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可曾斩其子
戚继光(1528—1588)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将领,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长期在山东、浙江一带担负抵御倭寇的重任。他从小亲睹倭寇对沿海人民的残酷蹂躏,对倭寇的野蛮行径充满刻骨仇恨,对人民的苦难怀着深深的同情,因此立下雄心壮志,要荡平倭寇,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他还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样的诗句,以此表达他非凡的抱负和坦荡的胸襟。
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以严于治军闻名。他经常以岳家军为榜样,对士兵进行军纪教育,一不准扰乱百姓,二要拼死杀敌,做保国安民的“赤子”。他坚持与部下同甘共苦,战士若在淋雨,他就决不肯进屋;战斗中他也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冲锋陷阵。这样,他的军队号令严,赏罚信,所向披靡,威震四方,倭寇一听到“戚家军”,便丧魂落魄。
这样的军队不是短时期能够训练成功,严明的军纪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戚继光为此付出的代价,恐怕也是难以估量的,浙江、福建一带就有着戚继光斩子的种种传说。
福建《仙游县志》记载:“戚公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先锋,勒马回,且求驻师,公怒其犯令,杀之。”年代比戚继光稍晚的沈德符也曾说:“戚继光之斩其子……此军法所不贷,不得已也。”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存目》著录了戚继光所撰的《纪效新书》,其提要曰:“第四篇中一条云,若犯军令,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厥后竟以临阵回顾,斩其长子,可谓不愧所言矣。宜其所向有功也。”
至于戚印为什么会“临阵回顾”,也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戚印奉命出征,途中获知敌军数倍于己,恐寡不敌众,决定暂时回军。但临阵违令为戚继光所不能容许,因而被斩。有的说,戚印本来是奉命诈败诱敌,但临阵见形势大好,杀敌心切,不肯诈败,虽然打了个胜仗,却还是因违令被斩。还有人说,戚继光曾下令,战斗中不许回顾或退回,但在这次战斗中,戚继光因战马中流矢而落马,戚印担忧父亲的安危,回马探视,乱了行列,使战斗差一点失利,回营后戚继光依法斩子。
种种说法虽然不一,但在民间影响甚大。浙江临海市有纪念戚印的“太尉庙”,福建福清市还有“思儿亭”“相思岭”等古迹。可见,戚继光斩子之说颇有点深入人心。
但是,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如郭沫若先生就认为“戚印的存在不免是有些问题”,这个传说是“后人所造 的”。否定说的主要依据是:首先,在正史中没有任何有关戚继光斩子的记录。《明史?戚继光传》曰:“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其中虽然说到戚继光“果毅过之”,但却毫无斩子的痕迹。其他如查继佐的《罪惟录》、董承诏的《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戚继光晚年号孟诸)、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等,对此事均无提及。
其次,此事与戚继光的《年谱》有颇多不合之处。戚继光的几个儿子在他死后二十五年的天启壬戌年(1622)编定了年谱,对戚继光的事几乎有闻必录,但却没有有关斩子的蛛丝马迹。更重要的是,从《年谱》中可以了解到,戚继光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与王氏结婚,时年十八岁。即使婚后立即得子,到他于嘉靖三十四年赴浙抗倭时其子也不会超过十六岁,十六岁即随父从军的可能性或许有,但担任先锋却不可能。再者,戚继光在他死前半年的时候,曾建立孝思祠,祀其历代祖妣。在他自撰的《祝文》中,有“今有五子一侄奉承蒸尝”一言。这“五子”是指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其中长子祚国于隆庆元年(1567)出生,正值戚继光在闽、浙的抗倭于嘉靖四十五年结束,也就是说,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过程中是没有儿子的。这一点还可以找到一个佐证,即戚继光在福建抗倭时,曾于1563 年到兴化九鲤湖祈祷九鲤仙,祈祷的内容之一就是“续嗣之忧”,如果当时他已有可当先锋的长子戚印,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祈祷了。
此外,古人的姓名是很讲究排行的,而戚印的大名却与戚继光五子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毫不相干,这或许可以证明,戚印充其量是“戚继光初年的义子”而已。
戚继光究竟有没有斩子?其先决条件是他到底有没有“戚印”这个儿子?如果这个儿子都不存在,那么,斩子当然也就是子虚乌有的了。
最近沉迷于一部探讨中国古代外交史的著作,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朝贡体系”的简单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梳理各个朝代与周边民族,乃至遥远西方国家的复杂互动。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强凌弱”的叙事模式,而是着重刻画了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以及利益博弈的微妙平衡。比如,书中对唐代长安城的国际化描绘,以及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业契约分析,都展现出极高的史料功底。尤其精彩的是,作者还引用了大量外国史料来佐证或补充中方记录,使得论述更加立体和可信。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全球对话,让你意识到古代的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岛屿。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之处,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枝末节里,这本书做得非常出色,让人读后对古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交流网络有一个全新的、更具动态的认知。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一本专注于宋代文人生活的随笔集。