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到底存不存在“番茄基因”或“細菌基因”?食用轉基因食品會改變人的基因嗎?科學傢為何不敢說“轉基因作物絕對無害”?反對轉基因食品者,瞭解自己在反對什麼嗎?作者林基興是颱灣科普界的知名作傢,對於轉基因科技發展的曆史背景、轉基因的相關知識、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體在轉基因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瞭深入淺齣的分析,對於一般公眾來說,如果想理性討論轉基因問題,推薦先讀一讀《一本書看懂轉基因》。
內容簡介
傳統作物是不是轉基因作物?到底存不存在“細菌基因”和“番茄基因”?轉基因,到底改造瞭什麼?轉基因産品,需不需要標示?天然的食材,就一定是很好的嗎?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傢科學院等機構,多次聲明:已經核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風險並不比傳統的非轉基因食品高,但仍有許多轉基因食品的反對者,其實,他們並不瞭解自己在反對什麼。明顯的例子是反對黃金米,其實這是第一種為拯救生命而研發成功的轉基因作物。
《一本書看懂轉基因》細談轉基因和反轉基因的來龍去脈,也說明食品安全的相關議題,以期望讀者正確瞭解轉基因的科學知識。
作者簡介
林基興,颱灣大學化工係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現任“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環保署“非遊離輻射預警機製風險評估小組”主席,公益《科學月刊》社理事長,並在颱灣大學化工所兼課。通曉法、德、俄、日、英語,著有《電磁恐慌》《為何害怕核能與輻射》。
精彩書評
★科學傢撰寫的科普作品,內容淺顯通俗,非常好讀。內中既有理論的解釋,與各種育種技術的橫嚮比較(比如輻照、雜交);也有對質疑的解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那些質疑,在這本書裏基本上都講到瞭;更有對有機農業、可持續農業的深層分析。對於一般公眾來說,如果想理性討論轉基因問題,推薦先讀一讀這本書。
——徐來(果殼網主編)
★林基新博士著作《一本書看懂轉基因》生動講述瞭轉基因技術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全文聚精薈萃,意趣盎然,使人很容易領略這一技術的科學真諦和無窮魅力,明白其擴大應用已勢在必然。特彆是書中對公眾關注的“轉基因安全”爭議問題一一解疑釋惑,幫助人們理性思維,擺脫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虛幻恐懼,更加凸顯其撥亂反正的科學傳播價值。此外,我相信此書的齣版也會對海峽兩岸同行開展轉基因科學交流和科普宣傳起到促進作用。
——黃大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轉基因技術是人類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選擇,我們應秉承科學的態度,嚴謹而果斷地嚮前走一步,再一步!
——羅雲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
★林基興執掌曆史悠久的民間公益刊物《科學月刊》,誌在協助颱灣科學教育與發展。他的科技素養讓他能夠深度剖析轉基因議題,而因長期關心社會福祉,孕育此書的誕生。
——餘淑美(中國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目錄
序麯 山重水復疑無路
第一章 人是過客,環境長存
生物來去,人類躍升
人口與農業“相互提拔”
生物的進化是必然現象
天擇其實是軍備競賽
注重環保: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自然不等於道德
過客,請善待地球
第二章 絕處逢生——分子生物學來相救
還原論已展現威力
基因是什麼?
生物本來就共用DNA和蛋白質
沒有所謂“番茄基因”或“細菌基因”
基因的改變是進化的基礎
轉基因的時代背景
轉基因是什麼?
老祖宗早就在從事“轉基因”大業
所謂轉基因,其實取之於自然
分子農場崛起
第三章 轉基因食物安全嗎?
擔心DNA作怪
“實質等同”觀念
轉基因産品需不需要標示?
背上“科學怪食”的辱名
你聽過食品上噴灑病毒嗎?
為何過敏?
轉基因導緻蜜蜂消失?
專題報道一:颱灣的轉基因現況
第四章 閤作代替對抗
該問“是否永續”,而非“是否有機”
“天然”的誘惑:當心中毒!
扯入宗教就吵不完
民眾不必擔心轉基因混淆葷素食
其實要擔心的是食品遭受外來汙染
專題報道二:衛生福利部的叮嚀
第五章 基因流動與雜草問題
基因流動是什麼?
防止基因流動的策略
“超級雜草”並沒啥超級
轉基因作物沒比非轉基因作物更傷環境
第六章 反轉基因的源頭
預警原則是什麼?
風險認知:應盡量用幾率來錶達
基因科學傢的理性約束
“綠色和平”吹皺一池春水
不論事實如何,反轉基因者就是反對
消費者的態度
歐洲為何有反轉基因風潮?
轉基因食品公民會議
專題報道三:轉基因技術的其他妙用
第七章 望風披靡與眾口鑠金
媒體的威力:風吹草掩
三代轉基因作物各有目的
轉基因更有利於開發中國傢
反轉基因者最愛傳播的謠言
蘇力菌的故事
大鼠被誰傷到?
玉米風波,烏龍連連
肯尼亞個案的省思:民生科技不敵政治
醜化轉基因的例子:基因使用限製技術
留心知識産權問題
為何弄得隻剩跨國大公司從事轉基因?
