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

唐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津安考古文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13120
商品編碼:11777313836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是唐懿德太子墓的發掘報告,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懿德太子為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陪葬於乾陵。全書詳細公布瞭懿德太子墓的陵園布局、地宮形製、壁畫、齣土遺物等考古學資料,並收錄科學檢測報告3篇,分彆對懿德太子墓齣土的唐三彩器、彩繪陶器、陶俑等做瞭科學分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目錄

目錄
第*章概述(1)
第*節地理位置與曆史沿革(1)
第二節發掘整理經過(3)
一、20世紀70年代的發掘和初步整理工作(3)
二、1995、2007年度懿德太子墓陵園勘探和局部發掘(4)
三、2007年開始的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的整理(4)
四、報告整理中的問題(5)
五、原始綫圖和照片資料的利用及王仁波先生手稿的引用(7)
第二章陵園布局(8)
第*節調查試掘(8)
第二節陵園布局(9)
一、外垣牆(9)
二、內垣牆(9)
三、圍溝(11)
四、封土(11)
五、門闕(12)
六、南門址(12)
七、角闕(18)
第三節陵前石刻(19)
一、華錶(19)
二、石獅(19)
三、石人(21)
第三章地官形製(24)
第*節地宮形製(24)
一、墓道(24)
二、過洞和小龕(24)
三、天井(25)
四、前甬道和前室(25)
五、後甬道和後室(26)
六、石槨與骨殖(26)
第二節石門(27)
第三節石槨(35)
一、結構(35)
二、綫刻題材及雕刻技法(49)
三、綫刻內容(50)
第四章壁畫(112)
第*節布局、題材和繪製方法(112)
第二節墓道壁畫(114)
一、東西兩壁(114)
二、北壁(119)
第三節過洞與天井壁畫(121)
一、第*過洞(121)
二、第*天井(122)
三、第二過洞(125)
四、第二天井(134)
五、第三過洞(134)
六、第三天井(141)
七、第六過洞(143)
第四節甬道與墓室壁畫(147)
一、前甬道(147)
二、前室(154)
三、後甬道(161)
四、後室(165)
第五章齣土遺物(173)
第*節釉陶(174)
一、釉陶俑(174)
二、釉陶模型明器(221)
三、釉陶器皿(221)
第二節彩繪陶(247)
一、彩繪儀仗俑(247)
二、彩繪鎮墓俑(338)
三、彩繪動物俑(347)
四、彩繪模型明器與陶器(350)
第三節灰陶(354)
第四節瓷器(359)
第五節木俑(360)
第六節金屬器(365)
一、生活器具(365)
二、兵器(367)
三、馬具與帶飾(367)
四、金屬飾品小配件(377)
五、金屬雜件(383)
第七節玉石器、琉璃器與骨器(387)
一、玉石器(387)
二、琉璃珠及水晶珠(389)
三、骨器(390)
第六章結語(391)
第*節懿德太子的身世(391)
第二節懿德太子墓考古學研究綜述(399)
一、墓葬形製與埋葬製度(399)
二、壁畫(401)
三、葬具(405)
四、隨葬品(406)
第三節懿德太子陵園及相關問題研究(407)
一、唐帝陵陵園的總體形製(407)
二、懿德太子陵園形製與帝陵的比較(409)
附錶(413)
附錄(417)
附錄一懿德太子墓齣土唐三彩殘片的科學分析(417)
附錄二懿德太子墓齣土彩繪陶器彩繪分析研究(426)
附錄三懿德太子墓齣土陶俑製作工藝初步分析(435)
Abstract(444)
後記(446)
插圖目錄
圖一懿德太子墓地理位置圖(插頁)
圖二陵園布局圖(10)
圖三東門闕平、剖麵圖(13)
圖四西門闕平、剖麵圖(14)
圖五陵同南門址探溝分布示意圖(15)
圖六南門址Gl平、剖麵圖(15)
圖七南門址G2平、剖麵圖(16)
圖八南門址G3平、剖麵圖(17)
圖九華錶(19)
圖一O華錶綫刻(20)
圖一一石獅(22)
圖一二石人(23)
圖一三地宮平、剖麵圖(插頁)
圖一四地官形製三維復原示意圖(插頁)
圖一五石門立麵、剖麵圖(28)
圖一六石門綫刻組閤(29)
圖一七石門門額、門楣綫刻(30)
圖一八石門門楣下部綫刻(32)
圖一九石門門框東立柱綫刻(36)
圖二0石門門框西立柱綫刻(38)
圖二一石門門檻綫刻(40)
圖二二石門門墩綫刻(42)
圖二三石門東門扉綫刻(44)
圖二四石門西門扉綫刻(46)
圖二五石槨平、立麵圖(48)
圖二六石槨綫刻外組閤(插頁)
圖二七石槨綫刻內組閤(捅頁)
圖二八石槨壺柱、壁闆排列編號圖(51)
插圖目錄
圖二九石槨正脊瓦當(52)
圖三O石槨東簷、北簷瓦當綫刻(插頁)
圖三一石槨外南壁槨闆西幅(Bal)綫刻(54)
圖三二石槨外南壁槨闆東幅(Ba2)綫刻(56)
圖三三石槨外北壁槨闆東幅(Ba6)綫刻(58)
圖三四石槨外北壁槨闆西幅(Ba7)綫刻(60)
圖三五石槨外東壁槨闆南幅(Ba3)綫刻(64)
圖三六石槨外東壁槨闆北幅(Ba5)綫刻(66)
圖三七石槨外東壁槨闆中幅CBa4)綫刻(68)
圖三八石槨外南壁兩、中倚柱綫刻(72)
圖三九石槨外南壁東倚柱、北壁東倚柱綫刻(74)
圖四O石槨外北壁中、西倚柱綫刻(76)
圖四一石槨外東壁南、中(南一北)倚柱綫刻(78)
圖四二石槨外東壁rtr2、北倚柱綫刻(80)
圖四三石槨內南壁槨闆西幅(Bbl)綫刻(82)
圖四四石槨內南壁槨闆東幅(Bb2)綫刻(84)
圖四五石槨內北壁槨闆西幅(Bb7)綫刻(86)
圖四六石槨內北壁槨闆東幅(Bb6)綫刻(90)
圖四七石槨內東壁槨闆南幅(Bb3)綫刻(92)
圖四八石桴內東壁槨闆中幅(Bb4)綫刻(94)
圖四九石槨內東壁槨闆北幅(Bb5)綫刻(96)
圖五O石槨內兩壁槨闆南幅(Bbl0)綫刻(98)
