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基本理论,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与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马利清,1969年生,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与秦汉考古、北方民族考古。出版著作《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中国古代货币》、《中国古代瓦当》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朱光华,1974年生,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
窦旭耀,1970年生,任职于文物出版社,副编审,史学硕士。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一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功用
一、什么是考古学
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三、考古学的功用
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
一、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考古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从进化考古学到文化生态学
二、考古学理论的变革——新考古学派
三、多元理论时代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二、影响和制约考古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四、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
第三节考古地层学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层位关系
第四节考古类型学
一、考古类型学及其基本原理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类型学的应用
第五节考古调查与发掘方法
一、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
二、探沟法与探方法
三、标本采集与记录
四、室内整理
五、年代学研究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一、旧石器及其相关概念
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分期
三、旧石器的制作技术与功能研究
第二节环境考古学研究
一、第四纪地层堆积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第三节史前人类学研究
一、体质人类学基础与应用
二、人类起源与化石材料
第四节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分期分区
一、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二、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四、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五、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六、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七、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八、华南、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地区差异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国家起源探索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一、夏商周考古简史
二、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第二节夏文化探索
一、新砦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二、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三、夏文化的分期、特征与性质
四、夏代周边地区文化遗存
第三节商代考古
一、商前期文化
二、商中期文化
三、商晚期文化
四、商代地方文化与方国
第四节西周文化
一、西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二、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西周的分封与采邑
第五节春秋战国文化
一、文化分区与分期
二、列国城址
三、大型遗址
四、墓葬制度与礼乐制度的演化
五、铁器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六、东周时期的封国遗存与周边地区文化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秦代城市与建筑遗址
一、秦代都城与宫殿建筑
二、大型遗址
三、秦墓与墓葬制度
第二节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墓
一、秦始皇陵园及地上建筑
二、地宫
三、陪葬坑、陪葬墓及其他遗址
四、关于秦始皇陵的研究
第三节秦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一、手工业的发展
二、货币与度量衡
三、秦简与刻石
四、绘画与雕塑
第四节汉魏都城遗址
一、西汉长安城
二、东汉洛阳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曹魏邺城
五、大夏统万城
六、六朝都城
七、汉魏都城制度研究
第五节汉魏陵墓考古
一、两汉墓葬的分期与分类
二、两汉帝陵
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
四、中小型汉墓
五、魏晋南北朝陵墓
六、汉魏墓葬相关问题
第六节汉魏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一、手工业与商业
二、农业
三、文化艺术
第七节汉魏时期少数民族考古
一、匈奴与鲜卑考古
二、西域考古
三、南越、滇与夜郎考古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节隋唐城市遗存
一、隋大兴—唐长安城
二、隋唐洛阳城
三、隋唐扬州城
第二节隋唐五代墓葬
一、唐五代帝陵与陪葬墓
二、普通墓葬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经济文化艺术
一、陶瓷器
二、金银器与铜器
三、纺织业
四、造纸与雕版印刷
五、绘画与雕塑
六、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边疆地区考古
一、突厥考古
二、吐蕃考古
三、高昌故城
四、交河故城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第一节宋元明清城市遗址
一、北宋汴梁城
二、南宋临安城
三、辽金都城
四、元大都、上都和中都
五、明清北京城
第二节宋元明清帝陵
一、两宋皇陵
二、辽金西夏元帝陵
三、明代帝王陵
四、清东陵和清西陵
第三节宋元明清普通墓葬
一、两宋墓葬
二、辽代墓葬
三、金与西夏墓葬
四、蒙元墓葬
五、明清墓葬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一、冶铁、铸铜与采矿业
二、瓷器与瓷窑遗址
三、小商品生产
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五、货币
六、绘画与雕塑
七、建筑艺术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一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功用〖1〗
一、什么是考古学
如果说历史是被时间的迷雾重重掩盖的真相,那么考古所做的就是细细拂去时间的尘埃,拨开迷雾,将逝去的文明重现于我们眼前。虽然遗迹和遗物是片断的、残缺的,但它们穿越时空,使人类的视野不断向远方延伸。在许多人心目中,考古总是与古代帝王陵墓、稀世珍宝以及失落的远古文明等激动人心的伟大发现联系在一起,而考古学者就像侦探一样,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寻觅和破解来自远古的蛛丝马迹,这为考古学涂上了一抹令人遐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事实上,考古学者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废弃物、先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和残留在大地中的细微的痕迹,并从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以复原文化历史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故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戏称“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近代考古学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并迅速发展成一门严谨的、具有自身规律的科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考古学”(Archae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初泛指一切古代科学,后又指对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18世纪,欧洲人用以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19世纪初,随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才专指近代考古学。中文里“考古”一词最早出自北宋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但与近代考古学完全无关。近代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从欧美传入我国的。
