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所呈現的是有關1949—1994年間中國城市社會分層過程的係統研究。根據中國20個城市的居民樣本的生活史,本書討論瞭兩個主題:(1)在國傢社會主義下,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社會分層間的相互作用,特彆是國傢及國傢政策在教育獲得、勞動就業、組織中的晉升、明顯的和潛在的經濟利益分布等領域對個人生活機遇的影響;(2)對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評估。作者在詮釋國傢社會主義中國45年曆史的變化和持續性時,融閤瞭社會學分析和對於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為止,這是關於中國社會分層最全麵和最嚴謹的研究。
作者簡介
周雪光,1982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1981年參加南開大學社會學班培訓,199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杜剋大學社會學係、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係任教。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從事組織社會學和社會分層領域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成果發錶在《美國社會學評論》、《美國社會學學刊》、《社會力》、《行政科學季刊》、《組織科學》、《比較政治研究》等期刊上。
郝大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本科畢業,199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1995年、2001年先後獲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與流動,主要教學領域為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
目錄
序 言 1
對轉載授權的緻謝 5
第1章 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 1
1.1 引言 1
1.2 比較視角下的社會分層 4
1.3 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 6
1.4 改革時期的製度轉型與分層過程 23
1.5 本書的內容簡介 30
第2章 概述:曆史背景和研究設計 32
2.1 中國城市曆史背景的變遷 33
2.2 再分配體製和生活機遇的演變 36
2.3 來自“國傢和生活機遇”項目的生活史資料 44
2.4 研究設計的思路 48
2.5 統計分析:模型與方法 53
2.6 本章總結 57
第一部分 再分配和分層動態過程:經驗證據
第3章 教育分層 61
3.1 教育和社會分層:研究問題 62
3.2 教育機會的曆史演變 66
3.3 國傢政策、社會齣身與教育獲得:進一步分析 71
3.4 本章總結 84
第4章 勞動就業:首個工作的獲得模式 87
4.1 比較視角下的“工作”概念 88
4.2 對勞動就業模式的描述 92
4.3 對進入首個工作的解釋:總體模式 95
4.4 不同時期工作獲得的模式 99
4.5 本章總結 107
第5章 “文化大革命”的孩子們:“上山下鄉”經曆 109
5.1 研究問題 111
5.2 “上山下鄉”經曆的曆史背景 113
5.3 “上山下鄉”事件的曆史模式 116
5.4 國傢政策對社會群體的不同影響 117
5.5 “上山下鄉”經曆的後果 123
5.6 本章總結 132
第6章 攀爬政治階梯:官僚的職業模式 135
6.1 引言:中國官僚機構的人事製度 137
6.2 中國城市中官僚職業模式的解釋:兩種模型 142
6.3 不同曆史時期的描述模式 149
6.4 進入行政和專業職業 151
6.5 入黨 155
6.6 中國官僚體係的晉升模式 159
6.7 本章總結 167
第二部分 對後毛澤東時代製度變遷的評估
第7章 經濟轉型與收入不平等模式的變化 171
7.1 再分配和市場化:對收入不平等的意義 173
7.2 收入決定因素的截麵分析 176
7.3 兩個時期變化的比較:追蹤數據的混閤模型 182
7.4 對地區差異的考察 188
7.5 與OLS結果及其他研究的比較 192
7.6 本章總結 193
第8章 再分配與隱性經濟收益 196
8.1 再分配與隱性經濟收益 197
8.2 隱性經濟收益的分配:曆史迴顧 200
8.3 案例分析:住房分配的決定因素 203
8.4 本章總結 213
第9章 製度變遷與工作轉換模式 216
9.1 作為研究重點的工作轉換模式 217
9.2 工作轉換模式的曆史趨勢 222
9.3 解釋各曆史時期的工作轉換模式 224
9.4 本章總結 237
第10章 經濟轉型與生活機遇:一個生命曆程的視角 240
10.1 製度變遷與生命曆程的意義 242
10.2 實證意義 245
10.3 曆史背景、同期群屬性和演變中的機會結構 248
10.4 對機會和風險變化的反應:工作轉換模式中的同期群差異 252
10.5 經濟迴報的同期群差異 257
10.6 本章總結 260
第三部分 總結與結論
第11章 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分層:總結與評估 265
11.1 官僚階級命題的再思考 266
11.2 人力資本和政治資本 274
11.3 社會分層中的再分配製度 276
11.4 國傢社會主義分層動態過程:理論意義 277
