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5年度“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文学类)”
2015 年度“南都好书榜 人文类”
2014年度《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作家”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就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书滋味》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内容简介
《海象文丛:书滋味》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正式写作由1949年算起,迄今未敢荒废,曾尝试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各种文体,自己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左心房漩涡》等散文集十四种,其他十一种。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融入散文之一人。诵前人“良工式古不违时”之句,日求精进。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精彩书评
★不能想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
上世纪90年代,我所接触的文人圈子中,王鼎钧的散文是个令众多文人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今天王鼎钧先生到场,我一定会将家中收藏的王鼎钧的书拿来给他签名,还要和他合影。如若让我挑十本书,其中一本一定有王鼎钧散文。
——韩少功(著名作家)
★他以肉掌劈凿嵬岩,泻下千尺飞瀑,他引流入川,回狂澜于千里烟波。他秉一枝巨笔,横烈处如血涌热腔,幽柔时如风动翠帘,怎能不叫人“一生低首”。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
★如果选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当然不会遗漏王鼎钧先生。如果选出五大散文家呢?王鼎钧先生还是有份儿的。
——马森(台湾著名作家)
★王鼎钧终其一生,只是个普通作者,没有任何其他可以依傍的东西。写作之外,他一无所有。他就是靠他过硬的文字,他的别具一格而又丰富多彩的散文,赢得了读者,也将赢得历史的眷顾。
——单正平(著名学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目录
文心来龙(代序)
“一九四九”三棱镜
家和人和写文章
江亢虎台湾游记
补名言质疑
四馀读书记
望日轮冉冉远去
左翼文学熏陶纪事
第十三位使徒
电影与人生
问天下多少小三子
古经今读
慕旧惊新读残篇
青史青灯青眼看
文心与史识
文苑昙花
我也许说错了
信仰者的脚印
红高粱
劳改与性爱
不辨仙源何处寻
香火重温劫后灰
“草的天堂”
极短篇
业余的散文
别是一番滋味
传统现代两不厌
冤亲嗔痴说曾经
有书如歌
挑灯说传奇
“船山漫话”引起的漫话
我所知道的比喻
精彩书摘
《海象文丛:书滋味》:
《一只马蜂》是如此,《压迫》和《亲爱的丈夫》也是如此。《亲爱的丈夫》演一位京剧的“干旦”(专演女角的男演员),因逃避军阀的骚扰,嫁给当地一位诗人,这诗人也是男人。导演说此剧写于一九二四年,可视为五四时代的同志文学,也是八十年代百老汇名剧《蝴蝶君》的原型。我来附和一句:在相当的程度上,此剧也启发了后来的电影《霸王别姬》。
我不敢说喜欢郁达夫,我确实是读了他的日记才写日记的。少年时看风和日丽,挟一《海象文丛:书滋味》到野外边走边读,是模仿《沉沦》的。后来大逃亡、大迁徙,他的流浪汉气质也是陪伴我们,甚至支持我们的。他描述青年的性苦闷颇遭非议,大概那时我们觉悟不够,没引起什么共鸣,倒是《春风沉醉的晚上》,男女在一幢房子里邻室而居,朝夕相见而不及于乱,很引起我们的向往。
用今天的眼光看,郁达夫先生仍然颓废,但颓废一词已无贬义,何况他在颓废中充满对劳动阶级的同情,也洋溢着忧国的心情。我们几乎可以如此解释:对下层社会同胞的境遇,对祖国面临的危机,他关怀,但是无力,内心痛苦,而以颓废的形式宣泄之。就文学而论,这无所谓对不对,全看写得好不好,他以《银灰色的死》、《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等等各篇,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前言/序言
“文心来龙”的“龙”,就是文心雕龙的那个龙,也是叶公好龙的那个龙,我向来喜欢一切文心刻画经营的作品,当心领神会之时,心中为那作品所充满,情态很像是真龙入室,这时候我的心也就是文心了,把这颗心所受的感动、所得的启发记下来,也就是龙来留下的身影足迹了。
在这本书里文心来龙就是读书杂感。依论评家的意见,这一类文章不算文学理论,甚至也不能算书评,只能算是杂文的一支。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确未打算符合某种规范程式,只是偶然读了一本书,很喜欢,心里生出来一些意思,不免说给朋友听听,或者进一步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看,可说是兴之所至,欲罢不能。其中有些文章被人拿去当做书的序文,或者当做文学批评,或者列入“内参”,都不是我的本意。辑印出版,也经过多少迟疑。
我一向爱写读书杂感,起初少不更事,难免信口雌黄,后来知道写一本书要历经艰辛,写书的人在主观上没有一个愿意把书写坏,就自己暗中设下条框,专写我认为有长处有优点的书,专写书中的优点长处,一本书如果需要针砭辩驳,那书我尽量不看。这一来,别人对我有一印象,我成了替新书念喜歌的歌手,于是招来许多期许,许多怨尤,许多……只为遣一时之兴,惹得许多人失望,岂非罪过?佛家戒造因,至此我能领会一二了。于是发愿决不再写。
写散文名重当代的琦君女士,常有年轻资浅的作家要求她写序,而她总是有求必应,与人为善,可敬可佩。她把这些序文辑集出版,书名《琦君读书》,极是谦和。书成,她宣布再也不替人写序了,有人把“王鼎钧经验”告诉她:你拒绝了人家,人家以后还给你通信吗?琦君女士说,反正结果差不多,那些从我这里拿到序文的人,以后也多半不再来信了。于是宾主大笑。
寄居美国以后开始看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所看多半是小说,胸中常有一龙戏珠二龙治水,种种新感受忍不住压不下,只好再写,恰好此时在台北主编《新书月刊》的周浩正兄约稿,我和台湾的书缘又续上了。这一段时间所写的读后感大半用笔名投稿,“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虽然犯了“不写书评”的戒,心情倒轻松,下笔也生动。那时纽约华文报界有三家副刊,三位主编都是女士:王渝、李蓝、曹又方,为海外华文文学拓展空间,有些“书声”在她们那里发出。她们发觉我署笔名的文章比署真名的文章要稍胜一筹,真是明察秋毫。
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是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原书有时只是一个引子。古人对文学对人生的意见主张,往往散落在书的序跋里,在送行祝寿的文字里,甚或在某人的墓志铭里,可以说这是著论立说的一种方式,由序跋之类辑成的书,读者亦可当做书摘看,看一本书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书。我对文章的零星感悟总汇于此,再无掩藏余地,这就叫“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些文章排列的顺序没有多大讲究,只是把短文排在前面,免得长文把读者吓跑。寓意也有一点点,望中国文学提升到最高层次。晴雯补裘,力尽为止,精卫衔石,未必填海,把小石丢在泰山上如何?
海象文丛:书滋味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