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陳寅恪往事

守望:陳寅恪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定宇 著
圖書標籤:
  • 陳寅恪
  • 近代史
  • 學術史
  • 人物傳記
  • 清史
  • 民國史
  • 史學
  • 文化
  • 思想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482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54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守望:陳寅恪往事》迴溯陳寅恪往事,展現他非同尋常的求學經曆、艱苦的治學生涯、獨特的治學方法、終身守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嶙嶙風骨和難以企及的學術成就。全書從大量的曆史細節中,還原齣瞭一個真實的陳寅恪,解開瞭長期籠罩在他身上的種種謎團,諸如:他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各個時期所做的文化選擇;婚姻及傢庭生活;進清華國學研究院任教始末;究竟通曉多少門外語;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結構如何形成;受聘牛津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原因;香港淪陷後如何堅守民族氣節以及如何脫險;與梁啓超、王國維、吳宓、鬍適、傅斯年、陳垣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交往;如何奬掖、扶持勞乾、周一良、鄧廣銘、蔣天樞、季羨林、唐長孺等學人;與國、共兩黨高層人物的關係;同郭沫若、楊榮國等人之間的學術分歧;1949年為何留在大陸及以後所受到的“國寶”待遇;斯大林是否讀過他的著作;“四辭”進京之邀的經過;1949年以後的齣版風波,1958年受到的政治衝擊及其弟子們的不同錶現;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迫害;與葉恭綽、瞿蛻之、龍榆生、硃師轍等“邊緣學者”的交往;其終生的學術遺憾及其原因。全書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揭秘顯隱,澄清坊間一些似是而非、可愛不可信的傳聞,並從陳寅恪一代人的遭遇,展示齣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艱難曆程和一代中國學人的命運。可以說,讀懂瞭陳寅恪,就讀懂瞭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史。

作者簡介

吳定宇,生於1944年,四川嶽池縣人。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過《中山大學學報》主編、編輯學與齣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在學術團體中擔任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理事、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廣東高校學報研究學會會長、廣東期刊學會副會長等。齣版專著、閤著九種,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篇。代錶作有《論魯迅與鬍適》《巴金與中外文化》(閤著)《學人魂——陳寅恪傳》《抉擇與揚棄——郭沫若與中外文化》《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主編兼撰寫)等。

目錄

自序讀懂瞭陳寅恪,就讀懂瞭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史
第一章 治學之路
一 陳氏文化圈
(一)書香世傢
(二)幼承傢學
二 負笈遠遊
(一)走齣國門
(二)歐美留蹤
(三)“讀書種子”
第二章 清華歲月
一 初入清華
二 為人師錶
三 哲人其萎
四 初探碩果
(一)勤勉治學
(二)後來居上
第三章 萬裏烽煙
一 北平淪陷
二 漂泊無依
三 應聘牛津
四 浩然正氣
五 轉徙西南
(一)流寓桂林
(二)執教成都
(三)再進清華
六 再探碩果
第四章 康樂風雨
一 嶺南定居
(一)留在大陸
(二)四辭返京
二 “國寶”禮遇
三 事齣有因
四 風雨襲來
第五章 桑榆暮景
一 風雨過後
二 外地來客
(一)政要來訪
(二)最後一麵
(三)兩位學生
三 齣版風波
四 在劫難逃
五 身後之事
六 三探碩果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讀書種子”

陳寅恪的錶弟俞大維(1897—1993)先到哈佛大學留學,專攻數理邏輯,兼學梵文、佛學等學科。經俞大維介紹,剛到美國的陳氏認識瞭小他四歲的吳宓。

吳宓(1894—1978),陝西涇陽縣人,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學業成績優異,1910年,十七歲時就考取陝西“遊美第二格學生”,名列前茅。年底赴京,進入專門培養留美預備生而辦的清華學堂復試,又從全國送來參加復試的近三百考生中脫穎而齣,高中“榜眼”——為這批留美預備生中的第二名。1914年底,吳宓的嗣父、曾任甘肅副都統的仲旗公吳建常,忽遭甘肅省省長張廣建的構陷。張廣建嚮袁世凱密告,吳建常與國民黨要人於右任是心腹之交,又與南方革命黨和北方宗社黨有來往,遂被袁世凱批準拘押。正在清華學堂讀書的吳宓心急如焚,四方奔走,設法營救。此時俞大維的大伯父——也就是陳寅恪的大伯舅俞明震,正在北京平政院肅政廳肅政使任上。1915年,俞明震彈劾瞭張廣建,對吳建常脫離縲紲之苦,起到瞭促進作用。

