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

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3120
商品编码:11777313836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唐懿德太子墓的发掘报告,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懿德太子为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陪葬于乾陵。全书详细公布了懿德太子墓的陵园布局、地宫形制、壁画、出土遗物等考古学资料,并收录科学检测报告3篇,分别对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器、彩绘陶器、陶俑等做了科学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目录
第*章概述(1)
第*节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1)
第二节发掘整理经过(3)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掘和初步整理工作(3)
二、1995、2007年度懿德太子墓陵园勘探和局部发掘(4)
三、2007年开始的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的整理(4)
四、报告整理中的问题(5)
五、原始线图和照片资料的利用及王仁波先生手稿的引用(7)
第二章陵园布局(8)
第*节调查试掘(8)
第二节陵园布局(9)
一、外垣墙(9)
二、内垣墙(9)
三、围沟(11)
四、封土(11)
五、门阙(12)
六、南门址(12)
七、角阙(18)
第三节陵前石刻(19)
一、华表(19)
二、石狮(19)
三、石人(21)
第三章地官形制(24)
第*节地宫形制(24)
一、墓道(24)
二、过洞和小龛(24)
三、天井(25)
四、前甬道和前室(25)
五、后甬道和后室(26)
六、石椁与骨殖(26)
第二节石门(27)
第三节石椁(35)
一、结构(35)
二、线刻题材及雕刻技法(49)
三、线刻内容(50)
第四章壁画(112)
第*节布局、题材和绘制方法(112)
第二节墓道壁画(114)
一、东西两壁(114)
二、北壁(119)
第三节过洞与天井壁画(121)
一、第*过洞(121)
二、第*天井(122)
三、第二过洞(125)
四、第二天井(134)
五、第三过洞(134)
六、第三天井(141)
七、第六过洞(143)
第四节甬道与墓室壁画(147)
一、前甬道(147)
二、前室(154)
三、后甬道(161)
四、后室(165)
第五章出土遗物(173)
第*节釉陶(174)
一、釉陶俑(174)
二、釉陶模型明器(221)
三、釉陶器皿(221)
第二节彩绘陶(247)
一、彩绘仪仗俑(247)
二、彩绘镇墓俑(338)
三、彩绘动物俑(347)
四、彩绘模型明器与陶器(350)
第三节灰陶(354)
第四节瓷器(359)
第五节木俑(360)
第六节金属器(365)
一、生活器具(365)
二、兵器(367)
三、马具与带饰(367)
四、金属饰品小配件(377)
五、金属杂件(383)
第七节玉石器、琉璃器与骨器(387)
一、玉石器(387)
二、琉璃珠及水晶珠(389)
三、骨器(390)
第六章结语(391)
第*节懿德太子的身世(391)
第二节懿德太子墓考古学研究综述(399)
一、墓葬形制与埋葬制度(399)
二、壁画(401)
三、葬具(405)
四、随葬品(406)
第三节懿德太子陵园及相关问题研究(407)
一、唐帝陵陵园的总体形制(407)
二、懿德太子陵园形制与帝陵的比较(409)
附表(413)
附录(417)
附录一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三彩残片的科学分析(417)
附录二懿德太子墓出土彩绘陶器彩绘分析研究(426)
附录三懿德太子墓出土陶俑制作工艺初步分析(435)
Abstract(444)
后记(446)
插图目录
图一懿德太子墓地理位置图(插页)
图二陵园布局图(10)
图三东门阙平、剖面图(13)
图四西门阙平、剖面图(14)
图五陵同南门址探沟分布示意图(15)
图六南门址Gl平、剖面图(15)
图七南门址G2平、剖面图(16)
图八南门址G3平、剖面图(17)
图九华表(19)
图一O华表线刻(20)
图一一石狮(22)
图一二石人(23)
图一三地宫平、剖面图(插页)
图一四地官形制三维复原示意图(插页)
图一五石门立面、剖面图(28)
图一六石门线刻组合(29)
图一七石门门额、门楣线刻(30)
图一八石门门楣下部线刻(32)
图一九石门门框东立柱线刻(36)
图二0石门门框西立柱线刻(38)
图二一石门门槛线刻(40)
图二二石门门墩线刻(42)
图二三石门东门扉线刻(44)
图二四石门西门扉线刻(46)
图二五石椁平、立面图(48)
图二六石椁线刻外组合(插页)
图二七石椁线刻内组合(捅页)
图二八石椁壶柱、壁板排列编号图(51)
插图目录
图二九石椁正脊瓦当(52)
图三O石椁东檐、北檐瓦当线刻(插页)
图三一石椁外南壁椁板西幅(Bal)线刻(54)
图三二石椁外南壁椁板东幅(Ba2)线刻(56)
图三三石椁外北壁椁板东幅(Ba6)线刻(58)
图三四石椁外北壁椁板西幅(Ba7)线刻(60)
图三五石椁外东壁椁板南幅(Ba3)线刻(64)
图三六石椁外东壁椁板北幅(Ba5)线刻(66)
图三七石椁外东壁椁板中幅CBa4)线刻(68)
图三八石椁外南壁两、中倚柱线刻(72)
图三九石椁外南壁东倚柱、北壁东倚柱线刻(74)
图四O石椁外北壁中、西倚柱线刻(76)
图四一石椁外东壁南、中(南一北)倚柱线刻(78)
图四二石椁外东壁rtr2、北倚柱线刻(80)
图四三石椁内南壁椁板西幅(Bbl)线刻(82)
图四四石椁内南壁椁板东幅(Bb2)线刻(84)
图四五石椁内北壁椁板西幅(Bb7)线刻(86)
图四六石椁内北壁椁板东幅(Bb6)线刻(90)
图四七石椁内东壁椁板南幅(Bb3)线刻(92)
图四八石桴内东壁椁板中幅(Bb4)线刻(94)
图四九石椁内东壁椁板北幅(Bb5)线刻(96)
图五O石椁内两壁椁板南幅(Bbl0)线刻(98)