什么是考古学?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认识角度为考古学下定义,有的将其归入广义历史学科,有的将其视为艺术史的分支,而欧美学者则更多地将其作为人类学的一部分。张光直对其下的定义是: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古代遗存来研究古代文化及其文化史的学科。
参见张光直:《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曹兵武译,前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阿尔波特·斯波尔丁认为: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遗存的形式、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参见“The dimensions of archaeology”,in Essays in the Science of Culture,G�盓�盌ole and R�盠�盋arneiro,eds.,SPAULDING,ALBERT C�眕��437.New York,Thomas Y�盋rowell Company,1960。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2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在中国,考古学被看做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为历史研究服务。而西方所谓人类学的考古学,是指从考古学文化遗存来研究、解读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方法的科学。人类学是一门广义的、研究现代和古代人类的人文科学,主要包括社会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分支科学。人类学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考古学,学科目标并没有根本区别。它们都是从古代人类的物质文化中来解读古代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然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文字记载,也不是可以观察到的人类行为,因此,从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看,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均不同。近代考古学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发掘基础之上,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阐释资料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将所获调查发掘资料用于历史研究的科学。
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限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包括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原史时代(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期人类的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畴。对于漫长的史前时代,考古学是人类赖以恢复和构建史前史的唯一手段,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下限在各国亦不尽相同,如英国为诺曼人入侵(1066年),法国为加洛林王朝覆灭(987年),美洲各国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中国长期以来以明朝灭亡(1644年)为下限,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延伸,时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近年来,英国出现的中世纪考古学则把时间下限推进到1640年,而美洲各国的工业考古学则研究近代工业初期的遗物,中国考古学在实践中也已延及清代甚至更晚。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是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的实物及其包含的信息的总和。这里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遗迹是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生居死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设施。诸如洞穴、房屋、聚落、城堡、贝丘、宫殿、寺观、道路、运河、矿坑、作坊、窖藏、墓葬等古代人类的建筑和设施,其中大多属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遗物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多属于可移动的器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和礼乐器等,包括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实用器物以及装饰品、艺术品,如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货币、铭刻、文书等;按其质料,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角器、牙器、贝器,以及竹器、木器、漆器和纺织品等。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上述遗迹和遗物统称为文化遗存。此外,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采集、狩猎所获得的植物和动物,也属于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称之为生态遗存。
上述遗迹遗物资料一部分保留在地上,大部分埋藏在地下,需要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揭示出来。这就决定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设备,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方法,还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科学获取古代遗存的信息资料。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综合研究资料。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测年、分析和勘探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考古学从古代实物遗存中获得的研究信息和资料也日益增多。张光直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指出,“一件木器是资料,它的碳十四年代也是资料;一件玉器是资料,它的产地分析也是资料;它们彼此之间与其他遗迹遗物之间的关系,也都是资料”。当今考古学研究的资料远不限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遗存,还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来探究人类的精神领域,研究其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这是更具挑战性的课题,英国考古学家霍克斯说:“研究技术和经济较为容易,研究社会结构比较难,研究意识形态最为困难。”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反映人类社会性的器物群,而不是单个的文物。其关注的对象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社会与文明。所有非考古调查、非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
