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孽海花(插图本)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孽海花(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朴 著,张明高 注
图书标签:
  • 晚清文学
  • 谴责小说
  • 孽海花
  • 插图本
  • 社会批判
  • 风俗小说
  • 清末文学
  • 文学经典
  • 旧体小说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15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14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插图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孽海花(插图本)》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几乎同时出现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鲁迅曾称赞《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孽海花(插图本)》原由金松岑创意,并写出了六回,一、二两回发表在1903年10月出版的留学生杂志《江苏》上;同年夏秋之交,金氏将原稿移交曾朴续作。《孽海花》以状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彩云(影射赵彩云)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将三十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轶事,加以剪裁提炼,熔铸成篇,反映了晚清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作者简介

  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号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他是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主要著作有《孽海花》、《鲁男子》(未完成).

  张明高,古典小说研究专家,谙熟晚清掌故,长期致力于晚清民国小说整理,他校注晚这本《孽海花》,是目前所见该书最完善的整理本。

目录

前言张明高
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
第一卷
第一回
一霎狂潮陆沉奴乐岛卅年影事托写自由花
第二回
陆孝廉访艳宴金阊金殿撰归装留沪渎
第二卷
第三回
领事馆铺张赛花会半敦生演说西林春
第四回
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
第三卷
第五回
开樽赖有长生库插架难遮素女图
第六回
献绳技谈黑旗战史听笛声追白傅遗踪
第四卷
第七回
宝玉明珠弹章成艳史红牙檀板画舫识花魁
第八回
避物议男状元偷娶女状元
借诰封小老母权充大老母
第五卷
第九回
遣长途医生试电术怜香伴爱妾学洋文
第十回
险语惊人新钦差胆破虚无党
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第六卷
第十一回
潘尚书提倡公羊学黎学士狂胪老鞑文
第十二回
影并帝天初登布士殿学通中外重翻交界图
第七卷
第十三回
误下第迁怒座中宾考中书互争门下士
第十四回
两首新诗是谪官月老一声小调显命妇风仪
第八卷
第十五回
瓦德西将军私来大好日斯拉夫民族死争自由天
第十六回
席上逼婚女豪使酒镜边语影侠客窥楼
第九卷
第十七回
辞鸳侣女杰赴刑台递鱼书航师尝禁脔
第十八回
游草地商量请客单借花园开设谭瀛会
第十卷
第十九回
淋漓数行墨五陵未死健儿心
的烁三明珠一笑来觞名士寿
第二十回
一纸书送却八百里三寸舌压倒第一人
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回
背履历库丁蒙廷辱通苞苴衣匠弄神通
第二十二回
隔墙有耳都院会名花宦海回头小侯惊异梦
第十二卷
第二十三回
天威不测蜚语中词臣隐恨难平违心驱俊仆
第二十四回
愤舆论学士修文救藩邦名流主战
第十三卷
第二十五回
疑梦疑真司农访鹤七擒七纵巡抚吹牛
第二十六回
主妇索书房中飞赤凤天家脱辐被底卧乌龙
第十四卷
第二十七回
秋狩记遗闻白妖转劫春帆开协议黑眚临头
第二十八回
棣萼双绝武士道舍生霹雳一声革命团特起
第十五卷
第二十九回
龙吟虎啸跳出人豪燕语莺啼惊逢逋客
第三十回
白水滩名伶掷帽青阳港好鸟离笼
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回
抟云搓雨弄神女阴符瞒凤栖鸾惹英雌决斗
第三十二回
艳帜重张悬牌燕庆里义旗不振弃甲鸡隆山
第三十三回
保残疆血战台南府谋革命举义广东城
第三十四回
双门底是烈士殉身处万木堂作素王改制谈
第三十五回
燕市挥金豪公子无心结死士
辽天跃马老英雄仗义送孤臣孽海花前言

