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浅显易懂,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为中小师学生提供课余阅读,也可满足一般社会读者需要。
《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选取了大量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学阶段心理辅导的案例,有针对性的阐述和说明了中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孙红刚,男,山东乐陵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近年来,参编、参写《心理商点》《人格发展心理学》等书籍多部。现为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梁春艳,女,广西南宁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目前为上海黄浦业余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现象研究。
一、在关爱中长大1
二、哪里才是我的家?10
三、甜蜜并痛苦着的爱18
四、宅女的内心独白28
五、我的情感我做主?38
六、我不想吃得那么撑!47
七、心情感冒时也会发高烧56
八、走出网瘾的泥沼63
九、宿舍里的另类成员69
十、为什么别人总是欺负我?77
十一、找寻迷失的自我85
十二、迷惘的青春94
十三、点燃学习的热情103
十四、男儿当自强112
十五、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救赎120
十六、重拾美丽的微笑128
附录一 大学心理典型案例一则
附录二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一则146
特殊群体的孩子不同于正常群体的孩子,他们在成长中的缺失可能无法弥补,由此带来的心理困惑也可能比其他的孩子要多。在我们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作为老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腊梅(化名)同学是一名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她个子偏小,面容白净,扎个马尾辫,戴着副眼镜,长长的刘海儿遮住了眼镜的上沿。她的样子很腼腆,说话较慢但很清晰,“老师,我想了解一下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些政策,还有怎么办理相应的一些手续。”刘海挡住了腊梅低垂的视线,刘老师看不清她的眼睛,可是直觉告诉刘老师,这个面前消瘦而又不乏清秀的女孩可能面临着一些情绪困扰和一些心理问题。在刘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补助各方面的情况后,腊梅抬了抬身子,好像是准备离开,但眼里又闪过一丝犹豫,欲言又止。
看着这位初来乍到的同学在办公室的表现,刘老师特别注意了她。当捕捉到腊梅的这一瞬间表现,刘老师适时地问她:“腊梅同学,你是不是你还有什么事情要和老师讲啊?如果你觉得还没有想好,也没关系,记得有时间来找老师。”刘老师和蔼可亲,微笑着对腊梅同学说道。
听刘老师这么一说,腊梅同学低下头去,压抑许久的感情似乎瞬间迸发出来,眼泪噗噗留下来。整个办公室很安静,静得只能听到她啜泣的声音。良久,腊梅同学才开始讲话,说得依旧慢条斯理。原来就在她入高中前一个月,腊梅的父亲就因为车祸突然去世了,母亲性情老实,不太擅长交际,为了给父亲治疗手术,家里花费了不少钱,现在家里的经济情况每况愈下。想象后面还要付出高额的大学学费,甚至是找工作的费用,腊梅的心里一阵阵的难受。一切言语在这张流泪的脸面前,都感觉那么苍白无力。刘老师默默而又专注地望着她,把一包面巾纸轻轻地推到她的面前。
……
我向来对那些充斥着“速成”、“秘籍”字样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缺乏深度和真实性。《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恰恰给了我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卖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真实世界的心理困境。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同伴压力”的章节。书里描述了一个场景:一个一直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的学生,却因为同学们的嘲笑和孤立,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想要放弃。这段描写的细腻程度,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敏感、脆弱的年纪,那种想融入集体又害怕失去自我的矛盾心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接着,书里并没有停留于描绘困境,而是开始探讨“应对同伴压力”的策略。它没有提供“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去建立内在的自信,去学会与人有效地沟通。我尤其欣赏它提到“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比如“优势识别”,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发掘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仅仅盯着自己的不足。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健康并非意味着没有烦恼,而是在面对烦恼时,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和更有效的应对机制。它传递给我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态度,让我觉得,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
评分一直以来,心理学对我来说都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殿堂,充满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总觉得自己离它很远。直到最近偶然翻开这本《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我的看法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书本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大段的心理学原理,而是用一个个鲜活、贴近生活的故事拉开了帷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社交焦虑”的案例,一个平时活泼开朗的同学,在一次班级展示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与人对视。书里没有简单地定义“社交焦虑”,而是通过这个同学的内心独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种莫名的恐慌、自我怀疑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某些场合的影子,那些被压抑的、难以言说的情绪,竟然有了这样一个具象化的表达。接着,书里开始层层递进地剖析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带着理解和引导,比如提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压力,甚至还有一些关于认知偏差的初步介绍。更难得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小方法,比如“认知重构”的简单练习,让我觉得心理问题并非不可战胜,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改善的。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生硬的学术腔调,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聊天,他们用温和的语气,耐心解答你心中的困惑,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心理学知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是我在茫茫书海中淘到的瑰宝,它完美地弥合了我对心理学认知的鸿沟。我一直认为,心理学离我们普通人太远了,那些弗洛伊德、马斯洛的名字,对我而言只是考试中的名词解释。然而,《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却用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现象掰开揉碎了呈现。书里关于“青春期叛逆”的探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曾以为叛逆只是孩子不听话,是个头疼的问题,但书里通过几个不同的家庭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叛逆背后可能隐藏的渴望独立、寻求认同、以及与父母沟通方式的冲突。它没有简单地贴上“叛逆”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案例中孩子的真实需求和父母的焦虑。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孩子的视角,也从父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如如何理解孩子的变化,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亲子沟通模式。其中有一个关于“界限感”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干涉,反而会让孩子感到窒息,而书中提供的建立健康界限的方法,比如“区分‘我的’和‘你的’责任”,就显得非常实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有时是放手,是尊重,而不是一味的控制。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心理学的很多概念,比如“依恋关系”、“情绪管理”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能够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心理健康”这个词语,总有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似乎是与“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带着一丝神秘和距离感。《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为我揭开了心理学的神秘面纱。书里关于“学习倦怠”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我曾以为学习倦怠只是简单的“不想学习”了,但书里通过一个案例,详细剖析了学习倦怠的成因,比如目标不明确、缺乏内在驱动力、以及长期压力累积等。它并没有将学生简单地定义为“懒惰”,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去解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目标设定的 SMART 原则”的讲解,它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案例展示出来,让我明白了如何将一个宏大的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步骤。更重要的是,书里强调了“过程导向”的重要性,鼓励读者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这种教育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宝贵。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青少年成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温暖和被尊重。它让我明白,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在关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我们内心的需求。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它有多么高深莫测,而在于它能否真正地触及生活,解决问题。《中学生心理知识科普案例集》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我认同”的探讨所吸引。书里描绘了一个孩子,在不断尝试不同角色和兴趣的过程中,对“我是谁”产生了困惑。这种迷茫,我太熟悉了!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到自我认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欣赏它在案例中穿插的“镜像神经元”等一些稍微深入的心理学概念,但它解释得非常通俗易懂,并且与案例紧密结合,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例如,在讨论“同理心”时,就巧妙地引入了镜像神经元的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能感同身受。这本书最让我觉得可贵的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它不是在告诉你“你有什么问题”,而是在告诉你“你可以如何做得更好”。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比如“感恩日记”、“积极自我对话”等,让我觉得心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