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戴高乐(1890-1970)》以文学传记的笔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法国著名将军、政治家戴高乐的一生,生动描绘了他在成长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信念与行动力,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戴高乐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并能从中有所感悟。
内容简介
他是法兰西的自由、尊严与独立的化身。
第1次世界大战时他被德军俘虏,曾经多次试图越狱;他一生崇尚坦克,视坦克为战争之神,他的“坦克战”理论后来成为德军“闪击战”的核心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投降,戴高乐只身出走英国,凭一己之力为法兰西呐喊,在大国博弈中挣扎求生,终于领导法国实现解放。他让法国的大国地位得以保留,也因此被称为“法兰西最后一位伟人”。
《戴高乐(1890-1970)》为我们讲述的就是法国这位伟大军事家的传奇人生。
目录
第一章 有主见的少年
第二章 大个子军官
第三章 光荣“战死”
第四章 和平时期的风波
第五章 军人还是政治家
第六章 自由法国
第七章 “我就是法国”
第八章 将军在奋战
第九章 谁才是领袖
第十章 巴黎之夏
第十一章 将军退隐
第十二章 东山再起
第十三章 重塑法兰西
第十四章 “最后一位伟人”
精彩书摘
《戴高乐(1890-1970)》: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是不会轻松的。课程不仅有法国史、地理和数学,还有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圣经和教会史这样的基础课。学生早上8点开始上课,先是半个小时的背诵,接着是各门基础课,直到上午10点30分才能休息10分钟,然后是自习和写作。学生们在教员朗朗的读书声中默默地吃午饭,午饭后又是写作,并且当众进行讲评,接着又是背诵,内容主要是希腊语的语法规则和一些法语名著,随后是基础课的学习,下午4点半做祈祷和宗教阅读,到了晚上7点15分才能吃晚饭。总之,一天的功课是相当繁重的。
这所学校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特别是对宗教的虔诚,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对宗教的正确态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未来在指定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来。因此在教学中,宗教教育占有很大比重,学生每一天都要出席弥撒,上下午都有一段时间进行祈祷,而且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时都有三四天正式的静修,主要是根据依纳爵·罗耀拉制定的程式,对创世记和最后审判,罪孽、死亡和地狱,忏悔和罚入地狱进行沉思,这一切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此外,耶稣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教,而传教的方式则是不一而足的,其中也包括对异教徒使用武力。依纳爵·罗耀拉就曾是一个圣斗士,耶稣会也是“教皇的民兵”。耶稣会的学校实行宗教的军事化管理,学生被授予军衔,还规定了升迁制度。学生的晋升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课堂表现,还取决于他们在宗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军事化管理必然会配以一整套惩戒条令,轻微违反纪律的学生会被罚站、跪在床脚或免去一顿饭,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则当众罚跪或整日禁食。不要认为这仅仅是一种严厉的惩罚,实际上这种处罚还是带有宽容的宗教精神的,执行它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警告违反纪律的学生,他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且对其他学生起着警示的作用。
因此,这套惩戒条令中不准以任何理由责打学生。即使是罚跪,也不能超过 15分钟。它更多的是对人心理的威慑,使人产生羞耻感,从而更加严于律己。
新录取的学生首先应当初步掌握拉丁语语法和希腊语知识。两年后应当掌握全部拉丁语语法,并且能够背诵西塞罗、恺撒以及伊索的作品。再过两年就要精通拉丁语,达到能够阅读维吉尔作品的水平。在希腊语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古希腊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古希腊雄辩家们的修辞特色,以便使自己具有“杰出的雄辩才能”。除此之外,历史学也是重要的课程,重点是圣女贞德和法国的传教活动史,此外还有哲学和教义问题。这些课程对戴高乐来讲都没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然后去钻研他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他始终没有办法学好数学,一见到数学就心烦,而且经常因为数学考得不好而受惩罚。当他的兄弟们去游玩的时候,他只能一个人被关在房问里做数学题。
在耶稣会学校,学生的宗教事业是以第一次参加圣餐礼,被接纳成为一名罗马天主教会的成员为开端的。对于戴高乐来讲,这伟大的一天是1901年 5月16日。那一天,戴高乐和他的30名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个特别庄严的弥撒。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姑姑、姨妈、叔叔、舅舅都被邀请来参加这个仪式。在戴高乐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成人礼,标志着他童年生活的结束。要知道,这个仪式是他在这个管理严格的学校里顺利地通过各种考验,并且在特别宗教教义的答辩中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后才举行的。为了这个仪式,他整整花了6 个月的时间。