精彩书摘

  陆孝廉访艳宴金阊金殿撰归装留沪渎
  话说大清朝应天承运,奄有万方,一直照着中国向来的旧制,因势利导,果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列圣相承,绳绳继继,正是说不尽的歌功颂德,望日瞻云。直到了咸丰皇帝〔1〕手里,就是金田起义〔2〕,扰乱一回,却依然靠了那班举人进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勋,拼着数十年汗血,斫着十几万头颅,把那些革命军扫荡得干干净净。斯时正是大清朝同治五年〔3〕,大乱敉平,普天同庆,共道大清国万年有道之长。这中兴圣主同治皇帝〔4〕,准了臣工的奏章,谕令各省府县,有乡兵团练剿贼出力的地方,增广了几个生员〔5〕;被贼匪蹂躏及大兵所过的地方,酌免了几成钱粮。苏松常镇太〔6〕几州,因为赋税最重,恩准减漕〔7〕,所以苏州的人民,尤为涕零感激。
  却好戊辰会试〔8〕的年成又到了,本来一般读书人,虽在乱离兵燹,八股〔9〕八韵〔10〕,朝考卷白折子〔II〕的功夫,是不肯丢掉,况当歌舞河山拜扬神圣的时候呢!果然,公车士子〔12〕,云集辇毂,会试已毕,出了金榜。不第的自然垂头丧气,被出都,过了芦沟桥,渡了桑乾河〔13〕,少不得洒下几点穷愁之泪;那中试的进士,却是欣欣向荣,拜老师〔14〕,会同年〔15〕,团拜请酒,应酬得发昏。又过了殿试〔16〕,到了三月过后,胪唱〔17〕出来,那一甲第三名探花黄文载〔18〕,是山西稷山人;第二名榜眼王慈源〔19〕,是湖南善化人;第一名状元是谁呢?却是姓金名汮〔20〕,是江苏吴县人。我想列位国民,没有看过登科记〔21〕,不晓得状元的出色价值。这是地球各国,只有独一无二之中国方始有的;而且积三年出一个,要累代阴功积德,一生见色不乱〔22〕,京中人情熟透,文章颂扬得体,方才合配。这叫做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23〕李太白〔24〕,还要退避三舍〔25〕,何况英国的倍根〔26〕法国的卢骚〔27〕呢?话且不表。
  单说苏州城内元妙观,是一城的中心点,有个雅聚园茶坊。一天,有三个人在那里同坐在一个桌子喝茶,一个有须的老者,姓潘名曾奇〔28〕号胜芝,是苏州城内的老乡绅〔29〕;一个中年长龙脸〔30〕的姓钱名端敏〔31〕号唐卿,是个墨裁〔32〕高手;下首坐着的是小圆脸,姓陆名叫仁祥〔33〕号菶如,殿卷白折,极有工夫。这三个都是苏州有名的人物。唐卿已登馆选〔34〕,菶如还是孝廉〔35〕。那时三人正讲得入港。潘胜芝开口道:“我们苏州人,真正难得!本朝开科以来,总共九十七个状元,江苏倒是五十五个!那五十五个里头,我苏州城内,就占了去十五个。如今那圆峤巷的金雯青〔36〕,也中了状元了,好不显焕!”
  钱唐卿接口道:“老伯说的东吴文学之邦,状元自然是苏州出产,而且据小侄看来,苏州状元的盛衰,与国运很有关系。”胜芝愕然道:“倒要请教。”唐卿道:“本朝国运盛到乾隆年间,那时苏州状元,亦称极盛:张书勋〔37〕同陈初哲〔38〕,石琢堂〔39〕同潘芝轩〔40〕,都是两科蝉联;中间钱湘舲〔41〕,遂三元及第。自嘉庆手里,只出了吴廷琛〔42〕吴信中〔43〕两个,幸亏得十六年辛未这一科,状元虽不是,那榜眼探花传胪都在苏州城里,也算一段佳话。自后道光年代,就只吴钟骏〔44〕崧甫年伯〔45〕,算为前辈争一口气,下一粒读书种子。然而国运是一代不如一代底。至于咸丰手里,我亲记得是开过五次,一发荒唐了,索性脱科了。”那时候唐卿说到这一句,就伸着一只大拇指摇了摇头,接着说道:“那时候世叔〔46〕潘八瀛〔47〕先生,中了一个探花,从此以后,状元鼎甲,《广陵散》〔48〕绝响于苏州。如今这位圣天子中兴有道,国运是要万万年,所以这一科的状元,我早决定是我苏州人。”
  菶如也附和着道:“吾兄说的话真关着阴阳消息,参伍天地。其实我那雯青同年兄〔49〕的学问,实在数一数二!文章书法是不消说,史论一门《纲鉴》〔50〕熟烂又不消说。我去年看他在书房里,校部《元史》〔51〕,怎么〔52〕奇渥温〔53〕木华黎〔54〕秃秃〔55〕等名目,我懂也不懂,听他说得联联翩翩,好像洋鬼子话一般。”胜芝正色道:“你不要瞎说,这不是洋鬼子话,这大元朝仿佛听得说就是大清国,你不听得,当今亲王大臣,不是叫做僧格林沁〔56〕阿拉喜崇阿〔57〕吗?”
  胜芝正欲说去,唐卿忽望着外边叫道:“肇廷〔58〕兄!”大家一齐看去,就见一个相貌很清瘦,体段很伶俐的人,迷缝着眼,一脚已跨进园来;后头还跟着个面如冠玉,眉长目秀的书生。菶如也就半抽身,抠着腰,招呼那书生道:“怎么珏斋〔59〕兄也来了!”肇廷就笑眯眯的低声接说道:“我们是途遇的,晓得你们都在这里,所以一直找来。今儿晚上,谢山芝〔60〕在仓桥浜梁聘珠家替你饯行,你知道吗?”菶如点点头道:“还早哩。”说着就拉肇廷朝里坐下。唐卿也与珏斋并肩坐了,不知讲些什么,忽听“饯行”两字,就回过头来对菶如道:“你要上那里去?怎么我一点也不知道!”
  菶如道:“不过上海罢了!前日得信,雯青兄请假省亲,已回上海,寓名利栈,约兄弟去游玩几天。从前兄弟进京会试,虽经过几次,闻得近来一发〔61〕繁华,即如苏州开去大章大雅之昆曲戏园,生意不恶;而丹桂茶园金桂轩之京戏亦好。京菜有同兴同新,徽菜也有新新楼复新园;若英法大餐,则杏花楼同香楼一品香一家春,尚不曾请教过。”珏斋插口道:“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62〕,画画的汤壎伯〔63〕,非不洛阳纸贵〔64〕,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比到我们苏府里姚凤生〔65〕的楷书,杨咏春〔66〕的篆字,任阜长〔67〕的画,就有雅俗之分了。”唐卿道:“上海印书叫做什么石印,前天见过一本直省闱墨〔68〕,真印得纸墨鲜明,文章就分外觉得好看,所以书本总要讲究版本。印工好,纸张好,款式好,便是书里面差一点,看着总觉豁目爽心。”
