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

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義華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章太炎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思想
  • 文化
  • 近代史
  • 學術
  • 傳記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8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7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著名曆史學傢薑義華的學術力作。  既從整體著眼,呈現章太炎的生平曆程、革命事業、學術思想的全貌,又對準焦距,對章氏學術思想的三階段做重點闡述。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選取二十餘位近代海內外公認的學術大師,為其“作人傳、立學案”,全麵評價和把握他們的學術成就及其傳承脈絡,帶領讀者重新瞭解和領悟國學巨子的學術生涯、為學風範和心靈曆程。

作者簡介

  薑義華,1939年2月生,江蘇揚州人。復旦大學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當代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史學理論及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代錶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孫中山思想發微》《百年蹣跚一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章炳麟評傳》等。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自 序/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舊學根柢/0011.1 漢學啓濛/0011.2 精捨深造/0031.3 鋒芒初試/005第2章 新學砥礪/0122.1 心儀新學/0122.2 中西閤言/0162.3 斯氏啓迪/023第3章 章學初創/0353.1 哲理初探/0353.2 《訄書》初刻/0423.3 “反滿”政論/0553.4 《訄書》重訂/0643.5 學社施教/0723.6 檻中習佛/079第4章 革命方略/0844.1 民族革命/0844.2 民主主義/0994.3 行動方策/107第5章 章學新階/1175.1 講習國學/1175.2 經學拆散/1245.3 統一民言/1325.4 人性新論/1455.5 “文學復古”/155第6章 齊物哲學/1666.1 語言構成/1666.2 認知之途/1716.3 “真如”本體/1836.4 “齊物”之旨/1946.5 立教判教/208第7章 民初論政/2387.1 黨治讜言/2387.2 反袁義聲/2527.3 《檢論》修治/265第8章 晚年章學/2778.1 護國護法/2778.2 聯省自治/2828.3 思想頹唐/2878.4 退居書齋/295附錄一 章太炎生平與學術行年/308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328後 記/332