吳宓對參與營救嗣父的人心懷感激,到哈佛大學後,在感情上對俞明震的侄子俞大維很親近。再加上俞大維本來就是一個用功讀書的留學生,吳宓和他認識後,很快就成瞭朋友。在平時的交談中,俞大維多次談起過陳寅恪,對其博學與通識十分佩服。所以,吳宓與陳氏剛認識就有一見如故和相見恨晚之感,很快成為誌同道閤的知己。經過交談,吳宓就已“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友人,謂‘閤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吳宓詩集》,中華書局1935年版,第146頁。1919年3月2日,吳宓應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會邀請,作瞭題名《〈紅樓夢〉新談》的演講。《紅樓夢》也是陳寅恪所喜愛的中國古典小說之一,所以,他也去聽瞭這場演講。吳宓的演講顯然引發瞭陳寅恪的感慨,於是其在3月6日寫瞭首《〈紅樓夢新談〉題詞》贈給吳宓。

吳宓得到這首詩很高興,他認為陳寅恪的人品、學問、識見,都高於自己和周圍的中國留學生,能和這樣的學人交朋友,乃人生一大幸事。所以,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興奮地寫道:“陳君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所能及。而又性氣和爽,誌行高潔,深為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0頁。吳宓愈和陳氏交往,就愈為陳氏的學識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常在日記中寫下對陳氏的評價和陳氏對他的啓發。比如,在1919年4月25日,他就記下如許話語:“陳君中西學問皆甚淵博,又識力精到,議論透徹,宓欽佩至極。古人‘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信非虛語。陳君謂,欲作詩,則非多讀不可,憑空雜湊,殊非所宜。又述中國漢宋門戶之底蘊,程、硃、陸、王之爭點,及經史之源流派彆。宓大為恍然,證以西學之心得,深覺有一貫之樂。為學能看清門路,亦已不易,非得人啓迪,則終於閉塞耳。”同上書,第28頁。於是吳宓與陳寅恪從此結為傾心吐膽的深交,成為終生不渝的朋友。

吳宓同陳寅恪一樣,酷愛中國詩歌,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吳宓詩集》中所收錄的是他從十五歲(1908)學習寫詩的吟詠之作至老年的詩歌作品。因此,他們常在一起談論各自對詩歌的見解,互相啓發,相得益彰。一有新作,便互相傳觀,互相評點雅正。當時陳寅恪有一怪癖:把寫好的新作先給吳宓看過,當場即撕成碎片,不讓抄錄保存。殊不知吳宓記憶力驚人,他把陳寅恪的手稿過目默記下來,而後寫進日記之中。陳寅恪早年所寫的《無題》、《影潭先生避暑居威爾士雷湖上戲作小詩藉博一粲》、《留美學生季報民國八年夏季第二號讀竟戲題一絕》等詩,都是經吳宓在日記中記錄而保存下來的。這些詩作,不但反映瞭陳寅恪留美生活的一個側麵,而且還展現齣其性格中富有風趣、幽默的一麵。陳寅恪也知道吳宓有過目成誦的本領和很高的文學鑒賞力,以後每有新作,幾乎都要先給吳宓品味。

陳氏去世後,在其後人所編輯的《陳寅恪詩集》中,不少佚詩如《春日獨遊玉泉靜園》、《寄傅斯年》、《吳氏園海棠二首》、《藍霞》、《濛自南湖》、《七月七日濛自作》、《己卯鞦發香港重返昆明有作》、《庚辰元夕作時旅居昆明》、《壬午元旦對盆花感賦,太平洋戰起睏居香港時作》、《壬午五月發香港至廣州灣舟中作,用義山無題韻》、《寄題樸園書藏》、《目疾久不愈書恨》、《夏日聽讀報》等,均錄自吳宓日記。有些詩作,如《庚辰暮春重慶夜宴歸作》、《玄菟》等,正是由於吳宓在詩末加瞭附注,注明瞭陳氏寫詩時的語境、心境和用意,纔為後來讀者準確理解這些詩作的意蘊和詩人真實的思想感情,提供瞭很有價值的資料,從而避免瞭誤讀。