  那胜芝听着这班少年谈得高兴,不觉也忍不住,一头拿着只瓜楞茶碗,连茶盘托起,往口边送,一面说道:“上海繁华总汇,听说宝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国文贞〔69〕之墓地。文贞为西法开山之祖,而开埔以来,不能保其佳城石室〔70〕,曾有人做一首《竹枝词》〔71〕吊他道:‘结伴来游宝善街,香尘轻软印弓鞋〔72〕。旧时相国坟何在?半属民廛〔73〕半馆娃〔74〕!’岂不可叹呢!”
  肇廷道:“此刻雯青从京里下来,走的旱道呢,还是坐火轮船呢?”菶如道:“是坐的美国旗昌洋行轮船。”胜芝道:“说起轮船,前天见张新闻纸〔75〕,载着各处轮船进出口,那轮船的名字,多借用中国地名人名,如汉阳重庆南京上海基隆台湾等名目;乃〔76〕后头竟有极诧异的,走长江的船叫做‘孔夫子’。”大家听了愕然,既而大笑。
  言次,太阳冉冉西沉,暮色苍然了。胜芝立起身来道:“不早了,我先失陪了。”道罢,拱手别去。肇廷道:“菶如,聘珠那里,你到底去不去?要去,是时候了。”菶如道:“可惜唐卿珏斋,从来没开过戒,不然岂不更热闹吗?”肇廷道:“他们是道学〔77〕先生,不教训你两声就够了,你还想引诱良家子弟,该当何罪!”原来这珏斋姓何名太真〔78〕,素来欢喜讲程朱之学〔79〕,与唐卿至亲,意气也很相投,都不会寻花问柳,所以肇廷如此说着。当下唐卿珏斋都笑了一笑,也起身出馆,向着菶如道:“见了雯青同年,催他早点回来,我们都等着哩。”说罢扬长而去。
  肇廷菶如两人步行,望观西直走,由关帝庙前,过黄鹂坊桥。忽然后面来了一肩轿子,两人站在一面,让他过去。谁知轿子里面,坐着一个丽人,一见肇廷菶如,就打着苏白招呼道:“顾老爷,陆老爷,从啥地方来?谢老爷早已到倪搭〔80〕,请唔笃〔81〕就去吧!”说话间轿子如飞去了。两人都认得就是梁聘珠,因就湾湾曲曲,出专诸巷,穿阊门大街,走下塘〔82〕,直访梁聘珠书寓〔83〕。果然,山芝已在,看见顾陆两人,连忙立起招呼。肇廷笑道:“大善士发了慈悲心,今天来救大善女的急了。”说时,恰聘珠上来敬瓜子〔84〕,菶如就低声凑近聘珠道:“耐阿〔85〕急弗急?”聘珠一扭身放了盆子,一屁股就坐下道:“瞎三话四〔86〕,倪〔87〕弗懂个〔88〕。”你道肇廷为什么叫山芝大善士?原来山芝名介福,家道尚好,喜行善举,苏州城里有谢善士之目。当时大家大笑。
  菶如回过头来,见尚有一客,坐在那里,体雄伟而不高,面团而发亮,十分和气,一片志诚,年纪约三十许,看见顾陆两人,连忙满脸堆笑的招呼。山芝就道:“这位是常州成木生〔89〕兄,昨日方由上海到此。”彼此都见了。正欲坐定,相帮〔90〕的喊道:“贝大人来了!”菶如抬头一看,原来是认得的常州贝效亭名佑曾〔91〕的,曾经署过一任直隶臬司〔92〕,就是火烧圆明园〔93〕一役,议和里头得法,如今却不知为什么弃了官回来了,却寓居在苏州。于是大家见了,就摆起台面〔94〕来,聘珠请各人叫局〔95〕。菶如叫了武美仙,肇廷叫了诸桂卿,木生叫了姚韵初。山芝道:“效亭先生叫谁?”效亭道:“闻得有一位杭州来的姓褚的,叫什么爱林,就叫了她吧。”山芝就写了。
  菶如道:“说起褚爱林〔96〕,有些古怪,前日有人打茶围〔97〕,说她房内备着多少〔98〕筝琵箫笛,夹着多少碑帖书画,上有名人珍藏的印,还有一样奇怪东西,说是一个玉印,好像是汉朝一个妃子传下来的。看来不是旧家落薄〔99〕,便是个逃妾哩!”肇廷道:“莫
  谁知轿子里面坐着一个丽人非是赵飞燕〔100〕的玉印吗?那是龚定庵〔101〕先生的收藏。定公集里,还有四首诗,记载此事。”木生道:“先两天定公的儿子龚孝珙〔102〕,兄弟还在上海遇见。”效亭道:“快别提这人,他是已经投降了外国人了。”山芝道:“他为什么好端端的要投降呢?总是外国人许了他重利,所以肯替他做向导〔103〕。”效亭道:“倒也不是,他是脾气古怪,议论更荒唐。他说这个天下,与其给本朝,宁可赠给西洋人〔104〕,你想这是什么话?”肇廷道:“这也是定公立论太奇,所谓其父报仇,其子杀人。古人的话到底不差的。”木生道:“这种人不除,终究是本朝的大害!”效亭道:“可不是么!庚申〔105〕之变,亏得有贤王〔106〕留守,主张大局。那时兄弟也奔走其间,朝夕与英国威妥玛〔107〕磋磨,总算靠着列祖列宗的洪福,威酋答应了赔款通商,立时退兵。否则,你想京都已失守了,外省又闹着长毛〔108〕,糟得不成样子,真正不堪设想!所以那时兄弟,就算受点子辛苦,看着如今大家享太平日子,想来还算值得。”山芝道:“如此说来,效翁倒是本朝的大功臣了!”效亭道:“岂敢!岂敢!”木生道:“据兄弟看来,现在的天下,虽然太平,还靠不住。外国势力,日大一日,机器日多一日;轮船铁路,电线枪炮,我国一样都没有办,那里能够对付他!”
  正说间,诸妓陆续而来。五人开怀畅饮,但觉笙清簧暖,玉笑珠香,不消备述。众人看着褚爱林面目,煞是风韵〔109〕,举止亦甚大方,年纪二十余岁。问她来历,只是笑而不答,但晓得她同居姊妹,尚有一个姓汪的,皆从杭州来苏。遂相约席散,至其寓所。不一会,各妓散去,钟敲十二下,山芝效亭肇廷等自去访褚爱林。菶如以将赴上海,少不得部署行李,先唤轿班〔110〕,点灯伺候,别着众人回家。话且不提。