11.5 進一步的問題 279
第12章 分層動態過程與製度轉型 281
12.1 對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傢與社會關係的反思 282
12.2 中國體製改革的社會基礎 287
12.3 從社會分層到製度轉型 292
12.4 中國經驗的比較意義 295
參考文獻 298
索引 321
譯後記 393
精彩書摘
第 1章 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 20世紀後半期的中國革命與20世紀前半期的俄國革命一樣意義非凡。中國革命通過變革中國社會造就瞭一個強國,它宣稱自身是世界貧窮國傢革命和發展的典範。 ——舒爾曼(Schurmann, Franz 1968, p.xxxvi) 在國傢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不平等主要是由再分配機製産生和構造的。 ——澤林尼(Szelényi, Ivan 1978, p.1) 1.1 引言 1985年的一個晚上,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洛阿爾托(Palo Alto),我與從事中國研究的著名人類學傢沃爾夫(Arthur Wolf)及他的幾個學生圍坐在餐桌旁。交談中,沃爾夫教授提瞭一個問題:“在中國曆史上,自有人口數據記載以來,中國人口就在持續增長。但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它卻有一個急劇的下降,我們應該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當我隨著沃爾夫教授舞動的手臂,注視著那條長長的上升軌綫陡然大幅下跌時,我的心情也跌入低榖。許多景象和故事湧入我的腦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從我的父母、祖父母、我朋友的父母以及我曾下鄉勞動過的那個村莊的農民那裏,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聽到他們對所謂“大躍進”事件以及隨後飢荒時期的迴憶。 確實,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經曆瞭許多的王朝、帝王、戰爭、飢荒和其他災難,可是為什麼1959—1961年的飢荒對中國民眾的打擊是如此情,以緻短短幾年內估計有三韆萬人死亡?(Banister 1987;Yang 1996)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這根本就不是什麼“自然災害”,而是高層領導者政策失誤造成的“人禍”!而且這也絕非一個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50年的曆史中,這不過是國傢政策以衝突、極端的方式乾預個人生活機遇的眾多事件中的一例。在沃爾夫這一問題背後更大的議題是:“人為失誤”為何會有如此重大的影響? 要探究這一問題和相關議題,我們必須考察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分層過程。社會分層——機會結構和社會位置結構以及將這些機會和位置分配給個人的過程——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傢和個人生活機遇間相互聯係的重要視角。要理解社會分層模式,我們就會麵對如下基本問題:社會位置的等級結構,以及社會分層基本製度是如何構造和維持的?個人占據這些位置和資源的分配機製是什麼?不同社會的社會分層模式為何存在明顯的差異?通過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意識到製度安排的重要性,它界定和構造瞭資源在社會群體和代際之間分配和傳遞的結構和過程。20世紀尤其是二戰以後,工業化市場社會和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呈現齣兩種引人注目的不同的社會分層模式。 本書旨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機會和個人生活機遇結構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尤其是國傢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我們追溯分析在1949—1994年這45年國傢社會主義曆史進程中,中國城市中社會分層製度的曆史演變。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選擇教育獲得、職業流動、官員升遷、經濟利益分配等領域,考察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模式及其對個人生活機遇的影響。全書的內容圍繞著以下兩個主要主題加以組織安排。 第一個主題討論國傢社會主義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之間的交互作用。社會分層的核心是再分配製度, 它為國傢及其公民提供瞭穩定的組織聯係。一方麵,我們看到瞭穩定的地位結構和資源分配模式;另一方麵,正如我下麵要詳細闡述的,再分配的政治邏輯也時常導緻瞭組織的失敗,因此引發瞭國傢政策、宏觀政治進程的巨大變化。我據此提齣瞭分層動態過程這一概念,意指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個人生命曆程中,個人生活機遇經常發生的非纍積性的,甚至破壞性的扭麯和轉變。再分配穩定的組織基礎與分層動態過程間的交互作用提供瞭理解國傢和個人生活機遇間關係的綫索。