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

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洽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学
  • 形态学
  • 音乐分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作曲
  • 音乐结构
  • 音乐认知
  • 西方音乐
  • 古典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7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8011
包装:精装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围绕描写音乐形态学之定位、三对核心概念(规约与描写、乐素与乐位、设定与约定)、五个基本乐位系统(音、调、腔、拍、字位)、研究的技术与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作者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分析和类型化处理音乐声轨迹的方法和技术的探讨,试图规避音乐形态学的分析以纯粹依靠乐谱记录音乐之声所存在的局限性,强调民族音乐学的音乐研究应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和诠释特定音乐文化,通过某些技术手段获得量化的资料和结果。本书提出的核心创新概念(如五个基本乐位系统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本项目强调把音乐形态学的研究内容放置到活态的文化变迁背景、以科学手段加以考察和描述,其对于民族音乐学科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是一本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术著作。本书为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沈洽,1940年生,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为该校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日本小泉文夫民族音乐学奖”。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民族音乐学、描写音乐形态学、音乐民族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汉族传统音乐研究、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电脑辅助音乐学研究、多元·本位音乐教育研究等。曾对汉、苗、瑶、畬,基诺、哈尼、彝、傈僳、拉祜、普米、白、藏、纳西、阿昌、景颇、布朗、德昂、傣、佤、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回、东乡、撒拉,以及克木人、苦聪人、摩梭人、岔芒人、客家人和台湾原住民进行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
  主要论著有《音腔论》《民族音乐学问题》《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基诺人关于音乐的概念行为模式及其文化内涵》《音腔的数学特征:函数d(t)、p(t)、c(t)》《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关于“通用旋律动态仿真器(DEAM)”软件的设计、研究报告》《“双视角观照法”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中国南方氐羌、越濮、苗瑶三系族群的音乐文化》《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贝壳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动态音律基础研究》《〈腔词关系研究〉读解》等。