  却说金殿撰〔111〕请假省亲,乘着飞似海马的轮船,到上海,住名利栈内,少不得拜会上海道〔112〕县及各处显官,自然有一番应酬,请酒看戏,更有一班同乡都来探望。一日,家丁投进帖子,说冯大人来答拜。雯青看着,是“冯桂芬〔113〕”三字,即忙立起身,说“有请”。家丁扬着帖子,走至门口,站在一旁,将门帘擎起。但见进来一个老者,约六十余岁光景,白须垂颔,两目奕奕有神,背脊微伛,见着雯青,即呵呵作笑声。雯青赶着,抢上一步,叫声“景亭老伯”,作下揖去,见礼毕,就坐,茶房送上茶来。两人先说些京中风景。景亭道:“雯青,我恭喜你飞黄腾达。现在是五洲万国交通时代,从前多少词章考据的学问,是不尽可以用世的。昔孔子翻百二十国之宝书,我看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学,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114〕!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115〕,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116〕及各国语言。论起‘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道理,这是正当办法,而廷臣交章谏阻。倭良峰〔117〕为一代理学名臣,而亦上一疏,有个京官钞寄我看,我实在不以为然。闻得近来同文馆学生,人人叫他洋翰林洋举人呢。”雯青点头。景亭又道:“你现在清华高贵,算得中国第一流人物,若能周知四国,通达时务,岂不更上一层呢!我现在认得一位徐雪岑〔118〕先生,是学贯天人,中西合撰的大儒;一个令郎,字忠华〔119〕,年纪与你不相上下,并不考究应试学问,天天是讲着西学哩!”
  雯青方欲有言,家丁复进来道:“苏州有位姓陆的来会。”景亭问是何人,雯青道:“大约是菶如。”果然走进来一位少年,甚是英发〔120〕,见二人,即忙见礼坐定,茶房端上茶来。彼此说了些契阔〔121〕的话,无非几时动身,几时到埠,晓得菶如住在长发栈内。景亭道:“二位在此甚好,闻得英领事署后园,有赛花会,照例每年四月举行,西洋各国,琪花瑶草,摆列不少,很可看看。我后日来请同去吧。”端了茶,喝着二口,起身告辞。
  二人送景亭出房,进来重叙寒暄,谈及游玩。雯青道:“静安寺徐家汇花园,已经游过,并不见佳,不如游公家花园。你可在此用膳,膳后叫部马车同去。”菶如应允,雯青遂吩咐开膳。一面关照账房,代叫皮篷马车一部。二人用膳已毕,洗脸漱口。茶房回说,马车已在门口伺候。雯青在身边取出钥匙,开了箱子,换出一身新衣服穿上,握了团扇,让菶如先出,锁了房门,嘱咐了家丁及茶房几句,将钥匙交代账房,出门上了马车。那马夫抖勒缰绳,但见那匹阿剌伯黄色骏马,四蹄翻盏,如飞的望黄浦滩〔122〕而去。沿着黄浦滩北直行,真个六辔在手,一尘不惊,但见黄浦内波平如镜,帆樯林立。猛然抬头,见着戈登〔123〕铜像,矗立江表;再行过去,迎面一个石塔,晓得是纪念碑。二人正谈论,那车忽然停住。二人下车,入园门,果然亭台清旷,花木珍奇。二人坐在一个亭子上,看着出入的短衣硬领细腰长裙团扇轻衫靓妆炫服的中西士女。
  正在出神,忽见对面走进一个外国人来,后头跟着一个中国人,年纪四十余岁,两眼如玛瑙一般,颔上微须,亦作黄色,也坐在亭子内。两人咭唎呱啰,说着外国话。雯青菶如,茫然不知所谓。俄〔124〕见夕阳西颓,林木掩映。二人徐步出门,招呼马车,仍沿黄浦滩,进大马路〔125〕,向四马路〔126〕,兜个圈子,但见两旁房屋,尚在建造。正欲走麦家圈,过宝善街,忽见雯青的家丁,拿着一张请客票头,招呼道:“薛大人请老爷,即在一品香〔127〕第八号大餐〔128〕。”雯青晓得是无锡薛淑云〔129〕请客,遂也点头。菶如自欲回栈,在棋盘街〔130〕下车。
  雯青一人出棋盘街,望东转湾,到一品香门前停住上楼。楼下按着电铃,侍者上来问过,领到八号。淑云已在,起身相迎。座间尚有五位,各各问讯〔131〕。一位吕顺斋〔132〕,甘肃遵义廪贡生〔133〕,上万言书,应诏陈言,以知县发往江苏候补;那三个是崇明李台霞名葆丰〔134〕,丹徒马美菽名中坚〔135〕,嘉应王子度名恭宪〔136〕,皆是学贯中西;还有一位无锡徐忠华,就是日间冯景亭先生所说的人。各道久仰坐定,侍者送上菜单,众人点讫。淑云更命开着大瓶香宾酒,且饮且谈。
  忽然门外一阵皮靴声音,雯青抬头一看,却是在公园内见着的一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望里面走去。淑云指着那中国人道:“诸君认得此人吗?”皆道不知。淑云道:“此人即龚孝珙。”顺斋道:“莫非是定庵先生的儿子吗?”淑云道:“正是。他本来不识英语,因为那威妥玛要读中国《汉书》〔137〕,请一人去讲,无人敢去,孝珙遂挺身自荐,威酋甚为信用。听得火烧圆明园,还是他的主张哩!”美菽道:“那外国人我虽不晓得名字,但认得是领事馆里人。”淑云道:“那孝珙有两个妾,在上海讨的,宠夺专房。孝珙有所著作,一个磨墨,一个画红丝格,总算得清才艳福。谁知正月里那二妾忽然逃去一双,至今四处访查,杳无踪迹,岂不可笑呢。”众人正谈得高兴,忽然门外又走过一人,向着八号一张〔138〕。顺斋立起来,与那人说话。这人一来,有分教:
  裙屐招邀,江上相逢名士;
  江湖落拓,世间自有奇人。
  不知此人姓甚名谁?且听下回分解。
  ……