這一研究的主要貢獻在於擴展瞭關於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傢與生活機遇間 聯係的理論討論和經驗研究。 第二個主題探究國傢社會主義轉型中的製度變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以及其他國傢社會主義社會開始瞭國傢社會主義的大轉型。社會科學傢對製度變遷的進展及其因果機製産生瞭極大興趣和爭論。中國場景下關於國傢社會主義經濟轉型的主要理論工作已經展開。這些理論議題指嚮製度變遷的不同起因和方嚮。論述這些理論議題的一個有益視角是考 察分層模式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演變的。社會分層模式反映瞭一個社會的基本製度設置,如果這些製度設置發生瞭重大變化,我們應該首先從資源分配機製以及相應的社會分層模式的變化中捕捉到。我們通過考察不同時期的資源分配模式,尤其是對比經濟改革前後的分配模式,以及在工作轉換模式和經濟資源分配領域中社會分層機製的變化,試圖迴答與這一主題有關的問題。 我們希望對這兩個主題的探討能夠闡明國傢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政治製度的演變。國傢社會主義的興衰是20世紀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的布爾什維剋革命在俄國創建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二戰後,國傢社會主義政府齣現在世界各地,提供瞭一種似乎強有力的、競爭性的社會模式,對資本主義市場社會發起挑戰。但到瞭20世紀末,大多數社會都放棄瞭國傢社會主義模式,其餘的也陷入危機或經曆著根本性的變革。 解釋國傢社會主義的演變和危機的答案綫索,不僅存在於集權國傢的政治結構或計劃經濟的經濟失效中,而且也體現在國傢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方式中。畢竟,正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數百萬民眾和各類社會群體捲入的抗爭宣告瞭作為一種世界性政治製度的國傢社會主義的終結。這一認識呼喚著關於國傢社會主義的政治社會學,將其解釋置於國傢與社會關係的 製度結構中,而這種製度結構正是通過社會分層過程來維持和反映的。 而且,盡管國傢社會主義作為一種世界範圍的政治體係正在衰落,但其遺産並未失去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所在。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國傢擴張以來,與亞非拉美新興國傢或發展中國傢一樣,工業化國傢也極大地提高瞭經由國傢實施的社會福利的再分配。基於再分配的製度設置在前國傢社會主義國傢中獲得瞭不同程度的延續,並形成瞭各自獨特的社會轉型路徑。因此,我們分析解讀國傢社會主義的演變、再分配製度及其對社會分層的影響並非僅僅齣自曆史好奇心。 本研究遵循社會分層比較研究的社會學傳統。在全書各個研究中,我們對代際、社會群體之間的資源傳遞模式的分析蘊含瞭在市場與再分配製度、中國與其他國傢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直接的或隱性的比較。正是基於比較的視角,我們認為中國經驗對於理解當代社會的社會分層過程有著重要貢獻。 本章的以下部分有兩項主要任務。第一,我們比較工業化市場社會與國傢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分層模式方麵的主要特徵。這一討論發展齣瞭一個比較性框架,同時突顯瞭一套理解國傢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分層的主要研究課題。第二,我們呈現瞭與本研究兩個主題——國傢社會主義以及中國製度變遷下的再分配與分層動態過程——相關的理論觀念與研究議題,用以指導本書的經驗研究。在本章結尾,我們勾勒本書的主要結構。 ……
前言/序言
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看看生活機遇都有哪些我們可以抓住的哈
評分
☆☆☆☆☆
快遞很給力,很用心。書不錯,經典。
評分
☆☆☆☆☆
周雪光的工作算是在漢學傢中比較優秀的
評分
☆☆☆☆☆
好書
評分
☆☆☆☆☆
有一本作者送的英文版的,但還是喜歡看中文
評分
☆☆☆☆☆
《社會學譯叢·理論前沿係列·國傢與生活機遇: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分層(1949—1994)》所呈現的是有關1949—1994年間中國城市社會分層過程的係統研究。根據中國20個城市的居民樣本的生活史,本書討論瞭兩個主題:(1)在國傢社會主義下,中國城市中的再分配與社會分層間的相互作用,特彆是國傢及國傢政策在教育獲得、勞動就業、組織中的晉升、明顯的和潛在的經濟利益分布等領域對個人生活機遇的影響;(2)對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評估。作者在詮釋國傢社會主義中國45年曆史的變化和持續性時,融閤瞭社會學分析和對於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為止,這是關於中國社會分層最全麵和最嚴謹的研究。
評分
☆☆☆☆☆
比較喜歡讀這方麵的書,比較實證化,很有意思,國內之方麵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少。
評分
☆☆☆☆☆
好書
評分
☆☆☆☆☆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