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以中日矛盾的冲突演变、国共两党政策变化走向以及全国民族抵抗运动为背景,记叙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8月期间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进程、主要斗争和活动。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九一八”救亡风云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一 侵占中国东北 日本蓄谋已久
二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三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四 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第二节 中共和各界爱国人士的抗日主张
一 中共的抗日主张
二 社会各界的抗日呼声
第三节 上海学生奋起抗日救亡
一 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
二 组织请愿团 首次赴京请愿
三 “一一二六”再掀请愿高潮
四 展开抗暴斗争营救北大来沪学生
五 第三次赴京示威爱国学生血染珍珠桥
第四节 上海各界人民投身抗日救亡
一 上海工人阶级的抗日救亡活动
二 上海资产阶级的抗日救亡活动
三 上海妇女界的抗日救亡活动
四 上海文教界的抗日救亡活动
五 “上海民众反日会”的抗日救亡活动
第二章 “一·二八”援战热潮
第一节 英勇悲壮的淞沪抗战
一 “一·二八”事变
二 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三 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并肩作战
第二节 上海人民对淞沪抗战的有力支援
一 “上海民众反日会”支援抗战
二 上海工人阶级支援抗战
三 上海工商界支援抗战
四 上海文教界支援抗战
五 上海妇女界支援抗战
第三节 上海人民反对《淞沪停战协定》
一 国民党当局在淞沪抗战中的态度
二 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
三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四 反对《淞沪停战协定》的斗争
第三章 白色恐怖下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民党的攘外安内政策
一 热河失守与《塘沽协定》的签订
二 中共抗日民主口号的提出
三 国民党强化一党专制统治
第二节 抗日民主潮流的涌动
一 废止内战运动
二 支援东北义勇军和长城抗战
三 民权保障斗争
四 远东反战会议
五 史量才与《申报》的爱国进步倾向
六 《生活》和《新生》周刊的抗日民主呐喊
第三节 共产党争取民众推动抗日救亡
一 “民联”和上海反帝大同盟的反日斗争
二 国民御侮自救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三 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第四节 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
一 文化界的团结抗战
二 革命文化的大发展
第四章 滚滚救国潮
第一节 中共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一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二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
第二节 抗日救国团体的蓬勃兴起
一 上海各界救国会的成立
二 救国会组织从上海向全国发展
三 中共对救国会运动的重视与影响
第三节 汹涌澎湃的抗日救国运动
一 学生救亡请愿和抗日宣传
二 群众性抗日救国活动
三 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
第四节 开展上层统战工作
一 《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发表
二 联合各地方实力派
三 开展国际合作
第五节 爱国无罪
一 “七君子”事件
二 营救“七君子”
三 救国入狱运动
第五章 全民团结支援抗战
第一节 “八一三”淞沪抗战
一 人民声援卢沟桥抗战和国民政府的全面抗战决定
二 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
三 淞沪抗战
四 空前的浩劫
第二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上海全民抗战新局面的形成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二 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重建
第三节 全民抗战的新阵容
一 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
二 文化艺术界救亡团体
三 工界和职业界救亡组织
四 学生、青年、妇女、儿童界救亡团体
第四节 支援前线稳定后方
一 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
二 同仇敌忾支援前线
三 民众武装直接参战
四 对日经济绝交和工厂内迁
五 难民救助
第六章 在“孤岛”中坚持抗日
第一节 特殊环境下的斗争策略
一 错综复杂的“孤岛”形势
二 转变策略坚持长期斗争
三 坚守和开辟抗日救亡的群众阵地
