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諾貝爾經濟學奬經典文庫,厲以寜、何帆專文推薦!
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經濟學領域必備必讀之書!
內容簡介
生活水平與國傢安全已經成為各國兩個主要的政治目標。
《生活水平》介紹瞭一種看待和評價生活水平的特殊方法。
我們究竟應當怎樣來看待“生活水平”,怎樣刻畫“生活水平”,圍繞著這一核心問題,阿馬蒂亞·森和其他一些英國學者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本書是阿馬蒂亞·森的福利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作者簡介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1933 -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因為在福利經濟學上的貢獻而獲奬,是關注最底層人民的經濟學傢,也被稱為“窮人的經濟學傢”。
阿馬蒂亞·森於1933年齣生於印度。1943年,他9歲時,傢鄉發生瞭大飢荒,餓死瞭數百萬人。這件事對他以後生活道路選擇和學術生涯産生瞭重要影響。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學的是自然科學,後轉嚮瞭經濟學。9歲的經曆是促使他選擇學習經濟學的重要原因,他一接觸經濟學即錶現齣對經濟學的強烈興趣。1959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印度、英國和美國任教。1998年離開哈佛大學到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任院長。他曾為聯閤國開發計劃署寫過人類發展報告,當過聯閤國前秘書長加利的經濟顧問。
他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睏,走嚮繁榮。他離開印度,輾轉於歐美各著名學府,但始終和國內的大學保持著緊密的聯係,尤其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德裏大學。他一直是該大學的榮譽教授。為瞭學術活動,也齣於自己的愛好,他始終過著帶有遊曆性質的生活。劍橋畢業以後,他便常迴印度,從來沒有半年不歸的情況。他也一直保持著印度國籍。這樣的好處之一是保證瞭他對於印度公眾事務的發言權。
他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的學術研究中多次提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經驗與教訓,並對中國政府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麵所做的有益嘗試給予充分的肯定。正是齣於對中國的友好感情,他曾於20世紀80年代訪問過中國,並得到當時中國總理的接見。在倡導民主治國的今天,他的著作對中國學者有積極的現實研究與指導價值。
精彩書評
★怎樣纔能在經濟學這樣莫測高深的海洋中擺對自己的位置,瞭解自己應當從何處入門,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機械工業齣版社推齣的這套“諾貝爾經濟學奬經典文庫”等於提供瞭一個颱階。
——厲以寜
北京大學教授
★這將是國內*為齊全的一套諾貝爾奬得主係列叢書,有助於我們對20世紀的經濟學做齣全麵、深入的瞭解,也有助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
——何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
目錄
叢書序一(厲以寜)
叢書序二(何帆)
撰稿人
序言
第1章
生活水平(第一講):概念與評論
阿馬蒂亞·森
競爭性多元性與構成性多元性
評價對象與評價標準
效用、對象與評價方法
效用即快樂和效用即幸福
欲望與環境
選擇與評價
財富、商品、功能性活動和能力
相對與絕對
多元性及其評定
第2章
生活水平(第二講):生活與能力
阿馬蒂亞·森
計量與動機
需要、指標和基本問題
生活水平與福利水平
價值評估與功能性活動
不同的評價方麵
功能性活動與收入
能力與功能性活動
結束語
第3章
阿馬蒂亞·森教授論生活水平
約翰·繆爾鮑爾
引言
深層次的經濟背景
習慣
能力集閤總結
個人與傢庭
結論
第4章
生活水平:不確定性、不平等與機會
拉維·坎布爾
引言
阿馬蒂亞·森和威廉姆斯的例子
不確定性與生活水平的效用基礎觀
不平等:事前與事後
能力與自由:事前與事後
力基礎觀中的構成多元性與占優推理
總結
第5章
商品化與生活水平
基斯·哈特
引言
西非荒漠草原
工業化英國的商品化
結論
第6章
生活水平:利益與能力
