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廷黻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历史书籍
  • 通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7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02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文化类读者
  

1.近代中国史写作开山之作,行销三十年,畅销百万!郭廷以、陈旭麓、沈渭滨、马勇、张鸣等众多近代史学者推崇备至。历史爱好者绝对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2.新增十余万字内容,大陆首度授权出版!新增内容为蒋廷黻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重要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清晰呈现蒋廷黻的历史观形成过程,也反映出他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思考路径与后期对抗战问题的个人见解。


  

3.全新分析框和话语系统,颠覆“狼奶”史观!蒋廷黻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中华民族能否走出落后的“中古”状态进入“近代化”,能否废除狭隘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组织一个“近代化的民族国家”。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辑。第一辑“中国近代史”围绕中华民族能否走出落后的“中古”状态进入“近代化”,能否废除狭隘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组织一个“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论述自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历史。第二辑“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辑录蒋廷黻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重要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清晰呈现蒋廷黻的历史观形成过程,也反映出他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思考路径与后期对抗战问题的个人见解。其中多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学界与社会轰动。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先后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被郭廷以誉为中国近代史“开山的人”。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联大使等职,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

精彩书评

  

近代中国史的研究,蒋先生是个开山的人。近四十年来,蒋先生在这方面极大的贡献,是开创新的风气,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给我们新的方法与新的观念。


  

——郭廷以


  


  

从蒋廷黻后来的研究实践看,他接受了作为“新史学”基石的进化史观,注意于“新史学”强调的史学垂训功能和历史教育的普及。他所写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就是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经世致用”为主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对近代史知识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 沈渭滨


  


  

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为我们大致描绘了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走向,他认为,近代中国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与问题,但走向世界,不断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这部书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建构了一个分析框架和话语系统,是近代史科学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不经意间将近代史学科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马勇


  

目录

目 录


第一辑 中国近代史


总  论 / 002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一、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 006


二、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 010


三、东西对打 / 013


四、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 018


五、不平等条约开始 / 020


六、剿夷派又抬头 / 023


七、剿夷派崩溃 / 027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一、旧社会走循环套 / 032


二、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 035


三、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 039


四、洪秀全失败 / 042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一、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 047


二、步步向前进 / 051


三、前进遇着阻碍 / 053


四、士大夫轻举妄动 / 059


五、中日初次决战 / 067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一、李鸿章引狼入室 / 079


二、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 083


三、顽固势力总动员 / 087


四、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 091


五、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 096


六、军阀割据十五年 / 101


七、贯彻总理的遗教 / 104


第二辑 中国与近代世界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 108


琦善与鸦片战争 / 157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 181


评清史稿邦交志 / 255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 269


中国社会科学的前途 / 275


知识阶级与政治 / 281


论专制并答胡适之先生 / 288


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 296


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 300


论国力的元素 / 307


国家的力量(节选) / 314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一、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原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原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作买卖,藉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作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我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的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收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外人最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得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人的态度就慢慢的变了。这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大部分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里。在广州的外人之中,英国已占领了领袖地位。英国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起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最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以后再往亚东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发展的根据地。


  当时欧洲人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看。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如果英国趁机派使来贺寿,那就能得着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广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祝寿。于是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Lord Macartney)为全权特使来华。


  马戛尔尼使节的预备是很费苦心的。特使乘坐头等兵船,并带卫队。送乾隆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国知道英国是个富强而且文明的国家。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了。


  十八世纪末年和十九世纪初年,欧洲正闹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英国无暇顾及远东商业的发展。等到战事完了,英国遂派第二次的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第一次同。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失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倘若大胆的踏进大世界的生活,我们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不能与列强竞争。但是我们有与外人并驾齐驱的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可以在十九世纪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荣的地位。我们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二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在十九世纪以前,外国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中国人要买的,外国商船带到中国来的东西只有少数是货物,大多数是现银。那时经济学者,不分中外,都以为金银的输出是于国家有害的。各国都在那里想法子加增货物的出口和金银的进口。在中国的外商,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乃奖励种植,统制运销。乾隆初年,鸦片输入每年约四百箱,每箱约百斤。乾隆禁止内地商人贩卖,但是没有效果,到了嘉庆初年,输入竟加了十倍,每年约四千箱。嘉庆下令禁止入口,但是因为官吏的腐败和查禁的困难,销路还是继续加增。


