即玎步)、木拱橋、木平橋、石拱橋、石平橋等。
玎步是一種橋梁的原始形式,在泰順常可見到。
……
泰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