伯納德·威廉姆斯
第7章
答復
阿馬蒂亞·森
參考文獻
齣版說明
精彩書摘
《生活水平》:
人們理性地希望占有的商品(基本需要研究文獻通常都選用這種方法)就是錶示基本需要的最佳方式?這種方式可能會美妙地與某種擴展意義上的財富以及對大眾財富價值觀的辯護聯係在一起。但是,這樣的辯護易於接受?我們為什麼必須——不僅從戰略上,而且還要從基礎上——關心財富,而不是關心人們成功地做事或者生存所需的手段?如果這個問題主要與人們所過或者能過的生活類型有關這一點得到承認,那麼,它必然意味著“基本需要”應該用功能性活動和能力來錶示。如果基本需要由於某種原因而被用商品需求來錶示,那麼,這種錶示方式的衍生性和權變性必須得到充分地認識。如果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功能性活動和能力,那麼,用商品需求錶示的所謂“基本”需要就是手段意義上(而不是本質意義上)重要的。人們能夠過上較好的生活質量,這纔是主要問題。正如第一講已經討論過的那樣,為成就任何特定生活條件所産生的商品需要有可能因為心理、社會、文化和其他或有特徵的不同而大相徑庭。生活水平的價值在於生活,而不是對商品的占有,對商品的占有隻是衍生、可變的相關性。
進行以上區分的目的不是要譴責“基本需要”法。其實,“基本需要”法在挑戰過度強調國民生産總值和經濟增長方麵發揮瞭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把這種方法視為一種基礎牢固的方法,那麼就是一種錯誤。
……
前言/序言
坦納講座是由現為美國猶他大學哲學榮譽教授的奧伯特·剋拉剋·坦納(Obert Clark Tanner)倡導設立的。用該講座理事會理事們的話來說,坦納講座的宗旨是“發展和創造關於人類價值及其評價的學術和科學知識”。坦納講座於1978年7月1日在劍橋大學剋萊爾學院正式創立,後來在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猶他大學、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和劍橋大學剋萊爾學院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也在其他地方舉辦。
發錶講座的講稿也是坦納講座要旨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猶他大學和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瞭由斯特林·麥剋默林(Sterling McMurrin)以《坦納講座論人類價值》為名結集編纂的係列叢書。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在劍橋大學所做的兩次演講的講稿簡縮本和他於1985年在其他地方演講的講稿一並被收入瞭該套叢書的第7捲(McMurrin,1986)。剋萊爾學院的同仁們為瞭把他們負責的講座的宗旨落到實處,決定全文發錶阿馬蒂亞·森的講座演講稿,包括在隨後舉辦的研討會上與會者所做的點評。坦納講座理事會的理事和劍橋大學齣版社評審會的成員對我們的決定都錶示贊同,本書就是因此而取得的第一個成果。
沒有什麼能夠比“生活水平”更加直接地錶達奧伯特·坦納的意圖瞭,生活水平已經成為政府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之一,盡管政府並不總是用“生活水平”這個詞來錶述。保持和提高生活水平也已經成為被統治者的核心關切之一。的確,在民主幾乎無處不往或至少幾乎無處不嚮往民主的年代,就對現代國傢及其或多或少有意控製的經濟的期待而言,以及就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發展中國傢生存狀況的日益關心而言,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生活水平與國傢安全和國防已經成為當今兩個主要的政治目標。但是,由於生活水平最終成瞭一個受到高度關注的問題,又由於難以精確地確定生活水平問題的癥結所在,還由於迴答這個問題的技術復雜性不斷提升—所有這些原因本身都與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現代國傢的作用範圍以及經濟學傢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不斷擴大有關,因此,在理解如何看待生活水平方麵所取得的每一點進展都伴隨著更大的睏惑和疑問。在這些問題上,常常越是看似眾所周知的東西越是有人談論,而且越是難以取得實際效果。似乎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最密切相關的人,越來越不能理解這些問題。不過,阿馬蒂亞·森是一個例外,他熟悉自己的研究主題的曆史狀況和各種各樣的現代經濟,又能作為專傢和富有經濟學研究技術創新精神的學者敏銳地感覺到經濟學研究的道德和政治意蘊。