关于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一些学者将金石学视为近代考古学前身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中国人对古代历史和古器物的探索有深厚的传统,相关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宋以后走向兴盛,发展成为“金石学”,涌现了一大批金石学著作,收集整理和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宋人的“考古”指的是考证古文字与古文章,仅限于对古代的青铜彝器和石刻资料的著录和考据,其研究对象属零星出土文物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时间范围仅限于历史时期,而未能容纳史前时代;研究方法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研究;研究目的是为证经补史,而未上升到复原历史、揭示历史与文化发展规律的层次。相对于考古学,金石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金石学的研究缺乏考古学以科学的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李济先生论金石学与考古学正如“炼丹学之与现代化学,采药学之与现代植物学”。炼丹、采药自有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然而绝没有人说它们就是化学或植物学。清末民初,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从青铜彝器和石刻、画像砖石以及瓦当、封泥、玺印、钱币扩大到其他古物,新发现的甲骨、简牍、经卷、帛书等也被纳入金石学的研究范畴。这一时期,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大家,他们曾倡导将金石学改称为“古器物学”,但仍非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
关于考古学的研究目的,传统认识就是拼合、复原远古时期的物质文化和历史图景。国内对考古学目标的定位即“重构国史”,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为历史学科服务。因此,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均属于广义历史学科的范畴。这一学科定位导致中国考古学者在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考古材料所蕴藏的更多的信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尽管其仍然需要利用文献,但与狭义历史学在研究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欧美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复原文化历史”只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考古学还应该致力于“重建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复原文化历史,就是以时空分布为背景,研究古代遗址、器物、工具和建筑,建立起一个区域内的人类文化在千百年里甚至上百万年里的发展序列。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对考古发现材料的罗列和描述,对零乱、有限的考古材料加以梳理,以复原某种文化的发展过程。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类型的演变及年代学研究,一些学者批评其仅仅是类似集邮的工作。
重建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决定生存策略,故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蕴含了古代人类的社会意识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开发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人类是在非洲最早出现的吗,最早的人类是出色的猎手还是食腐者,这些重大问题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欧美考古学家开始与孢粉分析专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等共同合作,将文化的时空变化和人类的栖居形态、生存策略和古生态环境结合到一起考察,试图从动物骨骼、炭化的种子及其他人类文化的残迹入手,重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复原文化发展进程,是考古学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是20世纪60年代“新考古学派”提出的。他们反对拼接考古材料撰写“伪历史”的方法,认为考古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它还必须对主导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或原因作出理论的阐释。人类为什么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生活,其物质文化和行为方式是怎样形成的,而文化的变化又是什么使然,考古学家应当透过种种现象深入探究其潜在的主导因素。“新考古学派”提出考古学应当用更加严谨的、经过仔细设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方式来收集材料,用精确的量化分析来分析材料,应试图去解释而不单单是描述材料,推论应借助于科学的逻辑构架,发展一套明确的、可以被检验的理论体系而非过去泛泛的、理论上的朦胧解释,其结论必须接受检验而非依靠权威。
三、考古学的功用
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因于社会的需要,考古学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独立的学科,为探索人类的起源、促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研究发挥着重要的“补史”、“证史”和“正史”作用,史前考古学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没有的绝大部分的历史科学,历史时期考古学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伪,修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又大大扩展了历史科学的内容,引发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大部分由于文字记载的缺失使得今人对其茫然未知或知之不详。对于漫长的史前史是这样,即使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同样会遇到缺环和空白。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至少上溯到170万年前或更早。在非洲,早期人类的历史甚至上溯到400万~300万年以前。文献记载中许多被遗漏的、散佚的历史,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历史,也因考古发现而得以补证并大大地拓展和深入,如嘎仙洞的发现使得鲜卑早期历史变得清晰起来,大量鲜卑墓葬的发现使鲜卑人的迁徙路线和过程日益清晰。历史是由当时及后世的史家书写记录的,史家个人的观点、立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历史记载的客观性。而统治者的高压政策、“文字狱”,也迫使史家的记载曲折隐晦,或为尊者讳,文过饰非,往往造成记录不清或不详、歪曲或混乱。此外,由于历史传说的久远或个人视野的局限,即使最优秀的史家也难免出现差错,使后人产生困惑或误解。考古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澄清是非、修正史实的作用,如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使关于夏代的传说成为信史;中外匈奴考古的进展使得《史记》中关于匈奴民族的起源和丧葬习俗的记载发生动摇,数千年的疑团随着考古发现水落石出。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说,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动,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与望远镜扩大了空间视野一样,它把历史视野向古代延伸了成百上千倍;好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示了巨大生物躯体内的微小的细胞,又如放射性研究给化学带来的变化一样,改变了历史科学的内容。
其次,考古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考古揭示的实物资料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土资料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农业史、畜牧史、陶瓷史、建筑史、纺织史、冶金史、美术史、医
考古学概论(第2版)(新编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