前言/序言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为清末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几乎同时。但是,《孽海花》的作者曾朴比李伯元、吴趼人、刘鹗略小几岁,后三位都在清末去世,曾氏则进入民国;曾朴的经历既与李伯元等人不同,《孽海花》的写作和发表情况也更为繁杂,可以说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孽海花》原由金松岑创意,并写出了六回,第一二两回发表在1903年10月出版的留学生杂志《江苏》上;同年夏秋之交,金氏将原稿移交曾朴续作。曾朴与金松岑商定原拟写作六十回,拟出了六十回回目;曾朴并草拟了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时代六个时代一百一十个人物名单,有庞大的计划。于是曾氏改削增删金氏前六回,写成首五卷十回一册,光绪乙巳(1905),由上海小说林社出版;丙午(1906),继出五卷十回第二册;丁未(1907)《小说林》杂志创刊,续发表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第一二期各二回、第四期一回),强作解人以第二十一至二十四回,并所作《孽海花人名索引表》、《孽海花人物故事考证》八则,及《续证》十一则,合刊为《孽海花》第三册(拥百书局版)(参见北京宝文堂本《孽海花》卷首阿英《孽海花叙引》)。这是第一阶段,出版的是小说林系统的早期本子,写作的时代在清末。“不到一二年,竟再版至十五次,销行至五万部之多”(阿英语)。正是这些小说林版本的《孽海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奠定了曾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民国初期曾朴从政多年,无暇创作。退出政坛后,重操文人旧业,进入写作的后一阶段。对于先前出版的小说林本各回,曾朴自己认为,“有许多不满意地方,正在子细的改削,等到改削好了,即日出版”(《真美善》月刊第一卷第二号《孽海花》修改发表的第二十二回文末“病夫自识”附言)。于是在1928年1月,由上海真美善书店出版修改过的《孽海花》前二十回(第二十回未作修改),分第一编和第二编各五卷十回二册。卷首刊载曾朴1928年1月6日所作《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作为代序。从1927年11月起,他在《真美善》月刊逐期发表修改过的《孽海花》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新写的第二十六至三十回;从1928年6月起,断断续续发表续写的第三十一至三十五回,发表第三十五回时已是1930年4月。1931年1月,曾朴把《真美善》月刊发表的第二十一回至三十回五卷十回汇集成第三编一册出版,这样就形成了三册本的《孽海花》三十回初版本。同时出版三十回合订本。初版本和合订本均有33幅插图。到1935年1月,真美善书店印行了三十回合订本的第三版。合订本卷首也以《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作为代序。第三十一至三十五回未出单行本,仅在《真美善》月刊发表时统编为第十六卷,是接在前三十回每两回编为一卷共十五卷的修改本后的一种安排。其后,1941年5月,在沦陷区的上海,真美善书店出版了三十回本的重刊本,采用了全套新式标点符号,每两回一卷十五卷样式依旧,不载插图,仍以《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作为代序;又收进了《孽海花人名索引表》、纪果庵《孽海花人物谈》和周梦庄《雪窗闲话赛金花》二文,以及临桂况夔笙(周颐)为赛金花捉刀帖书影。正文部分355页。1946年11月真美善书店又出版了三十回本的增订本,内容和形式与1941年重刊本完全一样,正文部分仍为355页,仅仅订正了一些重刊本标点符号的错漏。
  如上所述,曾朴创作《孽海花》及发表出版是绵延几十年的一个长过程,小说林系统的早期本子,清末民初有多家出版社的本子;长期流行的真美善三十回本,成为中国近代小说优秀代表作之一。真美善三十回本前二十五回与小说林本有较大差异,有的近乎重写,魏绍昌《孽海花资料》第一辑中作了详细文字比勘。解放后,北京宝文堂1955年6月出版了三十回重排本,竖排,基本是繁体字,字句已有所删改;隔一年半,上海文化出版社又出版了重排本;1959年11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简体字横排三十回本,除沿袭宝文堂的删节外,改字改词增多了,并且有些删改显得随心所欲,毫无道理,相较原本,文字上有所劣化。这三个版本在推进《孽海花》流行上起过很大作用,功不可没。
  为了理解《孽海花》,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号籀斋,笔名东亚病夫。出身于士人之家,家在人文荟萃的苏州府常熟。十八九岁连科入学、中举。年方弱冠会试受挫,其父曾之撰即替他捐纳了一个内阁中书,住在北京南池子。当时的曾朴是少年公子,与赵剑秋、翁又申“都是裘马翩翩,在长安道上,颇有顾盼自豪之感”;也奔走于翁同龢、洪钧、李文田、文廷式诸名流之门,并钻研西北地理与金石之学。这也是曾朴所谓旧学时期,他写成了《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证》十卷,颇受翁同龢的青睐。1895年冬进同文馆学习法文,想投考总理衙门章京而未果,愤而离开北京,在上海与谭嗣同、林旭结识;父死回常熟守孝,办塔前小学,又办丝厂;再至上海办小说林书店,参加张謇等人的预备立宪公会。清末最后一段,曾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一年余,旋以候补知府分发浙江,曾任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辛亥革命后成为江苏省议员、张謇共和党党员。住南京数年,任江苏官产处处长兼办沙田局事务,又受黎元洪委派兼办淮南垦务。1924年至1925年先后任江苏省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6年以后放弃政治生涯,在上海再办真美善书店,出版文学杂志,翻译了嚣俄(雨果)多种作品,修改和续写《孽海花》,并创作另一部自传体小说《鲁男子》(未完)。在修改完成《孽海花》三十回初版和合订本出版,并发表了后五回和《鲁男子》长篇后,1931年秋曾朴回常熟,在虚霩园中种花颐养天年,直至去世。(参见其子曾虚白《曾孟朴年谱》)
