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

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希圣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陶希圣
  • 近现代史
  • 文化名人
  • 个人传记
  • 时代变迁
  • 文学
  • 历史
  • 人物
  • 旧时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801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54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3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陶希圣一生错综复杂,毁誉参半,有蒋介石的“文胆”之称。《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是陶希圣对一生重要经历的回忆。其中包括加入国民党改组派、参与“和平运动”、主持《中央日报》、为蒋介石起草《中国之命运》等受人关注的部分。

目录


自序
聪明不可恃
清末的中学生
辛亥还乡
故乡
北京大学预科
从五四到六三
北大法律系的学生
江风塔影
小编辑新希望
桌子的故事
五卅事件之后
大风暴之后的三年
中大一学期
北平二三事
由牯岭到南京
东战场与武汉
乱流
重抵国门
战时重庆生活
关于《中国之命运》
文章的甘苦与得失
赢得战争失去和平
两眼看“陆沉”
力挽狂澜
可为与不可为
最后一张通讯稿
危难之际
附 逃难与思归

精彩书摘

  《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
  清末的中学生 民国前四年,光绪三十四年,我住河南省第一中学二年级。先父作安阳县令,一家随往任所。我留在开封,寄居同乡候补道沈晴霄先生寓。我的学名是汇曾,沈先生的幕友陈先生为取“希圣”为字。
  就记忆所及,中学的礼堂、教室、办事室,与现在的中学没有什么大差别。中学校的教职员大抵是从湖北省聘来的。因为湖北省设立学堂,比河南早,河南省提学使要办学堂,只有聘用湖北省优级师范毕业,或五路小学的教师,来担任教职员。
  中学的国文,要作策论,同时又要作经义。策论是对于一件事,或一个人,或一句话,发表意见。同学们多读炼莱博议》,而模仿为文。《东莱博议》的文章每篇开头一大段议论,到后面一点题,全篇也就完毕。先父不喜那种作法,因此我不读那部书。从那时到今日,我对于一篇文章的“起、承、转、合”总作不好,就是不愿模仿那种文章。
  经义是摘取五经的文句而加以解释,当时经师是一位举人陈先生。他讲《春秋》,以《左传》为主,参之以《公羊传》。我听他讲《左传》的故事,极感兴趣,但听到公羊的经义,一点也不懂。有一次,他出的题目是“元年春王正月义”。我对着卷子坐了两小时,全班同学都缴了卷,我一个字也没有写。陈先生到我的桌子旁边,一句一句教给我写,才写下三行半缴卷。
