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基本问题研究

商标法基本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鹤徽 著
图书标签:
  • 商标法
  • 知识产权
  • 法律
  • 学术研究
  • 法学
  • 商标
  • 品牌保护
  • 侵权
  • 理论研究
  • 商标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7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71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IP知识产权专题研究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知识产权领域尤其是商标法方向学习者、研究者、实务工作者
  商标法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果能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商标法基础理论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和争鸣,则本书的目的就已达到。

内容简介

  有鉴于商标法的基本范畴决定了商标法的价值取向和制度架构,本书拟对商标的概念、商标的功能、商标的显著性、商标的反混淆保护、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商标反混淆保护与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关系这些商标法中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此外,商标保护的历史问题、在商标法之中存在争议的商标侵权判定标准问题、商标保护与市场自由竞争和表达自由的问题、反向假冒问题、贴牌加工问题、知名商品名称保护问题,由于与商标法的基本范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书也将为此进行专章研究。考虑到消费者在商标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商标法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都需要借助于消费者的认知来判断,本书将大量采用消费者认知心理学、广告学、品牌营销学等原理对商标法基本范畴和问题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姚鹤徽,男,1983年9月生,生于安徽宣城、籍贯湖南常德。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知识产权法博士学位。在《知识产权》《电子知识产权》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参与各类项目多项。论文曾先后荣获国家版权局版权征文二等奖和三等奖、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全国优秀知识产权类博士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商标保护的历史 ..................................................... 1
第一节 商标保护的起源 .............................................. 1
第二节 商标保护的实践 .............................................. 8
第三节 商标保护的确立 ............................................ 14
第四节 商标反混淆保护的扩张 ................................. 28
第五节 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发展 ................................. 34
第六节 商标保护历史的启示 ..................................... 52
第七节 结  语 ...................................................... 62
第二章 商标的概念 .......................................................... 63
第一节 商标概念的界定 ............................................ 64
第二节 商标概念的多维度解析 ................................. 72
第三节 商标概念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 82
第四节 商标认知心理学概念的意义 .......................... 93
第五节 结  语 ...................................................... 99
第三章 商标的功能 .........................................................101
第一节 商标功能的界定 ...........................................101
第二节 商标功能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108
第三节 商标标示来源功能的思考 .............................116
第四节 商标品质保证功能的批判 .............................120
第五节 商标广告宣传功能的反思 .............................124
第六节 结  语 .....................................................130
第四章 商标的显著性 ......................................................131
第一节 显著性概念的认知心理学界定 ......................132
第二节 显著性分类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139
第三节 显著性与商标侵权判定的认知心理学
分析 ............................................................147
第四节 显著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作用 ..................153
第五节 我国商标显著性规则的完善 .........................159
第六节 结  语 .....................................................164
第五章 商标的反混淆保护 ...............................................166
第一节 商标法为何需要反混淆:商标混淆的
危害 ............................................................167
第二节 商标法中的混淆是什么:商标混淆的
概念 ............................................................171
第三节 结  语 .....................................................191
第六章 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192
第一节 商标反淡化法的争议 ....................................194
第二节 商标淡化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203
第三节 商标反淡化正当性的认知心理学反思 ...........224
第四节 结  语 .....................................................246
第七章 商标反混淆保护和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关系 ...............248
第一节 商标反混淆保护与商标垄断 .........................249
第二节 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反思 ................................257
第三节 商标反混淆保护与商标反淡化保护的
关系 ............................................................271
第四节 结  语 .....................................................279
第八章 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
—对我国新《商标法》第57条的解释 ...........28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80
第二节 我国传统商标侵权判定标准的构成与
反思 ............................................................284
第三节 我国商标侵权判定中混淆与相似性的
关系 ............................................................292
第四节 我国商标侵权判定中混淆与相似性的
适用 ............................................................305
第五节 结  语 .....................................................311
第九章 商标保护、自由竞争与表达自由..........................312
第一节 商标保护促进自由竞争与表达自由 ...............312
第二节 商标保护与自由竞争和表达自由的
冲突 ............................................................316
第三节 商标保护与市场自由竞争和表达自由的
协调 ............................................................323
第四节 结  语 .....................................................328
第十章 商标使用.............................................................330
第一节 商标使用的内涵 ...........................................331
第二节 商标使用的作用:混淆标准适用的
“安全阀” ..................................................337
第三节 商标使用的基础:消费者的心理认知 ...............343
第四节 商标使用的运用:基于混淆侵权的
案例 ............................................................347
第五节 结  语 .....................................................351
第十一章 商标合理使用 ..................................................353
第一节 商标合理使用的本质:非商标使用
行为 ............................................................354
第二节 商标合理使用与混淆标准的共存与
冲突 ............................................................362
第三节 商标合理使用与混淆标准的协调 ..................369
第四节 结  语 .....................................................375
第十二章 贴牌加工与商标侵权 ........................................377
第一节 贴牌加工行为的界定 ....................................378
第二节 贴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
观点分歧 .....................................................380
第三节 贴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
理论依据 .....................................................383
第四节 贴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
具体判断 .....................................................390
第五节 结  语 .....................................................397
第十三章 反向假冒与商标侵权........................................398
第一节 反向假冒第一案—“枫叶”诉“鳄鱼” .........398
第二节 反向假冒行为的争议 ....................................400
第三节 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性质 .............................404
第四节 结  语 .....................................................409
第十四章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保护.................................41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410
第二节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反不正当竞争保护
性质之辩证 ..................................................413
第三节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反不正当竞争保护
对象之辩证 ..................................................420
第四节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反不正当竞争保护
条件之辩证知名 ..........................................428
第五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项之
完善 ............................................................435
第六节 结  语 .....................................................437
参考文献...........................................................................438
后  记...........................................................................449

