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导论
一、 为何学
二、 学什么
三、 怎么学
上编 传统法制分论
本编导论
一、 早期中西法制差异
二、 法制的分期
第一章 法制初创期
第一节 刑起于兵与法的起源
一、 战争与刑起于兵
二、 刑起于兵对法制影响
三、 法起于礼
第二节 夏商法律制度
一、 夏朝历史简介
二、 夏的法制简况
三、 商代历史简介
四、 商的神权法思想
五、 商的主要法律
第三节 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 西周历史简介
二、 西周政法思想的转变
三、 宗法制度
四、 西周主要法律形式
五、 周礼及其与刑的关系
七、 主要刑事法律制度
八、 主要刑罚原则与刑事政策
九、 民事管理法制
十、 司法制度
第二章 法制公开化时期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法制
一、 权力下移与社会巨变
二、 春秋法律公开化运动
三、 战国政法改革与法律发展
第二节 法家风尚与秦至西汉初的法制
一、 秦的历史及皇权政治的开启
二、 云梦秦简与秦律
三、 司法机制
四、 汉代历史简介
五、 西汉初期法制
第三章 法制儒家化时期
第一节 汉代法制及其儒家化
一、 董仲舒的政法思想
二、 《春秋》决狱
三、 汉律形式与主要法规
三、 司法机制
第二节 三国至南北朝的法制及其儒家化
一、 大纷争:三国至南北朝的历史
二、 立法概况
三、 法典结构变化
四、 门阀士族:法制儒家化的中坚力量
五、 魏晋律学
六、 刑罚制度的变化
七、 司法机制
第四章 律典成熟期
第一节 隋代法制概况
一、 隋朝历史简介
二、 《开皇律》主要内容
三、 《大业律》的颁行
第二节 一代盛典:唐代法制与影响
一、 唐朝历史简介
二、 初唐立法指导思想
三、 法律的编订
四、 《永徽律》体系与主要内容
五、 唐律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
六、 唐代土地与赋税法规
第五章 反律典化时期
第一节 五代至元的转型社会
一、 社会的变迁
二、 五代政局与法制
三、 宋代历史与政局
四、 元代历史与政局
第二节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 宋代主要法律形式
二、 宋代刑罚的变化
三、 宋代司法机制与法医学
四、 宋代的法律考试
五、 元代的法制
六、 元代司法机制的变化
第六章 律典衰落期
第一节 明代政局与律典衰落
一、 明代历史与政局
二、 得形忘意的明清律典
第二节 明代法律制度
一、 主要法律形式
二、 重典的表现
三、 司法机制
四、 主要的诉讼制度
五、 会审制度
第三节 清代法律制度
一、 清代历史与政局
二、 主要法律形式
三、 清代法制的主要特点
四、 法律适用原则及刑罚发展
五、 司法机制
中编 传统法制总论
本编导论
第七章 皇权政治与传统法制
第一节 皇权政治与经济管理法制
一、 战国的经济管理法制
二、 汉代的经济管理法制
三、 唐代的经济管理法制
四、 宋代的经济管理法制
五、 元代的经济管理法制
六、 明代的经济管理法制
七、 清代的经济管理法制
八、 结论
第二节 皇权政治与官吏监控法制
一、 权力机构设置循环
二、 官吏监控制度
三、 结论
第八章 法家思想与传统法制
第一节 法家及其思想概述
一、 法家流派与作品
二、 主要思想特征
第二节 法家思想与传统法制
一、 以刑去刑的重刑主义
二、 “法治”的理论
三、 “法治”理论主要来源
四、 关于法的思考与影响
五、 弱民思想
六、 抑臣与治吏的策略
第九章 伦理社会与传统法制
一、 传统法制的家族伦理特征
二、 五服制与传统法律
三、 父家长权与传统法制
四、 伦理社会与法律原则
第十章 儒家思想与传统法制
第一节 儒家概述
第二节 儒家的礼法思想
一、 礼与礼治秩序
二、 德化思想
下编 转型中的近代法制
本编导论
一、 法制近代化趋势
二、 传统法制与近代法制的差异
三、 法制近代化的阻碍
第十一章 欧法东渐与晚清修律
一、 晚清历史与政局
二、 刑律修定与礼法之争
三、 预备立宪与制宪
四、 民商律的制定
五、 诉讼律与司法机制的变化
第十二章 由法治到党治下的民国法制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
一、 孙中山的政法思想
二、 重要的宪法性文件
三、 其他法令的制定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制
一、 政权更替与制宪
二、 其他法制主要内容
三、 近代司法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民国南京政府的法制
一、 训政理论与党国体制
二、 立法体制与立法概况
三、 “六法”体系的建立
四、 司法机制
第十三章 结论
附录一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举例(闭卷形式)
附录二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举例(开卷形式)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律令制度和法律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系统又深入浅出的读物。市面上很多关于法制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只能泛泛而谈,难以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愿望。而这本《中国法制史(第2版)》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叙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罗列条文和案例,而是从历史的宏观背景出发,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对法律形态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论述秦汉时期的法制时,书中不仅介绍了《秦律》和《汉律》的特点,还深刻剖析了这些法律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建立。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儒家、法家等学派的法律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在实际法律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它们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复杂互动。书中对“礼法结合”的论述,让我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该书在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上也颇具匠心。它并没有堆砌大量的法条,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件,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法律规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这些案例生动形象,让冰冷的法律条文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法制史入门读物,尤其适合那些对中国法制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能帮助你建立起对中国法制史的系统认知,更能激发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律智慧的深入思考。我将会反复阅读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老实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标题。“法制史”这几个字,总给人一种沉重而严肃的感觉,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大部头,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大错特错。这本《中国法制史(第2版)》给我带来的惊喜,如同在沙漠中找到了一片绿洲。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断代史方式,生硬地将历史切割开来,而是通过一些贯穿始终的主题,将不同时期的法制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关于“刑罚的演变”这一章节,作者就清晰地梳理了从商周时期的酷刑,到明清时期的凌迟、流放等,并深入分析了不同刑罚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统治者的政治考量。