图五一石椁内西壁椁板北幅(Bb8)线刻(100)
图五二石椁内西壁椁板中幅(Bb9)线刻(102)
图五三石椁内南壁倚柱(2hb2)线刻(104)
图五四石椁内北壁倚柱(2hb7)线刻(105)
图五五石椁内东壁南倚柱(2hb4)线刻(106)
图五六石椁内东壁北倚柱(2hb5)线刻(107)
图五七石椁内西壁南倚柱(Zhbl0)线刻(108)
图五八石椁内西壁北倚柱(2hb9)线刻(109)
图五九石椁基座南壁线刻(插页)
图六O石椁基座东壁线刻(插页)
图六一石椁基座北壁线刻(插页)
图六二东壁壁画分布图(插页)
图六三西壁壁画分布图(插页)
图六四墓道东壁壁画分布图(插页)
图六五墓道西壁壁画分布图(插页)
图六六第*过洞口上部阙楼图(120)
图六七第*过洞东壁剖面及壁画(123)
图六八第*过洞西壁驯兽图(124)
图六九第*天井南壁西侧执笏男吏图(125)
图七O第*天井东壁列戟图(126)
图七一第*天井西壁列戟图(127)
图七二第二过洞东壁剖面及壁画(128)
图七三第二过洞东壁架鹰驯鹞图(129)
图七四第二过洞西壁壁画(131)
图七五第二过洞西壁架鹞戏犬图(132)
图七六第二过洞顶部西侧平綦图(132)
图七七第二过洞顶部东侧平綦图(133)
图七八第二天井东壁列戟图(135)
图七九第二天井西壁列戟图(136)
图八O第三过洞东壁剖面及壁画(137)
图八一第三过洞东壁小龛南侧男侍图(139)
图八二第三过洞东壁小龛北侧执扇仕女图(139)
图八三第三过洞西壁壁jm三(140)
图八四第j过洞两壁小龛南侧男侍图(141)
图八五第j过洞两壁小龛北恻壁画(142)
图八六第三过洞顶部西侧平綦图(142)
图八七第三天井东壁车辇侍从图(144)
图八八第三天井西壁车辇侍从图(145)
图八九第六过洞顶部西侧平綦图(146)
图九O前甬道石门以南东壁壁画(148)
图九一前甬道石门以北东壁壁画(148)
图九二前甬道顶部平綦图(插页)
图九三前甬道顶部长方形平綦典型图案(一)(150)
图九四前甬道顶部长方形平綦典型图案(二)(151)
图九五前甬道顶部方形平綦典型图案(一)(151)
图九六前甬道顶部方形平綦典型图案(二)(151)
图九七前甬道顶部方形平綦典型图案(三)(152)
图九八前甬道顶部方形平綦典型图案(四)(152)
图九九前后室顶部与四壁间凸棱上图案(153)
图一OO前室西壁顶部题记(154)
图一O一前室东壁壁画(155)
图一O二前室西壁壁画及顶部题记(157)
图一O三前室西壁南铺仕女图(158)
图一O四前室西壁北铺仕女图(159)
图一O五前室南壁东侧仕女图(160)
图一0六后甬道东壁壁画(162)
图一O七后甬道两壁壁画及顶部云鹤图(163)
图一O八后甬道木门以南两壁壁画(164)
图一O九后甬道木门以北西壁壁画(165)
图一一O后室顶部天象展开图(166)
图一一一后室南壁凸棱上云纹(166)
图一一二后室东壁壁画(168)
图一一三后室西壁壁画(169)
图一一四后室南壁壁画(170)
图一一五后室北壁壁画(171)
图一一六釉陶骑马武士俑(176)
图一一七釉陶骑马武士俑(177)
图一一八釉陶骑马武士俑(177)
图一一九釉陶骑马武士俑(178)
图一二O釉陶骑马武士俑(179)
图一二一釉陶骑马武士俑(179)
图一二二釉陶骑马武士俑(180)
图一二三釉陶骑马武士俑(181)
图一二四釉陶骑马武士俑(181)
图一二五釉陶骑马武士俑(182)
图一二六釉陶骑马武十俑(183)
图一二七釉陶骑马武士俑(183)
图一二八釉陶骑马武士俑(184)
图一二九釉陶骑马武士俑(185)
图一三O釉陶骑马武士俑(185)
图一三一釉陶骑马武士俑(186)
图一三二釉陶骑马武士俑(187)
图一三三釉陶骑马武士俑(187)
图一三四釉陶骑马武士俑(188)
图一三五釉陶骑马武士俑(189)
图一三六釉陶骑马武士俑(189)
图一三七釉陶骑马武十俑(190)
图一三八釉陶骑马武士俑(191)
图一三九釉陶骑马武士俑(191)
图一四O釉陶骑马武士俑(192)
图一四一釉陶骑马武士俑(193)
图一四二釉陶骑马武士俑(193)
图一四三釉陶骑马武士俑(194)
图一四四釉陶骑马武士俑(195)
图一四五釉陶骑马武士俑(195)
图一四六釉陶骑马武士俑(196)
图一四七釉陶骑马武士俑(197)
图一四八釉陶骑马武士俑(197)
图一四九釉陶骑马武十俑(198)
图一五O釉陶骑马武士俑(199)
图一五一釉陶骑马武士俑(199)
图一五二釉陶骑马武士俑(201)
图一五三釉陶骑马侍俑(202)
图一五四釉陶骑马侍俑(202)
图一五五釉陶骑马侍俑(203)
图一五六釉陶骑马侍俑(204)
图一五七釉陶骑马侍俑(204)
囹一五八釉陶骑马侍俑(205)
图一五九釉陶骑马侍俑(206)
图一六O釉陶骑马侍俑(206)
图一六一釉陶骑马侍俑(207)
图一六二A型釉陶骑马狩猎俑(209)
图一六三A型釉陶骑马狩猎俑(210)
图一六四B型釉陶骑马狩猎俑(211)
图一六五B型釉陶骑马狩猎俑(213)
图一六六B型釉陶骑马狩猎俑(214)
图一六七釉陶马(215)
图一六八釉陶马(216)
图一六九釉陶马头(217)
图一七O釉陶马踏板(218)
图一七一釉陶马踏板(218)
图一七二釉陶马鞯(218)
图一七三釉陶马残块(218)
图一七四釉陶马残块(219)
图一七五釉陶牵马(驼)俑(219)
图一七六釉陶牵马(驼)俑(220)
图一七七釉陶牵马(驼)俑脸残部(220)
图一七八釉陶跪拜俑(221)
图一七九釉陶器架模型、A型碗(222)
图一八OB型釉陶碗(224)
图一八一一类A型釉陶钵(225)
图一八二一类B型、C型釉陶钵(226)
图一八三一类Da型釉陶钵(226)
图一八四一类Db型釉陶钵(227)
图一八五釉陶盘、双耳钵、带流钵(228)
图一八六一类釉陶网器盖(229)
图一八七釉陶网器盖(230)
图一八八釉陶扁壶壶盖(231)
图一八九釉陶釜(232)
图一九O釉陶枕(233)
图一九一釉陶耳杯(234)
图一九二釉陶漏盆(235)
图一九三釉陶熨斗(236)
图一九四釉陶三足鏊、三足鳆、鼎(238)
图一九五釉陶细颈瓶、五足炉(239)
图一九六釉陶罐(241)
图一九七釉陶香薰、高足豆、高柄杯(243)
图一九八釉陶盒(244)
图一九九釉陶凤首壶、烛台、扁壶(245)
图二OO釉陶兽足辟雍砚(246)
图二O一釉陶奁(246)
图二O二A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49)