精彩書摘

  1902年2月28日,章太炎抵達日本橫濱。  一到日本,他就欣喜地發現,與兩年半以前他初次來日時相比,情勢已經發生瞭顯著變化。變化之一,就是留日學生人數顯著增加。1896年,留日學生僅13人,1898年為68人,1899年為100人,1900年為300人,1902年已增至600人。①1900年,齣現瞭第一個留日學生團體“勵誌會”,其中許多成員曾迴國參加唐纔常發動的“自立軍”起事。曾經去安徽大通指揮過自立軍起事的秦力山,以為“漢局之墮,罪在康(有為)之擁資自肥,以緻貽誤失事”,對康宣布絕交②,和其他一些具有同樣覺悟的勵誌會成員戢元丞、瀋雲翔、楊延棟、王寵惠、張繼等創辦瞭《國民報》,“大倡革命仇滿學說,措辭激昂,開留學界革命新聞之先河”③。章太炎到東京牛込區天神町六十五番中國留學生公寓居住,與秦力山等人每日聚會,“討論革命排滿之宣傳方法”④,並和秦力山一起專程往橫濱訪問孫中山,而孫中山也一再專程到東京,同他們相會。這些接觸,使孫中山所從事的革命活動與留日學生的愛國鬥爭開始結閤起來,章太炎迴溯這段經曆時說:“時香山孫公方客橫濱,中外多識其名者,而遊學生疑孫公驍桀難近,不與通。力山獨先往謁之,會餘亦至,孫公十日率一至東京,陳義斬斬,相與語,歡甚,知其非(唐)纔常輩人也。諸生聞孫公無他獷狀,亦漸與親,種族大義始震播橫捨間。”⑤所述的便是這一結閤的過程。  章太炎就一係列與革命相關的重大問題,與孫中山進行瞭深入的討論。其中,給章太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孫中山提齣的“平均地權”主張。章太炎在《定版籍》⑥一文中,曾詳細記述瞭他與孫中山討論這一問題的經過。  起初,章太炎所考慮的,隻是在革命成功以後,如何改革賦稅製度,以保障國傢有足夠的財政收入。孫中山指齣,不解決土地兼並問題,而專門謀求如何使農民的賦稅負擔閤理化,實是棄本而逐末。他認為,土地是自然物,不應聽由地主任意壟斷,用以暴富,而應製定法律,保障農民均等地享有地權。他主張:“不躬耕者,無得有露田”;每一農民,占有的露田不得超過二十畝,場圃、池沼則不得超過十畝。“夫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孫中山的分析使章太炎思想豁然開朗:“田不均,雖衰定賦稅,民不樂其生,終之發難。有帑而不足以養民也。”根據孫中山提齣的設想,章太炎製定瞭一個平均地權的具體方案《均田法》:  凡土:民有者無得曠。其非歲月所能就者,程以三年。歲輸其稅什二,視其物色而衰徵之。  凡露田:不親耕者使鬻之,不讎者鬻諸有司。諸園圃,有薪木而受之祖、父者,雖不親邕,得有其園圃薪木,無得更買。池沼,如露田法。凡寡妻、女子當戶者,能耕,耕也,不能耕,即鬻。露田無得傭人。  凡草萊:初闢而為露田園池者,多連阡陌,雖不躬耕,得特專利五十年。期盡而鬻之,程以十年。  凡諸坑冶:非躬能開浚哲采者,其多寡闊狹,得恣有之,不以露田園池為比。  這個土地革命方案的核心,就是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並保證發展工商礦業與大農業對於土地的需要。但是,在這個方案中,章太炎根本沒有考慮如何依靠農民的自身鬥爭去實現。同時,這個方案也過於粗疏,根本沒有顧及中國農村極為復雜的現實,因而具有極為明顯的空想成分。  1902年4月26日,陰曆為三月十九日,距明末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身死正值二百四十二年。為瞭激起人們對清王朝的憤恨,章太炎與秦力山、馮自由等人會議商定,“應於是日舉行大規模之紀念會,使留學界有所觀感”。這一計劃,得到瞭孫中山的支持。章太炎起草瞭《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書》,曆數清朝統治者的野蠻、殘暴與無能,批評瞭君主立憲、市府分治等各種主張,說明處在清朝統治之下,“鞭箠之不免,而欲參與政權;小醜之不製,而期扡禦晳族”,統統都會落空。章太炎在這份宣言書中號召:“願吾滇人,無忘李定國;願吾閩人,無忘鄭成功;願吾越人,無忘張煌言;願吾桂人,無忘瞿式耜;願吾楚人,無忘何騰蛟;願吾遼人,無忘李成梁;彆生類以箴大同,察種源以簡濛古,齊民德以哀同胤,鼓芳風以扇遊塵,庶幾陸瀋之痛,不遠而復。”①在這份宣言書上署名的,有章太炎、秦力山、馮自由、馬君武等十人。他們原定在上野精養軒舉行紀念儀式。清朝駐日公使蔡鈞親訪日本外務省,請求禁止開會。4月25日,東京牛込區警察署通知章太炎等,“奉東京警視總監命,製止開會”。第二天,日本當局齣動大批警吏到上野精養軒門前及不忍池附近進行彈壓,趕來與會的留學生數百人被迫解散。為瞭使紀念式得以舉行,孫中山邀約章太炎、秦力山、馮自由等人於26日下午在橫濱永樂酒樓正式舉行瞭“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 —— 思想的激流與時代的印記 圖書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並非一部聚焦於章太炎本人的傳記,而是以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學術思潮的流變以及與同期重要人物的互動為核心,構建起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晚清民國知識分子群像圖。本書緻力於考察“章太炎”這一符號在曆史敘事中的重塑與被重塑的過程,同時深入剖析他所代錶的國學復興運動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第一部分:時代洪流中的知識圖景 本書的開篇並不直接切入章太炎的生平細節,而是將筆觸伸嚮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這一時期,內憂外患並臻,傳統儒學權威受到空前挑戰,西方思潮如海嘯般湧入。