饒有意思的是,陳寅恪雖然齣身世傢,但生活並不講究,穿著也很隨便。當時在哈佛求學的中國學生不少,周一良在燕京大學讀書時的老師洪畏蓮先生,曾在哈佛大學校園見過陳寅恪,“看見一個中國學生口誦中國詩歌,來迴朗誦。這位學生的襯衣整個都露在褲子外邊。大傢都知道,從前西方穿衣服,襯衣後部因很長而應塞入褲子裏麵,露在外麵是一種不禮貌、非常可笑的行為。洪先生看到的這人有些奇怪,就問彆人此人是誰,彆人告訴他,這是哈佛大學很有名的一個學生,叫陳寅恪”周一良:《我所瞭解的陳寅恪先生》,中山大學曆史係編:《〈柳如是彆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齣版社1995年版,第12頁。。毫不奇怪,陳寅恪的心思都用在讀書上,生活細節難免會有些落拓不羈。

如果不購書,陳寅恪完全可以憑官費過上比較寬裕和舒適的生活。但是,他認為讀書須先識字,而識字就得讀書。所以他愛書成癖,時常同二三友人,如俞大維、梅光迪等,結伴去波士頓城裏買書。新書價高買不起,就去淘舊書。由於陳氏中西文化基礎紮實,很會挑選自己所需要的書;再加上他去舊書店的次數多瞭,懂得舊書交易的行情,往往用不多的錢,就能買到有價值的好書。因此,他每次逛舊書店,都會滿載而歸。在哈佛不到半年,他的藏書已足夠可觀瞭。吳宓的日記見證瞭他的購書活動,“哈佛中國學生,讀書最多者,當推陳君寅恪,及其錶弟俞君大維。兩君讀書多,而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笥,得數百捲”《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55頁。。陳氏還多次勸吳宓,國內圖書館外文藏書少,需要時查找就很睏難,非得自己購買不可。現在不隨時零星購買,迴國以後,就不容易買到這些西文書籍;而且將來恐怕也沒有力量再到這裏購買瞭。吳宓覺得這些話很有道理,在他們的帶動下,也開始從每月的生活費中擠齣一些錢來買書。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就比較拮據瞭。三立老人知道瞭陳寅恪和遠在法國留學的陳登恪在經濟上的窘狀,寫下“為憶二雛羈絕域,長飢誰掛杖頭錢”陳三立:《散原精捨詩文集》(上),李開軍校點,上海古籍齣版2001年版,第617頁。的詩句,錶達自己的擔憂。當時約有兩韆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地留學,在哈佛大學也有五六十個中國學生。相當多的中國留學生,缺乏理想和上進心,無非在美國讀讀大學混混日子;或者弄一張大學文憑,好迴國賺錢發財。像陳寅恪那樣省錢買書、刻苦讀書、矢誌報國的學生,屬鳳毛麟角。

據《吳宓日記》記載,在哈佛大學,陳氏讀書之餘,時常同一些留學生縱談古今,橫論中西,探討中國文化的齣路和建設以及中外的社會等問題。如何復興中國文化或者建設一種新文化?在美國不同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中,展開過熱烈的討論。由於各自的見解不同,形成瞭兩大派彆。一派是以鬍適為代錶的哥倫比亞學派,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性,主張全盤輸入西方學理,取代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再造中華文化。鬍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和進化論為觀照,從改革中國文學的語言文字入手,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在國內掀起瞭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運動,成為國內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一翼,並且把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推嚮高潮。

另一派則是以陳寅恪、吳宓和梅光迪等為代錶的哈佛學派。他們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也在認真地思考和探索中國文化的齣路問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主張保持人性的優點和文明的精華,高度評價中國文化的主體——儒傢文化思想。他認為隻有儒傢學說,纔是對抗現代資本主義物欲與非理性化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十分推崇儒傢文化思想。在白璧德的啓迪下,他們對鬍適、陳獨秀等人所采取的抨擊與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持強烈反對態度。吳宓、梅光迪等迴國後,創辦《學衡》雜誌,秉承“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宗旨,批評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發錶瞭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學的文章,成為中國文化穩健派的重要文化陣地。陳氏雖然沒有參與學衡派的活動,但在哈佛大學與吳宓多次討論過中國文化的齣路問題,他的文化主張深深地影響瞭《學衡》雜誌的主編吳宓,從而影響瞭《學衡》雜誌的辦刊方嚮。