  道光对于鸦片是最痛心的,对于禁烟是最有决心的。即位之初,他就严申禁令,可是在他的时代,鸦片的输入加增最快。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输入尚只五千箱,道光十五年,就加到了三万箱,值价约一千八百万元。中国的银子漏出,换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广东有般绅士觉得烟禁绝不能实行,因为"法令者,胥役之所藉以为利也,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他们主张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种植,拿国货来抵外货,久而久之,外商无利可图,就不运鸦片进口了。道光十四五年的时候,这一派的议论颇得势,俱是除许乃济一人外,没有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提倡这个办法。道光十八年,黄爵滋上了一封奏折,大声疾呼的主张严禁。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他说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应治以死罪:


  请皇上严降谕旨,自今年某月某日起,至明年某月某日止,准给一年限戒烟,倘若一年以后,仍然吸食,是不奉法之乱民,置之重刑,无不平允。查旧例,吸食鸦片者仅枷杖,其不指出兴贩者罪止杖一百,徙三年,然皆系活罪。断瘾之苦。甚于枷杖与徙杖,故甘犯明刑,不肯断绝。若罪以死论,是临刑之惨更苦于断瘾,臣知其情愿绝瘾而死于家,不愿受刑而死于市。惟皇上既慎用刑之意,诚恐立法稍严,互相告讦,必至波及无辜,然吸食鸦片是否有瘾无瘾,到官熬审,立刻可辨,如非吸食之人,无大深仇,不能诬枉良善,果系吸食者,究亦无从掩饰。故虽用刑,并无流弊。


  这封奏折上了以后,道光令各省的督抚讨论。他们虽不彰明的反对黄爵滋,总觉得他的办法太激烈,他们说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贩卖者则害许多别人,所以贩卖之罪,重于吸食之罪,广州是鸦片烟的总进口,大贩子都在那里,要禁烟应从广州下手。惟独两湖总督林则徐完全赞成黄爵滋的主张,并建议各种实施办法。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加严禁止,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烟禁。林文忠公是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虽然以先没有办过"夷务",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实在当时的人对禁烟问题都带了几分客气。在他们的私函中,他们承认禁烟的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我国士大夫阶级大毛病之一。其实禁烟是个极复杂,极困难的问题。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何况在道光间英国人绝不愿意我们实行禁烟呢?那时鸦片不但是通商的大利,而且是印度政府财政收入之大宗。英国对于我们独自尊大,闭关自守的态度已不满意,要想和我们算一次账,倘若我们因鸦片问题给予英国任何藉口,英国绝不惜以武力对付我们。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前言/序言