  综观曾朴一生,他是传统士大夫阶级的一分子,处在中国社会巨大震荡和转变的交替时期,在他的生活和思想中旧的和新的并存,但总是与时推移,不断变化的。《孽海花》所要表现的正是这个时期“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所以曾朴本人称之为历史小说。他所叙述描写的清末三十年间的遗闻轶事,名士、侠客、美人,“内容俱系先辈及友人轶事”(曾朴语),书中人物几乎都有所指。其中不乏当世权要、名公巨卿、达官显宦、虚声名士,征臣悍将、仁人志士,尸位官僚、公子王孙,形形色色。这些人都在彼时的社会条件下活动,那时的历史也就是他们的活动史。那是中国衰朽没落、危亡临近的时代,也是人杰奋起、改革与革命相继的时代。曾朴作为个中人和过来人,凭亲历亲闻写出的《孽海花》,其内容确实是阔大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读来也仍然有意义。
  对于写人物,鲁迅指出清末谴责小说的缺点是,如“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李伯元、吴趼人可称代表;因为清末也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孽海花》含蓄一点,这种毛病也仍然存在。鲁迅说“于洪傅(即洪钧、傅彩云——引者)特多恶谑”,即使对自己的老师李慈铭“亲炙者久,描写当能近实,而形容时复过度,亦失自然,盖尚增饰而贱白描,当时之作风固如此矣”。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曾朴对书中人物是区别对待的。对陆仁祥(陆润庠)是漫画化的,对庄焕英(张荫桓)是恶意的;庄佑培(张佩纶)、庄芝栋(张之洞)、何太真(吴大澂)名士模样的描绘淋漓尽致;对威毅伯(李鸿章)却没有丑化,对龚平(翁同龢)虽有微词也较含蓄;对冯桂芬、薛辅仁(薛福成)、戴同时(谭嗣同)、陆皓东、康有为、孙中山颇表尊重。曾朴写人各有性情,各有面貌,是成功的;而塑造最丰满的人物形象还是傅彩云(赛金花)。
  正因为曾朴能够表现出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当世名人广泛的认同。林琴南说:“其中描写名士之狂态,语语投我心坎。”(见孙次舟刊本中西书局《孽海花》附叙录)蔡元培则谓:“《孽海花》出版后,觉得最配我的胃口了,他不但影射的人物与轶事的多……加以书中的人物,大半是我所见过的;书中的事实,大半是我所习闻的,所以读起来更有趣。”(见《孽海花资料?追悼曾孟朴先生》)除了人物特别引人注目外,“惟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则其所长也”(鲁迅语)。曾朴巧妙地利用傅彩云、小玉这样的特殊人物,把绝不相干的众多人和事串在一起,构成作品的统一性和可读性,是他匠心独运的结晶。书中文章的丰富和学问的渊博,也是那一个时代,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特长,确实耐人咀嚼和寻味,不会有粗鄙索然寡味之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曾朴对后世作者是有益的垂范。曹聚仁说曾朴才华盖世,不是溢美之词。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流行不衰,翻刻既多,渐生讹误,是自然之势。《孽海花》正是这种情况。为了整理出一部可靠的《孽海花》文本,我从上海图书馆复制出《孽海花》三册本的初版本和1935年合订本第三版;借得1941年重刊本,在首都图书馆用所藏1946年增订本核对;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获得《真美善》月刊发表的第二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复印件。经过仔细比勘,真美善《孽海花》三十回分册初版本与合订本是完全相同的,均为传统句读式,即一圈(。)到底式,新式标点仅仅用了私名号和书名号两种;文字、插图全同,正文总页数均为600页;惟一不同的是分册初版本第三册每回页码自为起讫,是杂志刊文原形式,未统一编页码,合订本第三册与前二册一样统一编了页码,每一册则自为起讫。不难看出,《孽海花》三十回初版本与1935年合订本校对精审,只有少数误植排版错误,或原稿极个别笔误。后出的三十回重刊本和增订本对初版本有少许文字改动,好坏互见;改正了一些原来的误字,又产生了新的误字,且有几句误标误改的古文字句。标点倒是照顾到了初版本原来的句读,基本忠实于原著。再经过比勘,发现宝文堂本与中华上编所本依据的并非真美善初版本或合订本,1941年重刊本或1946年增订本才是重排本的真正祖本。这有两点铁证,其一,这两个本子都是新式标点本,各重排本对于标点符号虽然有多多少少的改动,大体仍可看出原标点本来面貌;其二,文字初版本不错,重刊本和增订本改错或改动的地方,各重排本均沿袭了错误和改动,而不曾用初版本校改。这不是一二孤证,我另写有“校记”,可以看到许多例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尚且如此,现在真美善三十回本已很难搜寻,浏览了好些新排本,大体在“前言”称根据真美善三十回本云云,可信度不高。(个别的,如岳麓书社本有插图,删节少,编者见到过初版本或合订本,但校对不精,错字很多,插图错一幅漏一幅,对古文句不自信,又参考他本改不错为错。)考虑到《孽海花》版本的历史和实用性,我这次整理文本仍然采用1941年重刊本作底本,后五回则用《真美善》月刊所刊原文校定;工作本则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孽海花》(增订本),那是第一个附录了后五回的三十五回足本。
  对文本的整理做了以下工作:
  1、文字。底本改动初版本改错了的,一律据初版本改正;底本改动虽不错,而初版本更符合作者当时文字习惯的,也一般采用初版本文字。工作本删节的一律复原,不采纳工作本统一语气词、象声词、代词、方音写词等等改动。写别字在小说、戏文中常见,在古书中更常见。别字而意思可懂,即音求义,是汉语的特点;语音才是第一载体。当然,采用简体字和规范字以后,这个文本文字上已不可能完全等同真美善(包括杂志)原本。
  三十三幅插图全选自初版本。