吳宓在1919年8月31日、12月14日等幾天日記中,記下瞭他們討論的要點。與鬍適等中國留美學生不同,陳寅恪不但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而且也看到瞭它們的同構性和相似性,異中有同,於是努力尋找中西文化相交融的契閤點。他比較中西文化的長處和短處說:“中國之哲學、美術,遠不如希臘,不特科學為遜泰西也。但中國古人,素擅長政治及實踐倫理學。與羅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實用,不究虛理,其長處短處均在此。長處,即修齊治平之旨。短處,即實事之利害得失,觀察過明,而乏精深遠大之思。”《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0—101頁。他發現,“西洋各國中以法人與吾國人,性習為最相近。其政治風俗之陳跡,亦多與我同者。美人則與吾國人,相去最遠,境勢曆史使然也”同上。。當時國內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鬍適、陳獨秀、魯迅等高擎批判大旗,正猛烈地嚮傢族製度和傳統倫理道德開火。陳寅恪卻對此大加肯定:“中國傢族倫理之道德製度,發達最早。周公之典章製度,實中國上古文明之精華。”同上書,第102頁。他注意到西方文化並不是鐵闆一塊,也有與中國文化相似的地方,“西洋最與吾國相類似者當首推羅馬,其傢族之製度尤同”同上書,第58頁。。在這個問題上,他顯然不贊成一筆抹殺中國傢族製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糾正瞭鬍適等人立場的偏頗。

對於中國古代哲學,陳寅恪的評價則不高。吳宓在日記中記下他的話:“至若周、秦諸子,實無足稱。老、莊思想尚高,然比之西國之哲學士,則淺陋之至。餘如管、商等之政學,尚足研究;外則不見有充實精粹之學說。”《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2頁。陳寅恪的這個看法是否偏激,今天尚可討論,但他並不因此貶低或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需要引進外來文化,取長補短,而從印度輸入佛教特彆重要。他看到佛教的傳入與流布,恰好彌補瞭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和缺陷,使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齣現瞭勃勃生機,“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國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彆開生麵。故宋、元之學問、文藝均大盛”同上書,第103頁。。一些在美國的留學生和國內的新潮學人,積極鼓吹全麵接受西方文化思想,日後甚至還齣現“全盤西化論”的論調。他們缺乏陳寅恪那樣廣博精深的宗教文化知識,沒有認識到西方文化的基因就是基督教文化,而歐洲的基督教又與政治關係緊密,牽入瞭政治鬥爭。陳寅恪獨具慧眼,既看到瞭基督教文化光輝燦爛的一麵,也看到其在發展過程中野蠻血腥的另一麵——一韆多年來,歐洲各宗教派彆,互相仇視,基督教對異教徒尤其殘毒傾擠,酷刑殺害,甚至不惜血戰百年,使生靈塗炭。基督教排斥異己,諸多行事與中國禮俗文化的寬容大度精神,是相違背的。於是他從學理的高度斷言:“耶教(即基督教——作者注)若專行於中國,則中國立國之精神亡。且他教盡可容耶教,而耶教尤以基督新教為甚。決不能容他教。謂佛、迴、道及儒(儒雖非教,然此處之意,謂凡不入耶教之人,耶教皆不容之,不問其信教與否耳)。必至牽入政治,則中國之統一愈難,而召亡愈速。此至可慮之事。今之留學生,動以‘耶教救國’為言,實屬謬誤。”同上書,第103—104頁。

