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巴斯夫是德國的一傢大型跨國化工企業。《拓新之旅:巴斯夫與中國緣起1885》是介紹瞭巴斯夫在中國150年發展曆程的專著。巴斯夫作為一傢化工企業,注重在石化一體化方麵發展,但是並不隻是眼於商業利益也十分注重對於人類所居住環境的保護。這是巴斯夫成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最值得我國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學習和藉鑒的。
作者簡介
葛睿齊(Michael Grabicki),在漢堡大學與哥廷根大學攻讀德語文學研究與政治學專業,在報社培訓結業後曾擔任《哥廷根日報》記者。後加入巴斯夫企業傳播部門曆任數職,2012年底前負責企業媒體關係。在此期間,Grabicki多次訪問亞洲,並在他從事的媒體關係工作中關注和支持巴斯夫在中國的活動。
目錄
第一部分: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885~1990年)第一章染料拉開瞭序幕第二章開拓中國業務的先驅第三章稻田裏的革命第四章上海與重慶之間第五章開啓新時代第六章鳳凰涅槃第二部分:建設與擴建(1990~2015年)第七章餐巾紙上的總規劃第八章談判馬拉鬆開始瞭第九章舞獅與童聲閤唱第十章從願景到投資第十一章矚目與承諾第十二章南京的喜慶儀式第十三章龍舟賽事和竪琴之音第十四章德中同行——考驗增強凝聚第十五章擴建與效率第十六章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第三部分:製造者與市場“巴斯夫與我”——來自中國的十段個人經曆“創新是我們兩國之間的橋梁”巴斯夫董事會副主席MartinBrudermuller(薄睦樂)與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對話第四部分:附錄尾注人名索引圖片來源作者簡介
精彩書摘
買辦——東西方之間的業務中間人 外語流利的中國中間人,所謂買辦,在對外貿易中扮演瞭重要角色,他們為歐洲和北美貿易公司的日常業務提供支持。直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之前,隻有為數很少一部分中國辦事人員,即所謂的公行(cohong),得到當時清朝皇帝許可,在廣東廣州與外國人做牛意。廣州得益十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外貿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1685年,康熙皇帝就下旨準許此地開埠經商。廣州足歐洲輪船進入中國的理想地點。19世紀下半葉,廣州讓位於上海。西方商人青眯上海足因為它在歐洲和美國的管轄範圍之內。此外,上海也為經由揚子江進八中國內陸提供瞭方便。 公行得到皇帝的許可與外國通商,積纍瞭相當的財富。隨著中國被迫解除貿易限製,更多的中國港口嚮外商開放,對中國中間人的需求在增加,他們協助外商處理業務並熟知貨幣和度量衡。西方商人猛然間發現冒齣一堆想要跟他們做生意的中國商人,然而對他們的信用卻一無所知,而且也幾乎無法溝通。因此,外商如果想要接觸中國的客戶和業務夥伴,必須得找一個中間人。買辦製度就此應運而生。一言以蔽之,經濟和社會條件再加上文化障礙,使得兩方商人必須雇傭一位買辦纔能在中國順利做生意。“買辦”一詞來自葡萄牙語“comprador”,意為“買方”。中文譯為“買辦”頗為貼切。這一稱謂來自葡萄牙在中國的管治地區澳門,隨後成為西方人和中國人在本地貿易中對中間商的統稱。。 買辦的功能可謂多種多樣。他不僅是翻譯和中間人,還為與中國商人進行的所有購買仃為和銷售閤同接洽事項提供擔保,根據商品的不同,分不同的等級提交保證金。如果業務有閃失,買辦也要承受損失。因此,他需要在外商公司提交一筆保證金。所以,買辦不僅要有良好的經理資質和語言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本錢,同時還要負責介紹和雇傭包括從會計到傭人的職員,他要擔保他們的可靠性,通常這些人都跟他有親戚關係。這些人將薪水的一部分上繳給買辦的情況也並不少見。買辦的興盛與中國整個商人階層的興盛相輔相成,他們的聲譽隨著財富的增加也在上升。 買辦體製在一次世界大戰期問始終繁榮,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末。之後十年中這一體製逐漸式微,“此前外商的主要業務領域是跟商人做生意,但後來跟官府及工業企業的業務開始增長,而買辦在這一領域卻很少能有良好的關係網。”。買辦體製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國內的國際的都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國商人積纍瞭更多的在華經驗,中國話越說越流利:德國人在語言學習上尤其好勝。此外,一戰也加速瞭這一體製的衰落,因為戰時進口和投資都明顯減少。。 存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社會,買辦擔當瞭重要的企業傢角色,很多成功的企業創建人曾經或者同時也是買辦。不過,批評的聲音很快就齣現:“買辦在中國商界普遍享有極高的聲譽,迄今為止對公司來說不可或缺。經常有人提齣,公司應該嘗試沒有買辦也要存中國生存,鼓勵自己的銷售人員認真學好中文,拋開買辦的中介直接與中國商人做生意,這樣就能避免昂貴的買辦機製,尤其避免在業務來往中被自己的買辦欺騙的可能。” ……
前言/序言
拓新之旅:巴斯夫與中國緣起1885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