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部书稿主要包括18章的内容,从整体性的视野出发,初步归纳和整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体系的大纲,并将之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既有宏观层面上学理角度的体系构建,又有微观层面上对实践活动的观察、社会调研和数据统计,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领下,综合运用了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中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目录
导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入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系统构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整体特征
五、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方法和价值
第一章 坚持社会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构想
(二)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提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建构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建设理论
(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本质特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质
第二章 立足社会机体: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构成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生前提
(二)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结构
(三)社会有机体的形态演化
(四)社会有机体的辩证特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性
(一)资本主义有机社会的历史建构
(二)资本主义单面社会的总体危机
(三)社会主义全面社会的历史探索
(四)社会主义全面社会的中国探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原则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方法
第三章 关注社会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发生场域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一)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建立
(二)市场经济的创新和成就
(三)市场经济的失灵和补救
二、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转变
(一)政府职能的变迁和调整
(二)政府干预的领域和方式
(三)政府行为的失灵和补救
三、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
(一)第三部门的出现和现状
(二)第三部门的作用和成就
(三)第三部门的失灵和补救
四、社会建设的领域和问题
(一)社会生活的利益基础
(二)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生活的组织机制
第四章 化解社会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指向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特征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构成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成因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克服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严峻挑战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表现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
(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
(四)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挑战
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科学化解
(一)坚持化解矛盾的科学理念
(二)强化化解矛盾的制度保障
(三)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四)提高化解矛盾的工作水平
第五章 落实社会战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行动方案
一、制定国家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意义
(一)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考量
(二)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坐标
(三)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原则
(四)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一般程序
(五)发挥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作用
二、积极完善社会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依据
(二)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三)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
(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步骤
(五)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细化
三、大力推进社会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
(一)明确人民政府的社会建设责任
(二)建立衡量民生问题的指标体系
(三)建立稳定均衡的公共投入机制
(四)推行干部政绩考核的民生标准
(五)发挥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套作用
第六章 实现社会富裕: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战略意义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全面要求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政治意义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社会意义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历史过程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现实课题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现实挑战
(二)制约社会富裕的历史障碍
(三)制约社会富裕的现实障碍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基本经验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基本路径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发展路径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改革路径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社会路径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政府责任
第七章 协调社会利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进步的利益基础和机制
(一)利益产生的条件及其主要类型
(二)利益分化的轨迹、基础和后果
(三)利益协调的主要方式及其选择
二、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新课题
(一)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复杂因素
(二)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表现形式
(三)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主要特点
三、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科学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战略意义
(二)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三)发挥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导向作用
四、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
第八章 整合社会关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
第九章 健全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
第十章 发展社会事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支撑手段
第十一章 调动社会力量: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十二章 开展社会工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
第十三章 维护社会稳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控制机制
第十四章 加强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体制选择
第十五章 依赖社会系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十六章 建设和谐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制度保证
第十七章 推动社会文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
第十八章 追求社会理想: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主体性原则
社会有机体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建构起来的系统。在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社会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离不开人的各种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活动,同样,认识、把握和利用社会规律也离不开人的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随着人类活动尤其生产实践的发展,社会内部诸要素在相互矛盾和不断协调中建构起了社会有机体,并且推动着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和更替。“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这样,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提出了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目标,成为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建设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来促进每个历史时代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理顺和协调好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具体的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总体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权益。总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只有按照上述原则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才能保证社会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