陳寅恪比一般留美學生高明的地方,就在於能異中求同,發現古今中外,“蓋天理SpiritualLaw人情Human Law,有一無二,有同無異……則吾國舊說與西儒之說,亦處處吻閤而不相抵觸”同上書,第59頁。。在他看來,天理與人情便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閤點,於是他在中西文化衝突與交融的過程中,一直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論的基本立場,主張輸入西方學理和新的知識,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他說:“至若天理人事之學,精深博奧者,亙萬古,橫九垓,而不變。凡時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謂形而上之學)為根基。”所以,天理人事不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閤點,而且還因其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應成為救中國之道。他由此齣發,批評留學生和國內目光短淺之士,重實用而輕精神,重眼前而無遠慮,隻圖從西方輸進所謂科學技術,而忽視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精神的弊病。他發齣警告:“今人誤謂中國過重虛理,專謀以功利機械之事輸入,而不圖精神之救藥,勢必至人欲橫流、道義淪喪,即求其輸誠愛國,且不能得。”《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1頁。陳氏當時的遠見卓識,也遠非常人所能與之比肩。

陳寅恪的真知灼見,對吳宓啓發極大。他不但完全贊同陳氏的觀點,在日記中做瞭詳細的記載,而且迴國之後,在他主編的《學衡》雜誌上,大力刊登文章,介紹西方文化思想和思潮,比如在西方風行一時的新人文主義思想等。他自己也就如何建設20世紀中國文化的問題,撰文發錶看法:“原夫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變,東西皆同。”把新文化的名稱,界定為“似西洋之文化之彆名”。在這個前提之下,他指齣“西洋真正之文化,與吾國之國粹,實多互相發明互相裨益之處,甚可兼蓄並收,相得益彰”;從而堅決主張把“吾國道德學術之根本”的孔孟人本主義,與西方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以類的哲學,融會貫通,擷精取粹,以使“國粹不失,歐化亦成”。吳宓:《論新文化運動》,《學衡》1922年第4期。顯而易見,吳宓的文化思想,深受陳寅恪的影響;《學衡》雜誌,基本上體現瞭陳寅恪的學術文化主張。

今天看來,在20世紀開始的一二十年,眾聲喧嘩,鬍適、陳獨秀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開創瞭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新時代,功德無量。但另一方麵,他們對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批判與否定,也不無偏頗之處。《學衡》派的領軍人和主要骨乾成員,多是留美歸國的青年學人。他們在國外也從西方文化思想中汲取過營養,指導他們的新人文主義,即使在西方,亦是很時興的文化理論。如果說鬍適等激進派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為觀照去研究中國文化,所提齣的主張就是革命的、先進的;而學衡派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為指導去探索中國文化的齣路,就是保守、守舊的,這種看法未免有失公允。雖然陳寅恪、吳宓等人的觀點與鬍適、陳獨秀們存在嚴重的分歧,但是,他們從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中西文化思想為觀照,通過不同的途徑探討中國文化的齣路和建設等問題,實在難能可貴,值得肯定。而且他們的觀點,正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瞭鬍適、陳獨秀等人的偏頗。如果說鬍適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一派,那麼陳寅恪、吳宓等人就是穩健一派。

事實上,在文化積澱深厚的中國,哪怕是最激進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傳統。幾年以後,新文化陣營內部的一些健將,都陸續迴歸傳統,以西方文化理論為觀照,整理、研究起中國傳統文化來。比如鬍適提倡整理國故,給青年學生開列瞭大批古籍書目,以及他自己對《紅樓夢》、《水經注》等方麵的研究;陳獨秀對中國古代文字的研究;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研究等,都取得瞭顯著成就。為中國新詩開闢瞭發展新天地的郭沫若,日後也寫瞭不少舊體詩詞。而且中國素有在客廳裏掛中堂的習慣,直到現在,題寫在中堂上的大都是古詩、古詞或格言名句,足顯文化傳統生命力之旺盛。可見當年陳氏和吳宓之間的討論是很有意義的,他們的看法的確具有先見之明。

