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研究方法创新及统计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基于增加值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及贸易问题正成为国际经济学前沿,可以预见到,以增加值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定位、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结构、贸易收益乃至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命题,将得到更多的理论创新,有力推动国际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简介
书稿在研究价值链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收益问题。首先引入了属地贸易收益的概念,采用增加值的统计方法核算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各国的属地贸易收益,探讨出口产品结构对属地贸易收益的影响。进而在剖析要素结构、区分要素国民属性的基础上,引出属权要素国际分工及收益分析方法,并以中国为案例对属权要素全球价值链定位、出口产品结构及贸易收益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与属地要素国际分工与收益的差异。
在研究方法创新及统计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基于增加值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及贸易问题正成为国际经济学前沿,可以预见到,以增加值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定位、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结构、贸易收益乃至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命题,将得到更多的理论创新,有力推动国际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
黎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世界经济研究所以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两大学科为主轴,将世界经济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与中国对外开放研究相结合,注重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提高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战略性与对策性。在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方面和对外开放的战略研究方面形成了一批被同行广泛认可的较有影响的成果。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要素结构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基于文献的述评
2.1 要素结构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动因
2.2 全球价值链定位与出口产品结构
2.3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收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要素结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与国际贸易分工
3.1 基于生产效率视角的国际贸易分工
3.2 要素结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的解释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价值链定位与出口产品结构
4.1 全球价值链定位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4.2 基于增加值的出口产品结构及度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收益及核算
5.1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收益的内涵
5.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收益核算方法
5.3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收益核算:基于中国的实证
5.4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双边贸易收益核算:以中美贸易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出口产品结构与国际贸易收益:理论与实证分析
6.1 国际贸易收益的影响因素及机理:文献的视角
6.2 出口产品结构与国际贸易收益:理论分析
6.3 出口产品结构与行业贸易收益:实证检验
6.4 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家贸易收益:实证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属权要素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收益:以中国为例
7.1 基于属权要素的全球价值链定位
7.2 基于属权要素的出口产品结构
7.3 基于属权要素的贸易收益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优化要素结构与提升贸易收益
8.1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
8.2 提升我国贸易收益的难点及症结
8.3 提升我国贸易收益的思路及路径
8.4 本章小结
附表1 主要国家(地区)分行业的要素结构
附表2 主要国家(地区)分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
附表3 中国进出口实现的贸易收益(分行业)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近年来,随着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推动专业化国际分工的发展。随着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到产品内部的生产环节,跨国公司把产品生产链条在全球范围内分解,统一配置分工参与国的生产要素,各国充分发挥本国要素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形成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每一生产环节均在成本相对更低或效率相对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完成,以实现国际分工收益的最大。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也造就了新一代国际制造基地和出口大国。在积极引进外资提升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基础上,中国充分发挥其低成本优势及政策优惠,通过大力承接跨国公司产能转移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由此带动出口规模迅速增长。1982年,中国出口额仅413亿美元,1992年增长为849亿美元,头十年间仅翻了一番;到2002年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第二个十年接近翻了两番;到2012年,中国出口额达到20487亿美元,第三个十年增长了5.3倍,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 由此可见,当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有两个特征事实,首先是大量中间品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按流程拆分为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国家(地区)以其竞争优势参与相应的生产环节,由此产生大量中间品的跨国流动。如中国大量从日本及韩国、台湾地区等新兴经济体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出口至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体外循环、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巨额进出口规模中,有相当部分比重是中间品贸易。 其次是大量要素跨国流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以国际直接投资为载体,大量生产要素(资本、人才、技术等)流入东道国,与东道国本地属权要素相结合,成为推动东道国生产扩大及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对于东道国而言,要素流入促使国内要素禀赋结构出现变化,流入要素对出口规模及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如中国集聚了几乎所有的制造型跨国公司,大量国外生产要素的引入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而这种出口水平很大程度上是流入要素创造的。 对于第一个特征事实,要求以增加值的视角去研究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问题,从理论上说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及动因,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出口产品质量及出口产品结构的衡量及评价,贸易收益的内涵、核算及影响机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国际贸易理论内涵,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而第二个特征事实对于研究中国问题而言意义非凡,要求我们在增加值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要素结构,以区分要素国民属性的方法研究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问题,从理论及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出口大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扮演的角色、出口产品质量及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增长的动力、获取的贸易收益及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由此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头号出口大国地位,积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方针,加快推动国内要素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效益。 ……
前言/序言
对于科研工作而言,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无疑都是决定研究成果质量之关键,但很多时候观察和研究事物的视角往往比研究方法更为重要,因为不同方法往往能殊途同归,而对于研究视角来说,则往往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
以国际贸易领域为例,在产业间分工条件下,各国出口大多建立在国内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的基础之上,以出口规模或出口产品价格的视角出发,都能较好地解释国际分工及贸易问题。然而到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出口国大多只是承担全球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更确切地说,其出口的不过是全球价值链在国内的增值环节,并相应获取增值部分的贸易收益,因而以传统的研究视角来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现象必然难以令人信服。
大约十年前,围绕全球贸易失衡,国内外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论战,尽管当时论战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全球贸易失衡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以及全球贸易失衡是否可持续,但不可否认,学者们都看到了全球贸易失衡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物,中美两国贸易失衡更多是国际分工角色的差异所致。由于中国只是承担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因而在国际分工中的收益非常微薄。从此,基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国际贸易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国际贸易核算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仍以传统统计口径为准,这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国际贸易研究带来了巨大难题。正是基于这一难题,以Hummels、Koopman等为代表的顶尖学者从投入产出法出发,提出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开辟了基于增加值视角研究国际分工、贸易收益等国际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在此基础上,WIOD、UNCTAD等国际经济组织正致力于国际投入产出表的研究与编制,为增加值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因而,在研究方法创新及统计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基于增加值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及贸易问题正成为国际经济学前沿,可以预见到,以增加值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定位、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结构、贸易收益乃至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命题,将得到更多的理论创新,有力推动国际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的研究,也正是希望在此方面做些探索和尝试。
要素结构与价值链分工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