  2、段落。真美善《孽海花》原书仍是旧章回小说词话本体例,每一回书一气到底。初版本每回正文开头都是顶格起,只是对诗词歌曲、书信电文、酒令对联、文告演说等等引语性质的文字,作低二格、四格乃至多格类似另段的处置;底本稍有不同,除上述处置外,每回正文开头低二格起,大部分引语性质文字后文低二格另起,极偶然出现现代意义的段落划分。为了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采用工作本的分段,只是作了一些调整。
  3、标点。底本原采用全套新式标点,除私名号今已废除不用外,其它均沿用(书名号、引号改变了形状)。须指明的是,《孽海花》的语言属近代早期白话体系,未受到欧化语法的多少影响,句式灵活,也就是我们父祖辈口中的语言。初版本句读分明,依语气点逗,通达晓畅,难以按现代人造句(仅指书面文字)去使用句号,也不宜把原已逗开的短语连接起来,而失去原有的修辞色彩。底本标点是忠实于初版本的句读的,工作本则不然,大量的原来一句话句断成几句话,把许多短语连接起来。举一个短语的例子。底本第十四回:“只是雯青这里,正膨胀好古的热心,不道彩云那边,倒伸出外交的敏腕。”初版本这一句是连用四个符号点逗。不难看出原本均体现了行文语气的顿挫和节奏韵律感,又体现了文字修饰的排比对仗。工作本去掉了两个逗号,变成:“只是雯青这里正膨胀好古的热心,不道彩云那边倒伸出外交的敏腕。”这就失去原来的节奏韵律感了。标点符号虽然不具备文字本身直接表意的功能,但既经使用,也会影响到意思的表达和理解,如非书名、是引语、属上属下之类,误标就会造成混乱。如第十二回,“剑云道:‘不妨事,吾有十幅马湘兰救驾。’”工作本改标为:“剑云道:‘不妨事,吾有十幅《马湘兰救驾》。’”就完全标错了。又如第十八回,底本标:“各依其国的风俗,性情,政策,因而有所注重。”意思不明确。工作本改标为:“各依其国的风俗、性情、政策,因而有所注重。”也未改观。查初版本,原句读为:“各依其国的风俗情性。政策因而有所注重。”且不论“情性”改“性情”孰优孰劣,“政策”属上属下就显出初版本的正确与优长了,他二本均拙劣。又如第十一回,底本标:“却留心看那同乡姜剑云的,见上头有什么黜‘周王鲁’呢,‘张三世’呢。‘正三统’呢,看了半天,一句也不懂。”工作本改标为:“却留心看那同乡姜剑云的,见上头有什么黜‘周王鲁’呢、‘张三世’呢、‘正三统’呢,看了半天,一句也不懂。”二本标点者都不熟悉古书。初版本则是不错的:“……见上头有什么黜周王鲁呢。张三世呢。正三统呢。……”加引号应为“黜周王鲁”,是公羊家说《春秋》,有特定涵义。相较而言,底本误标的不多,工作本误标的就很不少了。
  《孽海花》文本的标点大体采用底本原有的;并参考三十回初版本和后五回杂志刊文曾补原句读,作了调整。
  本来,整理古典作品,一如文物修复,应当整旧如旧,如果拆除旧的,翻改一新,以假古董示人,失其风貌,失其风格,是不慎重的。小说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体现作者的思想与才情、语言风格和趣味。曾朴是大才子,古语方言旧词汇的使用都是有来历的,用字的变换与不同都不是随意的,如一些整理强行统一和乱改,故事梗概虽然仍在,把原来丰富多彩的语言改成了简陋单调的,语言的精微美妙损失了不少。
  《孽海花》问世以来,有过许多研究考证文章,着重在人物和事件,大体已经明白,这是必要的,却未见注释本。曾朴读书多,学问广,下笔常有典故。不求甚解,知个故事人物大概固然无可厚非,却不能充分领会他的文章之妙。花了不少时间翻查旧籍,作了二千余条注释,对于有耐心的读者或者不无小补。人物事件均已反映在注释中,所以底本附录的《孽海花人名索隐表》、纪果庵《孽海花人物谈》等均不再收入。注释初稿完成于1997年4月以前,因未见他人注本,无可依傍;其后虽然经过几次修订,眼拙手懒或者仍有错误,尚望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
  《孽海花》是一部未完成的优秀小说,深受欢迎,又存有悬念,清末即有人续作;其中陆士谔在宣统末年就接续小说林本二十回写成了六十二回本,因涉讼焚版,也没有得到曾朴本人的认同。燕谷老人张鸿的《续孽海花》,接续三十回本增写三十回,编成第十六卷至第三十卷合为六十回,写到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他是曾朴的同乡,又是同文馆同学,同任内阁中书,经历相仿;又就续书与曾朴商量过,曾朴寄以希望。《续孽海花》先在杂志上发表,真美善书店出版单行本已在燕谷老人1943年去世之后,1946年4月再版。近年有新排本。作者才力不及曾朴,但文字平实叙事有条理,人物事件均可观。张明高
  1997年4月7日初写于北京
  2001年4月25日改写
  2003年9月28日再改写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
  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
  我把《孽海花》的初二两编修改完了,付印时候,我心里有几句要说的话,把它写在这里:我要说的话,是些什么呢?(一)这书发起的经过;(二)这书内容的组织和他的意义;(三)此次修改的理由。
  这书发起的经过怎么的呢?这书造意的动机,并不是我,是爱自由者。爱自由者,在本书的楔子里就出现,但一般读者,往往认为虚构的,其实不是虚构,是实事。现在东亚病夫,已宣布了他的真姓名,爱自由者,何妨在读者前,显他的真相呢?他非别人,就是吾友金君松岑,名天翮。他发起这书,曾做过四五回。我那时正创办小说林书社,提倡译著小说,他把稿子寄给我看。我看了,认是一个好题材。但是金君的原稿,过于注重主人公,不过描写一个奇突的妓女,略映带些相关的时事,充其量,能做成了李香君的《桃花扇》,陈圆圆的《沧桑艳》,已算顶好的成绩了,而且照此写来,只怕笔法上仍跳不出《海上花列传》的蹊径。在我的意思却不然,想借用主人公做全书的线索,尽量容纳近三十年来的历史,避去正面,专把些有趣的琐闻逸事,来烘托出大事的背景,格局比较的廓大。当时就把我的意见,告诉了金君。谁知金君竟顺水推舟,把继续这书的责任,全卸到我身上来。我也就老实不客气的把金君四五回的原稿,一面点窜涂改,一面进行不息,三个月功夫,一气呵成了二十回。这二十回里的前四回,杂揉着金君的原稿不少,即如第一回的引首词和一篇骈文,都是照着原稿,一字未改,其余部分,也是触处都有,连我自己也弄不清楚谁是谁的。就是现在已修改本里,也还存着一半金君原稿的成分。从第六回起,才完全是我的作品哩。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件。