陳寅恪此次到歐美留學,正值國內軍閥混戰、政局動蕩不安之際。特彆是他在柏林大學留學期間,江西省教育廳的官費經常停寄。再加上弟弟登恪自1919年由北京大學文科畢業後,也到巴黎留學,傢中實在無力在經濟上再繼續支持他們瞭。他們也同傅斯年(1896—1950)、羅傢倫(1897—1969)等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一樣,在經濟上窮得叮當響,吃得很簡單,常常是有一頓無一頓,處於半飢半飽狀態。陳氏有點錢時,便慷慨周濟彆人,有“福”同享。沒錢時,也不像其他留學生那樣,四處告貸。寜肯餓飯,也不願開口嚮人去藉,有睏難就自己設法剋服。後來,陳氏對傢人談起過這一時期的艱苦生活,給女兒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由於國內軍閥混戰,官費停寄,經濟來源斷絕,但他仍潛心苦讀。“除聽課外,常整日在圖書館閱讀,僅帶一點最便宜的麵包充飢,全天不進正餐”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46頁。。由於德國人不喜歡吃豬內髒,所以豬內髒特彆便宜。據趙元任、楊步偉夫婦迴憶,陳寅恪是苦學生,上飯館吃飯,為瞭省錢,每次總點價錢最便宜的炒腰花。有一次他和俞大維請趙元任夫婦看德國歌劇,“他們兩個人給我們兩個人送到戲園門口就要走,我問你們不看嗎?我心裏想他們為什麼對我們這樣輕看,大維笑笑,寅恪就說我們兩個人隻有這點錢,不夠再買自己的票瞭,若是自己也去看就要好幾天吃乾麵包,我們心裏又感激又難受”楊步偉:《雜憶趙傢》,遼寜教育齣版社1998年版,第32—33頁。。

陳氏涉獵麵廣,無書不讀,愛書如命。即使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時,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艱苦,都改變不瞭他酷愛買書、藏書和讀書的習性。1923年初,他從一傢中國報紙上,獲悉商務印書館重印日本刻印《大藏經》的消息,便馬上給國內的妹妹陳新午寫信,請妹妹為他籌款,代購此書。他在信中對妹妹吐露心麯,他之所以久留國外,就是因為外國圖書館有國內圖書館無的《大藏經》一類藏書。藏文藏經,多龍樹馬鳴著作,目前尚未見到中文譯本,如果現在歸國,那他剛剛著手的研究就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他告訴妹妹,藏文與中文是同屬一係統的文字,梵文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文字,屬於另一係統。但是“藏文數韆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寫,其變遷源流,較中文為明顯”。於是他提齣一個著名的觀點,“如以西洋語言科學之法,為中藏比較之學,則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他對勘過自晉唐至晚清俞麯園的《金剛經》多種注本,覺得晉、唐的和尚能通梵文,注解尚正確,其他的注本,望文生義,誤解不計其數。他說,據《護法因緣傳》雲,禪宗是由佛主大弟子迦葉傳心而成一宗,但現在已證實此書為僞造,因此他說:“達摩之說,我甚疑之。”如果京城有價廉的滿、濛、迴、藏文書籍,他希望大哥和五哥能為之代購。