  国文之外,历史一课也是每星期作文一篇。我在家中读过《史记》和《前汉书》,对于西汉以前的历史事实,记得清楚,也能发一点议论,历史教师是黄冈王远村先生,于印发讲义之外,还要在黑板上摘录一些故事,讲到三国时代,尤其津津有味。可是我并没有读陈寿的《三国志》,只是熟读了《三国演义》。有一次,王先生出的题目是“刘备不取荆州而取益州论”,我写了一千多字洋洋大文(当时一篇文章以三百字为度),并且在卷子的上面,加一眉注,说“庞统射死落风坡,刘备当为报仇”。王先生看到这里,批道:“三国演义所记者不可全信。” 修身一课比现在的公民,更重身心的修养。其内容大抵从历史上的人物的传记中,取其有关修养和成就的话语或行为。
  博物是讲述动植矿物,文字之外,加以图画。格致就是现在的物理和化学。很容易记忆的一点,就是这一课程的内容分为声、光、化、电四大部门。
  英文分为文法和读本。文法用《纳氏文法》,读本初读《拿破仑小传》。英文教师龙先生根据这个小传,叙述法国革命的故事,藉以鼓吹中国革命。
  第一中学初名旅汴中学,设在后来叫做法政街的一条街上。后改名第一中学,又迁到贡院改建的校舍,这校舍就是留美预备学校和河南大学的旧址。当时虽设学校,仍有恢复科举之可能。所以贡院虽改建学校,仍存留一部分号舍,并存留大门外的三座牌楼。
  正面的牌楼,有四个字是“天开文运”。左右两座牌楼,一面是“物华天宝”,一面是“人杰地灵”。一般同学下了课,到牌楼下,环绕着大柱子的石墩,或坐下谈天,或爬上去玩。有一次国文先生出一题目是“物竞天择论”,当然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可是有些同学竟大做其“物华天宝”的论说。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一个月之内先后死去。这个消息传到开封,经过了好多天,然后哀诏才能到达。内城的满族赶着把婚姻及龄的儿女们婚嫁,以免哀诏到达之后,要停止婚嫁一年(是否一年,不复记忆)。哀诏到后,满族到行宫剺面哭临。中学的师生由校长率领到行宫去哭。先生们把薄荷油擦在手绢上,一掩面即可流泪。学生们以袖掩面干号而已。寒假放了,我乘火车由汴洛路到郑州,转京汉路到安阳。在火车上,有警察巡查,把旅客们瓜皮帽上的红帽结摘下,表示居丧之意。
  中学生到行宫哭临,是比照一般“生员”的。初废科举,设学校,学校学生的资格仍然比照科举的功名来看待。中学生没有什么叫“制服”,只有“操衣”。操衣是上体操课用的,但通常穿操衣,而在外面罩一件竹布大褂,这就是比照“秀才”的学生的样式,这个样式的青少年走到街上,没有人敢于欺侮。但是这个样式的青少年也不能随意上街乱跑。
  我记得中学生时代,除了到书店街去买书籍文具之外,几乎没有自己到街上去买什么东西。有一个时期,听说鼓楼街新开一家洋货店,叫做“华胜公司”。全城为之哄动,大家去看热闹。我特地叫了一部人力车(东洋车)说“到华胜公司去”。那车夫把我拉出南门,一直拉到火车站去。我找不着什么公司,就回来了。我还记得青年会有电影,那只是幻灯,一张一张映出耶稣的事迹。偶然加映活动片子,也只是一条铁路上的旅行,过山洞,顺河沿,眼看着铁路向后退而已。
  ……

