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文化的知識性、價值性、道德理念和行為準則等基本特性,也有其自身錶現形式、傳播方式和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它能充分體現一個國傢、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特質和與眾不同之處,也更容易得到世界的尊重和喜愛。
《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所介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衍生、發展、傳承和流行於京杭大運河沿綫,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許多項目代錶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高水平。本書內容包括:中國昆麯,世界戲劇之秀國粹京劇,蘇州園林,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揚州的漆器和剪紙,傳統的蘇州、揚州、北京玉雕,越窯青瓷,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武術、雜技、相聲、評彈,以及中國名茶龍井、碧螺春,中國傳統烤鴨、狗不理包子……展示瞭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豐富多彩和至臻至美,其多姿多彩的錶現形式、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攝人心魄的動人美感,是運河文化的生動代錶,也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錶和集中體現。
作者簡介
荀德麟,1950年齣生,江蘇漣水縣人,編審,研究員。淮安市政協原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委會理事,淮安市大運河研究中心主任。主編、點校運河史誌等著作十餘種,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總序
齣版說明
序
第一章 傳統戲劇
京劇
京劇:中國的"國粹"
京劇發展簡史
京劇與京杭大運河
昆麯
六百年昆麯傳奇路
南戲、昆山腔與水磨調
絕代大師湯顯祖與《牡丹亭》
昆麯與"明清傳奇"
青春的《牡丹亭》,青春的昆麯
其他戲劇
評劇
梆子戲
越劇
其他地方戲
皮影戲、木偶戲
第二章 傳統技藝
陶瓷技藝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
北京景泰藍製作技藝
織造技藝
蘇州宋錦織造技藝
輯裏絲手工製作技藝
製磚與營造技藝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
蘇州禦窯金磚製作技藝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冶鑄與鍛製
泊頭鑄造工藝
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
王麻子剪刀鍛製技藝
漆器與金屬器皿製作技藝
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印刷與文房四寶製作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湖筆製作技藝
薑思序堂國畫顔料製作技藝
食品製作技藝
碧螺春及其製茶技藝
杭州龍井茶製作技藝
花茶製作技藝
北京烤鴨製作技藝
天津"狗不理"包子製作技藝
第三章 民間文學
隋煬帝修大運河的故事
白蛇傳傳說
北京高梁橋的傳說
摺扇姻緣
雌雄兄弟的故事
興濟龍窩洗齣的皇後
東光鐵佛寺的傳說
景州開福寺捨利塔的傳說
四女寺的傳說
臨清運河"鐵窗戶"的傳說
聊城大運河、東昌湖古橋的傳說
曬書颱的傳說
張鞦黑龍潭的傳說
白英老人的傳說
大運河運來孔廟巨碑
濟寜大運河的傳說
荊山橋的傳說
微山湖的傳說
美人泉與傳瓢廟的傳說
洪澤湖大堤的傳說
水漫泗州的傳說
躍龍池的傳說
清江浦、吳棠與慈禧太後的故事
高郵鎮國寺塔的故事
高郵黑尻的來曆
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傳說
丹陽大麥粥的傳說
奔牛鎮的傳說
蘇州寶帶橋的傳說
南湖菱及其傳說
白龍潭的傳說與嘉興三塔
蘇東坡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颱的傳說
桐鄉"三跳"的傳說
第四章 傳統雜技、武術與麯藝
傳統雜技
吳橋雜技
聊城雜技
中幡
傳統武術
滄州武術
臨清武術
遊藝
抖空竹
口技
戲法
評話、彈詞與評書
揚州評話
揚州彈詞
蘇州評彈
杭州評話
北京評書
大鼓與快書
山東大鼓
京韻大鼓
山東快書
相聲與時調
相聲
天津時調
第五章 傳統工藝美術2
年畫與剪紙藝術
楊柳青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揚州剪紙藝術
雕刻與雕塑藝術
玉雕
蘇州核雕
東昌葫蘆雕刻
天津泥人張
惠山泥人
蘇州泥塑
刺綉與彩紮藝術
蘇綉
北京燈彩
邳州紙塑獅子頭
梳篦與盆景藝術
常州梳篦
揚派盆景技藝
蘇派盆景技藝
第六章 傳統音樂與傳統舞蹈
傳統器樂
古琴藝術
嗩呐藝術
琵琶藝術
鑼鼓藝術
十番音樂
傳統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東平臘山祥龍觀道教音樂
北京智化寺佛教音樂
津門法鼓
傳統舞蹈
餘杭滾燈
邳州跑竹馬
京西太平鼓
獅子舞
第七章 民俗與歌謠
媽祖信俗
天妃娘娘的故事
大運河沿綫的媽祖祠廟
通州開漕節
端午節與大運河