圖五一石槨內西壁槨闆北幅(Bb8)綫刻(100)
圖五二石槨內西壁槨闆中幅(Bb9)綫刻(102)
圖五三石槨內南壁倚柱(2hb2)綫刻(104)
圖五四石槨內北壁倚柱(2hb7)綫刻(105)
圖五五石槨內東壁南倚柱(2hb4)綫刻(106)
圖五六石槨內東壁北倚柱(2hb5)綫刻(107)
圖五七石槨內西壁南倚柱(Zhbl0)綫刻(108)
圖五八石槨內西壁北倚柱(2hb9)綫刻(109)
圖五九石槨基座南壁綫刻(插頁)
圖六O石槨基座東壁綫刻(插頁)
圖六一石槨基座北壁綫刻(插頁)
圖六二東壁壁畫分布圖(插頁)
圖六三西壁壁畫分布圖(插頁)
圖六四墓道東壁壁畫分布圖(插頁)
圖六五墓道西壁壁畫分布圖(插頁)
圖六六第*過洞口上部闕樓圖(120)
圖六七第*過洞東壁剖麵及壁畫(123)
圖六八第*過洞西壁馴獸圖(124)
圖六九第*天井南壁西側執笏男吏圖(125)
圖七O第*天井東壁列戟圖(126)
圖七一第*天井西壁列戟圖(127)
圖七二第二過洞東壁剖麵及壁畫(128)
圖七三第二過洞東壁架鷹馴鷂圖(129)
圖七四第二過洞西壁壁畫(131)
圖七五第二過洞西壁架鷂戲犬圖(132)
圖七六第二過洞頂部西側平綦圖(132)
圖七七第二過洞頂部東側平綦圖(133)
圖七八第二天井東壁列戟圖(135)
圖七九第二天井西壁列戟圖(136)
圖八O第三過洞東壁剖麵及壁畫(137)
圖八一第三過洞東壁小龕南側男侍圖(139)
圖八二第三過洞東壁小龕北側執扇仕女圖(139)
圖八三第三過洞西壁壁jm三(140)
圖八四第j過洞兩壁小龕南側男侍圖(141)
圖八五第j過洞兩壁小龕北惻壁畫(142)
圖八六第三過洞頂部西側平綦圖(142)
圖八七第三天井東壁車輦侍從圖(144)
圖八八第三天井西壁車輦侍從圖(145)
圖八九第六過洞頂部西側平綦圖(146)
圖九O前甬道石門以南東壁壁畫(148)
圖九一前甬道石門以北東壁壁畫(148)
圖九二前甬道頂部平綦圖(插頁)
圖九三前甬道頂部長方形平綦典型圖案(一)(150)
圖九四前甬道頂部長方形平綦典型圖案(二)(151)
圖九五前甬道頂部方形平綦典型圖案(一)(151)
圖九六前甬道頂部方形平綦典型圖案(二)(151)
圖九七前甬道頂部方形平綦典型圖案(三)(152)
圖九八前甬道頂部方形平綦典型圖案(四)(152)
圖九九前後室頂部與四壁間凸棱上圖案(153)
圖一OO前室西壁頂部題記(154)
圖一O一前室東壁壁畫(155)
圖一O二前室西壁壁畫及頂部題記(157)
圖一O三前室西壁南鋪仕女圖(158)
圖一O四前室西壁北鋪仕女圖(159)
圖一O五前室南壁東側仕女圖(160)
圖一0六後甬道東壁壁畫(162)
圖一O七後甬道兩壁壁畫及頂部雲鶴圖(163)
圖一O八後甬道木門以南兩壁壁畫(164)
圖一O九後甬道木門以北西壁壁畫(165)
圖一一O後室頂部天象展開圖(166)
圖一一一後室南壁凸棱上雲紋(166)
圖一一二後室東壁壁畫(168)
圖一一三後室西壁壁畫(169)
圖一一四後室南壁壁畫(170)
圖一一五後室北壁壁畫(171)
圖一一六釉陶騎馬武士俑(176)
圖一一七釉陶騎馬武士俑(177)
圖一一八釉陶騎馬武士俑(177)
圖一一九釉陶騎馬武士俑(178)
圖一二O釉陶騎馬武士俑(179)
圖一二一釉陶騎馬武士俑(179)
圖一二二釉陶騎馬武士俑(180)
圖一二三釉陶騎馬武士俑(181)
圖一二四釉陶騎馬武士俑(181)
圖一二五釉陶騎馬武士俑(182)
圖一二六釉陶騎馬武十俑(183)
圖一二七釉陶騎馬武士俑(183)
圖一二八釉陶騎馬武士俑(184)
圖一二九釉陶騎馬武士俑(185)
圖一三O釉陶騎馬武士俑(185)
圖一三一釉陶騎馬武士俑(186)
圖一三二釉陶騎馬武士俑(187)
圖一三三釉陶騎馬武士俑(187)
圖一三四釉陶騎馬武士俑(188)
圖一三五釉陶騎馬武士俑(189)
圖一三六釉陶騎馬武士俑(189)
圖一三七釉陶騎馬武十俑(190)
圖一三八釉陶騎馬武士俑(191)
圖一三九釉陶騎馬武士俑(191)
圖一四O釉陶騎馬武士俑(192)
圖一四一釉陶騎馬武士俑(193)
圖一四二釉陶騎馬武士俑(193)
圖一四三釉陶騎馬武士俑(194)
圖一四四釉陶騎馬武士俑(195)
圖一四五釉陶騎馬武士俑(195)
圖一四六釉陶騎馬武士俑(196)
圖一四七釉陶騎馬武士俑(197)
圖一四八釉陶騎馬武士俑(197)
圖一四九釉陶騎馬武十俑(198)
圖一五O釉陶騎馬武士俑(199)
圖一五一釉陶騎馬武士俑(199)
圖一五二釉陶騎馬武士俑(201)
圖一五三釉陶騎馬侍俑(202)
圖一五四釉陶騎馬侍俑(202)
圖一五五釉陶騎馬侍俑(203)
圖一五六釉陶騎馬侍俑(204)
圖一五七釉陶騎馬侍俑(204)
囹一五八釉陶騎馬侍俑(205)
圖一五九釉陶騎馬侍俑(206)
圖一六O釉陶騎馬侍俑(206)
圖一六一釉陶騎馬侍俑(207)
圖一六二A型釉陶騎馬狩獵俑(209)
圖一六三A型釉陶騎馬狩獵俑(210)
圖一六四B型釉陶騎馬狩獵俑(211)
圖一六五B型釉陶騎馬狩獵俑(213)
圖一六六B型釉陶騎馬狩獵俑(214)
圖一六七釉陶馬(215)
圖一六八釉陶馬(216)
圖一六九釉陶馬頭(217)
圖一七O釉陶馬踏闆(218)
圖一七一釉陶馬踏闆(218)
圖一七二釉陶馬韉(218)
圖一七三釉陶馬殘塊(218)
圖一七四釉陶馬殘塊(219)
圖一七五釉陶牽馬(駝)俑(219)
圖一七六釉陶牽馬(駝)俑(220)
圖一七七釉陶牽馬(駝)俑臉殘部(220)
圖一七八釉陶跪拜俑(221)
圖一七九釉陶器架模型、A型碗(222)
圖一八OB型釉陶碗(224)
圖一八一一類A型釉陶鉢(225)
圖一八二一類B型、C型釉陶鉢(226)
圖一八三一類Da型釉陶鉢(226)
圖一八四一類Db型釉陶鉢(227)
圖一八五釉陶盤、雙耳鉢、帶流鉢(228)
圖一八六一類釉陶網器蓋(229)
圖一八七釉陶網器蓋(230)
圖一八八釉陶扁壺壺蓋(231)
圖一八九釉陶釜(232)
圖一九O釉陶枕(233)
圖一九一釉陶耳杯(234)
圖一九二釉陶漏盆(235)
圖一九三釉陶熨鬥(236)
圖一九四釉陶三足鏊、三足鰒、鼎(238)
圖一九五釉陶細頸瓶、五足爐(239)
圖一九六釉陶罐(241)
圖一九七釉陶香薰、高足豆、高柄杯(243)
圖一九八釉陶盒(244)
圖一九九釉陶鳳首壺、燭颱、扁壺(245)
圖二OO釉陶獸足闢雍硯(246)
圖二O一釉陶奩(246)