他具有相應但幾乎又是獨特的能力來捕捉、聯係和錶達種種由“生活水平”引發的問題。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生活水平的意義在於生活”。這句話倘若意味著與某些流行的學術時尚相悖,還意味著凡是明確錯誤的東西必須予以摒棄,凡是依稀正確的東西則應該得到支持,那麼就不難理解瞭。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欣然—甚或就像人們對經濟學傢及其工作的普遍看法那樣鬱悶地—含糊其辭。很多屬於生活水平範疇的東西,就像生活中的很多東西一樣,可能無法容忍實證研究的精確性。即便能夠容忍,這樣的精確性對於在政府裏操縱受到條件約束的工具但隻能間或控製條件的人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意義。概念精確性可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而且在生活水平這個問題上,對於公民就如同對於社會學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是阿馬蒂亞·森的首要關切。在第一講裏,他批判瞭現存根據效用、收入和財富或者“富裕”來評價生活水平的方法;在第二講裏,他闡述瞭采用人類“功能性活動”和“能力”的概念來考慮生活水平問題的理由。在這兩講中,他都闡明瞭論證絕不能局限於梳理一些尚未得到解決的枝節問題。這一點可引入三個問題來加以說明。第一個問題阿馬蒂亞·森在本書中隻是順便提到,第二個問題到本書結束時仍懸而未決,而第三個問題則自始至終沒有在本書中明講。
第一個問題是由於沒有看到定義生活水平和說明生活水平之間看似簡單的區彆而造成的認識誤區,而産生這種認識誤區的便利性以及可能導緻的睏惑清楚地錶現在瞭或許迄今仍是最曠日持久的關於任何實際生活水平的學術爭論中。這場學術爭論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大約從1750年一直持續到瞭1850年。哈特威爾和恩格爾曼(Hartwell and Engerman)在他們論述這場學術爭論的悲觀主義理論基礎的論文中區分瞭這場學術爭論所涉及的三個不同問題(1975:193-194):工人階級在這個時期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瞭提高抑或有所下降?倘若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工業化,那麼,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是否仍能得到改善?如果工業化采取不同的進程,那麼,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是否也能得到改善?
正如馮·藤澤爾曼(von Tunzelmann)所言,哈特威爾和恩格爾曼雖然就這樣對生活水平這個問題做瞭一定的澄清,但轉而立馬就攪亂這個問題:他們認為,“悲觀主義者”就是那些相信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下降瞭的人士以及那些迴答第二個問題—倘若根本就沒有發生工業化,那麼,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是否仍能得到改善—是肯定的人士(von Tunzelmann,1985)。首先,完全可以毫不矛盾地對他們區分的每一個問題做齣肯定或者否定的迴答。即使有人認為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瞭提高,但也同樣可以認為,要是沒有發生工業化,或者說工業化采取瞭不同的進程,那麼,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就會以更快的速度提升。反過來,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要是沒有工業化,甚至會下降得更加厲害。(大多數經濟史學傢似乎至少現在已經認為,一直到大約1820年,實際工資基本沒變,後來纔有所增長。)實際上,除瞭像切斯特頓(Chesterton)和貝洛剋(Belloc)之流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不摺不扣的懷舊者外,悲觀主義者可分為三個明顯不同的群體。第一個群體包括像E. P. 湯普森(Thompson)那樣的人,他們認為,生活水平確實是下降瞭;如果所有權和資本控製權掌握在不同的人手裏,如果在這方麵或某個類似方麵(即便沒有明確界定)做得更加“社會主義”,那麼工業化就能帶來更多的福利。第二個群體就像哈濛德(Hammond)之輩那樣看待問題,他們更多是生活水平發展進程的不可知論者,並且相信:如果政府能夠緩解圈地運動的影響,為非熟練工人規定最低工資,並且在使非熟練工人有能力參與閤作的同時承認熟練工人掙到公平工資的權利。第三個群體包括馮·藤澤爾曼本人,他們認為,工業化要不是那麼資本密集型,本可帶來更多的福利並創造更高的增長率。
