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

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爱枝 编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民主人士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交往
  • 中共历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4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4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过毛泽东与近百位民主人士的交往过程、交往情景的描述,反映毛泽东在这一领域人际关系的全貌和特点;在感受、领略毛泽东人格魅力的同时也可大概了解他所交往人物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从中还可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目录

卫立煌
马占山
马叙伦
马寅初
王以哲
王季范
王昆仑
仇鳌
邓初民
邓宝珊
尹瘦石
史良
龙云
龙彝
冯玉祥
司徒美堂
齐白石
刘斐
刘揆一
许德珩
汤躁真
朱学范
李四光
李公朴
李宗仁
李苦禅
李和曾
李济深
李振翩
李烛尘
李淑一
李鼎铭
李德全
李漱清
杨度
杨虎城
杨树达
杜聿明
杜斌丞
吴晗
吴贻芳
……

精彩书摘

  《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
  冯玉祥
  他是蒋介石的盟兄,国民党元老,位居上将,却对毛泽东钦慕不已。毛泽东曾用毛笔给他亲书名片,并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题词“谨致悼意”。
  冯玉祥,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1882年出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一个清军下级军官家庭。幼年时便过着随营生活,久居保定,因家境较贫寒,11岁就挂名当兵领取“恩饷”,15岁即正式入伍。
  1902年,冯玉祥改投袁世凯新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了滦州起义。从1912年起,先后任京卫军第一师营长、团长、陆军第十六混合旅旅长等职。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率部出陕援直,任河南督军。不久,因受吴佩孚排挤离豫,改任陆军检阅使,驻防南苑。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军总司令。10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推翻直系军阀政权,与孙岳、胡景翼等组成国民军,亲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通电主和,并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1926年1月,在直奉联军的进攻下,冯玉祥辞职,去苏联考察,在赴苏途中加入国民党。回国后即被国民党任命为国民党党代表、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0月,冯玉祥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事部长,因在军队编遣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利害冲突,愤然离开南京,同阎锡山、李宗仁结成反蒋联盟,被推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冯玉祥同原国民党将领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发起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任总司令,率部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足1个月,即将日伪军全部驱逐出察哈尔省。不久,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冯玉祥被迫辞去同盟军总司令职务。1936年1月,冯玉祥就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在南京期间,他多次发表演说,强烈呼吁停止内战、实行抗日。
  ……

前言/序言


瀚海拾遗: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政治抉择与文化图景 图书简介 书名: 瀚海拾遗: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政治抉择与文化图景 作者: [此处留空,意为一位资深历史学者的笔名或佚名] 出版社: 乾元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庚子年仲秋 --- 引言:迷雾中的航标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通史,亦非聚焦于单一政治核心的传记。它是一部深入近代中国社会肌理,描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最终作出深刻抉择的知识精英群像的学术专著。从十九世纪末叶风雨飘摇的晚清,到硝烟弥漫、信仰重塑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社会良知与变革动力的承担者,其思想的演变轨迹,构成了理解中国近代转型的关键钥匙。 本书的视野,侧重于那些在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现代性之间进行艰难调适的学者、教育家、实业家和文化巨擘。我们拒绝将他们简单地归类为“保守派”或“激进派”,而是试图还原其思想形成、观点辩驳以及最终立场确立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文明的断裂与知识的重塑 (1890-1919) 此部分聚焦于戊戌变法失败至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一敏感时期。重点剖析了清末新政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诞生。 一、旧学遗老的“不迁之固”与“应变之智”: 我们细致考察了以张之洞、袁世凯幕僚中一些旧式翰林为代表的群体,他们如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试图修补摇摇欲坠的帝国结构。重点分析了他们在教育改革(如废科举)和军事现代化中的保守倾向与妥协之处。例如,对湖广总督幕府内部关于铁路干线所有权的不同意见的文献梳理,揭示了改革背后权力集团的微妙平衡。 二、留日新知与思想的激荡: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思想的熔炉。本书并未将焦点集中于传统的革命党人,而是深入研究了那些回国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教育机构建设(如清华学堂、北京大学初创期)的学者。例如,对早期哲学系、法律系教授在引入德国公法学或康德哲学时,如何尝试本土化的努力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了他们如何看待“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传入,以及“全盘西化”论与“中学为体”论的交锋,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他们具体的学术著作和教学大纲之中。 三、从文学革命到“人的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知识界对传统伦理的彻底反思。本书特别关注了在《新青年》阵营中,那些侧重于文化批判而非直接政治动员的知识人。例如,一些早期提倡白话文的学者,其初衷更多是基于普及教育和启蒙的实用主义考量,而非激烈的阶级斗争思想。我们审视了胡适、辜鸿铭(作为一种对立面的参照)在“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信仰光谱 (1920-1937) 这一阶段,知识分子面临着军阀混战、民族危机加剧的严峻考验。思想领域从单纯的文化论战转向了对国家出路的严肃探寻。 一、国民政府的知识吸纳与精英困境: 五四运动后,大量知识精英被吸纳进入国民政府的各项建设部门。本书探讨了这种“体制化”对他们思想的塑造。重点分析了在“党化教育”的压力下,部分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如何平衡学术独立与政治效忠。例如,对早期中央研究院建立过程中的人事安排、研究方向确立的档案分析,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资源获取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微妙博弈。 二、文化批判与社会调查的兴起: 与政治参与并行的,是知识界对中国底层社会的深入关注。本书详细考察了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如费孝通等人在江浙农村的田野调查。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贡献,更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精英政治视角的“在场”观察,为后来的社会改造提供了实证基础。我们分析了这些研究如何受到当时经济学派和社会改良思潮的影响。 三、左翼思潮的地下渗透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 面对日益加剧的国内矛盾,激进主义思潮开始在青年学生和部分文学界人士中传播。本书谨慎地分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强调其并非简单移植,而是与本土的农民问题、民族解放叙事相结合的复杂过程。我们侧重于描绘那些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地下工作的文化活动家,他们的勇气和牺牲,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群体中最为悲壮的一页。 第三部分:抗战洪流中的知识重组 (1937-1945) 抗日战争是检验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与文化信念的“试金石”。 一、大后方:西南联大的象征意义与“活的博物馆”: 本书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西南联大(及同济、中央大学等内迁高校)的研究。联大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是一个在极端困境中维护学术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象征。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物质极度匮乏、外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不同学科学者(如陈寅恪、冯友兰、吴有训等)如何通过教育的延续性,维系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火种。对当时内部的教学安排、经费筹集、以及师生间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的深入挖掘,展现了知识精英在危亡关头的团结与坚韧。 二、文化救亡的多元路径: 在文化战线上,知识分子的动员展现出多样性。既有严肃的史学研究,力图从历史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源泉(如史学界的“整理国故”运动的深化);也有通俗文学、戏剧、漫画等大众媒介的广泛运用,致力于提升全民的抗战意志。我们对比分析了重庆、延安两地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主题下的创作差异,重点在于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而非简单的政治宣传比较。 三、对战后中国的预设与不安: 战争后期,一些知识精英开始对战后的政治走向产生深刻忧虑。他们深知,国家重建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思想的整合。本书探讨了他们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初步构想,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一家独大”局面的隐性担忧。这些未竟的构想与不安,为理解战后中国知识界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知识的遗产 《瀚海拾遗》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群体命运。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其间的冲突、妥协、坚持与幻灭,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化的复杂底色。本书的价值,在于回归历史现场,以严谨的史料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为读者提供理解那一代人“为什么那样想、那样做”的深度依据,从而更好地把握近现代中国的精神走向。 --- 本书特色: 1. 拒绝简化论: 侧重于知识分子内部不同派系、不同学派之间的内在张力与思想辩证过程。 2. 文献密集型研究: 大量采用私人信札、未刊日记、早期学报及内部会议记录等一手史料。 3. 超越政治叙事: 将思想史、教育史、学术史置于政治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交叉分析,强调知识生产的自主性。 4. 文化地理学视角: 考察了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地的知识生态圈的差异性。 目标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人员,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有深入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这个书名,引发了我对历史细节的强烈兴趣。我一直认为,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是由无数个细小的、个人化的事件串联而成的。而“交往”这两个字,恰恰点出了这种微观层面的互动。我非常好奇,毛泽东在与不同的民主人士打交道时,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他是如何说服、争取、或者平衡他们的?是恩威并施,还是以理服人?而那些民主人士,又如何在共产党的强大攻势下,坚持自己的原则,或者找到妥协的空间?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或许是毛泽东在某个窑洞里,与几位知识分子促膝长谈,讨论着国家的前途;或许是在某个重要的会议上,他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民主党派的尖锐质疑;又或者是在轻松的宴会上,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拉近与来宾的距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一样,为我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对话,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氛围和人文情怀。我相信,通过对这些“交往”的细致描摹,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卓越才能。