圖二O二A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49)
圖二O三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49)
圖二O四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0)
圖二O五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1)
圖二O六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1)
圖二O七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2)
圖二O八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3)
圖二O九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3)
圖二一O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4)
圖二一一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4)
圖二一二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5)
圖二一三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6)
圖二一四C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7)
圖二一五C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7)
圖二一六C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8)
圖二一七C型彩繪襆頭騎馬俑(259)
圖二一八A型彩繪小冠騎馬俑(260)
圖二一九A型彩繪小冠騎馬俑(260)
圖二二OB型彩繪小冠騎馬俑(261)
圖二二一B型彩繪小冠騎馬俑(262)
圖二二二彩繪小冠騎馬俑(262)
圖二二三A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4)
圖二二四A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4)
圖二二五A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5)
圖二二六Aa型彩繪籠冠騎烏樂俑(266)
圖二二七A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6)
圖二二八A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7)
圖二二九A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8)
圖二三OA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8)
圖二三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69)
圖二三二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0)
圖二三三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0)
圖二三四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1)
圖二三五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1)
圖二三六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2)
圖二三七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3)
圖二三八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4)
圖二三九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4)
圖二四o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5)
圖二四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6)
圖二四二C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6)
圖二四三D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7)
圖二四四D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8)
圖二四五D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9)
圖二四六D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79)
圖二四七D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80)
圖二四八D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81)
圖二四九D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281)
圖二五O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3)
圖二五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3)
