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学科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江苏省精品教材
本书编写目标是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经过几个版本的修订,明确了电路课程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果,受到了广泛好评。
1. 弱化强弱电的界限,突出“优化重组、主线突出、结构精练”的特色。
2. 重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
3. 重新构筑知识体系,使教材结构更紧凑。
4. 重视工程性内容的引入,培养学生工程概念和能力。
5. 补充设计应用性的例题、习题,拓展电路理论的应用范例。
6. 介绍常用的电路分析软件,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应用的能力。
本书内容符合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后续开设“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有: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等效法分析,电阻电路系统法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相量法分析,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非线性电路,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复频域分析,磁路和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另有一个介绍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的附录。每章附有习题,书末有部分习题答案。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电类专业使用,也可供科技人员参考。
邢丽冬,先后于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南航自动化学院电工教学中心主任。参编《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信号与线性系统》,主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主持 "非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与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研制”等教改项目,曾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优秀奖,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电路”、江苏省优秀课程群“信号、系统与控制”、江苏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化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贡献者。参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潘双来,教授,197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国家工科南航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中心主任。主持电工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主编《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信号与线性系统》,参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 、“十一五”规划《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材3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先后获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等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电路等课程建设,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电路”、江苏省优秀课程群“信号、系统与控制”的主要贡献者。主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第1章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
1.2电路中的基本电气量
1.2.1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2.2电功率和电能量
1.3电路中的基本元件
1.3.1电阻元件
1.3.2电容元件
1.3.3电感元件
1.3.4耦合电感元件
1.3.5电压源和电流源
1.3.6受控源
1.3.7运算放大器
1.4电路基本定律
1.4.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4.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习题
第2章电阻电路等效法分析
2.1一端口电阻网络
2.1.1一端口电阻网络
2.1.2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1.3含受控源无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
2.1.4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
2.1.5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2二端口电阻网络
2.2.1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2.2.2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2.3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2.2.4有载二端口网络
2.2.5二端口电阻网络的互易定理
习题
第3章电阻电路系统法分析
3.1支路电流法
3.2回路(网孔)电流法
3.3节点电压法
3.4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3.5叠加定理
3.6系统法的一端口等效
��3.7对偶原理
习题
第4章正弦交流电路相量法分析
4.1正弦量及其描述
4.1.1正弦量的时域表示
4.1.2正弦量的频域(相量)表示
4.2相量形式的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
4.3相量形式电路定律、欧姆定律
4.4正弦稳态功率
4.5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4.6最大功率传输
4.7相量形式的二端口网络方程和参数
4.7.1Z参数方程
4.7.2Y参数方程
4.7.3T参数方程
4.7.4H参数方程
4.7.5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4.8RC有源滤波器
4.8.1RC有源低通滤波器
4.8.2RC有源高通滤波器
4.8.3RC有源带阻滤波器
4.8.4RC有源带通滤波器
习题
第5章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
5.1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5.1.1具有耦合的两线圈串联
5.1.2具有耦合的两线圈并联
5.1.3耦合电感的三端接法
5.1.4具有耦合电感电路分析
5.2空心变压器电路
5.3全耦合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
5.3.1全耦合变压器
5.3.2理想变压器
5.3.3全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5.4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5.5谐振电路
5.5.1RLC串联谐振
5.5.2GCL并联谐振电路
5.6三相电路
5.6.1电源配送
5.6.2三相电源及其联接
5.6.3三相负载及其联接
5.6.4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5.6.5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5.6.6 三相电路的功率
*5.7人体电阻电路模型及触电事故
习题