图二O三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49)
图二O四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0)
图二O五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1)
图二O六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1)
图二O七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2)
图二O八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3)
图二O九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3)
图二一O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4)
图二一一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4)
图二一二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5)
图二一三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6)
图二一四C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7)
图二一五C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7)
图二一六C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8)
图二一七C型彩绘幞头骑马俑(259)
图二一八A型彩绘小冠骑马俑(260)
图二一九A型彩绘小冠骑马俑(260)
图二二OB型彩绘小冠骑马俑(261)
图二二一B型彩绘小冠骑马俑(262)
图二二二彩绘小冠骑马俑(262)
图二二三A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4)
图二二四A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4)
图二二五A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5)
图二二六Aa型彩绘笼冠骑乌乐俑(266)
图二二七A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6)
图二二八A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7)
图二二九A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8)
图二三OA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8)
图二三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69)
图二三二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0)
图二三三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0)
图二三四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1)
图二三五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1)
图二三六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2)
图二三七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3)
图二三八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4)
图二三九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4)
图二四o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5)
图二四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6)
图二四二C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6)
图二四三D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7)
图二四四D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8)
图二四五D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9)
图二四六D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79)
图二四七D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80)
图二四八D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81)
图二四九D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281)
图二五O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3)
图二五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3)
图二五二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4)
图二五三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5)
图二五四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6)
