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理夏德是大学教师,从事代数的研究。理夏德对不确定性有着几乎本能的厌恶,这主要源于童年时期其父难以捉摸的性格和行为所带来的压抑感,并由此导致其逆向发展为对数学确定的追求。整篇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描述一般限于理夏德的家庭、同事、情感、工作,令人意外的情节就是其小弟的突然自杀。但小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张力,即对活生生的生活和无比清晰而令人眩晕的宇宙之间的冲突。理夏德对自己的生活不感兴趣,专注于清晰完美的数学世界,而理夏德父亲的难以捉摸如同黑夜,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与理夏德所追求的稳定明确符号世界的否证。而小弟的自杀则将理夏德重新带回了现实世界。
布洛赫的小说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也相对松散自由,往往杂糅多种文体,但处处透出强大的哲学和思想背景,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对现代人及其社会的存在本身的探究。米兰·昆德拉对布洛赫极为推崇,认为他是中欧小说传统中最重要的作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也曾评论过这部中篇小说。
赫尔曼·布洛赫,1886年生于奥地利,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因受纳粹迫害,后流亡美国。1951年在美国去世。长篇小说《梦游人》全景式地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价值崩溃和转变。《维吉尔之死》则糅合梦幻与现实、诗歌与小说,以自己的方式重现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最后时刻。
★布洛赫生命的线路(circuit)和创造力,他的工作场域,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圆;相反,它更像一个三角形,其每一边都能被准确地标识出来:文学-知识-行动。惟有他,才能以其独特性充满这个三角地带。
——汉娜·阿伦特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优秀的诗人。他的《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而且我认为他的《维吉尔之死》是迄今人们运用小说这个灵活的手段所进行的最独特和最透彻的尝试之一。
——托马斯·曼
★赫尔曼·布洛赫是继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维吉尔之死》是继《尤利西斯》之后小说艺术真正的突破。
——乔治·斯坦纳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拒绝采用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像一幅破碎的马赛克画卷,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碎片,然后努力拼凑出全貌。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错位,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博弈。我最喜欢的部分在于,作者似乎故意在关键节点设置了信息黑洞,你以为你抓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下一秒,这个“真相”可能就被彻底颠覆了。这种不断地自我怀疑和修正,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可读性。它不像那种你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小说,更像是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让思绪沉淀一下,然后再重新投入进去。我感觉作者是在和读者进行一场高智商的猫鼠游戏,而我们作为读者,既是棋子,也是裁判。这种互动性,是许多当代文学作品所欠缺的。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折磨人”的,但这种折磨却是极其迷人的。它的文字密度相当高,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信息量大得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回读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门槛,我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感觉有些吃力,需要不断地查阅背景资料或者在脑海中构建复杂的逻辑关系。但是,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信息输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洞察力是多么惊人。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近乎残酷的透彻理解,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必然选择,这种复杂性让人不忍释卷。整本书的气质是沉郁而内敛的,很少有高亢的情绪爆发,更多的则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压抑和张力,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但同时又有一种被深刻洗礼过的清明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精神上的过山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未知的冒险。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超,他没有给你任何预设的框架,而是让你完全沉浸在那种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叙事的节奏,一开始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茂密丛林中的探险者,每一步都踩在不确定的泥土上。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满了好奇。故事的细节描绘得入木三分,那些环境的刻画、人物微小的动作,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们不是那种直来直往的碰撞,而是像慢火炖煮一样,一点点积累,最终爆发出的能量让人措手不及。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回味那些模糊不清的线索,试图将它们拼凑起来,但每一次努力似乎都只是更深入地陷入了迷雾之中。这本书成功地挑战了我对传统故事结构的认知,它更像是一种体验,而非单纯的阅读。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存在”这一宏大主题的探讨,它不是那种直接抛出哲学论断的作品,而是通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甚至有些荒诞的情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反思自己身处的现实。我读到一些情节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仿佛作者洞察了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某种底层逻辑。这种对形而上问题的渗透是极其巧妙的,它没有说教,而是让你在故事的迷宫里自己找到答案,或者意识到,也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非常庞大且自洽,即使是那些看似离奇的设定,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支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角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偏移,看待一些日常琐事时,会多一份抽离和审视。这是一本需要时间来消化的书,它的回味期非常长,值得反复品读和沉思。
评分从文学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杰作,它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疏离感。作者对词语的选择极为精准,常常能用一个不常见的动词或一个略显生僻的形容词,瞬间点亮整个场景,带来强烈的画面冲击力。我尤其欣赏它对“沉默”的处理,很多重要的信息并不是通过对话传达的,而是隐藏在人物的犹豫、眼神的闪躲,乃至大段的空白之中。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哲学,让文本充满了呼吸感和想象空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欣赏一幅需要驻足良久才能品出其中妙处的油画,你不能急躁,必须耐心地让光线和阴影在你眼前慢慢显影。它可能不会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但对于那些渴望在文字中寻找真正艺术性的读者来说,它绝对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盛宴。
评分好
评分你只是很想要跌宕起伏的生活,好过庸碌麻木的日子。我们想为思念的人做一些事,想给他留下回忆。却忘记了很多事做了,对方不一定感动,而是首先把我们自己感动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感动了,才以为他也一定会感动。
评分根据布洛赫的传记,“不情愿的诗人”这一短语,就其指出了一种冲突而言,大约是在《维吉尔之死》(TheDeathofVirgil)完成后的那个时期第一次被他使用。在《维吉尔之死》中,对艺术的普遍怀疑,成为了这一艺术作品本身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作品完成时,时代刚刚发生了最重大的震撼性事件,亦即死亡集中营的大屠杀被揭露出来,因而布洛赫禁止自己继续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并使自己离开了原来习惯的解决冲突的模式。就生活而言,他承认行动具有绝对的首要性;就创造而言,他则把首要性交给了知识。因此,在文学、知识和行动之间的紧张,每日每时都在质问他,并持久地影响着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们应当回到这种紧张的客观基础上来:这种紧张起源于布洛赫用“目标定位”来理解行动,用“产生的结论”来理解知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的书真是好,物流快,质量高,服务优。
评分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评分不错不错,很好很好,就是它。
评分挺好
评分好厚一本,活动买的超级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