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法律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深刻地指出,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形态发生转型、或者思想文化出现革新时,法律也必然随之调整。书中关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法律产生的影响,以及民国时期西方法律思想的引入,都让我对这一观点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吸引人,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即使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作者也会辅以清晰的解释和生动的例证,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法制史著作。它不仅仅是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法制发展史,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不断演进和自我调整的。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不会失望。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而法律无疑是理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关键。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关于法制史的书籍要么太过枯燥,要么太过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认识。直到我读到这本《中国法制史(第2版)》,我才觉得我找到了那把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厚重的历史文献和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书中关于宋代“市井法”的介绍,让我得以了解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市场交易是如何受到法律约束的。又如,关于明朝海禁政策的法律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国家对外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法律的“人性化”一面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法律仅仅描绘成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是展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者、调和矛盾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书中对一些古代司法案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严酷的法律条文下,人性的光辉和司法的温度。 此外,这本书在论述和分析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它并没有采用填鸭式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追溯,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其演变过程。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法制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社会大门。我非常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我是一名法律从业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法制发展的脉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法律环境。这本《中国法制史(第2版)》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而且远超我的预期。 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的法律体系和重要法律文献的梳理,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概览,又不乏微观的细节。例如,在介绍唐代的《唐律疏议》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其主要条文,还深入分析了其在民事、刑事、行政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及其对后世法律的影响,让我对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将法律看作是一套孤立的规则,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国古代是否真正实现、以及“官官相护”现象的法律根源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批判性思维。作者在梳理史料和分析问题时,并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指出不同时期法制存在的局限性和进步之处。例如,在评价清末变法时,书中既肯定了其试图引入西方法律制度的进步意义,也指出了其改革的不足和局限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中国法制传统的理解,更能帮助我们反思当下的法律实践,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我强烈推荐所有希望在法律领域有更深造诣的朋友们阅读此书。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历史著作,最关键的在于它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能将看似遥远的过去与当下建立起联系。这本《中国法制史(第2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与礼仪、道德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尤其值得称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深入分析了礼与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互动和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法律的实施和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至关重要。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法律的“生命力”的阐释。它并没有将法律视为一成不变的僵化条文,而是强调了法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书中对不同朝代法律的变迁和改革的分析,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 这本书的结构也相当清晰,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处理庞杂的法制史内容时,能够抓住主线,提炼要点,并用逻辑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使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法律制度,作者也能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将其解释得通俗易懂。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法制史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法制史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因为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
评分好书
评分!!!!!!!!!!!!!@@@@@@@@@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