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改革进程中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Fragmentation” of “Inter-Department Coordinaton”:The Research on t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都要求政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从“碎片化”向“跨部门协作”的转化已经成为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变迁的基本方向,但这个变迁过程并非自然推进的。政府部门问的运行机制主要取决于两个层次的逻辑导向:一是政府职能定位的核心型导向;二是政治生态平衡的支持型导向。只有这两个层次的逻辑导向协调起作用,政府部门间关系才能突破“碎片化”,实现“跨部门协作”。通过总结中国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建构中的特点与教训,可以发现,“两层次逻辑导向”的失衡,以及由此造成的“体制建构一机制调整”失衡是推进“跨部门协作”的主要障碍。结合上述分析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改革进程中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提出从宏观思路、中观战略与微观措施三个层面推进“跨部门协作”的对策体系。
作者简介
张翔,福建福州人,政治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社会主义研究》《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在《联合早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日报》(评论版)发表多篇时政评论;曾获第三届“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国家奖学金;现从事政府改革、执政党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并主持和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等多个在研课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从“碎片化”到“跨部门协作”: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从“碎片化”到“跨部门协作”转化的内在机理
第二节 “碎片化”:一个历史性的政府顽疾
第三节 “跨部门协作”:政府管理的新形态
第四节 从“碎片化”到“跨部门协作”是政府改革的应然趋势
第三章 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的“两层次逻辑导向”
第一节 核心型逻辑导向:政府职能定位
第二节 支持型逻辑导向:政治生态平衡
第三节 “两层次逻辑导向”的内在关系
第四章 回顾与反思: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精简机构”中的政府部门间关系
第二节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点:行政反思中的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
第三节 “大部门体制”: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历史尝试
第四节 从“外延式改革”到“内涵式改革”是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基本趋势
第五章 中国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问题与教训
第一节 机制调整:体制改革之外的新视角
第二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交错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
第三节 政府职能定位与政治生态平衡之间的失衡化
第六章 比较与参照:西方典型国家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第一节 美国:“联邦-地方”的两层模式
第二节 英国:“协同政府”中的“经纬结构”
第三节 日本:突破“部门主义”的探索
第四节 西方典型国家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 “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探索:宏观思路、中观战略与微观措施
第一节 “分层次推进”:建构“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宏观思路
第二节 “三个转变”:“跨部门协作”机制的中观战略
第三节 “五个措施”:“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微观措施
结语 进一步认识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的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改革进程中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第一,现有的政府结构为“部门政治”提供了客观环境。从政府的结构来看,政府部门处于政府与社会、市场互动的联结点位置,它介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中间层。当前,政府的决策过程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然而,这种互动并不是直接进行的。从科层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存在明显的“结构洞”。在政府中,政府部门的职责主要集中在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某个领域,直接与社会发生互动,构成了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位置恰恰处于“结构洞”的位置,是联结政府与社会、市场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最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控决策资源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源,从而能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部门政治”是现有政府运作的技术性要求。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是承担政策酝酿的主要机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使政策决策越来越呈现专业化的特点,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专家。在政府中,技术专家往往集中于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中,如施雪华、孙发锋所提到的,“在事实上垄断了设计某一政策方案所需的专长”。一般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都是按照”部门起草,部门推动,政府出面,人大审议”的议程进行的。由此可见,政府部门承担了政策决策的设计、酝酿与推动,这就意味着政府部门必然是政府政策取向的关键性力量。
第三,“部门政治”是施政需要的现实结果。在政府的施政实践中,各级政府内的“领导班子”及其主要官员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应对复杂的政策起草与研究工作,因此,他们往往极少涉及政策的具体操作。加之,现代政府管理的复杂性与专业性,也使“领导班子”只能从全局角度对决策进行宏观统筹,很难有足够多的注意力与时间参与相关领域的具体政策的操作。即使是重大政策决策的核心领导往往也只能以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集中相关政府部门,听取各部门的意见或汇报,统筹决断。而政府部门则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关注所辖领域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具备应对相关社会问题的专业能力。因此,很自然地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二)“部门政治”的基本原则
在实践中,“部门政治”还表现出三种原则特性,这三种原则特性成为“部门政治”作为体制性要素阻碍政府部门间协作的内生动力。
第一,“专业壁垒”原则。政府部门间关系在实质上是一种职责分工配置的关系。它以政府工作的具体部类为标准划分政府机构,或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这种分工配置的理论基础是韦伯关于官僚制的假设,专业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这种以部门为载体,以专业职责为基础为标准的分工体系也极容易在职责不同的部门之间形成“专业壁垒”。这种壁垒将随着政府工作的职责细化而日益强化,最终将使部际协调成本上升。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工作的职责分工也越来越明细,政府机构的分化也随之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因复杂的专业分工而引起差异,从而很难在部门之间形成跨越。这不可避免地强化了“部门政治”中早已存在的“分工固化”特点,也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上升。
第二,“单位依托”原则。在中国,一个政府部门往往就是一个单位,而“单位”的内涵则意味着单位与其成员之间是一种涉及全方位的身份关系。有学者将单位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种“保护与服从、控制与依附的人身关系”,“离开了单位,个人很难生存”。这种隶属关系将工作人员的身份、福利、待遇、奖金、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甚至社会地位都与所在的政府部门紧密相关。这就使政府部门的权力资源往往演化为单位利益的实现工具,这种单位特征还强化了政府部门之间互不合作的动机。
第三,“利权合一”原则。政府部门的设置是根据经济、社会管理的领域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的。“部门政治”的核心特征在于,在政府部门的设置中,部门利益与其管辖社会经济事务的权力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作为行业规制机构的政府部门,部门利益的实现过程与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这就不可避免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使公共利益从属于部门利益。
……
前言/序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改革进程中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Fragmentation” of “Inter-Department Coordinaton”:The Research on th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改革进程中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Fragmentation” of “Inter-Department Coordinaton”:The Research on t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