在沃日拉尔街上的耶稣会学校,学生并不总是过着那种令人生畏的宗教生活。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使他们能够胜任传教的任务,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有赛跑、拔河、排球和足球。这些运动的对抗性很强,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这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验,也是对他们意志品质的考验。戴高乐十分喜欢这些运动,甚至对有些项目保持着终身的喜好。
……
前言/序言
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大国。
——夏尔·戴高乐
对于全人类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在法西斯制造的恐怖下,准能带领国家抗击侵略,取得胜利,谁就是当之无愧的时代伟人。在美国,这个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英国,这个人是温斯顿·丘吉尔,而在法国,这个人则是夏尔·戴高乐。
法国人通常喊他“戴高乐将军”。他对法国的影响,一言以蔽之,是让这个热爱自由的国家充分享有自由。他不仅对纳粹德国没有屈服,就连在“世界大佬”美国面前也我行我素,完全没有做“跟班”的感觉。他的政策和思想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它使法国在国际社会上能够保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这倒颇符合法兰西民族自由奔放的天性。
尽管戴高乐没有像拿破仑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去击败所有敌人,也没有使法国变成真正的大国,但他的精神俨然就是当代法国的灵魂,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一份资本。
戴高乐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在 15岁时写了部剧本《德国战役》,该剧十分有预见性。在剧里,法国和德国发生冲突,而他自己——“戴高乐将军”,则打败了德国人,成为拯救祖国的英雄。从以后的历史来看,这种预言十分精准。
戴高乐生性好斗,很早就参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被德军俘虏,曾多次试图越狱,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战争结束才被放出来。
戴高乐另一次“预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十分推崇坦克,认为这种新式武器是战争之神。1934年他完成了一本著作《未来陆军》,书中阐述了在未来战争中大量使用坦克以及机械化部队与空军、步兵协同作战的必要性,主张在法国组建机械化部队。不幸的是这个主张没有被法国当局重视,反倒被德国重视了起来。纳粹的坦克将领研究了这部著作,还因此制订出著名的“ 闪击战”计划。
在德国的“闪击战”袭击下,欧洲的多个国家很快就沦陷了。戴高乐逃离法国来到伦敦,正是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法国当局投降了,但戴高乐拒不承认,他要继续组织法国人抗击德国佬,这就是著名的“自由法国 ”运动。
整个战争期间,戴高乐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经常关系紧张,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关系更为糟糕。因此,尽管他最终解放了巴黎,从德军手里接过投降书,但还是被排斥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之外。
战后,这种紧张的关系还在继续。戴高乐在法国执政期间,常与英国、美国作对,他制订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还促使法国退出北约组织,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同时,他却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为了使法国迅速强大起来,戴高乐还极力支持发展核武器。如今,法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合法拥有核武器。
戴高乐的私人生活堪称清贫。他有个智障的女儿,为了让这个女儿享受正常孩子的快乐,他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个女儿死后,他建立了专门帮助智障儿童的基金会,还把自己写回忆录的版税作为抵押。不过这本回忆录没有完成,他在还差13天80岁的时候因动脉瘤破裂去世了。人们怀疑他是累死的,因为他退休后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只拿一份准将的薪金,所以不得不发奋写回忆录来补贴家用。
戴高乐生前最喜欢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和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他说:“生活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丁丁。”
戴高乐(1890-1970) [De Gaulle]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