前言/序言


建筑的诗意与理性:一部探索结构、材料与空间哲学的著作 书名:建筑的诗意与理性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建筑艺术与工程科学的辩证统一,构建一座连接美学想象与结构逻辑的桥梁。我们超越了对特定风格或历史时期的简单罗列,转而探究支撑所有伟大建筑的那些永恒命题:结构如何成为形式,材料如何承载意义,空间如何塑造体验。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个核心轴线展开:结构本体论、材料的生命周期、以及空间叙事学。 第一部分:结构本体论——从荷载到形态的哲学演绎 传统建筑理论常将结构视为纯粹的力学支撑,而本书则坚持认为,结构本身就是建筑最根本的“语言”。结构不是隐藏在饰面之后的工具,而是暴露在阳光之下的宣言。 1. 力的可视化与张力美学: 我们将分析从古罗马拱券到现代悬索结构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材料特性(如混凝土的抗压性与钢材的抗拉性)如何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可能性边界。书中将详细阐述“应力流线”的概念,如何通过清晰、诚实的结构表达,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这即是本书所推崇的“结构美学”。我们将深入研究包豪斯学派对结构逻辑的纯粹追求,以及安藤忠雄如何将清水混凝土的结构接缝视为一种冥想的仪式。 2. 系统的生成与自组织: 本部分探讨复杂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我们引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审视诸如哥特式肋拱系统或参数化设计中的“自组织”现象。结构不再是设计师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对限定条件(重力、风荷载、材料强度)的响应而自然“生长”出的形态。我们关注如何通过最少的元素实现最大的空间跨度,探究膜结构、网壳结构中力与几何的完美平衡点。 3. 垂直性与水平性的永恒对话: 建筑是对抗引力的艺术。本书将结构支撑系统的设计,视为对“向上”冲动与“向地”安顿之间的持续谈判。从对垂直承重墙的依赖,到塔式建筑中核心筒的诞生,再到现代高层建筑中“消能减震系统”对地震力的妥协与利用,结构逻辑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高度的渴望与对稳定的敬畏。 第二部分:材料的生命周期——触感、时间与伦理 材料是建筑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但它们的意义远超其物理属性。本书将材料视为具有时间维度和文化记忆的实体。 1. 物质的感官语言: 我们超越了材料的分类学(木材、石材、钢材),转而关注它们的“感官档案”。木材的温度、混凝土的粗糙质感、玻璃的反射性,如何共同构建了特定的居住氛围?书中将详细分析不同材料在光照、湿度变化下的老化过程——这种“物的变化”如何被纳入建筑的整体设计之中,成为时间雕塑的一部分。我们探讨了勒·柯布西耶对原始水泥表面的偏爱,以及日本传统建筑中对“侘寂”之美的材料表达。 2. 地方性与全球性材料的张力: 现代建筑面临一个关键的伦理困境:如何在追求技术效率的同时,尊重地方的生态与文化遗产?本部分将对比分析本地材料(如夯土、竹材)的低环境成本优势,与高性能工程材料(如高性能钢材、复合材料)带来的设计自由度。我们将考察可持续建筑运动中对“循环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的再发掘,论证材料的选择即是设计师对地球资源的承诺。 3. 材料的“语境重载”: 某些材料因其文化关联而承载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意义。例如,大理石在古典语境中的权威性,或砖石在工业革命中的劳动象征。本书将解析设计师如何有意识地解构或重塑这些材料的既有语境,赋予其新的叙事力量。 第三部分:空间叙事学——人在建筑中的体验编排 建筑的终极目的在于构造可居、可感、可经历的空间。本部分将空间体验视为一种被精心编排的叙事序列。 1. 序列、过渡与期待: 空间体验并非孤立的“房间”,而是连续的序列。我们借鉴电影叙事学的概念,分析建筑师如何通过入口门厅(开端)、走廊的限制与引导(发展)、到核心空间的豁然开朗(高潮)来控制观者的情绪和感知节奏。如何运用天窗、开窗的尺度和墙体的曲率来“调制”光线,从而引导人的注意力流向? 2. 边界的模糊与渗透: 现代建筑不断挑战传统的内外边界。我们将深入研究玻璃幕墙、多孔立面(Brise-Soleil)如何使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的对话与渗透。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通透,更是气候、声音、气味等环境因素的交融。书中将分析密斯·凡德罗的“无墙”概念,及其在现代办公空间中对社交行为的潜在影响。 3. 尺度的人性化与“在场感”: 建筑的尺度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大尺度的空间可能带来崇高感和疏离感,而精心设计的微观尺度(如门把手的细节、家具的摆放)则能锚定人的“在场感”。本书提出“可度量的人类尺度”理论,探讨如何在超高层建筑中,通过内部庭院、多层挑空的设计,重新将人的身体经验置于宏大结构的核心地位。 结论:形式的伦理学 本书最终导向对建筑师职责的反思:伟大的建筑不是风格的堆砌,而是对“构成”(Composition)的深刻理解——即将结构、材料和空间体验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呼吁建筑实践回归到对基本问题的诚实回答:这个结构是如何支撑起来的?这些材料在此地意味着什么?这个空间将如何塑造居住者的心性? 《建筑的诗意与理性》旨在为建筑学和相关领域的思考者提供一个跨越学科壁垒的、扎实的理论框架,以面对当代建筑在技术飞速发展与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背景下的复杂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实在太失望了,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我本来对“音乐形态学”这个概念充满好奇,想着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入门,结果呢?它给我的只有云里雾里的概念堆砌和不知所云的论证。我翻了又翻,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让我理解音乐结构和形式的线索,但每一次都以更大的困惑告终。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里,完全忽略了读者的感受。那些抽象的术语,那些深奥的哲学思辨,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行走,周围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更别提理解“形态学”到底是如何作用于音乐的了。这本书与其说是“引论”,不如说是一篇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对于想了解音乐基本构架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让人对音乐理论产生畏惧。我真希望作者能站在读者的角度,用更直观、更易懂的方式来阐述这些概念,而不是一味地堆砌艰深的词汇和复杂的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的严谨性,这一点在学术写作中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一本“引论”来说,这种严谨有时候反而成为了理解的障碍。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够带领我进入音乐形态学世界的向导,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让我逐步掌握核心概念。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理论大纲,充斥着大量的定义、命题和推论,却缺乏足够的情感共鸣和形象化的描述。我经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纯粹的抽象空间,难以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所熟悉的音乐体验联系起来。虽然我承认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深度,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所提供的“脚手架”似乎不够坚固,我常常在阅读后感觉更加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中。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负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音乐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但我发现这个框架的构建过程过于学术化,对于非音乐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门槛非常高。书中充斥着大量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而且这些术语的定义和运用方式也显得有些晦涩,往往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理解其大概意思。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象化的例子,能够让我把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音乐作品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形态学的概念。然而,书中这方面的篇幅非常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逻辑推演。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音乐学有一定了解,或者正在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想要入门音乐形态学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产生一种被排斥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并没有达到我最初的预期。我以为它会像一本“音乐地图”,帮助我勾勒出不同音乐作品的结构脉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内在逻辑。然而,我翻阅下来,发现更多的是一些非常宏大且抽象的理论构建,围绕着“形态”这个核心概念展开了极为复杂的论述。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指导实际音乐分析的具体方法或工具,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定义和解释“形态”本身,以及它与其他音乐元素之间的哲学联系。书中缺乏足够的、具体的音乐作品分析案例,让我觉得这些理论显得有些空中楼阁,难以落地。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更多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实例,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音乐形态学的分析思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层面。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关于音乐本体论的探讨,而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引论”。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我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乐曲是如何组织、发展、变化的具体例子,比如如何分析奏鸣曲的结构,或者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在形式上的演变。然而,大部分篇幅都聚焦在一些非常抽象的理论框架上,比如作者对“形态”的定义,以及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虽然作者试图用一些音乐学的术语来支撑他的论点,但这些术语的解释本身就显得非常含糊,很难让人将其与实际的音乐作品联系起来。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概念应用到具体的音乐分析中的,但书中提供的音乐实例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有,也是点到即止,没有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哲学论文,探讨的是“形态”本身的抽象意义,而不是如何运用“形态学”来理解和分析音乐。我本来期待的是一本能指导我如何“看懂”音乐的书,结果却收到了一本让我更“看不懂”的理论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