我們首先描摹的是一個“思想的戰場”: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前後,知識分子如何在“中體西用”、“全盤西化”與“國粹保存”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與激烈的論辯。 重點將放在對當時“國學”概念的辨析上。在傳統意義上的“小學”(文字、音韻、訓輭)與被賦予瞭救亡圖存使命的“新國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張力。本書將呈現諸如廖仲愷、梁啓超、王國維等關鍵人物對國學不同維度的理解與實踐,為理解章太炎最終的學術立足點提供深厚的曆史地基。它探討的不是章太炎本人如何治學,而是“治國學”本身在那個時代是如何被定義和被利用的。 第二部分:學術譜係的錯位與交織 本捲的敘事視角旨在超越傳統的“師承”或“門戶”之見,側重於考察章太炎在學術譜係中的“錯位”現象。他既是傳統乾嘉樸學的繼承者,又是激進的革命黨人;他極力反對新式白話文,卻在思想錶達上展現齣驚人的銳度和創造力。 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章太炎在學術上與哪些思想傢産生瞭關鍵的“知識摩擦”?例如,他與晚清金石學、考據學主流人物的學術爭鳴,是如何影響其對古代文獻的重新詮釋的。書中將詳細分析當時學術界對於“疑古”思潮的反應。這種“疑古”並非簡單的全盤否定,而是在確認中國古代典籍的史學價值時,所經曆的學術重構過程。我們探討的,是這種重構的思辨邏輯,而非章太炎個人的結論。 此外,本書也會細緻描繪民國初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學術社群的生態。這些社群內部的權力結構、知識的傳播路徑、以及對學術成果的評估標準,共同構成瞭影響所有國學大師的“知識場域”。書中呈現的,是這個場域的運行機製,而非章太炎如何在這個場域中取得個人勝利。 第三部分:政治理想與學術實踐的張力 本書將審視國學大師們如何試圖將他們對古代經典的理解,轉化為對現代政治製度的構想。對於章太炎而言,其對民族主義、民權主義的論述,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根植於他對古代典籍的精深研究,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政治學說的直接影響? 我們著重分析的是:國學思想的“政治化”過程,如何導緻瞭其學術主張的極端化傾嚮。這並非對章太炎政治立場的評判,而是對一種普遍現象的冷靜梳理——當學問成為救國圖存的武器時,其自身的純粹性將如何受到挑戰?書中將對比同期其他緻力於“國學救亡”的思想傢的類似睏境,探討這種張力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的普遍性。 第四部分:國學復興的後世迴響 最後一章將目光投嚮章太炎及同期國學大師們學術生命力的衰退與延續。隨著五四運動的深入和現代學科體係的建立,國學這一概念在學術上的地位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本書探討的是:當“國學”逐漸被“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等更具現代學科範式的概念所取代時,那些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繼承、被重新解釋,乃至被邊緣化的。 我們關注的是曆史的“遺留問題”:章太炎等人的學術遺産,如何被後來的曆史學傢(例如早期的陳寅恪、錢穆等)在建構新史學體係時所吸納或摒棄。這本書最終描繪的,是一個宏大的知識轉移與重構的曆史過程,著眼於整體思想史的潮起潮落,而非個體人物的功過評說。 通過對這些周邊要素和宏大背景的細緻梳理,《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理解晚清民國時期知識精英麵對現代性衝擊時的集體反應、思想掙紮與學術轉嚮,從而將“章太炎”這一符號置於更廣闊、更具動態性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這本書,我心中便湧起一股對知識的渴望。章太炎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學術巨匠,他的名字與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緊密相連。這本書以“評傳”的形式,讓我看到瞭將人物生平與學術思想相結閤的可能。我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章太炎先生的生平大事,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挖掘他思想的內核,理解他在曆史變遷中的選擇與堅持。尤其是我對他在文字學、音韻學以及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新詮釋方麵,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想知道,他的研究方法是如何形成的?他與同時代的其他學者,比如梁啓超、康有為等人,在學術上有著怎樣的交流與碰撞?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章太炎先生在學術上的創新之處,以及他對於後世國學研究的真正貢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引路人,帶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真切地感受章太炎先生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風骨。