总 论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满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十九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打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过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四十余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们也可以把俄国作个例子。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司哥(即莫斯科,下同)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尼瓦河(即涅瓦河,下同)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两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塔林(即斯大林,下同)还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十九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却是在十九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一八七八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我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已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至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十九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基马尔(即凯末尔,下同),于是始得复兴。基马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他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起源与终结》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天体物理学通史,它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追溯星系的演化轨迹,并展望恒星燃烧殆尽后的最终命运。我们不仅探讨了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些宇宙中最神秘的组成部分,还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在宇宙尺度上的碰撞与融合——即“万有理论”的探索——作为核心议题展开。本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宇宙图景,揭示我们所处时空的深刻本质与终极奥秘。 ---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从虚无到有 第一章:奇点之谜与暴胀的瞬间 宇宙并非亘古不变的背景,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诞生史。本章将聚焦于宇宙学的“创世时刻”——大爆炸理论。我们从奇点这一理论上的无限密度点出发,探讨现代物理学如何试图描述“时间”和“空间”尚未分离的最初$10^{-43}$秒(普朗克时期)。 重点将放在“暴胀理论”的提出与验证上。暴胀,即宇宙在诞生后极短时间内发生的指数级膨胀,它有效地解决了大爆炸模型中的视界问题和平坦性问题。我们将详细剖析微波背景辐射(CMB)中那些微小的温度波动如何成为今日星系结构的“种子”。通过考察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捕捉到的早期星系数据,我们尝试重建宇宙“黑暗时代”结束前,第一批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点燃时的情景。 第二章:基本力的交织与物质的形成 宇宙的早期是一个高能的等离子汤。随着宇宙的冷却,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依次“冻结”并脱离超对称的统一态。本章详细阐述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如何冷却凝结成质子和中子。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太初核合成”阶段。在宇宙诞生后的三分钟内,宇宙的温度恰好允许氘核、氦核和极少量的锂核形成。通过精确计算这些轻元素丰度的观测值,我们验证了大爆炸理论的预测能力。这一阶段的物理过程,是理解后续恒星如何成为“宇宙工厂”的基础。 第三章:黑暗时代的终结与光明的涌现 在核合成结束后,宇宙进入了长达数亿年的“黑暗时代”,此时物质均匀分布,尚未有恒星发光。本章探讨了引力如何发挥作用,将早期物质的微小扰动放大,形成密度较高的物质团块。 关键转折点在于“再电离时期”。第一代恒星和类星体发出的强大紫外辐射,将中性氢原子重新电离。我们将分析观测上的证据,例如背景光吸收光谱的变化,来确定再电离的起止时间。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宇宙正式进入我们今天所见的结构化阶段,也深刻影响了后续星系的形成。 --- 第二部分:星系与结构的壮丽交响 第四章:从原子云到旋涡的舞蹈 星系是宇宙中最引人注目的宏伟结构。本章将聚焦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我们将考察不同尺度的结构:矮星系、旋涡星系、椭圆星系以及不规则星系。 探讨的核心在于冷暗物质(CDM)晕模型。我们假设暗物质提供了引力骨架,普通物质(重子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塌缩并形成盘面、恒星和气体。我们将分析星系并合事件(Mergers)如何将小星系吞噬,最终形成巨大的椭圆星系。利用模拟技术(如Illustris TNG项目),我们将展示星系形成过程中,恒星形成速率、反馈机制(超新星爆发和活动星系核喷流)对星系结构精细调整的作用。 第五章:恒星的生死剧场 恒星是宇宙的熔炉,它们负责将早期宇宙中产生的氢和氦,锻造成构成行星和生命的重元素。本章细致描绘了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原恒星的吸积,到主序星阶段的核聚变平衡,再到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终结。 我们将特别关注大质量恒星的命运——Ia型和II型超新星爆发。这些爆炸事件不仅是宇宙中最亮的光源,更是将铁、金、铀等重元素播撒到星际介质中的唯一途径。通过分析超新星遗迹的光谱,我们可以回溯这些元素的起源和分布。 第六章:黑洞的统治与星系的调控者 黑洞是时空弯曲的极致体现。本章区分了恒星级黑洞、中等质量黑洞(IMBH)和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MBH)。 超大质量黑洞通过吸积周围物质形成的活动星系核(AGN)和类星体,被认为是调控宿主星系演化的关键因素。AGN喷流和辐射可以将星系内部的气体加热,甚至驱逐出去,从而“熄灭”恒星的形成。我们探讨了SMBH质量与宿主星系核球速度弥散度之间的“M-$sigma$ 关系”,这一经验法则暗示了黑洞与星系共同演化的深刻联系。 --- 第三部分:未知的边界——暗与力的哲学思辨 第七章:不可见的统治者——暗物质之谜 观测证据(如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明确指出,宇宙中约85%的物质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即暗物质。本章系统梳理了对暗物质的搜索历程。 我们将讨论主流的候选理论,如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和轴子。在地面上,我们审视那些试图直接探测(如XENONnT实验)、间接探测(如伽马射线信号)和对撞机产生(如LHC)暗物质的实验设置和瓶颈。本章强调,暗物质的存在不仅是理论的需要,更是理解宇宙结构形成的物理前提。 第八章:加速膨胀的驱动力——暗能量的本质 进入20世纪末,对遥远Ia型超新星的观测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驱动这种加速的神秘力量被称为暗能量,它占据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约70%。 本章详细比较了两种主要的暗能量模型:宇宙学常数(Lambda,与真空能量相关)和动态场(如精质Quintessence)。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大尺度结构测量、巴里子声学振荡(BAO)和CMB数据来约束暗能量的状态方程($w$ 参数)。暗能量仍然是现代物理学最大的未解之谜,它触及了我们对真空本质的理解极限。 第九章:时空的尽头与万有理论的渴望 宇宙的未来取决于暗能量的性质。如果暗能量保持不变($Lambda$CDM模型),宇宙将可能迎来“大冻结”(Heat Death)。如果其密度持续增加,则可能导致“大撕裂”(Big Rip)。 本书的收官部分回归到理论物理学的最高目标——寻找一个能统一广义相对论(描述宏观引力)和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粒子)的“万有理论”。我们将考察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主要框架,以及它们如何尝试描述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结构,并最终解答宇宙起源和终结的终极问题。我们相信,对宇宙学的探索,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位置的深刻叩问。 --- 致读者: 本书并非提供终极答案,而是邀请您加入这场跨越亿万光年的认知探险。宇宙的尺度令人敬畏,但驱动其运行的物理定律,却深植于我们身边的基础科学之中。理解这些定律,即是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相较于许多宏观叙事的历史著作,这本书在时间跨度上处理得极为精妙,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覆盖所有朝代或事件,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断裂点”进行深挖和剖析,这种取舍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洞察力。它似乎在说:真正定义一个时代的,往往是那些剧烈的结构性转变,而非平稳过渡的日常。通过对这几个关键转折点的细致解剖,读者反而能更清晰地理解整个历史长河的逻辑走向。叙事的节奏感也把握得炉火纯青,在重要的冲突爆发前,作者会适度地放慢笔速,铺陈背景,积蓄张力,待到高潮时刻,文字的冲击力便油然而生。这种对叙事节奏的掌控,使得阅读过程既不显得拖沓冗长,也不会因为跳跃过快而导致理解上的脱节。它提供了一种被精心雕琢过的阅读路径,引领我们以一种更有效率、更富戏剧性的方式,抵达历史理解的核心地带。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历史的丝线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精心编排。它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堆砌晦涩的年代和枯燥的条文,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生动的个体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侧写。读着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挣扎、抉择与最终的命运,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尤其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描摹,细致入微,仿佛能闻到旧日街头的烟火气,感受到时代变革下的细微震颤。这种将宏大叙事熔铸于微观细节之中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它让你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更能体味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性,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长卷,让人不忍释卷,深陷其中。

