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毒理学》分9章,包括自然环境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与化学有关的地方病进行了简介,以使环境专业的学生以更广阔和更全面的视野了解环境与健康问题。具体内容为环境风险评估、污染物暴露和危害评价、体内毒性和代谢途径。对生物化学、分子毒理学和QSAR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从环境污染、环境生物富集、人体健康剂量关系的模型化计算和病理毒理机制等方面重点论述了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环境风险,以模型计算和毒理机制为主要线索通贯全书,并以分子生物学的观点,从基因、蛋白、细胞、代谢的生化过程出发,描述了炎症、神经衰弱、癌症、白血病、基因突变等疾病的环境污染致病过程。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1.2 环境毒理学的内涵
1.3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第2章 自然环境毒理学与健康
2.1 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2.2 环境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
2.2.1 生命元素
2.2.2 生命元素的地域分异与平衡
2.3 与化学因素有关的地方病
2.3.1 克山病
2.3.2 大骨节病
2.3.3 硒的地域分异
2.3.4 碘缺乏病
2.3.5 地方性氟中毒
2.4 健康长寿
2.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4.2 长寿人口的地理分布特征
2.4.3 饮水一土壤一粮食一人发中富含有益健康的生命元素
2.4.4 长寿老人的人群分布及其社会环境因素
第3章 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1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
3.1.1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
3.1.2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2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
3.2.1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
3.2.2 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3 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
3.3.1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3.3.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4章 污染物在食物网中的迁移转化
4.1 污染物的生物迁移机理
4.1.1 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迁移过程
4.1.2 污染物生物性迁移方式
4.1.3 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迁移转化
4.2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机理
4.2.1 植物对污染物的摄取
4.2.2 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收
4.2.3 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分布‘j贮存
4.3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4.3.1 水域生态环境
4.3.2 生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
4.3.3 水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和机理
4.3.4 水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4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4.4.1 氮氧化物
4.4.2 二氧化硫
4.4.3 一氧化碳
4.4.4 氟化物
4.4.5 光化学烟雾
4.4.6 大气颗粒物
4.4.7 室内空气污染
第5章 生物转化与生物毒性评价
5.1 生物转化
5.1.1 生物转化的意义
5.1.2 生物转化过程
5.1.3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5.2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
5.2.1 相关概念
5.2.2 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机理
5.3 环境致突变作用
5.3.1 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概念
5.3.2 致突变作用的分类和后果
5.4 影响致毒作用的因素
5.4.1 环境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5.4.2 外在环境因素
5.4.3 内在机体因素
5.4.4 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与评定
5.5 临床医学检查
5.5.1 毒物接触史
5.5.2 临床表现
5.5.3 实验室检查
5.5.4 其他检查
5.6 生物毒性评价的方法
5.6.1 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曲线
……
第6章 化学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
第7章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第8章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学
第9章 环境物理因素的毒理学
附表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环境毒理学》:
炎性水肿:在炎症早期,炎性充血使微循环内的流体静压上升,液体及小分子物质随压力升高而经毛细血管渗出。随着炎症发展,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收缩,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血管内富含蛋白的液体乃至细胞成分得以逸出进入周围组织内,此过程即为渗出(exudation),它包括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炎性渗出液在组织间隙积聚称炎性水肿。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壁内外流体静压平衡失调可造成漏出(transudation)。无论渗出还是漏出都可造成组织水肿和体腔积液,通过对穿刺抽出的体腔积液的检测有助于确定其性质。
炎性渗出是急性炎症的重要特征。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渗出液能稀释毒素,带来氧及营养物,带走炎症区内的有害物质;渗出液中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防御、消灭病原微生物;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交织成网,能限制病原菌扩散,使病灶局限,并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但过多的渗出液可影响器官功能和压迫邻近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良后果,如肺泡腔内渗出液可影响换气功能,心包积液可压迫心脏等;渗出液中大量纤维蛋白不能完全被吸收时,最终发生机化粘连,影响器官功能,如心包粘连可影响心脏的舒缩功能。
3.1.2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1.2.1 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途径
1.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地表水环境
降水(湿沉降)或吸附沉降(干沉降)是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和过量的CO2等气体进人地表水体及产生环境污染的两种途径。
2.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
由于粪池、垃圾填埋场、地下输油管、灌溉、农药等的渗漏以及来自天然污染源的海水入侵等原因造成地下水污染。
……
前言/序言
环境毒理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