图二五五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6)
图二五六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7)
图二五七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8)
图二五八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8)
图二五九B犁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89)
图二六O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0)
图二六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1)
图二六二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1)
图二六三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3)
图二六四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3)
图二六五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4)
图二六六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5)
图二六七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5)
图二六八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6)
图二六九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7)
图二七O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7)
图二七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8)
图二七二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299)
图二七Cc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300)
图二七四Cc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300)
图二七五Cd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301)
图二七六C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302)
图二七七C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303)
图二七八C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303)
图二七九彩绘兜鍪甲骑俑(305)
图二八O彩绘兜鍪甲骑俑(305)
图二八一彩绘兜鍪甲骑俑(306)
图二八二彩绘兜鍪甲骑俑(306)
图二八三彩绘兜鍪甲骑俑(307)
图二八四彩绘兜鍪甲骑俑(308)
图二八五彩绘兜鍪甲骑俑(308)
图二八六彩绘兜鍪甲骑俑(309)
图二八七彩绘兜鍪甲骑俑(310)
图二八八彩绘兜鍪甲骑俑(310)
图二八九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2)
图二九O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3)
图二九一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4)
图二九二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5)
图二九三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6)
图二九四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6)
图二九五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7)
图二九六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8)
图二九七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19)
图二九八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20)
图二九九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21)
图三OO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21)
图三O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322)
图三O_A型彩绘蕃人骑马俑(323)
图三O三A型彩绘蕃人骑马俑(324)
图三O四A型彩绘蕃人骑马俑(324)
图三O五B型彩绘蕃人骑马俑(325)
图三O六B型彩绘蕃人骑马俑(326)
图三O七B型彩绘蕃人骑马俑(327)
图三O八A型彩绘武士立俑(328)
图三O九A型彩绘武士立俑(329)
图三OA型彩绘武士立俑(329)
图三A型彩绘武士立俑(330)
图三一二A型彩绘武十立俑(331)
图三一三A型彩绘武士立俑(331)
图三一四A型彩绘武士立俑(332)
图三一五B型彩绘武士立俑(333)
图三一六B型彩绘武士立俑(333)
图三一七B型彩绘武士立俑(334)
图三一八B型彩绘武士立俑(335)
图三一九B型彩绘武士立俑(335)
图三二OB型彩绘武士立俑(336)
图三二一B型彩绘武士立俑(336)
图三二二彩绘武士立俑(337)
图三二三彩绘武士立俑(338)
