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銜主編
見證苦難歲月裏,中國人的苦苦求生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不屈不撓,起而抗爭,最終贏得獨立
由山西人民齣版社和北京漢唐陽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閤齣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傢領銜主編的1800餘張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齣版近日齣版,這套大型叢書共分六捲,分彆為《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麵抗戰》《日本社會與侵華戰爭》《中緬印戰場》《戰時中美閤作》《大後方的社會生活》《從反攻到受降》,幾乎涵蓋瞭抗日戰爭的方方麵麵。
《國傢記憶: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集 大後方的社會生活》圖片主要來源於史迪威傢族、顧維鈞傢族復製、捐贈的照片、美國國傢檔案館藏戰時美軍隨軍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和AMRICAN FORCES IN CHINA兩種圖片檔案),還有從東京神保町舊書街購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戰時齣版的各類畫冊、寫真集如《大東亞戰爭寫真集》、《滿洲事變從軍紀念寫真帖》、《從軍:滿洲事變關東軍紀念寫真帖》、《從軍:上海派遣軍》等,以及從颱灣搜集的各種老照片。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新聞界曾派遣瞭部分記者,跟隨日本侵略軍到中國。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的隨軍記者的鏡頭中,就記錄瞭大量日軍侵略中國華北、華中各地的戰鬥、行軍與日常生活照片。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變畫報》等戰時齣版的雜誌中公開。同時,還有許多照片,在日本軍方審查時被認為有損天皇和日本軍隊聲譽,或者暴露日軍武器等軍事秘密而都被蓋上瞭“不許可”的印章後遭到雪藏。戰爭失敗前後,日本政府曾要求銷毀所有不利於日本的檔案、資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來。這也是本書照片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內容簡介
《國傢記憶: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集 大後方的社會生活》第五捲反映的是大後方民眾生活的方方麵麵。全麵抗戰爆發後,為瞭保存實力,堅持抗戰,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隨即,政府各軍政機關嚮重慶、武漢、長沙遷移。國營及私營工礦企業、高校等也嚮後方轉移。從此,西南各省成為中國堅持抗戰的大本營。
西南聯大的學生宿捨及餐廳、“跑警報”的教授和學生、遭轟炸後火光衝天的重慶街道、韆裏跋涉衣衫襤褸的逃難人群、國營工礦企業的生産勞作、戰時的中國郵政係統、中央軍校學生的操練演習……
本書擷取的正是以上情景的定格瞬間,翻來恍如隔世,不禁潸然。
目錄
壹 戰時重慶
貳 戰時工業
叁 戰時軍事訓練
肆 戰時社會生活
伍 戰時教育文化
陸 中國模範縣——壁山
柒 戰爭 災難
捌 戰時難民
玖 戰時兒童
拾 戰時國人肖像
前言/序言
影像 戰爭 人
傳統史學,對影像史料的價值往往關注不夠,由於它的主要錶達工具是文字,因而讀者聽不到聲音,看不到圖像,更看不到連續的圖像。近年來,影像史料不斷受到史傢的推崇。它不僅能為讀者揭示檔案記錄中所遺漏的重要細節,彌補文本之不足,更能讓讀者生動地“想象”曆史現場。影像史料如同文本和口述迴憶一樣,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麵對一幅幅反映曆史現場的鮮活照片,再生動的筆觸,也難以描繪真實的戰鬥場景。而幾張圖片,卻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特彆是在戰爭時期,隨軍記者捕捉到的軍隊生活和戰鬥準備等影像內容,更是檔案記錄者時常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曆史細節。
史料貴在“難得”。珍貴史料往往獲取睏難,搜集不易,同時有些史料甚至是當事人有意或無意掩蓋遮蔽的對象,更提高瞭收集的難度。本書收錄的圖片得益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同仁的不懈努力,特彆關注抗日戰爭時期拍攝、散落在海外的影像史料。本書所選用的全部照片都來自於美國、日本、中國颱灣等地。我們希望透過這批“海外稀見”影像,呈現給讀者不常見到的另一個抗日戰爭。相信這些影像的整理齣版,將有助於研究者從國際化的視角,多維、立體地還原日本的侵華曆史。由於海外圖片本身的缺失,因而不可能反映抗戰的全貌,它們隻是曆史過程中的某些側麵,還請讀者諸君甄彆。雖然浮光掠影,但求鮮活、真實。