评分

令人惊叹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矛盾的历史节点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审慎与平衡。它没有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而是铺陈出多方观点的交织与碰撞,这在同类题材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作者仿佛在搭建一个开放的辩论场,将史料的碎片化呈现出来,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建构理解。例如,在论及某次重大改革的成败得失时,它详尽地列举了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的逻辑基础和现实考量,使得整个论述体系异常坚固且具有说服力。这种不预设立场、尊重历史复杂性的写作态度,避免了历史解读的僵化与片面。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在当时的情境下,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如何”。对于追求深度思考的读者而言,这种开放式的、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结构,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价值增量。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方显然也投入了极大的匠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色的质感,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典雅厚重的历史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其图文搭配的艺术性。那些被精心挑选和扫描的历史照片,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往往被放置在最能引发读者联想的位置,成为文字叙述有力的视觉注脚。那些手绘地图的绘制也极具考究,线条流畅而信息密度适中,让人一眼就能把握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走向的影响。很多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单纯欣赏某张照片或某幅插图的构图之美。这种对阅读体验整体性的关注,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知识的传递工具,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和反复品味的艺术品。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著作,完全可以拥有高级的美学享受,这在当前的出版市场中,绝对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它显然不是基于二手资料的简单整合,而是深入到大量档案库、私人信件、地方志甚至是口述记录等第一手资料中汲取养分。有些细节的呈现,我从未在任何其他权威著作中读到过,它们如同历史的“隐藏关卡”被逐一解锁。比如,对于某个重要条约签订前夕,幕后外交官之间往来的私密电报内容的引用,那种措辞的微妙变化,直接揭示了当时谈判桌下隐藏的真实意图与压力点。这种“扒开迷雾见真相”的阅读快感,是历史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它使得原本已经被反复书写过的历史片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和解读空间。对于那些希望超越主流叙事,探究历史肌理的“深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丰富的矿藏,需要花时间去仔细淘洗和品味其中的每一颗“金沙”。

评分

发货挺快的,东西也还行

评分

纸张好,物流快,服务非常好

评分

内容不错!!!!!!!

评分

哈哈,好书。这次买的几本书都非常不错。搞得逼格都高了起来。

评分

w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好书,活动买,屯货,慢慢看。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