图三二四彩绘镇墓兽(339)
图三二五彩绘镇墓兽(340)
图三二六彩绘镇墓兽(341)
图三二七彩绘镇墓兽座(341)
图三二八彩绘天王俑(342)
图三二九彩绘天王俑(343)
图三三O彩绘天王俑兜鍪(344)
图三三一彩绘天王俑头(344)
图三三二彩绘天王俑披膊(345)
图三三三彩绘天王俑有臂(345)
图三三四彩绘天王俑手部(346)
图三三五彩绘天王俑残部(346)
图三三六彩绘天王俑残部(346)
图三三七彩绘天王俑座(346)
图三三八彩绘骆驼(348)
图三三九彩绘骆驼(348)
图三四O彩绘牛、羊、猪、狗(349)
图三四一彩绘三足几案、屋、灯台(351)
图三四二彩绘井(352)
图三四三彩绘磨、灶(353)
图三四四彩绘塔式罐(354)
图三四五A型灰陶调色小陶盏(355)
图三四六灰陶调色小陶盏(355)
图三四七灰陶盘(356)
图三四八灰陶三足鼎、A型罐(357)
图三四九灰陶罐(358)
图三五O灰陶纺轮状器、釜、甑(359)
图三五一黑釉小灯盏(360)
图三五二木俑(361)
图三五三木俑(361)
图三五四木俑(361)
图三五五木俑(361)
图三五六木俑(362)
图三五七木俑(362)
图三五八木俑(363)
图三五九木俑(363)
图三六O木俑(364)
图三六一水俑(364)
图三六二术俑(364)
图三六三木俑(365)
图三六四木俑(365)
图三六五木俑(365)
图三六六鎏金铜熏炉、青铜帐钩(366)
图三六七铁锁、青铜戈(367)
图三六八鎏金铜杏叶(368)
图三六九鎏金铜杏叶(370)
图三七O鎏金铜花扣(372)
图三七一鎏金铜花扣(372)
图三七二铜带扣(373)
图三七三铊尾铜包片(374)
图三七四铜带环(376)
图三七五铜带筠、带箍片(376)
图三七六铁马镳(376)
图三七七组合铜马具、鎏金铜花(377)
图三七八尖圆形铜饰片、B型圆形铜饰片(378)
图三七九菱形铜饰片、五瓣铜花片、六瓣铜花片(379)
图三八O鎏金碎铜花片(379)
图三八一灯笼形铜饰片、凤鸟纹铜饰片、卷草镂空纹铜饰片(380)
图三八二叶形铜饰片(381)
图三八三金花(382)
图三八四银花(383)
图三八五铜泡钉、鎏金大铜泡(384)
图三八六木门铜包片(385)
图三八七铁钉(386)
图三八八小铜杂件(387)
图三八九小铜杂件(387)
图三九O白玉环、石质马饰品(388)
图三九一石刻莲花座形器(389)
图三九二一类琉璃珠及水晶珠(389)
图三九三二类琉璃珠及水晶珠、骨器(390)
拓片目录
拓片一石门门额、门楣线刻(31)
拓片二石门门楣下部线刻(33)
拓片三石门门框东立柱线刻(37)
拓片四石门门框西立柱线刻(39)
拓片五石门门槛线刻(41)
拓片六石门门墩线刻(43)
拓片七石门东门扉线刻(45)
拓片八石门西门扉线刻(47)
拓片九石椁北檐、南檐瓦当线刻(插页)
拓片一O石椁东檐南一北五块瓦当线刻(插页)
拓片一一石椁外南壁椁板西幅(Bal)线刻(55)
拓片一二石椁外南壁椁板东幅(Ba2)线刻(57)
拓片一三石椁外北壁椁板东幅(Ba6)线刻(59)
拓片一四石椁外北壁椁板西幅(Ba7)线刻(61)
拓片一五石椁外东壁椁板南幅(Ba3)线刻(65)
拓片一六石椁外东壁椁板北幅(Ba5)线刻(67)
拓片一七石椁外东壁椁板中幅(Ba4)线刻(69)
拓片一八石椁外南壁西倚柱(Zhal)线刻(73)
拓片一九石椁外南壁中倚柱(2ha2)线刻(73)
拓片二O石椁外南壁东倚柱(2ha31)线刻(75)
拓片二一石椁外北壁东倚柱(2ha62)线刻(75)
括片二二石椁外北壁中倚柱(2ha7)线刻(77)
拓片二三石椁外北壁西倚柱C2ha8)线刻(77)
拓片二四石椁外东壁南倚柱(2ha32)线刻(79)
拓片二五石椁外东壁中1倚柱(2ha4)线刻(79)
拓片二六石椁外东壁巾2倚柱(2ha5)线刻(81)
拓片二七石椁外东壁北倚柱(2ha61)线刻(81)
拓片二八石椁内南壁椁板西幅(Bbl)线刻(83)
拓片二九石椁内南壁椁板东幅(Bb2)线刻(85)
拓片三O石椁内北壁椁板西幅(Bb7)线刻(87)
拓片三一石椁内北壁椁板东幅(Bb6)线刻(91)
拓片三二石椁内东壁椁板南幅(Bb3)线刻(93)
拓片三三石椁内东壁椁板中幅(Bb4)线刻(95)
拓片三四石椁内东壁椁板北幅(Bb5)线刻(97)
拓片三五石椁内西壁椁板南幅(Bbl0)线刻(99)
拓片三六石椁内西壁椁板北幅(Bb8)线刻(101)
拓片三七石椁内两壁椁板中幅(Bb9)线刻(103)
拓片三八石椁内南壁倚柱(2hb2)线刻(104)
拓片三九石椁内北壁倚柱(2hb7)线刻(105)
拓片四O石椁内东壁南倚柱(2hb4)线刻(106)
拓片四一石椁内东壁北倚柱(2hb5)线刻(107)
拓片四二石椁内西壁南倚柱(Zhbl0)线刻(108)
拓片四三石椁内西壁北倚柱(2hb9)线刻(109)
拓片四四石椁基座南壁线刻(插页)
拓片四五石椁基座东壁线刻(插页)
拓片四六石椁基座北壁线刻(插页)
图版目录
图版一懿德太子墓封土现状
图版二懿德太子陵园西北角阙、东北角阙
图版三懿德太子陵同东南角阙、西南角阙
图版四懿德太子陵封土前石刻
图版五懿德太子墓石椁
图版六墓道东壁青龙图
图版七墓道西壁白虎图
图版八墓道东、西壁阙楼图
图版九墓道东壁壁画
图版一O墓道东壁辂车
图版一一墓道西壁步卫与骑马仪仗
图版一二第*过洞东壁、第*天井西壁壁画
图版一三第二过洞东、西壁壁画
图版一四第二天井西壁列戟图南组武士
图版一五第三过洞东壁壁画
图版一六第三过洞西壁壁画
图版一七第六过洞顶部西侧平綦图
图版一八前甬道顶部平綦图
图版一九前室东壁、南壁壁画
图版二O前室西壁壁三田三
图版二一后室东壁壁画
图版二二釉陶骑马武士俑
图版二三釉陶骑马武士俑
图版二四釉陶骑马武士俑
图版二五釉陶骑马侍俑
图版二六釉陶骑马侍俑
图版二七釉陶骑马侍俑、釉陶马
图版二八釉陶骑马狩猎俑
图版二九A型釉陶骑马狩猎俑
图版三OB型釉陶骑马狩猎俑
图版三一釉陶器架模型、细颈瓶、凤首壶、兽足辟庸砚
图版三二A型釉陶碗
图版三三A型、B型釉陶碗
图版三四一类A型釉陶钵
图版三五一类釉陶钵
图版三六一类D型釉陶钵
图版三七釉陶钵、盘、釜
图版三八一类釉陶圆器盖
图版三九釉陶圆器盖
图版四O釉陶扁壶壶盖、枕
图版四一釉陶耳杯、三足鏊、三足鳆、五足炉
图版四二釉陶漏盆
图版四三釉陶熨斗
图版四四釉陶鼎、香薰、高足豆
图版四五釉陶罐
图版四六釉陶高柄杯、盒、烛台、扁壶
图版四七A型、B型彩绘幞头骑马俑
图版四八B型、C型彩绘幞头骑马俑
图版四九A型、B型彩绘小冠骑马俑