第6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6.1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6.2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及平均功率
6.2.1非正弦周期电流或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6.2.2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
6.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6.4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
��6.5谐波污染与谐波治理
6.5.1谐波污染及危害
6.5.2谐波治理
习题
第7章非线性电路
7.1非线性元件
7.1.1非线性电阻元件
7.1.2非线性电容元件
7.1.3非线性电感元件
7.1.4开关器件
7.2非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7.3非线性电阻电路的解析法和图解法
7.3.1解析法
7.3.2图解法
7.4分段线性化法
7.5小信号分析法
��7.6非线性电路方程的列写
7.6.1非线性电阻电路的节点方程
7.6.2非线性动态电路的状态方程
��7.7牛顿�怖�夫逊法
习题
第8章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
8.1动态电路方程
8.2初始条件和初始状态
8.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4.1RC电路在恒定输入时的零状态响应
8.4.2RL电路在恒定输入时的零状态响应
8.4.3RL电路接入正弦电压的零状态响应
8.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三要素法
8.6脉冲序列作用下的RC电路
8.7直流斩波电路
8.8单位阶跃函数和单位冲激函数
8.8.1单位阶跃函数
8.8.2单位冲激函数
8.8.3单位冲激函数与单位阶跃函数之间的关系
8.9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8.9.1 阶跃响应
8.9.2冲激响应
8.10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10.1R2L2>1LC即R>2LC(非振荡放电过程)
8.10.2R2L2<1LC即R<2LC(振荡放电过程)
8.10.3R2L2=1LC即R=2LC(临界情况)
8.11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8.11.1激励为阶跃函数的零状态响应
8.11.2激励为冲激函数的零状态响应
8.11.3二阶电路的全响应
��8.12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跃变
��8.13任意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卷积积分
8.13.1卷积积分
8.13.2卷积积分的图解
8.14状态方程
8.14.1状态和状态变量
8.14.2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8.14.3状态方程的列写
习题
第9章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复频域分析
9.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9.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9.2.1线性性质
9.2.2时域微分
9.2.3时域积分
9.2.4时域平移(时域延时)
9.2.5复频域平移
9.2.6卷积定理
9.3拉普拉斯反变换
9.3.1部分分式展开法
9.3.2留数法(围线积分法)
9.4电路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9.4.1电路的s域模型
9.4.2复频域阻抗与复频域导纳
9.5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线性动态电路
9.6网络函数
9.6.1网络函数的定义与分类
9.6.2网络函数的物理意义与求法
9.7网络函数的应用
9.7.1H(s)的零点和极点
9.7.2H(s)的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
9.7.3H(s)与频率特性
9.7.4复频域二端口网络
9.7.5对给定激励f(t)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t)
9.7.6根据H(s)写出微分方程
��9.8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积分方程
习题
第10章磁路和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
10.1磁路的概念和铁磁材料的磁特性
10.1.1磁路的概念
10.1.2铁磁材料的主要特性及磁滞回线
10.2磁路的基本定律
10.2.1磁路的欧姆定律
10.2.2基尔霍夫磁通定律
10.2.3基尔霍夫磁位差(磁压)定律
10.3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
10.3.1无分支磁路的计算
10.3.2分支磁路的计算
10.4磁饱和与磁滞对电压、电流及磁通波形的影响
10.4.1磁饱和对电压电流及磁通波形的影响
10.4.2磁滞对电压电流及磁通波形的影响
10.5铁心中的功率损耗
10.5.1涡流和涡流损耗
10.5.2磁滞损耗
10.5.3磁损耗(铁损)
10.6有铁心线圈的等效电路
10.7铁心变压器
��10.8小功率变压器的设计
10.8.1铁心尺寸的计算和铁心的选用
10.8.2初、次级各绕组匝数的计算
10.8.3初、次级绕组线径的计算和选用
10.8.4绕组层数和绝缘层厚度的计算
10.8.5漆包尺寸的计算和校核
习题
附录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
附录APSpice软件
A.1OrCAD/PSpice软件简介
A.2OrCAD/PSpice的运用
附录BMATLAB软件
B.1MATLAB软件简介
B.2Simulink的运用
附录CSaber
C.1Saber软件简介
C.2Saber软件应用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本书第1版于2000年出版,第2版于2007年出版,此次是第3版。编写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本书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展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的成果。
新版教材在保持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弱化强弱电的界限,突出“优化重组、主线突出、结构精练”的特色。保持重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特点; 重新构筑知识体系,使教材结构更紧凑; 重视工程性内容的引入,培养学生工程概念和能力。补充设计应用性的例题、习题,明确本课程的核心课程地位,拓展电路理论的应用范例。介绍常用的电路分析软件,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应用的能力。与本教材配套的《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电路实验与实践》也做了修订,以方便广大学生学习和教师参考。
新版教材共有10章,另有一个附录。基本内容有:电阻电路(直流电路)的稳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分析。内容编排上: 将原版中第2章的电源的等效、含受控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第3章的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互易定理及第10章二端口网络的部分内容整合成一章内容,称为电阻电路等效法分析; 将原版中第4章正弦交流电路中谐振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和第5章的含互感、变压器电路整合成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一章。新版教材在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补充和删减,主要有: 在电路模型的基本元件中,增加了多端元件的介绍,如受控源模型中的三极管、MOSFET、IGBT等; 在非线性电路中又介绍了其开关工作状态(即可控开关元件)的特性。三相电路中介绍了触电故障,动态电路中基于可控开关元件介绍了斩波电路(buck变换器)。删减了特性阻抗、阻抗匹配等内容。附录介绍了MATLAB中用于电路仿真的Simulink的应用、专用电路仿真的PSpice及目前最为流行的Saber软件。全书力求在最基础的知识点中涵盖较丰富的内容。