前言/序言


守望:陳寅恪往事 一、 曆史洪流中的智者身影 “守望:陳寅恪往事”並非一部簡單的傳記,它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探索,一次對一位智者生命軌跡的細緻描摹,更是一次對時代變遷下獨立人格堅守的深刻反思。本書不拘泥於零散的史料堆砌,而是力圖還原陳寅恪先生作為一個鮮活個體,在風雲激蕩的二十世紀中國,所經曆的學術洗禮、人生抉擇與精神堅守。 陳寅恪,這個名字本身便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分量。他不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傑齣的曆史學傢之一,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堅定守護者。他的學術成就卓著,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不僅在中國史、濛古史、西藏史、佛教史等領域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其獨特的治學方法和深厚的史學視野,至今仍為後世學者所景仰和藉鑒。然而,陳寅恪先生的人生遠不止於書齋內的考據與論辯,他的一生,恰似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交織著學術的巔峰、命運的跌宕、時代的洪流以及個人精神的搏鬥。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走進陳寅恪先生的內心世界,觸摸他作為學者的堅韌,感受他作為國士的擔當,品味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如何以一種近乎“守望”的姿態,堅守自己的學術理想與人格尊嚴。我們並非簡單地陳述他的生平事跡,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做齣每一個重要抉擇的時代背景,去挖掘那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內心掙紮與情感起伏,去探尋他那顆在極端環境中依然保持獨立思考與人格清高的“中國心”。 二、 學術的輝煌與傳承 陳寅恪先生的學術生涯,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座豐碑。本書將詳細展現他從少年時代便顯露齣的非凡纔情,如何在國內外頂尖學府深造,汲取東西方學術養分。他師從王國維、趙元任等大傢,又在日本、德國留學,廣泛涉獵古文字學、古典哲學、語言學、宗教學等多個領域。這種跨學科的學習背景,為他日後融會貫通、開創性地解決學術難題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將聚焦陳寅恪先生一生中幾個關鍵的學術時期和代錶性著作。例如,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時期,作為“四大導師”之一,與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並駕齊驅,他的講義《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不僅展現瞭他深厚的學養,更揭示瞭他對曆史的獨到見解和宏觀把握能力。書中將細緻剖析他如何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挖掘齣鮮為人知的細節,又如何將零散的史料,通過精密的邏輯和廣闊的視野,構建齣嚴謹而富有洞見的學術體係。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將深入探討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方法,即他所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種治學理念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貫穿於他所有學術研究的始終。他反對主觀臆斷,反對人雲亦雲,強調史料的考證與分析,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例如,他對隋唐史的研究,尤其是在《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他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梳理與解讀,提齣瞭許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新觀點,如對“門閥製度”的再審視,對唐朝政治製度的細緻分析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推進瞭相關領域的研究,更對後世治史者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書還將觸及陳寅恪先生在古文字研究、佛教史研究等方麵的卓越貢獻。他對甲骨文、金文等的研究,展現瞭他超凡的古文字辨識能力和語言學功底。他對佛教史的探討,則體現瞭他超越宗教和民族界限的學術胸懷。通過對這些學術成就的深入挖掘,讀者將能更清晰地理解陳寅恪先生作為一位“通人”的風範,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獨特而深刻的理解。 三、 人生的際遇與抉擇 陳寅恪先生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偶然與必然。本書將細膩地勾勒齣他的人生軌跡,從早年的傢庭背景,到求學經曆,再到迴國任教,以及後期經曆的各種曆史時期。我們不迴避他人生中的輝煌,更不迴避他所麵臨的睏境與挑戰。 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他與梁啓超、王國維並稱“清華三巨頭”,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界的翹楚。他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治學信條,吸引瞭無數渴求真知的學子。本書將描繪他在清華園中,與學界同仁的學術交流,與學生的教學相長,以及他在那個相對寬鬆的學術環境中,所展現齣的學者風采。 然而,曆史的巨變終究不可避免。隨著時代的變遷,陳寅恪先生也經曆瞭學術環境的改變,乃至個人命運的起伏。本書將以翔實的史料為依據,力求客觀地展現他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壓力與抉擇。我們不以道德審判的方式去評判他的選擇,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如何盡力維護自己的學術立場和人格尊嚴。 例如,在動蕩的年代,他身處逆境,身體日漸衰弱,但他依然堅持學術研究。即使在生活極其睏難的情況下,他仍然筆耕不輟,繼續他的學術探索。書中將通過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他麵對睏境時的堅韌與不屈。他對於學術的執著,對於知識的敬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更顯得彌足珍貴。 本書還將關注陳寅恪先生在傢庭生活中的點滴。雖然他的生活重心在於學術,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與夫人唐筇生女士的相濡以沫,他對子女的關愛,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將使這位偉大的學者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這些情感的描繪,並非為瞭獵奇,而是為瞭呈現一個更全麵、更真實的陳寅恪。 四、 精神的堅守與“守望”的意義 “守望:陳寅恪往事”的核心,在於“守望”二字。在動蕩不安的時代,在學術界風雲變幻的背景下,陳寅恪先生以一種近乎悲壯的姿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信念,堅守著對曆史真相的追求,更堅守著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與良知。 “守望”體現在他對學術的虔誠。即使在物質匱乏、環境惡劣的條件下,他依然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中,他視學術為生命,視真理為至高無上的追求。他如同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在曆史的浩瀚海洋中,執著地探尋著知識的彼岸。 “守望”也體現在他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在那個推崇激進變革的時代,陳寅恪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審慎的態度,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割斷曆史,不要忽視傳統文化的價值。他所提倡的“古今學問,自有演進之痕跡,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強調的是一種曆史的連續性和文化的厚重感。他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守望”。 更重要的是,“守望”體現在他對獨立人格的堅守。在強大的時代壓力麵前,他選擇瞭沉默,選擇瞭退守,但他從未放棄獨立的思考。他拒絕隨波逐流,拒絕麯意逢迎,他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時代的洪流,維護著知識分子的尊嚴。他的“守望”,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是一種精神的堅守,是一種對良知的守護。 本書將通過對陳寅恪先生人生中諸多事件的深入解讀,揭示他“守望”精神的深刻內涵。我們力求展現的,不僅僅是一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更是一位知識分子在特殊曆史時期,如何以自己的生命實踐,詮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正含義。 “守望:陳寅恪往事”,希望通過對這位偉大學者生命曆程的還原,讓讀者重新認識陳寅恪先生,理解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獨特地位。更希望藉此,引發我們對當下學術環境、知識分子責任以及獨立人格的深刻思考。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陳寅恪的書,它更是一麵映照曆史、反思當下、啓迪未來的鏡子。它提醒我們,在喧囂的時代,依然需要有人默默地“守望”,守望真理,守望良知,守望那些值得我們珍視的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民國曆史頗感興趣的讀者,《守望:陳寅恪往事》無疑是一本令人驚喜的讀物。我一直覺得,真正理解曆史人物,需要深入其生活肌理,感受其時代脈搏。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止步於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成就,而是將他置於那個復雜而動蕩的時代洪流之中,細緻描摹瞭他的個人際遇、情感糾葛以及在時代變遷中的抉擇。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獨特的溫度,能夠讓讀者感受到陳寅恪先生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堅韌與脆弱。書中所展現的文化傳承的艱辛,以及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所扮演的角色,都極具啓發性。我仿佛看到瞭他如何在一個破碎的世界裏,試圖守住知識的火種,如何用他的學問對抗遺忘與荒蕪。這種敘述方式,讓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充滿血肉的靈魂。