图版五OA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
图版五Ab型、Da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
图版五二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
图版五三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
图版五四Db型彩绘笼冠骑马乐俑
图版五五彩绘风帽骑马乐俑服饰复原图
图版五六A型、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
图版五七B型、Ca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
图版五八Ca型、Cb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
图版五九C型彩绘风帽骑马乐俑
图版六O彩绘兜鍪甲骑俑
图版六一彩绘兜鍪甲骑俑
图版六二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马鸡颈搭帘和甲衣下围帘彩绘图案复原图
图版六三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
图版六四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
图版六五彩绘兜鍪甲骑具装俑
图版六六A型彩绘蕃人骑马俑
图版六七B型彩绘蕃人骑马俑
图版六八彩绘武士立俑
图版六九彩绘镇墓兽
图版七O彩绘镇墓兽
图版七一彩绘天王俑
图版七二彩绘骆驼
图版七三彩绘牛、羊、猪、狗、三足几案、屋
图版七四彩绘灯台、井、磨、灶
图版七五彩绘塔式罐、陶纺轮状器、黑釉小灯盏
图版七六灰陶调色小盏
图版七七灰陶调色小盏、盘
图版七八陶三足鼎、罐、釜、甑
图版七九木俑
图版八O鎏金铜熏炉、青铜戈、青铜帐钩、铁锁
图版八一鎏金铜杏叶
图版八二鎏金铜花扣
图版八三鎏金铜花扣、铜带扣
图版八四铊尾铜包片
图版八五铜带环、铜带箍片、铜带筠、铁马镳、组合铜马具、鎏金铜花
图版八六鎏金铜花饰片、小铜杂件、石质马饰品
图版八七镂雕捶纹鎏金平脱铜饰片、平脱金银化片、铜泡钉、鎏金大铜泡
图版八八木门铜包片、石刻莲花座形器、白玉环、石质马饰品、水晶珠、琉璃珠

在线试读

第*章 概述
第*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唐璐德太子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北部,南距乾县县城约4000米,东南距城关镇韩家堡约200米;西北臣乾陵主峰2400米,西北距永泰公主墓约900米,处于312号国道(西兰公路)西侧的缓坡地带(图一)。
乾县在三代时属九州中雍州之地。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护送有功,封为诸侯,并割岐丰之地赐秦①,秦即以此为基础,逐犬戎,并诸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 )设四十一县,此地属好峙县, "好峙"作为政区名自此开始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固,统一全国,行郡县制,其中内史掌京笛,好峙县隶之。
秦未楚汉之争,项羽人关分内史为三国,封章部于咸阳以西之雍国,好峙属其管辖。公元前206年,刘邦建西汉,郡国并行,公元前205年灭章即之雍国,改为中地郡,九年(前198)撤渭南郡、河上郡与中地郡,合为内史,与秦时同。汉景帝二年(前155) ,分内史地为左内史、右内史,景帝六年(前1日)在右内史境内西部设主爵都尉,好峙县属其管辖。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政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湖、主爵都尉为右扶风,是谓"三辅",好峙县遂属右扶风。玉莽改制,好峙改称好邑。
东汉建都洛阳,建武初年,在关中复设雍州,后撤雍州设司隶,统领兰辅,复好邑县为好峙县,仍属右扶风。建武六年(30) ,撤好峙县,并人池阳县,隶属左冯坷。
曹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池阳改属扶风郡。西晋惠帝即位,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池阳县,元康中撤秦国,改为京兆郡,同年割池阳县地复置好峙县,隶属京兆郡。前秦荷坚割京兆郡设咸阳郡。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间复设扶风郡,以好畴县为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 ,割扶风郡设武功郡,割好峙县设莫西县,则此时该地分为好峙和莫西二县,并分属扶风和武功二郡。孝武帝永熙末,北魏分裂为东、西魏,西魏定都长安,割咸阳郡设宁夷郡,管辖宁夷县,则此时该地分属宁夷、好畴和莫西三县,三县又分别隶属宁夷、扶风和武功三郡。北周建德年间,政宁夷郡为秦郡,后废,宁夷县遂隶属咸阳郡,又撤好峙县,其地人莫西县,隶属扶风郡。
隋初,撤咸阳、扶风等郡,开皇三年(583 )改设雍州,十八年(598 )改宁夷县为醒泉县,改莫西县为好畸县,二县隶属雍州。大业三年(607)改雍州为京兆郡,同年省好峙人上宜县,踵泉、上宜二县皆属京兆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改隋京兆郡为雍州。武德二年(619) ,割醒泉县复置好峙县,隶属雍州。武德兰年(620 )设程州,好峙县改属程州。太宗贞观元年(627 )撒程州,好峙复属雍州。贞观八年(634) ,撒上宜县,其地归人岐阳县,后又省好峙县和岐阳县,复设上宜县,不久再省上宜县,改为好畴县。睿宗文明元年(684) ,割醺泉、好峙、武功、始平及永寿五县设奉天县,以奉乾陵,隶属雍州①。二年(685) ,割奉天、好峙等五县复置理州。天授元年(690) ,改雍州为京兆郡,当年又改为雍州。大足元年(701) ,废程州,好峙、奉天二县遂属雍州。开元元年(713) ,改雍州为京兆府,好峙县和奉天县隶属该府。