圖二五二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4)
圖二五三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5)
圖二五四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6)
圖二五五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6)
圖二五六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7)
圖二五七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8)
圖二五八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8)
圖二五九B犁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89)
圖二六O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0)
圖二六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1)
圖二六二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1)
圖二六三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3)
圖二六四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3)
圖二六五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4)
圖二六六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5)
圖二六七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5)
圖二六八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6)
圖二六九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7)
圖二七O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7)
圖二七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8)
圖二七二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299)
圖二七Cc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300)
圖二七四Cc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300)
圖二七五Cd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301)
圖二七六C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302)
圖二七七C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303)
圖二七八C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303)
圖二七九彩繪兜鍪甲騎俑(305)
圖二八O彩繪兜鍪甲騎俑(305)
圖二八一彩繪兜鍪甲騎俑(306)
圖二八二彩繪兜鍪甲騎俑(306)
圖二八三彩繪兜鍪甲騎俑(307)
圖二八四彩繪兜鍪甲騎俑(308)
圖二八五彩繪兜鍪甲騎俑(308)
圖二八六彩繪兜鍪甲騎俑(309)
圖二八七彩繪兜鍪甲騎俑(310)
圖二八八彩繪兜鍪甲騎俑(310)
圖二八九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2)
圖二九O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3)
圖二九一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4)
圖二九二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5)
圖二九三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6)
圖二九四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6)
圖二九五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7)
圖二九六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8)
圖二九七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19)
圖二九八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20)
圖二九九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21)
圖三OO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21)
圖三O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322)
圖三O_A型彩繪蕃人騎馬俑(323)
圖三O三A型彩繪蕃人騎馬俑(324)
圖三O四A型彩繪蕃人騎馬俑(324)
圖三O五B型彩繪蕃人騎馬俑(325)
圖三O六B型彩繪蕃人騎馬俑(326)
圖三O七B型彩繪蕃人騎馬俑(327)
圖三O八A型彩繪武士立俑(328)
圖三O九A型彩繪武士立俑(329)