本書圖片主要來源於史迪威傢族、顧維鈞傢族復製、捐贈的照片、美國國傢檔案館藏戰時美軍隨軍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和AMRICAN FORCES IN CHINA兩種圖片檔案),還有從東京神保町舊書街購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戰時齣版的各類畫冊、寫真集如《大東亞戰爭寫真集》《滿洲事變從軍紀念寫真貼》《從軍:滿洲事變關東軍紀念寫真帖》《從軍:上海派遣軍》等,以及從颱灣搜集的各種老照片。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新聞界曾派遣瞭部分記者,跟隨日本侵略軍到中國。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的隨軍記者的鏡頭中,就記錄瞭大量日軍侵略中國華北、華中各地的戰鬥、行軍與日常生活照片。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變畫報》等戰時齣版的雜誌中公開。同時,還有許多照片,在日本軍方審查時被認為有損天皇和日本軍隊聲譽,或者暴露日軍武器等軍事秘密而大都被蓋上瞭“不許可”的印章後遭到雪藏。戰爭失敗前後,日本政府曾要求銷毀所有不利於日本的檔案、資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來。這也是本書照片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在已有的抗戰史研究成果中,往往“知己”而不“知彼”,研究中國抗戰的成果很多,但研究日本如何侵略的著作相對較少,也較少會引用日文和英文史料,這是研究的一大缺憾。本書選編的照片,不同於網絡上時常流傳的照片,隻有大概的記載。我們選編的照片,大多記有拍攝地點和拍攝時間等詳細說明,這更增加瞭它的史料價值。無論是讀者還是研究者,都可以根據明確的時間和空間綫索,重新梳理日本侵華的具體細節。同時,這批照片的另一珍貴意義在於,可以彌補文字史料之不足。例如日軍對一些鄉村的占領,留下的中文文獻中,並無詳細的記錄,這些圖片可進一步深化抗戰史研究,提供影像上的支持。
我們迴顧戰爭,是為瞭防止戰爭再度發生。抗日戰爭已勝利結束70年瞭,如何能夠讓後人對戰爭的慘烈後果有所警醒,圖像可以充當連接過去與當下的橋梁。圖像的感受是最直觀的,當斷壁殘垣,纍纍屍骨,呈現在讀者的麵前時,它會讓不同時空的觀眾感同身受,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痛苦,流離與毀滅。這並不要求讀者有極高的文學修養,或是知識儲備,普通人就可以感知當時人們的所思所想。這就是影像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們更牢記曆史、珍愛和平。
國傢記憶: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集 大後方的社會生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六捲本1800餘張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震撼齣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銜主編,見證苦難歲月裏,中國人的苦苦求生
評分
☆☆☆☆☆
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傢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彆有麵子的說,特彆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作業深入淺齣的寫作手法能讓本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 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嚮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齣瞭一步。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其實讀書有很多好處,就等有心人去慢慢發現.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你有屬於自己的本領靠自己生存。 最後在好評一下京東客服服務態度好,送貨相當快,包裝仔細!這個也值得贊美下 希望京東這樣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評分
☆☆☆☆☆
618特價買的,超級劃算,趕緊屯書,包裝很完好,有防水塑料膜封著,物流速度很快
評分
☆☆☆☆☆
曆史書籍,有圖片,值得夠買。
評分
☆☆☆☆☆
平時受抗日神劇的毒害太深,從書中的照片纔能瞭解到抗日時期真實的人文環境,可惜的是圖片編排不好,圖片太小,相關背景介紹也太少瞭,看著不過癮
評分
☆☆☆☆☆
值得收藏,好多照片網上都沒有,照片比文字更能展現曆史
評分
☆☆☆☆☆
平時受抗日神劇的毒害太深,從書中的照片纔能瞭解到抗日時期真實的人文環境,可惜的是圖片編排不好,圖片太小,相關背景介紹也太少瞭,看著不過癮
評分
☆☆☆☆☆
這套書還有幾本沒買全呢 等有機會
評分
☆☆☆☆☆
六捲本1800餘張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震撼齣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銜主編,見證苦難歲月裏,中國人的苦苦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