第二节 多种形式的反日抗暴斗争
一 从南京路爆炸案到“民生”轮沉没
二 悬旗斗争
三 反对日军建立伪政权
四 出租汽车司机大出丧
五 国民党的抗日锄奸活动
第三节 抵制日伪的接收与统制
一 维护主权反对易帜
二 护校反汪斗争
三 遏止日伪渗透工运
四 冲破日伪统制
第四节 战斗不息的“孤岛”文化
一 洋旗报刊的民族之声
二 文学抵抗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 进步戏剧活动的活跃
第五节 支援和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一 人力支援新四军
二 一浪推一浪的捐募运动
三 近郊外县的抗日游击烽火
第七章 日军铁蹄下的坚忍斗争
第一节 全面沦陷后的形势和应变策略
一 残暴的殖民统治
二 深入荫蔽埋头苦干
第二节 各界人民反抗日伪统治
一 开展“无头”斗争破坏敌人军工生产
二 “伪”而不化坚守斗争阵地
三 神出鬼没的反“清乡”斗争
第三节 积极准备迎接抗战胜利
一 黎明前的战斗准备
二 抗日救亡斗争的新进展
三 开展“天亮运动”
四 组织地下军
五 迎接抗战胜利
后记
精彩书摘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
在各界人民一致要求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的情况下,日商纱厂的产品大量堆积卖不出去。日本资本家为转嫁经济损失,更加紧了对中国工人的剥削。12月间,日本资本家的同业组织——日商纱厂联合会召开会议,作出决定,从1932年1月起取消在日商纱厂实行已久的月赏制度(即工人做满全月可获得4个工的奖励)。日商纱厂的工人坚决反对日本资本家的这一做法。1月13日上午,沪西各纱厂工人联合会在闸北潭子湾举行日商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对策。经过讨论当场作出决定:(一)要求恢复月赏;(二)如达不到的目的,一律退出日商纱厂;(三)退出后要求发还养老金,并算取存工。会后,还派出代表赴市社会局请愿,要求社会局就这一问题从速设法交涉,恢复全市各日商纱厂的月赏。
当时,日商纱厂的日本资本家们正因棉纱卖不出去,大量积压而在商议解雇工人的问题,若工人主动提出退厂,则正合其意。对于日商纱厂数万名工人来说,若退出工厂,就成了失业者,不仅生活无着落,而且工人的战斗性也将削弱。因此,中共通过上海总工会,以“旧上海总工会”的名义,以传单的形式,及时给上海工人发出一封信,对工人的反日斗争进行正确的引导。信中鼓励上海工人支援日商工厂工人的罢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斗争口号。例如,日商工厂罢工工人坚持到底,作为对日本帝国主义资本家之抗议!要求发给月赏及年终奖金!要求增加工资!反对开除工人,反对关厂停工,要求被开除工人的复工!要求发给新年假期工资及罢工期间工资!全上海工人宣布罢工支援罢工工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捐款给罢工工人,组织罢工后援会!这封信出现之后,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逐步发展起来,工人自主退出工厂的行动则基本停止。显然,这样的斗争既有利于保护工人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抗日斗争。针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上海工界和工会分别派出代表赴京请愿。9月30日,上海工界推选出20多位代表赴京,分别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党政府提出九项请愿要求:(一)撤职惩办东北失地官吏;(二)撤职惩办外交负责人员;(三)请国府立即调遣军队,布防要隘,抵御日本,并恢复失地;(四)请胡汉民销假视事;(五)宁粤息争,共御外侮;(六)拒绝日本一切无理要求;(七)制止东北另组附庸式的政府;(八)发给义勇军械弹;(九)救济日厂华工。
11月27日晚,上海邮务、各区水电业、卷烟业、棉织业、棉纺业等70多个工会的代表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组织请愿团赴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北上收复失地。会议决定,请愿团由各工会派代表2至5人,共约300人组成,于29日晚搭夜快车赴京,并拟就了给国民政府的请愿呈文。呈文要求:(一)令蒋介石克日整军北上,以武力收回失地;(二)颁给全国义勇军枪械;(三)请求自动退出“国联”;(四)请求严惩失地长官张学良等。并表示:“属会等80余万工人,忝属中华民国之国民,死而为国,果复何惜,但愿奋身抵抗而败死,不愿不抵抗而幸存。”其表达了几十万上海工人宁为抗战而死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民族觉悟和为民族利益献身的境界。会议还决定,用全市各工会名义急电广州的国民党中央,从速息嫌团结。电文对国民党当局忙于内斗,争权夺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则听之任之,不予抵抗的行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谴责,指出: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宁粤双方之争若再继续,“无论衅自谁开,皆为民国之罪人”。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希望当局幡然醒悟,并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抗日。
……
前言/序言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