圖三OA型彩繪武士立俑(329)
圖三A型彩繪武士立俑(330)
圖三一二A型彩繪武十立俑(331)
圖三一三A型彩繪武士立俑(331)
圖三一四A型彩繪武士立俑(332)
圖三一五B型彩繪武士立俑(333)
圖三一六B型彩繪武士立俑(333)
圖三一七B型彩繪武士立俑(334)
圖三一八B型彩繪武士立俑(335)
圖三一九B型彩繪武士立俑(335)
圖三二OB型彩繪武士立俑(336)
圖三二一B型彩繪武士立俑(336)
圖三二二彩繪武士立俑(337)
圖三二三彩繪武士立俑(338)
圖三二四彩繪鎮墓獸(339)
圖三二五彩繪鎮墓獸(340)
圖三二六彩繪鎮墓獸(341)
圖三二七彩繪鎮墓獸座(341)
圖三二八彩繪天王俑(342)
圖三二九彩繪天王俑(343)
圖三三O彩繪天王俑兜鍪(344)
圖三三一彩繪天王俑頭(344)
圖三三二彩繪天王俑披膊(345)
圖三三三彩繪天王俑有臂(345)
圖三三四彩繪天王俑手部(346)
圖三三五彩繪天王俑殘部(346)
圖三三六彩繪天王俑殘部(346)
圖三三七彩繪天王俑座(346)
圖三三八彩繪駱駝(348)
圖三三九彩繪駱駝(348)
圖三四O彩繪牛、羊、豬、狗(349)
圖三四一彩繪三足幾案、屋、燈颱(351)
圖三四二彩繪井(352)
圖三四三彩繪磨、竈(353)
圖三四四彩繪塔式罐(354)
圖三四五A型灰陶調色小陶盞(355)
圖三四六灰陶調色小陶盞(355)
圖三四七灰陶盤(356)
圖三四八灰陶三足鼎、A型罐(357)
圖三四九灰陶罐(358)
圖三五O灰陶紡輪狀器、釜、甑(359)
圖三五一黑釉小燈盞(360)
圖三五二木俑(361)
圖三五三木俑(361)
圖三五四木俑(361)
圖三五五木俑(361)
圖三五六木俑(362)
圖三五七木俑(362)
圖三五八木俑(363)
圖三五九木俑(363)
圖三六O木俑(364)
圖三六一水俑(364)
圖三六二術俑(364)
圖三六三木俑(365)
圖三六四木俑(365)
圖三六五木俑(365)
圖三六六鎏金銅熏爐、青銅帳鈎(366)
圖三六七鐵鎖、青銅戈(367)
圖三六八鎏金銅杏葉(368)
圖三六九鎏金銅杏葉(370)
圖三七O鎏金銅花扣(372)
圖三七一鎏金銅花扣(372)
圖三七二銅帶扣(373)
圖三七三鉈尾銅包片(374)
圖三七四銅帶環(376)
圖三七五銅帶筠、帶箍片(376)
圖三七六鐵馬鑣(376)
圖三七七組閤銅馬具、鎏金銅花(377)
圖三七八尖圓形銅飾片、B型圓形銅飾片(378)
圖三七九菱形銅飾片、五瓣銅花片、六瓣銅花片(379)
圖三八O鎏金碎銅花片(379)
圖三八一燈籠形銅飾片、鳳鳥紋銅飾片、捲草鏤空紋銅飾片(380)
圖三八二葉形銅飾片(381)
圖三八三金花(382)
圖三八四銀花(383)
圖三八五銅泡釘、鎏金大銅泡(384)
圖三八六木門銅包片(385)
圖三八七鐵釘(386)
圖三八八小銅雜件(387)
圖三八九小銅雜件(387)
圖三九O白玉環、石質馬飾品(388)
圖三九一石刻蓮花座形器(389)
圖三九二一類琉璃珠及水晶珠(389)
圖三九三二類琉璃珠及水晶珠、骨器(390)
拓片目錄
拓片一石門門額、門楣綫刻(31)
拓片二石門門楣下部綫刻(33)
拓片三石門門框東立柱綫刻(37)
拓片四石門門框西立柱綫刻(39)
拓片五石門門檻綫刻(41)
拓片六石門門墩綫刻(43)
拓片七石門東門扉綫刻(45)
拓片八石門西門扉綫刻(47)
拓片九石槨北簷、南簷瓦當綫刻(插頁)
拓片一O石槨東簷南一北五塊瓦當綫刻(插頁)
拓片一一石槨外南壁槨闆西幅(Bal)綫刻(55)
拓片一二石槨外南壁槨闆東幅(Ba2)綫刻(57)
拓片一三石槨外北壁槨闆東幅(Ba6)綫刻(59)
拓片一四石槨外北壁槨闆西幅(Ba7)綫刻(61)
拓片一五石槨外東壁槨闆南幅(Ba3)綫刻(65)
拓片一六石槨外東壁槨闆北幅(Ba5)綫刻(67)
拓片一七石槨外東壁槨闆中幅(Ba4)綫刻(69)
拓片一八石槨外南壁西倚柱(Zhal)綫刻(73)
拓片一九石槨外南壁中倚柱(2ha2)綫刻(73)
拓片二O石槨外南壁東倚柱(2ha31)綫刻(75)
拓片二一石槨外北壁東倚柱(2ha62)綫刻(75)
括片二二石槨外北壁中倚柱(2ha7)綫刻(77)
拓片二三石槨外北壁西倚柱C2ha8)綫刻(77)
拓片二四石槨外東壁南倚柱(2ha32)綫刻(79)
拓片二五石槨外東壁中1倚柱(2ha4)綫刻(79)
拓片二六石槨外東壁巾2倚柱(2ha5)綫刻(81)
拓片二七石槨外東壁北倚柱(2ha61)綫刻(81)
拓片二八石槨內南壁槨闆西幅(Bbl)綫刻(83)
拓片二九石槨內南壁槨闆東幅(Bb2)綫刻(85)
拓片三O石槨內北壁槨闆西幅(Bb7)綫刻(87)
拓片三一石槨內北壁槨闆東幅(Bb6)綫刻(91)
拓片三二石槨內東壁槨闆南幅(Bb3)綫刻(93)
拓片三三石槨內東壁槨闆中幅(Bb4)綫刻(95)
拓片三四石槨內東壁槨闆北幅(Bb5)綫刻(97)
拓片三五石槨內西壁槨闆南幅(Bbl0)綫刻(99)
拓片三六石槨內西壁槨闆北幅(Bb8)綫刻(101)
拓片三七石槨內兩壁槨闆中幅(Bb9)綫刻(103)
拓片三八石槨內南壁倚柱(2hb2)綫刻(104)
拓片三九石槨內北壁倚柱(2hb7)綫刻(105)
拓片四O石槨內東壁南倚柱(2hb4)綫刻(106)
拓片四一石槨內東壁北倚柱(2hb5)綫刻(107)
拓片四二石槨內西壁南倚柱(Zhbl0)綫刻(108)
拓片四三石槨內西壁北倚柱(2hb9)綫刻(109)
拓片四四石槨基座南壁綫刻(插頁)
拓片四五石槨基座東壁綫刻(插頁)
拓片四六石槨基座北壁綫刻(插頁)
圖版目錄
圖版一懿德太子墓封土現狀
圖版二懿德太子陵園西北角闕、東北角闕
圖版三懿德太子陵同東南角闕、西南角闕
圖版四懿德太子陵封土前石刻
圖版五懿德太子墓石槨
圖版六墓道東壁青龍圖
圖版七墓道西壁白虎圖
圖版八墓道東、西壁闕樓圖
圖版九墓道東壁壁畫
圖版一O墓道東壁輅車
圖版一一墓道西壁步衛與騎馬儀仗
圖版一二第*過洞東壁、第*天井西壁壁畫
圖版一三第二過洞東、西壁壁畫
圖版一四第二天井西壁列戟圖南組武士
圖版一五第三過洞東壁壁畫
圖版一六第三過洞西壁壁畫
圖版一七第六過洞頂部西側平綦圖
圖版一八前甬道頂部平綦圖
圖版一九前室東壁、南壁壁畫
圖版二O前室西壁壁三田三
圖版二一後室東壁壁畫
圖版二二釉陶騎馬武士俑
圖版二三釉陶騎馬武士俑
圖版二四釉陶騎馬武士俑