前言/序言

  有鉴于商标法的基本范畴决定了商标法的价值取向和制度架构,本书拟对商标的概念、商标的功能、商标的显著性、商标反混淆保护、商标反淡化保护、商标反混淆保护与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关系这些商标法中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此外,商标保护的历史问题、在商标法中存在争议的商标侵权判定标准问题、商标保护与市场自由竞争和表达自由的问题、反向假冒问题、贴牌加工问题、知名商品名称保护问题,由于与商标法的基本范畴存在密切联系,本书也将为此进行专章研究。考虑到消费者在商标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商标法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都需要借助消费者的认知来判断,本书将大量采用消费者认知心理学、广告学、品牌营销学等原理对商标法基本范畴和问题进行研究。但是,由于这些基本范畴和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本研究也无力给出完全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研究结论。商标法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能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商标法基础理论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和争鸣,本书的目的就已达到。
书名:科技前沿与社会伦理:数字时代的法律重构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如:李明/王芳]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如:法律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经济对现有法律体系带来的深刻冲击与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传统的法律框架在规制、保护和分配正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旨在构建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形态的法律重构理论框架,探讨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有效维护个人权利、市场秩序与社会稳定。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性与责任边界 随着深度学习和类人决策能力的增强,人工智能系统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本部分将探讨人工智能在法律上应如何定位:是视为“物”、“代理人”,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电子人格”? 1.1 算法的黑箱困境与可解释性要求: 详细分析当前机器学习模型(如神经网络)的决策过程不透明性对现有证据规则、信赖保护原则构成的挑战。探讨在自动驾驶事故、医疗诊断失误等场景中,如何确立“算法过错”的认定标准。引入欧洲及新兴市场在AI可解释性(Explainable AI, XAI)方面的监管尝试,并论证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 1.2 责任归属的复杂化: 区别对待开发者责任(设计缺陷)、使用者责任(误用或未尽监督义务)和纯自主决策系统的责任。重点研究产品责任法(Product Liability Law)在面对软件即服务(SaaS)和持续迭代的AI系统时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风险分配的、多层级联的侵权责任模型,考虑保险机制在分担AI系统风险中的作用。 1.3 知识产权与创造性: 考察AI生成内容(AIGC)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探讨AI作为“发明人”或“作者”的法律地位,并分析现有著作权法中“独创性要求”和“人类智力投入”的边界是否需要重新界定。比较分析美国版权局、欧盟及中国的最新案例和指南,评估对人类创作者激励机制的影响。 第二部分:大数据、隐私保护与数字身份的重塑 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但其海量采集、分析和交叉使用,使得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部分着眼于数据主权、跨境流动与个人权利的再平衡。 2.1 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式转移: 批判性分析传统的“同意模式”(Consent Model)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失效性,探讨以“目的限制”、“最小化处理”和“数据权利”为核心的新型保护范式。深入研究《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的“被遗忘权”和“数据可携带权”的实践效果及其对国内立法的启示。 2.2 匿名化与去标识化的法律效力: 探讨在现代再识别技术下,数据匿名化是否能真正解除隐私风险。分析“假名化”(Pseudonymization)在法律上应享受何种程度的豁免或保护,以及数据聚合和模型训练过程中的隐私泄露风险规制。 2.3 平台经济中的数据垄断与公平竞争: 研究大型科技平台利用其数据优势形成的事实性市场支配地位。从反垄断法的角度,审视数据获取、数据共享壁垒对创新竞争的抑制作用。提出数据可携带性(Data Portability)作为打破数据壁垒、促进市场竞争的有效法律工具。 第三部分:前沿生物技术与生命伦理的法律边界 基因编辑(特别是CRISPR技术)、合成生物学和脑机接口(BCI)等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触及人类的本质和伦理底线。 3.1 基因编辑的监管框架: 梳理各国对生殖细胞编辑和体细胞编辑的不同监管立场。探讨在“对后代负责”的伦理考量下,如何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协调性的法律规范,以避免“基因歧视”和“设计婴儿”的出现。 3.2 脑机接口与精神自由权: 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之外的认知增强应用所带来的法律难题。重点分析“精神隐私”(Mental Privacy)的法律构建,即如何界定和保护未经授权的脑部信息读取与修改。主张将“认知自由权”纳入基本权利体系进行保护。 3.3 法律适应性与技术中立性: 讨论在面对快速迭代的生物技术时,法律应采取何种能动性:是“技术中立”地等待风险出现再进行规制,还是基于“预防原则”提前划定不可逾越的伦理红线。 结论:面向未来的韧性法律体系 本书最后总结,科技进步不是法律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驱动力。构建一个韧性的、适应未来的法律体系,需要跨学科的对话、国际间的协作,以及对人类核心价值的坚定维护。本书呼吁立法者、司法者和科技界共同努力,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反噬社会基础。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深度融合了法学、计算机科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模型。 实务导向: 结合了欧盟、美国及东亚地区的最新立法实践和判例分析。 前瞻性强: 聚焦尚未完全成熟但潜力巨大的新兴科技领域,提供早期风险预警和制度设计。 理论深度: 不仅描述现象,更致力于构建解释、规制这些现象的底层法律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世界古代文明的辉煌:遗迹与传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言辞来形容。我一直对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文明充满了好奇,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希腊的城邦、古罗马的斗兽场……但往往只能从碎片化的信息中窥见一斑。这本书则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宏伟的博物馆,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些文明的伟大与神秘。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生动,他不仅详细介绍了那些举世闻名的古代遗迹,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遗迹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未解之谜”的解读,比如巨石阵的建造目的、玛雅文明的兴衰原因等等,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定论,而是呈现了各种可能的解释和证据,引导读者一起去探索和思考,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非常吸引人。书中穿插的精美插图和地图,更是让这些古老的文明跃然纸上,我仿佛能够看到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灯光下闪耀,听到角斗士在罗马斗兽场中呐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冒险,让我更加珍视人类文明的智慧与遗产。

