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版)》是根据教育部新一轮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我校多年从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广泛吸收了学术界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广大师生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而编写的这本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一本集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信息与资料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读物。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版)》分一个导论、八个专题。
导论重点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以及当代价值。
*一讲描述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特别是主要特征与表现。
第二讲探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战略与前景等。
第三讲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状况、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特征与优越性等。
第四讲探讨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国家软实力等。
第五讲探讨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当前社会转型期内社会变化与矛盾表现、化解途径与未来发展等。
第六讲探讨中国当前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条件、现实意义、实现途径与方法、两型社会建设、国际气候谈判等。
第七讲探讨当前中国共产党自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加强党建的主要手段与条件,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问题等。
第八讲探讨中国所处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主题与新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基本变化以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等。
作者简介
郭文亮,法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执政党权力制约与监督”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主编《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论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连续两届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南粤优秀教师奖。
谭毅,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先后担任过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研究基地专职副主任、中山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负责人、社会科学教育系副主任、学院教学部主任等;
主讲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主要著述:参加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出版《国际货币合作研究》、《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世界》、《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价值冲突与重构》等。
目录
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二、学术前沿述评
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
四、延伸阅读与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版)》:
二、学术前沿述评
1.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国情状况相关理论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术研究是最充分的。近30年以来,学术界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渊源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历史定位和阶段的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详尽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大多数问题上取得了学术共识,形成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常识。
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情的认识和判断。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准确判断国情、摆正国家定位,从来都是一个头等重大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追求是个异常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包含着各种尖锐矛盾和不平衡,需要深刻地加以认识和克服。对于国情的清楚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马英华指出,翻开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李永丰阐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中国社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提出一系列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观点,认为这些探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认识渊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成果对于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张传能则重点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国情认识史,他指出,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没有自觉认识的时期。新时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由不清醒不自觉转入比较清醒和自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转变,是由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走出国门受到了震撼。他还认为,考察中国共产党国情认识史,分析其转变原因,理论上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实践上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更多的文章则是进行三代领导人的个案研究,如徐崇温论述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概括了毛泽东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三大积极思想成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步骤;关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发展阶段、经济体制以及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方针。徐崇温重点分析了毛泽东国情认识的变化,指出,由于国内外矛盾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在毛泽东的思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一个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框架相对立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框架。这一思想框架改变了毛泽东探索的方向,使之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转而变成实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用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办法去发展生产力,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种改变和逆转意味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入歧途。杨扬等人则侧重对三代领导人国情思想的传承和比较分析,他们指出,“既大又小”是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共同辩证分析,毛泽东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则以此把握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所处的历史阶段,并制定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些文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国情探讨的经验和价值,如陈雪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观察和分析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全局,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的历史经验。马波则论述国情观在党探寻特色道路中的历史价值,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独特思维,坚持反对“唯上”、“唯书”的机械主义和盲目照搬别国模式,矢志不渝地领导中国人民联系本国国情探索,并将此归结为中国特色道路成功的关键。
……
前言/序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