圖版二五釉陶騎馬侍俑
圖版二六釉陶騎馬侍俑
圖版二七釉陶騎馬侍俑、釉陶馬
圖版二八釉陶騎馬狩獵俑
圖版二九A型釉陶騎馬狩獵俑
圖版三OB型釉陶騎馬狩獵俑
圖版三一釉陶器架模型、細頸瓶、鳳首壺、獸足闢庸硯
圖版三二A型釉陶碗
圖版三三A型、B型釉陶碗
圖版三四一類A型釉陶鉢
圖版三五一類釉陶鉢
圖版三六一類D型釉陶鉢
圖版三七釉陶鉢、盤、釜
圖版三八一類釉陶圓器蓋
圖版三九釉陶圓器蓋
圖版四O釉陶扁壺壺蓋、枕
圖版四一釉陶耳杯、三足鏊、三足鰒、五足爐
圖版四二釉陶漏盆
圖版四三釉陶熨鬥
圖版四四釉陶鼎、香薰、高足豆
圖版四五釉陶罐
圖版四六釉陶高柄杯、盒、燭颱、扁壺
圖版四七A型、B型彩繪襆頭騎馬俑
圖版四八B型、C型彩繪襆頭騎馬俑
圖版四九A型、B型彩繪小冠騎馬俑
圖版五OA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
圖版五Ab型、Da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
圖版五二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
圖版五三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
圖版五四Db型彩繪籠冠騎馬樂俑
圖版五五彩繪風帽騎馬樂俑服飾復原圖
圖版五六A型、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
圖版五七B型、Ca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
圖版五八Ca型、Cb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
圖版五九C型彩繪風帽騎馬樂俑
圖版六O彩繪兜鍪甲騎俑
圖版六一彩繪兜鍪甲騎俑
圖版六二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馬雞頸搭簾和甲衣下圍簾彩繪圖案復原圖
圖版六三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
圖版六四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
圖版六五彩繪兜鍪甲騎具裝俑
圖版六六A型彩繪蕃人騎馬俑
圖版六七B型彩繪蕃人騎馬俑
圖版六八彩繪武士立俑
圖版六九彩繪鎮墓獸
圖版七O彩繪鎮墓獸
圖版七一彩繪天王俑
圖版七二彩繪駱駝
圖版七三彩繪牛、羊、豬、狗、三足幾案、屋
圖版七四彩繪燈颱、井、磨、竈
圖版七五彩繪塔式罐、陶紡輪狀器、黑釉小燈盞
圖版七六灰陶調色小盞
圖版七七灰陶調色小盞、盤
圖版七八陶三足鼎、罐、釜、甑
圖版七九木俑
圖版八O鎏金銅熏爐、青銅戈、青銅帳鈎、鐵鎖
圖版八一鎏金銅杏葉
圖版八二鎏金銅花扣
圖版八三鎏金銅花扣、銅帶扣
圖版八四鉈尾銅包片
圖版八五銅帶環、銅帶箍片、銅帶筠、鐵馬鑣、組閤銅馬具、鎏金銅花
圖版八六鎏金銅花飾片、小銅雜件、石質馬飾品
圖版八七鏤雕捶紋鎏金平脫銅飾片、平脫金銀化片、銅泡釘、鎏金大銅泡
圖版八八木門銅包片、石刻蓮花座形器、白玉環、石質馬飾品、水晶珠、琉璃珠

在綫試讀

第*章 概述
第*節 地理位置與曆史沿革
唐璐德太子墓位於今陝西省乾縣北部,南距乾縣縣城約4000米,東南距城關鎮韓傢堡約200米;西北臣乾陵主峰2400米,西北距永泰公主墓約900米,處於312號國道(西蘭公路)西側的緩坡地帶(圖一)。
乾縣在三代時屬九州中雍州之地。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秦襄公護送有功,封為諸侯,並割岐豐之地賜秦①,秦即以此為基礎,逐犬戎,並諸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 )設四十一縣,此地屬好峙縣, "好峙"作為政區名自此開始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固,統一全國,行郡縣製,其中內史掌京笛,好峙縣隸之。
秦未楚漢之爭,項羽人關分內史為三國,封章部於鹹陽以西之雍國,好峙屬其管轄。公元前206年,劉邦建西漢,郡國並行,公元前205年滅章即之雍國,改為中地郡,九年(前198)撤渭南郡、河上郡與中地郡,閤為內史,與秦時同。漢景帝二年(前155) ,分內史地為左內史、右內史,景帝六年(前1日)在右內史境內西部設主爵都尉,好峙縣屬其管轄。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政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湖、主爵都尉為右扶風,是謂"三輔",好峙縣遂屬右扶風。玉莽改製,好峙改稱好邑。
東漢建都洛陽,建武初年,在關中復設雍州,後撤雍州設司隸,統領蘭輔,復好邑縣為好峙縣,仍屬右扶風。建武六年(30) ,撤好峙縣,並人池陽縣,隸屬左馮坷。
曹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池陽改屬扶風郡。西晉惠帝即位,改扶風郡為秦國,治池陽縣,元康中撤秦國,改為京兆郡,同年割池陽縣地復置好峙縣,隸屬京兆郡。前秦荷堅割京兆郡設鹹陽郡。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復設扶風郡,以好疇縣為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 ,割扶風郡設武功郡,割好峙縣設莫西縣,則此時該地分為好峙和莫西二縣,並分屬扶風和武功二郡。孝武帝永熙末,北魏分裂為東、西魏,西魏定都長安,割鹹陽郡設寜夷郡,管轄寜夷縣,則此時該地分屬寜夷、好疇和莫西三縣,三縣又分彆隸屬寜夷、扶風和武功三郡。北周建德年間,政寜夷郡為秦郡,後廢,寜夷縣遂隸屬鹹陽郡,又撤好峙縣,其地人莫西縣,隸屬扶風郡。