评分

评价三 《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规制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当今社会最紧迫、最前沿的议题之一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探讨。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既充满好奇又略带忧虑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阐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层层递进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冲击、自主武器、甚至意识和权利等方面的潜在风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算法黑箱”问题的剖析,它让我明白了技术进步并非总是透明和可控的,而潜在的歧视和不公往往就隐藏在看似中立的代码之中。此外,书中关于“AI治理”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提出了多层次、多主体的规制思路,强调了国际合作和跨学科对话的重要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在科幻电影中才出现的场景,是否正在悄然变成现实?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又该如何为构建一个负责任、有益于人类的人工智能未来贡献力量?这本书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它充满了现实的紧迫感和前瞻性,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指南》简直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文学读物之一。我一直对唐诗宋词心向往之,但苦于零散的知识和难以把握的精髓,总感觉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彻底照亮了我探索古代诗歌世界的道路。作者的文笔极其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和深厚的功底。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深入挖掘每一首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心境,以及所处的时代风貌。读来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诗人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深沉的情感。书中对词牌的讲解尤为细致,不仅介绍了词牌的格律和韵式,更巧妙地将词牌与特定情感、意境联系起来,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何同一词牌能够承载如此丰富多样的情愫。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意象的解读,他能从最寻常的山水花鸟中,挖掘出不寻常的象征意义,让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跃然纸上。每读完一首诗,我都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对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学习诗歌的教材,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一次文化的洗礼。

评分

评价五 《现代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实践》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将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著作,而这本书正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作者的经验非常丰富,他没有过多地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从实际的市场环境中出发,深入剖析了各种金融风险的类型,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书中对每一种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潜在影响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来佐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应用”的章节,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金融工具如何被用来管理和规避风险,这对我日常的工作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风险管理在不同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中的具体应用,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构成和应对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实际操作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金融市场中瞬息万变的风险。

评分

评价二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西方近代哲学思潮概览》之前,我对康德、黑格尔这些名字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模糊的几个概念上,总觉得哲学是深奥难懂、遥不可及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哲学思想的魅力和力量。他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从历史的纵深处出发,解释了为何这些思想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应运而生,又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后世。书中对每个哲学流派的介绍都鞭辟入里,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不乏对关键人物核心观点的深入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讨论,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观点阐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启蒙运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哲学如何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追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