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余光中是受欢迎的当代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壮阔铿锵,又细腻典雅,他的文字刚柔并济,兼具知性与感性,文言与白话交融,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葩。本书精选作者经典的散文,配以精美插图。
内容简介
余光中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成就。本书精选了余光中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作,有《听听那冷雨》《沙田山居》等入选语文课本的经典之作,有回忆父亲的感人至深的《失帽记》等忆旧之作,也有作者游历欧美时期对西方文化及自然遗迹的记游之作,反映了余光中这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散文艺术的多面性,既有浸淫欧美文化多年的思考与体悟,又有传承传统文化的怀乡与幽思,也有洒脱和幽默的性情的自然流露。呈现出他融诗人、作家、翻译家为一体的独特风貌。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余光中驰骋文坛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的风格多样,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其散文《听听那冷雨》、《沙田山居》等入选语文教科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梁实秋评余光中
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
——楼肇明评余光中散文
目录
花 鸟
沙田山居
听听那冷雨
假如我有九条命
三间书房
朋友四型
我的四个假想敌
书斋·书灾
幽默的境界
关山五月
伐桂的前夕
开卷如开芝麻门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横行的洋文
失帽记
焚鹤人
四窟小记
自豪与自幸
茱萸之谜
凡·高的向日葵
夜读叔本华
……
精彩书摘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
前言/序言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卷一:时间的足迹 余光中的笔下,时间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可感的存在。它如同宽阔的河流,载着过往的记忆,缓缓流淌,时而激荡起回忆的浪花,时而又沉淀下岁月的静美。在这条名为“时间”的铁轨上,我们的人生列车,载着无数的风景与过客,一路向前,永不停歇。 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间在个体生命中的印记。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那些深刻的情感,那些擦肩而过的面孔,都仿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晶莹,愈发触手可及。他写儿时的嬉闹,写少年时的迷惘,写青年时的奋斗,写中年时的沉思。每一个阶段,都如同铁轨上的一段风景,有起伏,有转折,有明媚,也有阴霾。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这并非一种悲伤的感叹,而是一种深刻的体悟。它意味着,我们的记忆并非零散的碎片,而是如铁轨般拥有其清晰的轨迹和绵延的长度。即使历经风雨,即使岁月沧桑,那些生命中最核心的记忆,依然如同铁轨的钢梁般坚韧,支撑着我们的人生航向。 余光中先生擅长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的意蕴。他笔下的亲情,是温润的灯火,照亮归途;他笔下的友情,是醇厚的佳酿,历久弥香;他笔下的爱情,是刻骨的铭心,缠绵悱恻。这些情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记忆的铁轨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书中,我们跟随作者的思绪,漫步于他熟悉的故乡,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体味那里的历史变迁。每一处景致,都唤醒一段尘封的记忆;每一次回眸,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他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画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 “铁轨”的比喻,更象征着一种方向感和宿命感。人生总有其既定的轨道,我们或许会在这条轨道上加速、减速、甚至短暂地偏离,但最终,我们依然会回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并非消极的被动,而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是对人生旅程的理解。 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余光中先生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回味的空间。在这里,时间不再是无情的流逝,而是成为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线索。每一段记忆,都是一站风景,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 卷二:乡愁的渡口 乡愁,是余光中笔下永恒的主题,也是《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章。在这条漫长的记忆铁轨上,乡愁是最为深刻、也最为动人的存在。它不是简单的思念,而是一种根植于血脉的情感,一种对过往的眷恋,一种对故土的深情。 作者的乡愁,是与他对语言、对文化的深刻认同紧密相连的。他的中文,带着古韵与现代的碰撞,带着江南的温婉与北方的豪迈。这种语言的魅力,是他对故土最直接的表达,也是他连接乡愁最真实的桥梁。他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的山水,那里的民俗,那里的味道,都仿佛跃然纸上。 书中,我们读到他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童年时光的追忆。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如同铁轨旁盛开的野花,虽然平凡,却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芬芳。他写家乡的小巷,写儿时嬉戏的田野,写逢年过节的热闹场景。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 乡愁,也意味着一种漂泊感和疏离感。身处异乡,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影子总是如影随形。余光中先生以其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到了这种复杂的情感。他身处异域,却心系故土;他中文播散世界,却依旧是那个离不开中文的游子。这种身在远方,心却与故土紧密相连的状态,正是乡愁的本质。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在乡愁的语境下,更增添了一份绵延不绝的意味。乡愁并非一蹴而就的情感,它伴随着人生的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烈,愈发深刻。每一次对故土的回望,都是一次与内心深处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根源的追寻。 作者的乡愁,并非沉溺于过去的伤感,而是化作一种力量,一种激励。正是这份对故土的眷恋,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去创造,去贡献。他用自己的才华,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用自己的声音,为故乡发声,为中国文化代言。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的乡愁篇章,是献给所有有故乡的人的。它让我们理解,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恒的归宿。这份记忆的铁轨,将我们与故土紧密相连,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它的牵引。 卷三:人生的诗意 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的笔触下,生活并非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是充满了诗意的光芒。余光中先生以其非凡的才情,将平凡的生活升华,使其充满了哲思与韵味。 他笔下的人生,如同铁轨上的风景,有平缓的开阔,也有曲折的幽深。他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捕捉生命的瞬间,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静谧星空,都成为他诗意表达的素材。他用文字,将这些瞬间定格,并从中提炼出生活的哲理。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审视。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体验每一个当下,如何将这些体验融入到生命的轨迹中。他鼓励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生命中的奇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 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对文化的敬畏,对美的追求。他将这些精神的养分,融入到对生活的描绘中,使其充满了智慧的光辉。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有名的大师,还是平凡的市井之人,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展现出人性的多样与丰富。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充满诗意。他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语言打磨得如同艺术品。他的句子,流畅而富有韵律,仿佛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读者心中激荡。这种文字的美感,本身就是对生活诗意的一种诠释。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所展现的人生诗意,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力量。它并非虚无缥缈的浪漫,而是植根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珍视。作者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 他所描绘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画卷。这条记忆的铁轨,载着我们不断前行,而沿途的风景,无论悲喜,都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篇章。他激励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一颗诗意的心,去拥抱生活,去创造美好。 这本《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精装美绘版,以其精心设计的版式和富有艺术感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每一幅画,都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阅读空间。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生命、对记忆、对乡愁的深刻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