德宗建中末,朱批反,德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 )升奉天为赤县,由京城直辖。昭宗乾宁元年(894 )设乾州,只领奉天一县,同年设威胜军,管辖好峙等四县。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复京兆府为雍州,乾化中升乾州为威胜军,管辖好峙、奉天等五县。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 ,改雍州为凤翔府,同光二年(924 )废威胜军,复设乾州,管辖好畴、奉天二县。明宗天成三年(928) ,乾州仅领奉天一县,好畴县则隶凤翔府,长兴元年(930 )改属京兆府②。后晋、后汉、后周未变动。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 ,好峙县改属乾州③,神宗熙宁五年(1072 )撤乾州,设睡州,领奉天县,元丰间省睡州,奉天县遂改属京兆府,好峙县归属凤翔府。徽宗政和七年(1117) ,复置踵州,属京兆府,八年( 1118) 改属环庆路,同年好峙县改隶醺州,则睡州领好峙、奉天等五县,并以奉天县为州治。
金初承袭宋制,至海陵王天德兰年( 1151 )改睡州为乾州,属京兆府路,管辖奉天、好峙等四县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省奉天县,五年( 1268) ,复设奉天县,同年,废好畴县,不久改奉天县为醋泉县⑤,乾州此时辖永寿、武功、醋泉三县。至元十六年( 1279) ,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元仁宗皇庆元年( 1312) ,改安西路为奉元路,乾州隶属该路①。
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 改奉元路为西安府@,领乾州等六州。嘉靖三十八年( 1559) 十一月醺泉县从乾州析出,隶属于西安府,乾州仅辖永寿、武功二县③。
清初依明制,乾州仍属西安府,雍正三年( 1725) ,升乾州等九州为直隶州,乾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③。
民国二年(1913) ,改乾州为乾县⑤,县名沿用至今。
第二节 发掘整理经过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掘和初步整理工作
唐酷德太子墓发掘于1971年。由陕西省博物馆和陕西省文管会联合进行发掘。主持发掘的王仁波先生对发掘工作的经过记述得十分详细。兹录于下:
1971年7 月2 日,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开始发掘鹉德太子墓。1972年3 月底,田野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工作期间,因故停工95天,实际工作时间180个工作日。整个田野发掘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准备阶段。用5天时间进行钻探,先后用洛阳铲打了100多个探眼,初步地摸清了这座陪葬基的规,模和结构,为田野发掘积累了资料。
第二,取表土阶段。在10天内,揭去基道至第七天井的农耕土,这时墓葬的天井、过洞和基道已被揭示出来。
第三,开天井阶段。为了更好地保护基道壁画和墓葬内部的文物,我们采取先开天井、后开基道的办法,由北而南,用50天时间开了5个天井,并打通了天井之间的过洞。
第四,清理吊道和基室内的辩土,开始剥取南道、基室和过洞内的壁画,并着手清理小金内的陶俑,共用55天时间。
第五,清理基道阶段。在进行了以上四项工作后,我们用55天时间清理了基道,为了保证壁画完好,将墓道两壁的存土留下一尺辱,其余的务土全部挖出,然后分段剥取,采用开沟的办法,将留下的务土分成若干段,每一大块务土分别在左右和下面开一小沟,zui后在务土上面整块挖取,使壁画完整无损。
第六,清理盗洞阶段。在第七天井西北角,先取在土,这时盗洞口已暴露出来,然后清理盗洞内的淤土。
整个友掘过程中,挖出务土和淤土共计1470.4立方米。
参加发掘、揭取壁画、修复文物、临摹壁画、绘图、照相、编写发掘报告等项工作的同志有:参加揭取壁画、修复文物工作:柴忠言、董文喜、郭希才、张铭忠、韩安民、王万超等同志;参加临摹壁画工作:范文藻、唐昌东、关友惠、欧阳琳、万庚育、罗建福、周明新等同志;参加照相工作:张斌元、罗忠民等同志;参加绘图工作:赵怡元、陈钧、罗建福、张浩如等同志;参加钻探工作:杭德州、赵学谦、王仁波等同志;参加发掘和整理发掘报告:王仁波同志。
以上各项工作,承乾县革委会丈教局、乾县文物保管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表示哀心的谢意。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的收获为:一,完成了墓葬的田野发掘工作和陵园的调查勘探,揭取了壁画。二,初步的整理工作,发表了《唐鳝德太子基发掘简报) ( (文物) 1972年第7期)①。
二、1995、2007年度璐德太子墓陵园勘探和局部发掘
1995年11月,为配合璐德太子基博物馆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陵园南门阙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并对原献殿基址(南门遗址)进行了钻探调查。这次钻探,进一步明确了陵园的轮廓形制、范围以及南门址位置和范围,同时,通过对南门东阙的发掘,了解了南门东阙的形制和细部结构。主持和参加这次勘探工作并进行文字线图记录的人员有:张建林、姜捷、颜择余、赵刚毅。
2007年7月30日,在开始进行路德太子墓发掘报告整理的同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第二次对路德太子基陵园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并于2007年9月15日结束,勘探面积共计28976平方米。这次勘探,新发现了陵园内城和外城及围沟的存在,对陵园的范围、形制都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9月在南门址处开探沟3条进行发掘,对南门门址的范围以及台阶状结构有了一定认识。但因有现代建筑叠压,无法进一步发掘。主持和参加这次勘探、发掘和文字线图记录的人员有:王小蒙、王琳、杨永刚、李建科、张小波等。