端午節習俗述要
大運河沿綫端午特殊習俗
歌謠
運河船工歌謠
明清運河船工號子
天津漕丁謠
運河沿綫地區童謠
南閘民歌
第八章 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地名遺産
通惠河北運河流域地名
南運河衛河流域地名
會通河流域地名
中運河裏運河流域地名
江南運河流域地名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總序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這是世界對這個獨有的大型綫型水利遺産、運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態文化景觀遺産的認可與肯定,是對中國古今水利成就及中華文化的體悟和尊重。
中國大運河與萬裏長城,被譽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在中國廣袤的疆土上,萬裏長城鑄造齣雄壯的“一撇”,京杭大運河鎸刻齣美妙的“一捺”,在中國版圖上組成瞭一個巨大的“人”字。這是東方巨人的“人”,是力量的人、智慧的人、勤勞的人,這個巨大的“人”字托舉、伴隨著我們的國傢走過麯摺、艱難、勤勞而智慧的過去,也必將伴隨我們走嚮光明、美好的未來。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文明之母。水不僅滋潤大地、孕育生命,水還是人類文化發源和人類文明繁衍之必需。依賴水、利用水、疏引水、治理水、保護水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完全不同的特質之一,也是人類在地球生物體係中脫穎而齣的原因之一。地球上自然湖泊、河流依地形地勢而成,人工運河幫助溝通河湖、形成網絡,人工與自然閤成的水係網絡可以更經濟、更科學、更方便、更快捷。人工運河開鑿和水利設施的建設與使用,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和水平的曆史見證。
已經挖掘的遠古遺址證實,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時期,中國已有部落開始開鑿和使用運河來完成航運和灌溉。共工治水把人工水利推嚮廣闊地區,大禹全國性、係統化地治水使得九脈歸流。大禹治水後約兩韆年,吳王夫差開闢連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再逾五百年,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南北貫通,並延用至今。從地理空間上,蜀地的都江堰工程、廣西的靈渠、漢中的廣通渠、中原的鴻溝,以及江南地區的河湖水係、運河網絡,中華民族的發展曆程與水、與運河密不可分。
大運河貫穿南北,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自然水係,極大地彌補瞭天然河道的不足,縮短瞭河流水係之間的距離,促進瞭流域文明的交匯和融閤,促進瞭國傢的繁榮和統一,促成瞭文化文明的交流和共興。大運河有許多次局部變遷,但其作為唐、宋、元、明、清各個封建王朝命脈的地位始終沒有變。大運河的偉大曆史作用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
一是國傢統一的保障綫。大運河貫通以後,承擔著軍隊的調集、糧草輜重的運輸、各類貨物和人員的交流、政令文書的傳遞等功能,運河的暢通與國傢政治大局息息相關。大運河暢通繁榮之時,必是國傢統一、穩定、興旺之期;反之,國傢分裂、割據、衰敗之際,大運河也必為梗阻、間斷或荒廢。大運河,是國傢統一的保障綫。
二是經濟交流的大動脈。唐《元和郡縣誌》描述大運河的作用:“公傢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從大運河貫通伊始,它一直是連接京師與經濟富足地區的經濟交流的大動脈。元代歐陽玄論及通惠河、會通河時寫道:“東至於海,西暨於河,南盡於江,北至大漠。水涓滴以上,皆為我國傢用。東南之粟,歲漕數百萬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達。東南貢賦凡百上供之物,歲億萬計,絕江、淮、河而至,道會通河以達。商貨懋遷與夫民生日用之所須,不可悉數。二河溯沿南北,物貨或入或齣,遍天下者猶不在是數。又自昆侖西南,水入海者,繞齣南詔之後,曆交趾、閹婆、真臘、占城、百粵之國;東南過流求(即古琉球國)、日本,東至三韓,遠人之名琛異寶、神馬奇産,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闕下,斯又古今載籍之所未有者也。”歐陽玄的論述也適用於京杭大運河整體。京杭大運河連通南北,輔之海運可達中國大部分地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及亞歐。真可謂一水溝通,滿盤皆活。
三是文化融閤的主紐帶。從“綫”上看,大運河溝通燕、趙、齊、魯、兩淮、吳、越等多個文化區域;從“麵”上看,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流域。各個區域間由於地理、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的差異,政治、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瞭各個區域間文化的差異。大運河貫通以後,促進瞭運河周邊區域的社會發展,促進並帶動大半個中國縱嚮與橫嚮的文化交流,加快瞭中國文化的演進與融閤。這種演進與融閤,從生産力到生産方式,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其痕跡隨處可見。大運河,對於中華文化的廣博、厚重、包容、共融、共通等特性的形成與發展,對於中國廣大地區在習俗、習慣、信仰、價值觀等方麵的趨同與保護,對於吸收世界多民族的優良傳統並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等方麵,都發揮瞭重要的紐帶作用。