前言/序言


《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微光: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侧影》 一部洞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与知识分子群体沉浮的深刻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的个人回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以一系列典型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为血肉,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中,知识群体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内忧与外患的考验,以及他们在国家命运洪流中,如何挣扎、选择、坚守与幻灭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西风东渐与新思潮的萌芽(清末至民初)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所产生的思想震荡。我们审视了第一批“走出去”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新的科学知识和政治理念,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的火种。 书中详细探讨了戊戌变法前后的思想准备阶段,知识分子们在维新、革命、保皇等不同道路上的探索与分歧。重点分析了教育体系的变革如何重塑了士人的身份认同——从传统的“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转型。我们通过对几组重要人物群像的描摹,展现了在政治权力真空与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知识界内部的路线争论之激烈,以及对“富强”与“救亡”的不同理解所导致的早期分裂。 第二部分:动荡中的学术与政治的角力(北洋至国民政府前期) 进入军阀混战与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知识分子群体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他们从精英的自我启蒙转向对大众的启蒙。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大学校园的勃兴,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领域的爆炸性发展。 书中细致梳理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过程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渗透。我们特别关注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如何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展开的激烈辩论。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路线选择。同时,本书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政治压力下,如何在高举学术独立与服务社会(或投身政治)之间艰难抉择。对于依附或批判政府、寻求财政支持、维护学术自由的策略,书中进行了多维度、非批判性的客观叙述。 第三部分:抗战烽火下的民族责任与知识的流散(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成为检验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韧性的关键时刻。本书将重点描绘知识界在国家存亡之际的集体行动与个人牺牲。 我们将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响应“后方办学”的号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火种保存下来。重庆、昆明等大后方成为文化和教育的坚守之地,本书通过对这些“流亡学术机构”的运转细节的描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物资匮乏、战火威胁下的坚韧。同时,书中也直面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投身抗日宣传与敌后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因政治立场、地理阻隔或对时局的悲观,选择相对隐蔽或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对于战争对学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造成的永久性改变,本书亦有深入分析。 第四部分:新生与重塑: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转型(建国初期至社会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为知识分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集体身份重塑。本书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考察了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改造世界观”的历史任务。 这一部分侧重于描述知识界在新的政治生态下,对自身价值和专业领域的重新定位。从早期的“学习苏联经验”到“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如何在新建立的意识形态框架内寻找学术立足点,以及这种转型对传统学科结构(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力求客观呈现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矛盾、适应与挣扎,他们对新政权的热情期盼,以及在社会改造工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隐含了对个体思想自由与集体目标之间张力的探讨。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叙事视角是“群像式”的,它拒绝将知识分子简化为单一的政治符号或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决策,而是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如何处理日常的学术事务、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与政治伦理。通过对大量史料、书信、日记及早期学术出版物的梳理,本书试图还原那个复杂多变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面前,所展现出的多样化的心智图谱和命运轨迹。 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切口:即知识分子如何从“启蒙者”逐渐融入到“建设者”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遗产和精神困境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文化景观。阅读本书,如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目睹一群精英如何承载了民族的希望与困惑,直至被时代的巨浪所席卷、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陶希圣,这个名字在历史的洪流中总能激起人们的好奇与探究。他的人生轨迹,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变迁的一个缩影,而他以回忆录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视那段岁月肌理的窗户。我期待的,并非仅仅是史实事件的罗列,而是通过陶希圣个人的视角,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挣扎,又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的回忆,是否会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以一种鲜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我渴望从中看到政治风云的变幻,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体味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甚至窥探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那些被历史书页掩埋的细节,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情感,或许都能在陶希圣的笔下得到生动的展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购买《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的初衷,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对历史人物深度访谈的期待。陶希圣,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见证者,他的回忆录,在我看来,应该像是一扇可以推开的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复杂而动荡的年代的真实面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事件堆砌,而是能够通过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悟,生动地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思想潮流的变迁。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历史前进的脚步,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塑造自己的命运。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探寻历史真相的一种方式,也是与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的契机。

评分

《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这本书,从书名就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命运的细微之处。陶希圣这个人,在我印象中,总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紧密相连,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历史人物。我拿到这本书,并非仅仅为了填补我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空白,而是希望能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的“潮流”是如何涌动,而又有哪些“点滴”的经历,构成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历史空间,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碰撞、情感起伏以及他们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印记。

评分

在书架上看到《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我立刻被这个书名吸引了。陶希圣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而“潮流与点滴”的组合,又似乎暗示着这本书不仅有宏观的历史变迁,更有微观的个人生活细节。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位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重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影响到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我期待着,陶希圣的回忆,能像电影镜头一样,将那个时代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不仅看到历史的“大潮”,更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点滴”——那些关于情感、关于选择、关于妥协和坚持的故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走进历史深处的一种方式,也是与过去对话的一种途径,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拿到《潮流与点滴 陶希圣回忆录》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那个时代的想象。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悲情岁月的时期,而陶希圣,无疑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我对他个人的经历充满好奇,更对他所处的那个大时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我理解那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年代的钥匙。我期待着,通过他的笔触,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如何流转,政治格局是如何演变,以及在这些宏大的背景下,个体是如何被命运裹挟,又如何努力地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航向。我想知道,那些在我课本里读到的事件,在亲历者的眼中,又是怎样一番景象?那些曾经的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私下里,又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寄托了我对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的探寻,也承载了我对历史人物鲜活生命的追问。

评分

看介绍挺好的,很期待看呦。

评分

高陶事件主角之一,值得一讀。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喜欢京东的服务和速度

评分

喜欢京东的服务和速度

评分

书都是帮人买的,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挺讲究的人。应该都是不错的书,不错的出版社,不错的版本,内容没读过,就不敢擅自评述了。。。

评分

艾蒂安·达沃多,漫画家,对葡萄酒一无所知。

评分

艾蒂安·达沃多,漫画家,对葡萄酒一无所知。

评分

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葡萄酒与漫画,却在这里交汇和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