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柔和,仿佛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轻声讲述着当年的风雅韵事。它聚焦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情感世界、生活情趣,以及他们如何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精神的栖息地。无论是对苏轼在黄州“东坡肉”的创新,还是对李清照晚年漂泊的哀婉描摹,作者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不卖弄学问,但又处处体现出深厚的学养。书中详细描述了宋代的点茶、插花、焚香这些雅致的活动,配的插图也极其古朴典雅,让人心境平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们想象中刻板的“士大夫”形象截然不同的群体——他们既有经世致用的抱负,更有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放松,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品一杯清茶,听一段悠扬的古琴曲,是极佳的心灵慰藉之作。
评分我手边正好有一本关于清代服饰文化的图册,内容详实到令人咋舌。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皇帝、后妃、以及官员的衣着样式,更深入地探讨了服饰背后的等级制度和社会意义。比如,不同品级的官员在补子上的飞禽走兽图案有何讲究,从面料、颜色到纹样,每一样都暗藏玄机。这本书的图片资料收集得非常全面,很多都是博物馆级别的珍贵文物高清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有一章专门讲了满族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以及这种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分析得鞭辟入里,视角独特。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去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这本书无疑是一把极佳的钥匙,打开了了解清代社会生活侧面的窗口。对我这种喜欢通过细节窥探大历史的人来说,简直是拾到了宝。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服饰学变成了一场华丽而又充满智慧的视觉盛宴。
评分我正在啃一本关于明代中后期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犀利,完全是市场经济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的变迁。作者搜集了大量地方志和契约文书,详细分析了江南地区的市镇崛起、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商品经济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书中对白银货币化进程的探讨尤为深刻,揭示了全球贸易对明朝财政体系产生的连锁反应,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震,感觉历史的脉搏非常清晰有力。它没有停留在对宏大政治事件的描述,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普通商人、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市民阶层身上,展现了那个时代活力勃勃的经济图景。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数据详实,虽然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一旦理解了其逻辑链条,你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会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这绝对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的必备参考书,干货满满。
评分最近翻开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真是大开眼界。作者对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和营造技艺有着深入的研究,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故宫、天坛这些宏伟建筑的剖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和线描图,即便是对外行人来说,也能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结构。我特别喜欢他探讨不同朝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那一部分,从汉代的厚重到唐代的雄浑,再到宋代的精致,每一步的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文明史,让我对“住”这个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后,再去看那些古建筑,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里面藏着的不仅是砖瓦木石,更是历史的呼吸和文化的沉淀。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拿捏得非常好,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和艺术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中国历史悬疑系列?宋元卷》为系列之第一册。本书选入的91篇文章,内容从陈桥兵变、宋仁宗生母之谜、《清明上河图》真迹何在到《光明之城》的真伪,涵盖了宋元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谜团。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很喜欢。《中国历史悬疑系列: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选入的文章,内容从秦始皇出生、徐福之谜、吴广死因之谜,涵盖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谜团。
评分很好,喜欢明清历史的不要错过
评分书的内容精彩,情节引人入胜,又有优惠活动,值得购买阅读。
评分品相很好,包装结实,送货很快!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内容好评,纸张差评,发白发青
评分书不贵,内容丰富有意思,包装设计也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