隋初,撤鹹陽、扶風等郡,開皇三年(583 )改設雍州,十八年(598 )改寜夷縣為醒泉縣,改莫西縣為好畸縣,二縣隸屬雍州。大業三年(607)改雍州為京兆郡,同年省好峙人上宜縣,踵泉、上宜二縣皆屬京兆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改隋京兆郡為雍州。武德二年(619) ,割醒泉縣復置好峙縣,隸屬雍州。武德蘭年(620 )設程州,好峙縣改屬程州。太宗貞觀元年(627 )撒程州,好峙復屬雍州。貞觀八年(634) ,撒上宜縣,其地歸人岐陽縣,後又省好峙縣和岐陽縣,復設上宜縣,不久再省上宜縣,改為好疇縣。睿宗文明元年(684) ,割醺泉、好峙、武功、始平及永壽五縣設奉天縣,以奉乾陵,隸屬雍州①。二年(685) ,割奉天、好峙等五縣復置理州。天授元年(690) ,改雍州為京兆郡,當年又改為雍州。大足元年(701) ,廢程州,好峙、奉天二縣遂屬雍州。開元元年(713) ,改雍州為京兆府,好峙縣和奉天縣隸屬該府。德宗建中末,硃批反,德宗避難奉天,叛平,於興元元年(784 )升奉天為赤縣,由京城直轄。昭宗乾寜元年(894 )設乾州,隻領奉天一縣,同年設威勝軍,管轄好峙等四縣。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 ,復京兆府為雍州,乾化中升乾州為威勝軍,管轄好峙、奉天等五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 ,改雍州為鳳翔府,同光二年(924 )廢威勝軍,復設乾州,管轄好疇、奉天二縣。明宗天成三年(928) ,乾州僅領奉天一縣,好疇縣則隸鳳翔府,長興元年(930 )改屬京兆府②。後晉、後漢、後周未變動。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 ,好峙縣改屬乾州③,神宗熙寜五年(1072 )撤乾州,設睡州,領奉天縣,元豐間省睡州,奉天縣遂改屬京兆府,好峙縣歸屬鳳翔府。徽宗政和七年(1117) ,復置踵州,屬京兆府,八年( 1118) 改屬環慶路,同年好峙縣改隸醺州,則睡州領好峙、奉天等五縣,並以奉天縣為州治。
金初承襲宋製,至海陵王天德蘭年( 1151 )改睡州為乾州,屬京兆府路,管轄奉天、好峙等四縣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省奉天縣,五年( 1268) ,復設奉天縣,同年,廢好疇縣,不久改奉天縣為醋泉縣⑤,乾州此時轄永壽、武功、醋泉三縣。至元十六年( 1279) ,改京兆為安西路總管,元仁宗皇慶元年( 1312) ,改安西路為奉元路,乾州隸屬該路①。
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 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領乾州等六州。嘉靖三十八年( 1559) 十一月醺泉縣從乾州析齣,隸屬於西安府,乾州僅轄永壽、武功二縣③。
清初依明製,乾州仍屬西安府,雍正三年( 1725) ,升乾州等九州為直隸州,乾州仍轄永壽、武功二縣③。
民國二年(1913) ,改乾州為乾縣⑤,縣名沿用至今。
第二節 發掘整理經過
一、20世紀70年代的發掘和初步整理工作
唐酷德太子墓發掘於1971年。由陝西省博物館和陝西省文管會聯閤進行發掘。主持發掘的王仁波先生對發掘工作的經過記述得十分詳細。茲錄於下:
1971年7 月2 日,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開始發掘鵡德太子墓。1972年3 月底,田野發掘工作基本結束。工作期間,因故停工95天,實際工作時間180個工作日。整個田野發掘過程大緻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準備階段。用5天時間進行鑽探,先後用洛陽鏟打瞭100多個探眼,初步地摸清瞭這座陪葬基的規,模和結構,為田野發掘積纍瞭資料。
第二,取錶土階段。在10天內,揭去基道至第七天井的農耕土,這時墓葬的天井、過洞和基道已被揭示齣來。
第三,開天井階段。為瞭更好地保護基道壁畫和墓葬內部的文物,我們采取先開天井、後開基道的辦法,由北而南,用50天時間開瞭5個天井,並打通瞭天井之間的過洞。
第四,清理吊道和基室內的辯土,開始剝取南道、基室和過洞內的壁畫,並著手清理小金內的陶俑,共用55天時間。
第五,清理基道階段。在進行瞭以上四項工作後,我們用55天時間清理瞭基道,為瞭保證壁畫完好,將墓道兩壁的存土留下一尺辱,其餘的務土全部挖齣,然後分段剝取,采用開溝的辦法,將留下的務土分成若乾段,每一大塊務土分彆在左右和下麵開一小溝,zui後在務土上麵整塊挖取,使壁畫完整無損。
第六,清理盜洞階段。在第七天井西北角,先取在土,這時盜洞口已暴露齣來,然後清理盜洞內的淤土。
整個友掘過程中,挖齣務土和淤土共計1470.4立方米。
參加發掘、揭取壁畫、修復文物、臨摹壁畫、繪圖、照相、編寫發掘報告等項工作的同誌有:參加揭取壁畫、修復文物工作:柴忠言、董文喜、郭希纔、張銘忠、韓安民、王萬超等同誌;參加臨摹壁畫工作:範文藻、唐昌東、關友惠、歐陽琳、萬庚育、羅建福、周明新等同誌;參加照相工作:張斌元、羅忠民等同誌;參加繪圖工作:趙怡元、陳鈞、羅建福、張浩如等同誌;參加鑽探工作:杭德州、趙學謙、王仁波等同誌;參加發掘和整理發掘報告:王仁波同誌。
以上各項工作,承乾縣革委會丈教局、乾縣文物保管所等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在此謹錶示哀心的謝意。
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的收獲為:一,完成瞭墓葬的田野發掘工作和陵園的調查勘探,揭取瞭壁畫。二,初步的整理工作,發錶瞭《唐鱔德太子基發掘簡報) ( (文物) 1972年第7期)①。
二、1995、2007年度璐德太子墓陵園勘探和局部發掘
1995年11月,為配閤璐德太子基博物館基本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陵園南門闕建築基址進行瞭發掘清理,並對原獻殿基址(南門遺址)進行瞭鑽探調查。這次鑽探,進一步明確瞭陵園的輪廓形製、範圍以及南門址位置和範圍,同時,通過對南門東闕的發掘,瞭解瞭南門東闕的形製和細部結構。主持和參加這次勘探工作並進行文字綫圖記錄的人員有:張建林、薑捷、顔擇餘、趙剛毅。
