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场饶有兴趣的斗争”——清华集团与北洋旧部的博弈/13
一、北洋社会与“预备学校”/13
(一) 病弱国度的“预备学校”:“洋化”与“官气”并存/13
(二) 从“美国式大学校”向“中国式大学”的努力/17
二、北伐功成与北平异动/20
(一)北平知识界的乱象/20
(二) 政权鼎革与清华变革/23
三、罗家伦初长清华及其“大学的理念”/27
(一) 北上长校的台前幕后/27
(二) “整理校务之经过”/29
(三) 董事会第一次会议/32
(四) 董事会第二次会议/36
四、另一场博弈:在罗家伦与教授会之间/49
五、小结/51
第二章 罗家伦与清华大学的内部改革——“学术化”与“纪律化”的纠结/53
一、学术化:从“预备学校”迈向“高深学府”/53
(一) 改革人事制度/54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7
(三) 改组师资团队,汇聚学术英才/59
二、学术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成效 /63
(一) 营造学术空气/64
(二) 鼓励发表成果/70
(三) 强化学术休假/74
三、物理学系: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学术化”的硕果之一/78
(一) “学术化”改革与学术之猛进——以物理系为例/78
(二) 物理学系发展历程/79
(三) 物理学系与中国国防/82
四、“纪律化”:极具争议的尝试与顿挫/86
(一) “纪律”:清华传统气质的一部分/87
(二) 此“纪律”非彼“纪律”:在“纪律化”与“党化”之间/88
(三) 反弹:“彻底失败”的尝试/98
五、小结/99
第三章 易长风潮与“所有计划照常进行”——清华、北平与南京的三边互动/103
一、“党治”时代的来临/103
二、“驱罗”运动: 政学博弈的第一个回合/105
三、“拒乔”运动:清华与阎锡山政权的博弈/113
四、“驱吴”运动:清华学人与南京当局的互动/118
(一) 南京教育部的人事变动/118
(二) 吴南轩的北上与南下/120
(三) 清华、北平与南京的互动/133
(四) 蒋介石的反应与翁文灏的出长/138
五、“法”的两种面相:《大学组织法》与清华之“法”/142
(一) 《大学组织法》与清华规程/142
(二) “党”与“主义”定于一:蒋介石及其教育观/147
六、小结/160
第四章 政学互动的结果:柔性治校体制的成型——以梅贻琦为中心/163
一、梅贻琦与清华:人脉、气质与时势的耦合/164
(一) 梅贻琦:从幕后到前台/164
(二) 校长的两重身份:“知识人”与“政治人”/165
(三) 梅贻琦重掌清华/169
二、近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成型/171
(一) 权力的博弈:教授治校与校长治校/171
(二) 系主任群体:“核心”之核心/178
(三) 非零和的分权制衡:校长与评议会之关系/188
三、“超然于政潮”的理念与无法超越的现实/198
四、小结/203
第五章 “新兴大学”在政治纷扰中崛起——学术布局的拓展与创新/205
一、从“撤销工程系”到“增设工学院”:工程教育的兴衰与反复/206
(一) 清华工学的“后来居上”/206
(二) 努力的受挫:经费停付风波/212
(三) 办学成绩/219
(四) 矫枉过正的隐患:“理工科抬头”/222
二、兴废之间的挣扎:法律学系的嬗变/227
(一) 由“兴”而“废”:法律学系的遭逢/227
(二) 究缘:法律学系兴废的台前幕后/250
三、农科的兴废:从裁撤农学系到增设农研所/268
(一) 农业中国与民国大学/268
(二) 清华与农科的离合/271
(三) 关于圆明园实验农场的博弈/279
四、航空工程:政学合作与中外互动的典范/283
(一) 远东政局与中国航空/283
(二) “救国”与“读书”的变奏/287
(三) 政学合作:双方关系改善的机缘/289
(四) 中外学术合作典范/296
(五) 历史意涵及其他/302
五、小结/303
第六章 “党国”、“民国”与“杰出大学”——办学成就及其限度/306
一、本校“文法数科亦并不弱”——体制创新与多科性综合型大学的建成/306
二、表征:“母校在美声誉之佳”——国际能见度的显著跃升/311
三、历史意涵:中国大学界的结构转型/340
四、“未完成的近代化”:远东大学史上的清华/350
五、小结/359
结 语 政学互动的历史图景/361
致无尽的苍茫岁月(代跋)/381
主要参考文献/390
人名索引/400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装帧坚实,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出版物。字体选择上,正文采用了清晰易读的宋体,字号适中,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章节标题和引文部分则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字重和字号,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层次感,也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阅读节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插图和地图部分,虽然我没有细看具体内容,但从排版上来看,图片的清晰度和位置安排都十分考究,与文字的结合度很高,显然是经过细致考量的,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信息至关重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学术体验。这本制作精良的实体书,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庄重而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有的、既有学理性又不失可读性的平衡感。它没有将自己束缚在纯粹的学术圈内,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深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起看似散乱的历史事件,使得即便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冲突,读者也能跟随其思路保持清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历史情境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确定性,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只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重现”历史的氛围和张力,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老道的功力,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宏大历史叙事变得引人入胜。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像是在倾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侧面描写,使历史人物的形象瞬间立体起来,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的复杂心境。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这段特定历史时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每当故事发展到关键的转折点时,笔锋总是恰到好处地一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回味和思考,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非常巧妙,它似乎能在一瞬间将读者的目光从宏观的政治博弈拉回到具体的个体经验之中,展现了历史的“温度”。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大时代背景下的制度变迁,往往会忽略身处其中的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与抉择。然而,这本书似乎很注意捕捉这些“微历史”的碎片,通过对关键人物日常言行、私人信件或会议记录的引用,让那些曾经身居高位的角色,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挣扎会妥协的鲜活存在。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复杂年代的认知,使得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再是抽象的图表,而是一幕幕充满人情世故的真实剧目。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看得出作者在文献梳理和史料挖掘方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从整体的结构布局来看,它显然是建立在一个极其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每一个论断的提出都似乎有可靠的史料作为后盾。尽管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引注的详尽程度,但从文本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史实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就足以让人对其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扎根于一手资料的研究,才能真正穿透历史的迷雾,呈现出未经修饰的真实面貌。相比那些泛泛而谈、缺乏实证支撑的论著,本书的这种“硬核”气质,无疑更符合严肃读者的胃口,它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知识体系,让人在阅读时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评分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
评分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评分不错的书,对学习很有帮助
评分很好的作者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此书早就听说过,值得研究,视角有意思。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值得一读,推荐一下。
评分京东这次优惠,200--100,就为了买这本书。刘超的这本书资料扎实,是下力气做了的。
评分终于下单了,纸质并不算太好!
评分年轻学者的学术著作,对清华大学与民国政府的关系,作了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