三、2007年开始的路德太子墓发掘报告的整理
2006年年初,国家文物局下达了整理乾陵三座陪葬基的任务。蘸德太子基发掘报告的整理工作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承担,2007年,整理工作启动。进展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 2007年3~5月,调查原有资料,收集王仁波先生手稿和部分线图、照片。
(2) 2007年5 -12月,在路德太子基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分类、统计、遗物描述。
(3) 2007年12月-2008年2月,在璐德太子墓博物馆制作石棒和石门线刻拓片。
(4) 2008年4-7月,对蘸德太子墓博物馆的文物进行集中照相、遗物描述。
(5) 2008年8-10月,集中进行路德太子墓搏物馆、永泰公主墓博物馆中部德太子墓出土遗物的绘图、描述。
(6) 2009年4月,在路德太子墓博物馆进行墓葬形制和壁画位置等的记录。
(7) 2010年2-3月,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进行馆藏蘸德太子墓出土遗物描述、绘图和照相。
(8) 2010年7-9月,在泾渭基地进行石棒线刻的描述。
(9) 2011年-2012年年初,进行壁画内容、陵园、基葬形制的描述。
(10) 2012年5月之后,进行发掘报告文字、篇章结构的修改调整以及线图、照片、拓片与文字的对应整理。
由于上述整理工作大多是利用周未或节假日时间进行,进度较缓慢。
四、报告整理中的问题
1.出土遗物的区分辨认
路德太子基出土遗物主要分散保存于路德太子基搏物馆、永泰公主墓搏物馆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其中,璐德太子墓博物馆馆藏zui多,约占全部出土物的80%; 永泰公主基博物馆馆藏小件器物较多,并有部分精品;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量虽少,但多为精品,如大型的兰彩马、兰彩俑等。
由于数次搬迁和转藏,蘸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基和章怀太子墓的部分遗物混于一起,尤其是一些数量少或仅存几件的遗物,如木俑、模型明器、家畜家禽陶塑、小件陶器、金属马具、金属带饰、琉璃器和玉饰品等,因缺乏比照物,且少有文字记录,确定具体归属有一定难度。譬如,墨金铜杏叶,《手稿》中记述有191件之多,但酷德太子墓博物馆仅存数件,乾陵博物馆现存数量较多,但对于出处交代语焉不详。在编写报告中,只能参考蘸德太子基博物馆馆藏之数件的特征与其进行比照区分,出土数量则依照《手稿》中的记述。金属小件马具与带饰,完全没有比照物,只能依据现有记录判断归属。总之,璐德太子墓文物辨认区分的主要依据如下:
第*,原始档案记录。
第二,遗物特征,如俑类的陶质、陶色、工艺手法、造型等,主要用于同类型数量较多的遗物。
第三,遗物上出土或整理编号的特征以及其他辅助特征。
第四,《手稿》的记述。
第五,与现存的原始线图或照片资料对比。
2. 出土物编号的混乱
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遗物上书写有多个编号,其中有四种与出土位置有关,如“东三204”(少量标本无编号后数字,仅有如“东三”等字样)、“蘸德四东9”、“乾璐一西17”以及“璐商”。令人不解的是,有时一件遗物兼有以上两种表示出土位置的编号,但所标出土位置却并不相同。如一件器物上同时有“蘸德四东9”和“西二018”两个编号。
除此之外,遗物上还有搏物馆馆藏号、各种调拨临时号、外展号等。为了能将每件遗物与馆藏文物对应,本报告将这些编号全部注出。计有以下诸种。
标本0467; 东三204。前者为馆藏编号,后者为出土时编号。
标本0507; 乾009。二者均为馆藏编号。
标本东三183; Q1056。前者为出土时编号,后者为临时调拨号。
标本一展1997; 西一102。前者为馆藏编号,后者为出土时编号。“一展”为第*周于的意思。
标本东三199; 179.29。前者为出土时编号,后者为临时调拨号。
标本陕119; 中191; 文182。前者为馆藏编号,后三者为临时调拨号。
标本1941; 蘸南xx 。前者为馆藏编号,后者或许是整理过程中的编号。
标本九一774; 西一025。前者为临时调拨号,后者为出土时编号。
标本2879; 西二018; 嚣德四东9。前者为馆藏编号,后二者为出土时编号或整理时编号,经仔细观察,编号"西二018" 书写比较粗大随意,或许是发掘现场所记,编号“璐德四东9”书写则比较秀气端正,或为整理时所记,但不知为何两个表示不同出土地点的编号却出现在同一器物上,本报告在涉及出土位置时,采用“西二018”。
标本2632; 西-033; 乾璐一西27。前者为馆藏编号,中为出土时编号,后者或为整理时编号。
3. 原始记录、线图照片等资料的缺失
璐德太子墓发掘于1971年,根据发掘主持者王仁波先生的《手稿》记述,当时现场记录和遗迹线图齐全,但如今很多资料都己散侠不见,仅有部分线图、照片以及《手稿》幸存于碑林博物馆中。现存的资料有:
《手稿》一本,约45000余字。墓葬平、剖面图1张,东壁壁画分布图1张,器物线图33张,陶俑等黑白照片若干张,壁画黑白照片30张,遗物线图6张,石棒倚柱线刻照片12张。
这些资料仅是原始资料中极少的一部分,其他原始资料已不存。
(1)现场发掘记录和日志全部不存,使得发掘过程中出露的遗迹现象和处理经过无法得知。如南道口:是否有砖封门、木门痕迹存留情况、石棒内骨殖的存留和分布情况,等等。
(2) 出土遗物现场分布图,尤其是小鑫、国道、石棒内出土遗物的分布图均已不存,使随葬品的原始摆放位壁难以确认。
(3) 壁画原始线图大部分已不存,亦不见壁画整体状况的完整记录,而此后出版的壁画图录多仅收录较为精美的主题画面,一些原本保存状况不佳的辅助画面则未见著录,随着这些画面的脱落、损毁,其原始情况已元从得知。对了解蘸德太子墓壁画的总体布局和分布增加了困难。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