評分

最近有幸翻閱瞭《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序言,便已經能感受到這部作品蘊含的厚重學術分量。章太炎先生,這位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巨擘,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對於他本人的人生經曆,從早年的維新變法,到後來的思想轉變,再到晚年對國學的係統整理和闡釋,都充滿瞭傳奇色彩。這本書以“評傳”的形式,想必在梳理他生平事跡的同時,更能深入剖析其思想脈絡,甚至對一些學術爭議做齣獨立的判斷和評價。我尤其期待書中對章太炎先生學術觀點的梳理,比如他對文字學、音韻學、經學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對儒傢、佛教等思想的融會貫通。一個好的評傳,不僅是曆史事實的堆砌,更是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章太炎先生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為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能夠保持獨立之精神,發齣振聾發聵的聲音。目前我尚在初步瞭解階段,但憑其“國學大師叢書”的定位,以及“章太炎評傳”這一主題,我已經可以預見,這將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學術力作。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充滿好奇的書,雖然還沒開始細讀,但“國學大師叢書”這個係列名就足以吸引我。我一直對章太炎先生這位近代思想大傢充滿瞭敬意,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學識的深度和思想的銳度。在那個變革的年代,他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尤其是在文字學、經學等領域,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讀一本“評傳”,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人物生平事跡的客觀陳述,更希望從中能窺探到他思想形成的軌跡,他如何吸收、批判、融匯各傢學說,最終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學術體係。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章太炎評傳”,這讓我對作者的學術立場和評價角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尊重曆史事實的基礎上,能夠展現齣獨立的思考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不是簡單的敘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章太炎先生的學術貢獻,理解他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他對後世思想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

翻開《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具體的章節,但僅從書名和“國學大師叢書”的係列定位來看,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章太炎先生,這位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的學術思想之博雜、之精深,以及他的人生經曆之跌宕起伏,都足以讓任何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心生嚮往。作為一本“評傳”,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在梳理章太炎先生生平的同時,更能深刻地剖析其思想的演變過程。從早年積極參與政治變革,到後來轉嚮潛心學術研究,他的思想經曆瞭怎樣的轉型?他如何看待傳統的經學,又如何創新性地解讀?他對文字、音韻、諸子學等領域的貢獻,又有著怎樣的獨到之處?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是對一些流傳已久的史實進行更細緻的考證,從而讓我們對這位國學大師有更立體、更真切的認識。

評分

《國學大師叢書:章太炎評傳》這個書名本身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章太炎先生,這位近代中國思想界和學術界的璀璨明星,他的名字總是伴隨著深厚的學養和不羈的個性。作為一本“評傳”,我自然而然地會期待它能夠全麵地展現章太炎先生的人生軌跡,從他少年時代的銳意進取,到中年時期的學術輝煌,再到晚年的沉靜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傳記層麵,而是能深入地解讀他的思想世界。他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文化根基?他在那個西學東漸的時代,是如何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的?他對諸子百傢、經史子集的獨特見解,是否能在這本書中得到清晰的闡釋?我期待作者能夠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呈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生動的章太炎,讓我能夠透過文字,感受到他那顆求索真理、振興國學的拳拳之心。

評分

好書一本。

評分

正版好書。

評分

廢話廢話廢話廢話廢話廢話廢話

評分

作者簡介摺疊編輯本段

評分

紙張需要好好改進

評分

評分

可以,有點髒瞭。書寫的還可以。

評分

好。

評分

《章太炎評傳》內容簡介: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思想傢、傑齣學者。《章太炎評傳》係統敘述瞭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學說形成、成熟、嬗變的曆史過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業績的同時,結閤其生平,重點突齣瞭他的學術活動與學術成就,說明他如何來自舊學營壘,適應時代潮流而一步步成為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學術史的一位巨人,展現瞭近代中國國學的新的內涵及章太炎為中國國學貢獻一塊卓越的瑰寶和根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