2007年7月30日,在開始進行路德太子墓發掘報告整理的同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第二次對路德太子基陵園進行考古勘探工作,並於2007年9月15日結束,勘探麵積共計28976平方米。這次勘探,新發現瞭陵園內城和外城及圍溝的存在,對陵園的範圍、形製都有瞭更加清晰和準確的認識。9月在南門址處開探溝3條進行發掘,對南門門址的範圍以及颱階狀結構有瞭一定認識。但因有現代建築疊壓,無法進一步發掘。主持和參加這次勘探、發掘和文字綫圖記錄的人員有:王小濛、王琳、楊永剛、李建科、張小波等。
三、2007年開始的路德太子墓發掘報告的整理
2006年年初,國傢文物局下達瞭整理乾陵三座陪葬基的任務。蘸德太子基發掘報告的整理工作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濛承擔,2007年,整理工作啓動。進展情況如下:
(1)準備階段, 2007年3~5月,調查原有資料,收集王仁波先生手稿和部分綫圖、照片。
(2) 2007年5 -12月,在路德太子基博物館進行文物修復、分類、統計、遺物描述。
(3) 2007年12月-2008年2月,在璐德太子墓博物館製作石棒和石門綫刻拓片。
(4) 2008年4-7月,對蘸德太子墓博物館的文物進行集中照相、遺物描述。
(5) 2008年8-10月,集中進行路德太子墓搏物館、永泰公主墓博物館中部德太子墓齣土遺物的繪圖、描述。
(6) 2009年4月,在路德太子墓博物館進行墓葬形製和壁畫位置等的記錄。
(7) 2010年2-3月,在陝西省曆史博物館進行館藏蘸德太子墓齣土遺物描述、繪圖和照相。
(8) 2010年7-9月,在涇渭基地進行石棒綫刻的描述。
(9) 2011年-2012年年初,進行壁畫內容、陵園、基葬形製的描述。
(10) 2012年5月之後,進行發掘報告文字、篇章結構的修改調整以及綫圖、照片、拓片與文字的對應整理。
由於上述整理工作大多是利用周未或節假日時間進行,進度較緩慢。
四、報告整理中的問題
1.齣土遺物的區分辨認
路德太子基齣土遺物主要分散保存於路德太子基搏物館、永泰公主墓搏物館和陝西省曆史博物館等。其中,璐德太子墓博物館館藏zui多,約占全部齣土物的80%; 永泰公主基博物館館藏小件器物較多,並有部分精品;陝西省曆史博物館藏量雖少,但多為精品,如大型的蘭彩馬、蘭彩俑等。
由於數次搬遷和轉藏,蘸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基和章懷太子墓的部分遺物混於一起,尤其是一些數量少或僅存幾件的遺物,如木俑、模型明器、傢畜傢禽陶塑、小件陶器、金屬馬具、金屬帶飾、琉璃器和玉飾品等,因缺乏比照物,且少有文字記錄,確定具體歸屬有一定難度。譬如,墨金銅杏葉,《手稿》中記述有191件之多,但酷德太子墓博物館僅存數件,乾陵博物館現存數量較多,但對於齣處交代語焉不詳。在編寫報告中,隻能參考蘸德太子基博物館館藏之數件的特徵與其進行比照區分,齣土數量則依照《手稿》中的記述。金屬小件馬具與帶飾,完全沒有比照物,隻能依據現有記錄判斷歸屬。總之,璐德太子墓文物辨認區分的主要依據如下:
第*,原始檔案記錄。
第二,遺物特徵,如俑類的陶質、陶色、工藝手法、造型等,主要用於同類型數量較多的遺物。
第三,遺物上齣土或整理編號的特徵以及其他輔助特徵。
第四,《手稿》的記述。
第五,與現存的原始綫圖或照片資料對比。
2. 齣土物編號的混亂
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遺物上書寫有多個編號,其中有四種與齣土位置有關,如“東三204”(少量標本無編號後數字,僅有如“東三”等字樣)、“蘸德四東9”、“乾璐一西17”以及“璐商”。令人不解的是,有時一件遺物兼有以上兩種錶示齣土位置的編號,但所標齣土位置卻並不相同。如一件器物上同時有“蘸德四東9”和“西二018”兩個編號。
除此之外,遺物上還有搏物館館藏號、各種調撥臨時號、外展號等。為瞭能將每件遺物與館藏文物對應,本報告將這些編號全部注齣。計有以下諸種。
標本0467; 東三204。前者為館藏編號,後者為齣土時編號。
標本0507; 乾009。二者均為館藏編號。
標本東三183; Q1056。前者為齣土時編號,後者為臨時調撥號。
標本一展1997; 西一102。前者為館藏編號,後者為齣土時編號。“一展”為第*周於的意思。
標本東三199; 179.29。前者為齣土時編號,後者為臨時調撥號。
標本陝119; 中191; 文182。前者為館藏編號,後三者為臨時調撥號。
標本1941; 蘸南xx 。前者為館藏編號,後者或許是整理過程中的編號。
標本九一774; 西一025。前者為臨時調撥號,後者為齣土時編號。
標本2879; 西二018; 囂德四東9。前者為館藏編號,後二者為齣土時編號或整理時編號,經仔細觀察,編號"西二018" 書寫比較粗大隨意,或許是發掘現場所記,編號“璐德四東9”書寫則比較秀氣端正,或為整理時所記,但不知為何兩個錶示不同齣土地點的編號卻齣現在同一器物上,本報告在涉及齣土位置時,采用“西二018”。
標本2632; 西-033; 乾璐一西27。前者為館藏編號,中為齣土時編號,後者或為整理時編號。
3. 原始記錄、綫圖照片等資料的缺失
璐德太子墓發掘於1971年,根據發掘主持者王仁波先生的《手稿》記述,當時現場記錄和遺跡綫圖齊全,但如今很多資料都己散俠不見,僅有部分綫圖、照片以及《手稿》幸存於碑林博物館中。現存的資料有:
《手稿》一本,約45000餘字。墓葬平、剖麵圖1張,東壁壁畫分布圖1張,器物綫圖33張,陶俑等黑白照片若乾張,壁畫黑白照片30張,遺物綫圖6張,石棒倚柱綫刻照片12張。
這些資料僅是原始資料中極少的一部分,其他原始資料已不存。
(1)現場發掘記錄和日誌全部不存,使得發掘過程中齣露的遺跡現象和處理經過無法得知。如南道口:是否有磚封門、木門痕跡存留情況、石棒內骨殖的存留和分布情況,等等。
(2) 齣土遺物現場分布圖,尤其是小鑫、國道、石棒內齣土遺物的分布圖均已不存,使隨葬品的原始擺放位壁難以確認。
(3) 壁畫原始綫圖大部分已不存,亦不見壁畫整體狀況的完整記錄,而此後齣版的壁畫圖錄多僅收錄較為精美的主題畫麵,一些原本保存狀況不佳的輔助畫麵則未見著錄,隨著這些畫麵的脫落、損毀,其原始情況已元從得知。對瞭解蘸德太子墓壁畫的總體布局和分布增加瞭睏難。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