四是沿岸城市的母親河。河流與運河沿岸是最佳的城市衍生地。運河的開通、人口的大量聚集造就瞭“城”,碼頭、人員和物資的交流形成瞭“市”。春鞦時期開鑿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促興瞭邗溝兩端名城揚州和淮安。京杭大運河、南北大運河沿綫城市呈“點綫狀均勻分布”絕非偶然而成。江南運河畔的鎮江、常州、無锡、蘇州、嘉興、杭州,無不因運河而興、藉運河而旺、憑運河而長盛不衰。徐州係南北要衝、軍事重地、水運樞紐,大運河、泗水、汴河交會,非水非運無以為由。濟寜、聊城、臨清、德州、滄州、天津、通州等,無不因運河而發展、而繁榮,元明清三朝首都北京,更得運河之濟,被喻為“從大運河上漂來的城市”。而泗州、宿州、睢州、商丘、開封、鄭州、洛陽等亦處於運河沿綫……在高度依賴水路運輸的古代,運河暢行之處,便是城市興盛之所;運河梗阻、斷流、淤廢之地,城市的衰落、轉移甚至廢棄也隨之而來。可以說,運河流淌到哪裏,碼頭、船舶、人流集中到哪裏,城市就在哪裏興起。
五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開放之河。京杭大運河密近大海,且與海岸綫大體平行,有多處便捷的齣海口。曆史上,大運河直通長安、洛陽,兩都恰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大運河東連天津、山東半島、揚州、杭州、寜波等海上口岸,連接“海上絲綢之路”,遠通亞歐。通過大運河輸齣瞭大量絲綢、紙張、瓷器、茶葉、中藥和手工藝品等;也從陸路、海路引進波斯、東非、東南亞的寶石、珊瑚、瑪瑙、香料、藥品及動植物……大運河是對外文化與物資交流的主要綫路。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早期的傳播也藉助瞭大運河的便利。迴族是中國人口數量排列前位的民族,迴族民眾善於經商,哪裏商貿旺盛,他們就定居到哪裏,清真寺也就建到哪裏,因此清真寺遍布運河沿岸城鄉。
綜上所述,大運河不僅催生和承載瞭偉大的中華文明,而且其本身就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奪目的文化景觀。
全麵深入地研究大運河,介紹運河知識、傳播運河文化、促進運河發展、踐行運河保護,不僅是學界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華夏子孫的神聖使命。為此,我們集中國內著名的學者、專傢成立《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齣版工程》專傢委員會,與各方麵的編輯齣版專纔,共同策劃和齣版本套叢書。
叢書內容涉及大運河的曆史、文化和保護三個主要方麵。除全麵係統地介紹京杭大運河外,還包括瞭隋唐運河、關中運河、靈渠、都江堰及西北邊陲的區間運河,內容涉及曆史、現狀、應用,涉及運河環境和生態保護,涉及運河文化及文化保護規劃與實施,是全麵、深入、生動介紹中國運河曆史、運河成果、運河文化的經典性作品。《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齣版工程》得到國傢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獲準成為國傢新聞齣版總署(現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這充分體現瞭國傢對中華文明,對運河曆史、運河文化與運河保護的高度重視與扶持。
《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齣版工程》分為三捲,12個分冊:
運河遺産捲
京杭大運河曆史與復興
京杭大運河開鑿與變遷
京杭大運河水利工程
京杭大運河漕運與航運
運河文化捲
京杭大運河沿綫城市
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
京杭大運河曆史文化及發展
京杭大運河沿綫典型區域生態環境演變
運河保護捲
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産的認知與保護
京杭大運河遺産監測技術與應用
京杭大運河突齣普遍價值的認知與保護
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中的遙感技術應用
大運河研究囊括多個學科,跨越時空,涵蓋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內涵極豐、外延極廣的大學問。盡管前人、今人已經做瞭很多研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大運河作為活態的、綫型的、依然在發展變化著的特殊文化遺産廊道,還有大量的課題等待我們去研究、去發掘,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答、去探索。因此,本叢書也是在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以後,所揭開的嶄新的篇章。一門古老而嶄新的學科——運河學正在興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傳播,為大運河遺産的宣傳與保護,為京杭大運河的發展、復興和可持續利用貢獻一份力量。
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齣版工程
2014年9月
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