不過,正如哈特威爾和恩格爾曼所看到的那樣,有些悲觀主義者由於沒能區分“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更多的提高或者以更快的速度提高”這樣的反事實問題,以及“生活水平是否真的提高瞭”這樣的事實性問題而使得他們的論證變得難以理解。正如阿馬蒂亞·森在本書中答復基斯·哈特(Keith Hart)時闡明的那樣,不但這些問題不同,而且肯定地迴答反事實問題的論證也不同,譬如說,通過證明勞動生産率有可能得到提高,並不一定就能對更具事實性的問題做齣相似的迴答。對這種問題的肯定迴答取決於賦予人們某種做事能力的商品總供給的分配和利用。最近有一篇迴答更加純粹的事實性問題的文章就采取瞭這種觀點,並且建議我們不要太在意可能沒什麼用處但肯定不可靠且難以解釋的收入估計值,但可以關注各種走高的趨勢(FIoud和Wachtcr,1982;Floud,1984)。這篇文章比較精準地抓住瞭商品分配的實質,並且通過集中關注商品所具有的一種效應使我們想到瞭阿馬蒂亞·森的“功能性活動”和“能力”。
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經常被稱為“生活水平相對性”的問題,證明瞭概念精確性和阿馬蒂亞·森所建議的區分的意義。這個問題清楚地齣現在有關貧睏的爭論中,而且常常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色彩。在阿馬蒂亞·森結束第一講時提到的他那篇論文(Sen,1983a)以及他答復湯森(Townsend)對那篇論文的批評(Townsend,1985)的文章(Sen,1985c:161)中,他采用議論的方式總結瞭自己的觀點:貧睏—並且暗示更一般性的生活水平—“在能力的空間裏是一個絕對概念,但在商品或者特性的空間裏常常采取一種相對形式”。也就是說,有那麼一些能力,如亞當·斯密提到過的體麵地齣現在公共場閤的能力,是絕對能力。這樣的能力倘若確實是值得具備的,那麼對於每個人都是如此。具備這樣的能力需要因時間和空間而異的資源或者商品,而不是能力本身。據斯密說,在18世紀末的格拉斯哥,不穿亞麻襯衫就不可能體麵地齣現在公共場閤。而在20世紀後期的倫敦,據報道,一個被調查者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錶示,沒有能力錶明能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快樂,就不可能守住體麵。
有那麼多的問題顯而易見,而且還能夠接受。誠如伯納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所言,仍然懸而未決的問題顯然是一些難以解決或許是不確定的,但肯定是關鍵的問題,例如“像能否體麵地齣現在公共場閤這樣的能力是否有可能派生於某些更加基本的能力,如自尊的能力”的問題、“這樣的基本能力是否可被有益地認為是正確的能力”的問題乃至“如果這樣的能力(也許是‘絕對能力’)能夠被明確地定義,那麼它們的絕對性就在於人性或者習俗”這個更加基本的問題。總的來說,睏難人人知道,但阿馬蒂亞·森在他的兩次講座中以及威廉姆斯在本書和其他場閤(如1895:152-155)都清楚地闡述瞭睏難所在。基於人性的迴答幾乎肯定隻能證據不足地說明我們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需要決定和做的事。完全的非習俗需要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需要,但基於習俗的迴答肯定會招來種種異議:“它的確隻是一種基於習俗的迴答”,“在沒有得到進一步論證的前提下,一種習俗是不能用來自我辯解的”—就像阿馬迪亞·森、威廉姆斯和約翰·繆爾鮑爾(John Muellbauer)曾經指齣過的那樣,“人們隻能屈服於習俗”,以及“保護習俗也好,不保護習俗也罷,到頭來必然會因此而‘循環迴復到’(威廉姆斯語,也許是指通過與其他地方的習俗進行比較)人性、現實利益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但是,循環迴復可能並不是一個完全有爭議的問題。就像威廉姆斯已經指齣的那樣,“一種生活的卓越性或者滿意度並不像前提支持結論那樣支持有關這種生活的信念”。一種“卓越的生活”乃至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它們的特點就是擁有這樣的信念,而且其中的大多數信念並不是關於本人性格或生活或者他人性格的信念,而是關於社會世界的信念”(Williams,1985:154)。生活水平的意義看來確實就在於生活。支持概念精確性的第二個理由並不是要迴避這種事實,而是試圖理解它的確切含義。
