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厉以宁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7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8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丛书第4卷为《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我馆2010年出版了单行本,该书是一部以西欧经济史为考察对象,研究工业化和制度调整之间关系的专著。基本观点是:
在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的刚性体制),其特征是奉行政府不干预经济的信条,政府只充当“守夜人”或“看门人”的角色;而从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从刚性体制转向弹性体制,即由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向混合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就是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西欧国家通过一两百年的工业化,尽管体制转换了,制度调整了,但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

作者简介

厉以宁,汉族,江苏仪征人, 1930年11月22日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等职。还担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社会科学分会主席。

目录

前言工业化和产业革命
一、工业化
二、产业革命
三、本书的宗旨

第一章 工业化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
第一节 西欧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回顾
一、为什么必须突破传统生产方式?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之后进行工业化的例证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例证
第二节 工业化初期的三大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后进行工业化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英国为例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德国为例
第三节 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的长期存在
一、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困难
二、财富观念
三、竞争意识的薄弱
四、行政效率
五、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是缓慢地消失的

第二章 工业化和资本形成
第一节 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
一、资本形成概念
二、“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的含义
三、工业化初期的行业组织
四、金融业和工业化中的资本形成
五、从海外得到的财富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工业资本?
六、工业化开始时工业资本来自何处?
第二节 地方商人在工业化的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地方商人
二、工业化初期的地方商人
三、小工业企业主的分化
四、工业企业家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政府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政府参与工业化投资的多种方式
二、政府用于工业化投资的资金来源
第四节 地主阶级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从传统生产方式走向工业化时期的西欧地主阶级
二、地主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分化
三、新型地主同政府的关系
第五节 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外国资本进人的多种途径
二、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

第三章 工业化和技术创新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工业化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二、为缓解资源和动力问题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三、为扩大市场和占领新市场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四、技术创新对小企业的双重影响
五、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中的人才供给
一、熟练技工的供给
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外流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劳工市场的发展和二元劳工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技术创新和融资
一、工业化开始后的技术创新融资
二、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
三、技术创新融资引起的经济波动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工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
二、环境治理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三、技术创新与环境监管并重
四、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 工业化和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一、两类社会流动
二、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的关系
第二节 工业化和垂直社会流动
一、垂直社会流动的前提
二、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垂直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
四、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三节 工业化和水平社会流动
一、水平社会流动的前提
二、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水平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
四、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四节 社会流动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一、工业化的进展依赖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二、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制度因素
三、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文化因素
第五节 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的交叉影响
一、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互为前提
二、初始流动和持续流动的关系
三、工业化因社会流动性增大而不断推进
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以后

第五章 工业化和利益集团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
一、工业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含义
二、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
三、有形的利益集团
四、无形的利益集团
五、利益集团的利益交叉性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一、绝对贫困概念
二、相对贫困概念
三、弱势群体概念
四、弱势群体地位改善的基本途径
五、弱势群体向非弱势群体的转化
第三节 工业化过程中相对贫困的持久性
一、相对贫困的第一种表现: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比较
二、相对贫困的第二种表现:期往值和现状之比
三、相对贫困的第三种表现:现期收人间历史上高峰时期收入之比
四、非经济意义卜的相对贫困
五、生活圈和相对贫困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的相互转化
一、利益集团的倾向:激进和保守
二、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新激进势力的产生
四、新保守势力的产生
五、工业化在激进和保守两种势力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前进
六、激进和保守之间冲突的妊期性

第六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伴而行的
一、原有城市适应于工业化的调整和改造
二、工矿城市和交通枢纽
三、城市中的移民
第二节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二、城市化的必然性
三、城市郊区化
四、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区流动的趋势
五、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第三节 就业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一、城市的就业压力
二、城市中新贫民区的出现和改造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缓解
四、城市就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有关城市规模的不同观点
一、关于城市规模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二、大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三、小城镇的优点和缺点
四、中等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五、城市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第七章 工业化和中产阶级
第一节 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长期存在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和工业化初期的中产阶级
二、为什么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会长期存在?
三、工业化前期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四、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改变的渐进性
第二节 中产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壮大的主要原因
一、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一:技术进步和管理的要求
二、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二:自行创业者增多
三、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三:受教育机会趋于平等
四、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四:社会流动性增大和上升机会的涌现
五、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五:市场扩大和新行业的成长
第三节 政府在促进中产阶级壮大中的作用
一、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
三、增加社会流动性的措施
四、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政策
五、与促进中产阶级壮大有关的金融政策
第四节 中产阶级的分化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趋势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的特点
三、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上升的可能性
四、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的可能性
五、中产阶级本身的变化:从旧式的中产阶级到新型的中产阶级
第五节 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形向鸡蛋形的转交
一、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含义
二、从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向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的过程
三、中产阶级队伍的继续扩大
四、中产阶级的不同层次
五、低收入阶级成员的变换
六、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倒退为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可能性

第八章 工业化和农村、农业的变化
第一节 对“工业化导致农村、农业衰退”说法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一: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三、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二: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四、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三:农村中的公共设施状况的变化
五、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之比的分析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率变化的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制度性因素
三、农业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比重的下降是正常的
四、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也是正常的
第三节 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一、农业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业增长率一致
二、农民收入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民收入增长率一致
三、农民人均绝对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四、农民从农业以外取得较多收入的途径
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民收人的上升
第四节 农村中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农民人均公共设施享有量的变化
一、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农村教育文化设施的作用
三、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活质量

第九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 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比较
一、制度更替:推进工业化的前提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从刚性体制逐渐转向弹性体制
三、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行为主体的比较
四、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过程的比较
五、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后果的比较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一、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作用的递减问题
二、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三、企业制度的改进
四、个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各种权益的保护
五、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制度调整第一阶段的成效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最初是自发的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三、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政府在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第一阶段扮演的角色
五、福利国家思想的最初体现
六、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开始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
……
第十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
结束语世界金融风暴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影响
引用书刊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德国的情况与此类似,工业化初期投资工业和经营工业企业的,也是一批小作坊主、小商人、小矿主。与英国不同的是,德国的工业企业家人数远远少于英国。加之,德国各邦政府竭力想推进工业化,所以政府扮演工业投资者和工业企业经营者的角色,以取代私人企业家。这是德国工业化的特色。例如,1850年,国营煤矿的产量就占到普鲁士煤炭产量的五分之一;1907年,德国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工作人员,有十分之一是在国有企业中。这种以政府来代替私人企业家起作用的情况,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中是常见的。
  此外,在德国工业化时期还经常发生政府官员到大企业任职和政府培训大企业高层经理的情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数十年,鲁尔区高层工业领导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曾经作为政府机构人员服务过或被培训过。”为了让企业家能更好地使企业发展,德国政府有意识地让更多的企业家进入地方议会,这在工业区尤为显著。例如,“1852—1913年,在鲁尔区主要的企业家中,24%的高层经理和16%的公司业主被选人市议会”。
  ……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