民調的用字遣詞,能操縱民意
麯終 化作春泥更護花
不熟轉基因科技者,請謹慎發言
誤解科技的悲劇
漸露曙光:閤作産生力量
濃濃的謝意
附錄一:與轉基因相關的世界規範
附錄二:評估轉基因安全性的技術細節
附錄三:發錶前再確認
附錄四: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本書看懂轉基因》:
在農業方麵,因為大量使用農藥,生態已受到損害,而且可能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因此,科學傢研發齣分解快速而不會殘留在環境裏的有機磷殺蟲劑(例如巴拉鬆)。不幸的是,其毒性比DDT更強。於是科學傢轉而研發天然殺蟲劑,從菊花中提齣除蟲菊素,但幾年後,具備抗性的昆蟲冒齣頭來,隻好停用。
更微妙的是,除蟲菊素雖然是天然的物質,但似乎也會傷到人,有些的毒性還很強。
另一方麵,就算農藥不傷人,農民也深為厲害的對手所苦。例如玉米螟蟲深藏在玉米莖稈內,傳統噴藥隻保護到外錶的莖葉,無力深入根部和作物內部組織。
有什麼比(從外部)噴灑農藥更好的方法呢?美國農業部的科學傢嘗試使用害蟲的天敵,例如,會攻擊棉鈴蟲的核型多角體病毒(polyhedral virus),但實際上不可行。因為病毒也許可以去除有害動物又不會傷到植物,但是人也是動物,一些益蟲也是,所以散播病毒的方法並不可行。
愛爾蘭馬鈴薯遭受晚疫病襲擊,甚至造成愛爾蘭大飢荒(1845年);意大利著名美味聖馬劄諾(San marzano)番茄,被番茄嵌紋病毒摧殘殆盡。香蕉葉斑病來自黴菌,使得香蕉減産過半,半世紀前發現於斐濟,現已傳播到全球,像烏乾達等以香蕉為主要作物的國傢,已造成對食品安全的威脅。美國賓州果園被李痘病毒睏擾、加州啤梨發生枯萎病等疫情,均深深睏擾農業科學傢。
還有,水稻鬍麻葉枯病流行而造成孟加拉飢荒(1943年)。中國大陸遭遇小麥的黃花葉病毒、赤黴病、白粉病等問題。在颱灣地區,海芋和青花菜易生軟腐病、水稻遭遇白葉枯病、番茄遭遇青枯病與軟腐病等,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氣候相關因素也睏擾各國,也許最嚴重的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個農業生産發展跟不上需求增加的地區,這裏土質最貧瘠、資源最枯竭,灌溉農田隻有4%,大麵積農田麵臨沙漠化。但在另一方麵,有些地方過度潮濕、高溫、病蟲害猖獗;這些環境因素往往是導緻糧食嚴重歉收、供應短缺等飢荒的原因(內戰等政治社會因素也造成糧食短缺)。這些地方最需要的作物特性是能夠更適應環境的,例如抗乾旱、耐高溫、耐鹽性土質,更要能抵抗病蟲害。
玉米為非洲最廣泛種植的主糧,而超過300萬的農民常因缺水灌溉而導緻貧窮與飢荒。近來的氣候變遷更惡化瞭乾旱問題;並且,乾旱時的蟲害搶糧,讓收獲更差。
在醫療方麵,許多疾病仍讓人束手無策,而來自基因異常的病癥,乾百年來更是摺騰瞭不少人,甚至造成傢破人亡。例如亨廷頓舞蹈癥(Huntington’s disease,1872年由美國醫學傢亨廷頓發現)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退化疾病,起因於第四對染色體異常,病發時會無法控製四肢,就像手舞足蹈一樣,並伴隨著智能減退,最後因吞咽、呼吸睏難等原因而死亡。
亨廷頓舞蹈癥為顯性遺傳,隻要父母其中一方罹患,子女就有一半的幾率得病。患者製造齣的亨廷頓蛋白,比一般人多齣許多重復的麩酰胺酸,此異常的蛋白容易聚集,最終導緻神經死亡。首當其衝的是患者的基底核(前腦的一部分,是一群位在新皮質下方的神經元簇,與作選擇、注意力、報償等反應有關),使得全身肌肉不受控製地抽動。到瞭疾病的晚期,連負責下達指令的大腦皮質也會逐漸死亡。亨廷頓癥目前無法治愈,僅能靠藥物減輕憂鬱癥和四肢抽動的癥狀,病情隻會不斷惡化,對於患者本身與患者的親屬都是非常煎熬的過程。
其他的遺傳疾病包括血友病、肌肉萎縮癥、鐮狀細胞性貧血、杜興氏肌肉萎縮癥、唐氏癥候群、縴維囊泡癥、綜閤型免疫缺乏癥等,非常多種。這些自然缺陷往往造成親人極大的痛苦;雖然有些已經找齣緻病的基因,例如1983年,美國遺傳學傢居塞拉(Jim Gusella)找齣亨廷頓舞蹈癥的基因;但在治療方麵,人類仍在嘗試錯誤中。有朝一日,“基因療法”也許有希望。
……
前言/序言
山重水復疑無路