  这书内容的组织和他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呢?我说这书实在是一个幸运儿,一出版后,意外的得了社会上大多数的欢迎,再版至十五次,行销不下五万部,赞扬的赞扬,考证的考证,模仿的,继续的,不知糟了多少笔墨,祸了多少梨枣。而尤以老友畏庐先生,最先为逾量的推许。——他先并不知道是我做的——我真是惭愧得很。但因现在我先要说明组织,我却记到了《新青年》杂志里钱玄同和胡适之两先生对于《孽海花》辩论的两封信来,记得钱先生曾谬以第一流小说见许,而胡先生反对,以为只好算第二流。——原文不记得,这是概括的大意——他反对的理由有二:(一)因为这书是集合了许多短篇故事,联缀而成的长篇小说,和《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是一样的格局,并无预定的结构。(二)又为了书中叙及烟台孽报一段,含有迷信意味,仍是老新党口吻。这两点,胡先生批评得很合理,也很忠实。对于第一点,恰正搔着我痒处,我的确把数十年来所见所闻的零星掌故,集中了拉扯着穿在女主人公的一条线上,表现我的想像,被胡先生瞥眼捉住,不容你躲闪,这足见他老人家读书和别人不同,焉得不佩服!但他说我的结构和《儒林外史》等一样,这句话,我却不敢承认,只为虽然同是联缀多数短篇成长篇的方式,然组织法彼此截然不同。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根线,穿一颗算一颗,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链;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譬如植物学里说的花序,《儒林外史》等是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从头开去,谢了一朵,再开一朵,开到末一朵为止。我是伞形花序,从中心干部一层一层的推展出各种形色来,互相连结,开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儒林外史》等是谈话式,谈乙事不管甲事,就渡到丙事,又把乙事丢了,可以随便进止;我是波澜有起伏,前后有照应,有擒纵,有顺逆,不过不是整个不可分的组织,却不能说他没有复杂的结构。至第二点,是对于金君原稿一篇骈文而发的,我以为小说中对于这种含有神秘的事是常有的。希腊的三部曲,末一部完全讲的是报应固不必说,浪漫派中,如梅黎曼的短篇,尤多不可思议的想像,如《尼斯铜像》一篇,因误放指环于铜像指端,至惹起铜像的恋妒,搿死新郎于结婚床上。近代象征主义的作品,迷离神怪的描写,更数见不鲜,似不能概斥他做迷信。只要作品的精神上,并非真有引起此种观念的印感就是了。所以当时我也没有改去,不想因此倒赚得了胡先生一个老新党的封号。大概那时胡先生正在高唱新文化的当儿,很兴奋地自命为新党,还没想到后来有新新党出来,自己也做了老新党,受国故派的欢迎他回去呢!若说我这书的意义,畏庐先生说:“《孽海花》非小说也。”又道:“彩云是此书主中之宾,但就彩云定为书中主人翁,误矣。”这几句话,开门见山,不能不说他不是我书的知言者!但是“非小说也”一语,意在极力推许,可惜倒暴露了林先生只囚在中国古文家的脑壳里,不曾晓得小说在世界文学里的价值和地位。他一生非常的努力,卓绝的天才,是我一向倾服的,结果仅成了个古文式的大翻译家,吃亏也就在此。其实我这书的成功,称他做小说,还有些自惭形秽呢!他说到这书的内容,也只提出了鼓荡民气和描写名士狂态两点。这两点,在这书里固然曾注意到,然不过附带的意义,并不是他的主干。这书主干的意义,只为我看着这三十年,是我中国由旧到新的一个大转关,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变动,可惊可喜的现象,都在这一时期内飞也似的进行。我就想把这些现象,合拢了他的侧影或远景和相连系的一些细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例如这书写政治,写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在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写皇家的婚姻史,写鱼阳伯余敏的买官东西宫争权的事,都是后来戊戌政变庚子拳乱的根原。写雅聚园,含英社,谈瀛会,卧云园,强学会,苏报社,都是一时文化过程中的足印。全书叙写的精神里,都自勉的含蓄着这两种意义。我的才力太不够,能否达到这个目的,我也不敢自诩,只好待读者的评判了。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件。
  此次修改的理由怎么的呢?第一是为了把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事业,时期提得太早了。兴中会的组织,大约在光绪庚寅辛卯间,而广州第一次的举事,事实却在乙未年十月,这书叙金雯青中了状元,请假回南,过沪时就遇见陈千秋,以后便接叙青年党兴中会的事。雯青中状元,书中说明是同治戊辰年,与乙未相差几至三十年,虽说小说非历史,时期可以作者随意伸缩,然亦不宜违背过甚,所以不得不把他按照事实移到中日战争以后。既抽去了这么一件大事,篇幅上要缺少两回的地位,好在这书里对于法越战争,叙得本来太略,补叙进去,并非蛇足。第二原书第一回是楔子,完全是凭空结撰,第二回发端还是一篇议论,又接叙了一段美人误嫁丑状元的故事,仍是楔子的意味,不免有叠床架屋之嫌,所以把他全删了。其余自觉不满意的地方,趁这再版的机会,也删改了不少。看起来,第一编几乎大部是新产品了。这是我要说的第三件。
  这书还是我二十二年前——时在是光绪三十二年——一时兴到之作,那时社会的思潮,个人的观念,完全和现时不同,我不自量的奋勇继续,想完成自己未了的工作,停隔已久,不要说已搜集的材料,差不多十忘八九,便是要勉力保存时代的色彩,笔墨的格调,也觉得异常困难。矛盾拙涩,恐在所不免,读者如能忠实的加以纠正,便是我的非常宠幸了!
  十七年,一月六日,东亚病夫自识。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好,质量好,价格优,送货快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不能多参加点活动?

评分

物流不错。书写得怎么样还得以后再评

评分

挺好!

评分

评分

这次购买体验很愉快,东西不错,物流不错

评分

快递师傅送货快,朋友推荐的图书,还在阅读中,相信人民出版的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