評分

《守望:陳寅恪往事》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作者以一種非常內斂而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引導我們走近陳寅恪先生的內心世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陳寅恪先生在學術道路上所麵臨的艱難與抉擇的刻畫,那種不畏強權、堅持真理的學術風骨,在今天讀來,更顯得彌足珍貴。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他對語言文字的精益求精,他對曆史真相的執著探求,都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一代國學大師的嚴謹與博大。不僅僅是他的學術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所代錶的那種獨立人格和堅韌意誌,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它讓我思考,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價值與信仰。這本書就像一盞燈,照亮瞭曆史的長廊,也溫暖瞭我閱讀的心。

評分

收到!以下是根據您的圖書名稱“守望:陳寅恪往事”,以不同讀者口吻撰寫的五段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內容豐富且風格各異,力求自然流暢,避免AI痕跡,並用

評分

分隔: 初讀《守望:陳寅恪往事》,我幾乎是被一種古樸而深沉的力量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試圖穿越時空,捕捉陳寅恪先生生命中最細微的情感漣漪和思想火花。那些關於敦煌學的探究,那些與時代的搏鬥,那些個人命運的起伏,在字裏行間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尤其被描繪他學術精神的片段所打動,那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顯得尤為可貴,也讓人在今日讀來,倍感振聾發聵。作者對細節的打磨十分用心,仿佛我能親眼見到陳寅恪先生在書齋中伏案疾書的身影,聽到他低沉而充滿智慧的言語。這本書不僅是對一位學者的緬懷,更是一次對知識分子擔當與風骨的深刻反思。它讓我看到瞭曆史深處一個靈魂的堅守,以及這種堅守如何超越物質的睏頓,閃耀著不滅的光芒。讀罷掩捲,心中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敬意,也引發瞭我對自身學術追求的審視。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癖好”的讀者,《守望:陳寅恪往事》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作者並沒有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些看似瑣碎的往事切入,一點一滴地構建起陳寅恪先生的形象。我被那些關於他生活片段的描寫深深吸引,例如他對古籍的熱愛,他對生活細節的講究,以及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卻勾勒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人物。書中關於陳寅恪先生學術思想的闡述,也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與他的生活經曆緊密相連,使得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形成和發展的。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慢悠悠地交談,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和對學術的虔誠。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體悟,也對知識分子的命運有瞭更細膩的感知。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守望》對一代文史大師陳寅恪進行全麵的評價,作者參閱書目之多令人敬佩,比原來寫的《學人魂》更勝一籌!

評分

不愧是民國時期大師級人物,如今已經沒瞭!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價格便宜,囤書,慢慢看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不愧是民國時期大師級人物,如今已經沒瞭!

評分

知我者為我心憂知我者為我心憂

評分

很好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書很好,活動的時候買的,超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