1992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波特裏庫斯(Ingo Potrykus)在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的研討會中,獲悉每年有上百萬人因為缺乏維生素A而死亡,其中半數以上是孩童。有一個解決方法是在主食中添加β鬍蘿蔔素,食用之後,p鬍蘿蔔素可被人體分解成維生素A吸收利用。
可是作為主食的水稻,胚乳部分並不含β鬍蘿蔔素。與會的專傢學者都認為無法利用傳統的育種方法,培育齣含有β鬍蘿蔔素的水稻。
此會議讓波特裏庫斯認識瞭德國弗萊堡(Freiburg)大學的拜耳(Peter Beyer)教授,兩人便計劃要把參與β鬍蘿蔔素生物閤成過程的幾個酶,利用轉基因技術轉入水稻中,培養齣可以在胚乳中纍積β鬍蘿蔔素的水稻。這是十分大膽的提議,因為當時轉基因水稻仍然十分睏難,遑論一次轉入多個基因、調控閤成過程。在洛剋菲勒基金會,大多數的審查委員都不看好這項計劃,但基於研究計劃若能成功,可以拯救成韆上萬條人命,結果,基金會批準瞭這項計劃(7年經費260萬美元)。
1999年3月,他們在水稻胚乳中成功纍積瞭β鬍蘿蔔素,由於種子的胚乳呈現金黃色,他們就把這種水稻稱為“黃金米”。在科學發展史上,黃金米(彩圖02)的問世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突破,黃金米也是第一個為拯救生命而研發成功的轉基因作物。波特裏庫斯選擇進行轉基因的水稻品種是“颱北309”,原因是這個品種很容易存活,它屬於粳稻,是由中國颱灣“農委會”的農業試驗所培育齣來的。
兩人的這項研究成果,由美國密蘇裏植物園主任雷文(Peter Raven,華盛頓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颱灣科技顧問),推薦給《科學》(Science)期刊,在2000年1月登齣。
令人頭痛的是反轉基因聲浪接踵而至,聯邦理工學院花費數百萬美金建造防彈玻璃轉基因溫室,以防反對者的攻擊。黃金米發錶後不久,綠色和平組織便舉行抗議活動,反對理由是黃金米是種子公司的特洛伊木馬,用意在讓大傢接受黃金米後,也接受其他轉基因作物。又說黃金米的β鬍蘿蔔素含量很低,譏笑其為“傻瓜的黃金”;還有人批評黃金米“難吃死瞭”!
2012年8月,著名周刊《新科學傢》(New Scientist)有文指齣,綠色和平組織等反對黃金米者,看起來像為瞭阻擋轉基因而不計任何代價。黃金米“這麼動機良善”的先進食物,境遇卻這般坎坷,其他轉基因項目豈不更慘?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呢?
誰傢玉笛暗飛聲?
美國國傢情報委員會有一項重要工作是:每四年為剛就任的總統提齣全球趨勢報告,分析未來十五年的可能發展。最新一次報告為2012年12月發錶的《2030年全球趨勢》,提到四大科技影響世界,其一為“保護重要資源的科技”,包括“維護食物、飲水、能源”的轉基因作物、太陽能、生物燃料等。
其中舉瞭一些例子:轉基因葉綠體科技有助於利用太陽能、高效率微生物與植物有助於生産生物燃料、耐旱作物也可經轉基因技術達成。《2030年全球趨勢》建議,國傢社會的領袖應當瞭解轉基因科技的關鍵性。
可惜,颱灣地區的轉基因在研發與商業化方麵,也遭逢相當的阻力,主因和農業科技政策有關;而民眾不瞭解基因科技,以及加上媒體的誤導,弄得社會恐慌,則為幕後驅力。
請看看你我的生活周遭:便利商店豆漿盒上標示“非轉基因大豆”、玉米罐頭強調“使用非轉基因玉米”等,琳琅滿目。民眾處在這種環境之下,也許隻會猜想有“非轉基因”字眼的,纔是“好東西”。至於轉基因食品則為有問題的,就像塑化劑一樣。
真的是這樣嗎?
2012年年底,荷蘭瓦格寜根大學的分子植物育種學傢斯豪滕(Henk Schouten),來颱分享轉基因經驗時提到,即使他們誌在挽救蘋果黑星病與馬鈴薯晚疫病等受災作物,使用和傳統育種幾乎一樣的做法,但還是受到強烈反對。為何轉基因這般不見容於反對者呢?
有鑒於此,本書誌在解釋基因科技,希望有助於民眾瞭解轉基因食品背後的正確科技知識,包括為何需要重視轉基因科技(就如美國國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轉基因的來龍去脈,以及因應之道。
老實說,轉基因科技確實有些難懂。接下來的第一章,要先引導讀者宏觀考量地球的大環境,包括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求生”競閤關係,這些是體會轉基因來龍去脈的重要基礎。
一本書看懂轉基因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