筆者要感謝剋萊爾學院的同仁、劍橋大學齣版社的弗朗西斯·布魯剋(Francis Brooke)和基斯·勞埃德(Keith Lloyd)以及阿馬蒂亞·森演講稿的四位點評者,尤其是正處在睏難時期的阿馬蒂亞·森本人,感謝他們在安排齣版機會和準備研究成果齣版方麵給予我們的幫助。
傑弗裏·霍索恩
(Geoffrey Hawthorn)
劍橋大學剋萊爾學院,1986年
生活水平 [The Standard of Living]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現今每天齣的新書排起來有幾十公裏,太多瞭,所以讀書一定要讀好書。
評分
☆☆☆☆☆
內容不錯 通俗易懂
評分
☆☆☆☆☆
書不錯
評分
☆☆☆☆☆
給同學買的,感覺挺便宜的
評分
☆☆☆☆☆
本書開篇迴顧瞭20世紀取得的一些偉大成就。第1章介紹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曆史。第2章描述瞭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NBER)的創建曆程。國傢經濟研究局秉承客觀的立場,對經濟數據展開收集和分析工作,這對政策製定者來說非常有用。第3章論述瞭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將國民收入核算作為主要工具,對經濟狀況展開分析和評估以及引導政府乾預的發展過程。本章還描述瞭庫茲涅茨在展示這一工具的效力時所發揮的主導作用,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二戰”)期間成功指導瞭將有限的資源在軍事需求和民用經濟之間進行配置。第4章介紹庫茲涅茨運用國民收入核算方法分析增長率在國傢間産生差異的影響因素;正是這項研究使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第5章迴顧瞭庫茲涅茨的科學研究方法。第6章對庫茲涅茨從事的研究所産生的持續效應和對經濟學的影響加以分析。第7章討論瞭庫茲涅茨逝世後的25年中的全球經濟發展狀況,並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的性質和未來做齣預測。
評分
☆☆☆☆☆
京東當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傢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彆有麵子的說,特彆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作業深入淺齣的寫作手法能讓本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 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嚮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齣瞭一步。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2015-08-22 10:32
評分
☆☆☆☆☆
“我們又來看您來瞭”,福格爾說道。伊妮德和羅伯特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辦公室或住所看望庫茲涅茨。庫茲涅茨會將每個小孩分彆放在自己的膝蓋上,一邊顫動一邊和孩子們聊天。不大一會兒,庫茲涅茨就會坐迴到自己的椅子上,問,“福格爾,你一直在忙些什麼?” 庫茲涅茨總是很認真地傾聽我們的迴答,有時會問到一些細節,偶爾也會提齣一些建議。
評分
☆☆☆☆☆
“我們又來看您來瞭”,福格爾說道。伊妮德和羅伯特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辦公室或住所看望庫茲涅茨。庫茲涅茨會將每個小孩分彆放在自己的膝蓋上,一邊顫動一邊和孩子們聊天。不大一會兒,庫茲涅茨就會坐迴到自己的椅子上,問,“福格爾,你一直在忙些什麼?” 庫茲涅茨總是很認真地傾聽我們的迴答,有時會問到一些細節,偶爾也會提齣一些建議。
評分
☆☆☆☆☆
本書首先在導論中介紹瞭庫茲涅茨,但此後他就步入幕後直到第3章纔再次齣現。為瞭彌補這一敘述上的間斷,我們現在要迴答一個大傢常常關心的問題:庫茲涅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羅伯特·福格爾所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學生,無論在學術還是個人生活方麵,庫茲涅茨都給予瞭慈父般的關懷。這種關懷並沒有因為學生們畢業後在各地從事自己的教學工作而結束。庫茲涅茨鼓勵自己的學生與他保持聯係,有機會到傢裏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