评分

《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这个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张力。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毛泽东,他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其复杂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而“民主人士”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存在和选择,对中国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毛泽东与这些民主人士之间真实的交往细节。我想了解,在那些历史性的会谈和决策过程中,双方是如何沟通,如何妥协,又如何在理念上进行博弈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展现出毛泽东在处理与不同派别人士关系时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以及他如何运用策略来团结各方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那些民主人士在面对强大的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时,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政治主张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出一幅更加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充满好奇。毛泽东无疑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政治生涯错综复杂,其中与各方人士的互动更是值得深入探究。而“民主人士”这个群体,在中国革命和建国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立场、思想以及与共产党领导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往往是历史叙述中容易被简化或边缘化的部分。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立体、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毛泽东是如何与这些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政治光谱的人物打交道的。我希望它能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具体的会面场景、讨论的内容、以及双方在博弈中的策略和情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这些交往,更深层次地理解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同时,我也想借此了解那些民主人士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他们的选择对中国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将是一次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和政治手腕的深度剖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

评分

当读到《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个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疑问。我总觉得,那些被写进史书的政治人物,他们的形象往往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加工的,很多时候显得过于单薄,缺乏真实的情感和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对毛泽东与那些曾经和他并肩作战,但又在某些理念和立场上有所不同的民主人士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承诺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个复杂议题的视角。我期待它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动机、决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真实的互动细节。我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政治会晤背后,是否隐藏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在那些官方记录的“团结”背后,是否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张力?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毛泽东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尤其是面对不同意见和挑战时的智慧与手段?我希望它能够呈现出一种更加 nuanced 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同一政治阵营中,不同个体的思想火花和个人选择,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坦白说,当我看到《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这个书名时,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它会是一本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些相对零散的、可能是教科书式的片段,比如关于“统一战线”的宏大叙事,或者是一些被定格的、略显刻板的历史瞬间。我有点担心这本书会过于注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宣讲,可能会缺少一些真正触动人心的细节和人性化的刻画。毕竟,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一位集无数光环与争议于一身的领袖,他的形象往往在各种解读中被塑造得过于高大全,或者被妖魔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落入这种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审视毛泽东与那些民主人士的关系。我期待它能挖掘出一些被忽视的、更具人情味的故事,比如在非正式场合的谈话,或者是在决策过程中的分歧与妥协。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他们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那将是对历史更真实的呈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政治事件,更能传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和复杂心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