新版教材对习题和例题做了补充,补充了设计性和应用型题目,如模数转换、三运放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点火电路及需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完成的题目。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电气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电气工程、自动化、测试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电路相关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本书参考学时为56~80学时(不含实验),书中加注“*”的章节内容为选学内容,可根据专业需求、学时要求和学生水平不同选择使用,个别章节如非线性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及磁路部分内容略去不影响授课的连续性。
本书的修订在潘双来指导下,由邢丽冬主持完成,参加修订的还有王芸、方天治、谢捷如、吴旭文、张砦等。本书也凝聚了前辈们的智慧和心血,特别是艾燃、龚余才、周璧玉老师。在此对本书参考的所有教材和文献的作者,对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同志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虽为修订教材,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意见请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210016)或发电子邮件至xldnuaa@nuaa.edu.cn。
编者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年6月
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于2000年出版,此次出版的第2版,主要目标是适应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
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电路理论基础》和《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瞄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全书共有11章
。
新版保持重视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特点; 明确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为信
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和模拟电路等后续课程及学生今后工作需要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虽然
本课程总学时有所减少,新版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保持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适
当补充电路理论的应用范例,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与新版配套,已出版了《电路
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电路实验与实践》,后者作为实验实践教材,以方便广大学生学
习和教师教学参考。
新版在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补充,主要有: 考虑电路课程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增加了线性动态
电路的复频域分析一章,拓宽了教材的适用面; 加强了诸如运算放大器、谐振、滤波等知识
的
应用,增加了脉冲序列作用下的RC电路一节,删去了第5章中有关耦合谐振电路等内容;
为配合双语教学,在正文第一次出现有关名词和术语时就给出其英文词汇,使学生在阅读时
能够直接接触和熟悉相应的英文词汇,为今后阅读相关的英文资料打下基础。
新版保留了第1版中的大部分习题,补充了一些设计应用性的习题,使习题类型有所增加。
书后给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部分习题分析计算可参考与本书配套的《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
精解》。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等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电路相关课程的教材
和参考书,参考学时为72~96学时(不含实验)。书中加注“*”的章节内容可供课外选用或
自学时参考。教材可依学时多少和学生水平的不同选择使用。
本教材的修订由潘双来主持,参加修订工作的有潘双来、邢丽冬,全书经潘双来修改、补充
和定稿。本书承清华大学王树民教授主审,他对全书的修订做了仔细的审阅,提出许多宝贵
意见,在此我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这里要感谢为本教材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所有编者,特别是艾燃、龚余才老师,对所有在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的同志们,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与错误之处,恳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意见请寄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邮编: 210016),也可发送电子邮件至PSL307@nuaa.edu.cn。
编者
2007年4月于南京
第1版前言
《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本书是在我校使用多年的自编《电路》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为适应面向21世纪电
工电子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
求,对原《电路》教材
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编写,删减了部分内容: 均匀传输线全部删除; 对网络图论、三相电
路和状态方程等内容进行了较大的精简和重组; 拉普拉斯变换和网络函数放到后续课程“信
号与线性系统”中。增加了第11章磁路和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本教材满足电气工程与自
动化、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电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计划教学时
数80学时。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力求与有关专业的前设和后续课程良好衔接。各专业可根
据本专业的特点取舍教学内容。
本书初稿以讲义形式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及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教学中试用过六遍,经过
三次修改,反映效果良好。初稿主要由张明一等编写,周璧玉编写了部分初稿,曹作维、郑
步生、潘双来在初稿编写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这次重新编写由龚余才、潘双来完成,也得
到了教研室其他老师的支持和协助,可以说该书是教研室电路课程组集体劳动的成果。
编写大纲经过电路课程组的多次讨论,吸收了许多合理的建议。蒙艾燃教授仔细审
阅书稿,提出许多具体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基本上都采纳了。对所有关心和热情帮助的同志,在
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中的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1999年9月
非常好的电路理论教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指定用书,写的蛮详细的
评分书刚到就好像一本被用了很多年的书,破烂不堪
评分书也要评价么?坑~
评分书刚到就好像一本被用了很多年的书,破烂不堪
评分非常好的电路理论教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指定用书,写的蛮详细的
评分书刚到就好像一本被用了很多年的书,破烂不堪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书有点脏,也有许多折叠之处。
评分书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