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博士及其重要的学术助手钮卫星博士撰写而成的天文历史年代学著作。作者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和《三代大火星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测算武王伐纣之年及孔子、佛陀生年,并加以补充和拓展,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和历史文献中留存的资料来解决历史年代学问题。
作者简介
江晓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
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
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长期领导中国唯一的天文学史研究组,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
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
以天文学史和性学史研究著称,并致力于科学文化传播工作。
近年感兴趣的新领域:科幻研究。
已在海内外出版了50余种书籍,包括《天学真原》、《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紫金山天文台史》、《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等专著,《江晓原自选集》、《年年岁岁一床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等文集,《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人之上升》等科学文化著作,《剑桥插图天文学史》等译著,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等系列丛刊。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还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并在京沪等地多家报纸杂志长期撰写个人专栏。
目录
序
新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导言:问题之提出、界定及其意义
为什么要确定武王伐纣之年?
确定武王伐纣之年的困难之处
“难圆之梦”和“智力体操”
第二章 背景知识之一:武王伐纣所涉及的政治文化观念
通天者王
周文王的灵台
“天命”与“革命”
天命与天象记录
第三章 聚讼两千年:前人44种异说之分析
对44种异说之评述
对44种异说不成功之原因分析l
我们如何避免“第45”之命运?
第四章 背景知识之二:解决历史年代学问题之天文学方法
古代天象记录所用的坐标系统
现代天文学所用的天球坐标系
时间计量系统的基本概念
天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日、月运动及交食
各种类型的古代天象记录及其运用
第五章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录及其考证与检验
十六项天象一览
对天象记载之考察及检验
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伐纣时天象揭秘
为何不能用哈雷彗星记录来确定伐纣之年?
可能的天象与可用的天象
武王伐纣日程表必须满足的七项条件
第六章 可用天象之回推计算及筛选结果
武王伐纣可能的年代范围
推算筛选伐纣日程之过程及结果(第一方案)
推算筛选伐纣日程之过程及结果(第二方案)
关于“岁在鹑火”和“丙子拜望”问题
最后的结果
第七章 刘歆以来的天文历史年代学
刘歆的工作
对刘歆年代学工作的评价
一行的工作
建立在现代天文学方法之上的天文历史年代学
第八章 孔子、佛陀与三代大火星象
孔子生年之确定——天文历史年代学例证之一
佛陀生年之推算——天文历史年代学例证之二
大火星象与夏商周年代——天文历史年代学例证之三
附录一 古代彗星之证认与年代学
附录二 公元前720-公元前480年日食一览表
附录三 古今“五星聚”一览表
附录四 关于本书所涉及的天文学软件
附录五 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附录六 中国古代恒星总图——三垣二十八宿
附录七 三种克商之年证据多寡优劣一览表
附录八 近年海内外媒体对本书研究成果的大量报道
综合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原子时和协调时
在理论上,历书时是由天体力学的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某些宇宙理论提出万有引力常数在缓慢变小,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历书时也是不均匀的。但是历书时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天体运动凭空存在,需要从实测天体的位置来得到历书时。正是由于实测方面的困难,使得历书时难以达到比较高的精度。而力求得到高度准确的、稳定的和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也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
为了寻求更加稳定、均匀的运动来计量时间,人们把眼光从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转向到原子内部的运动。人们发现原子内部的运动要比地球自转的稳定性要高得多,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原子时计量系统。原子吋的基本计量单位叫作原子秒长,等于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把海平面上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原子时的起点定在世界时1958年1月1日O时,但事后发现这一瞬间的原子时与世界时相差o.0039秒。
由于世界时的秒长是不固定的,目前大致上是在逐年变长。这样原子时与世界时时刻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一年可以差到1秒左右。为了减少这一差距,1958年到1971年采用的办法是:将原子时的秒长每年改变一次,使它的秒长最接近当年平时的秒长,保持一年不变,并使原子时时刻和世界时时刻相差在O.1秒之内。1972年1月1日起改行另一种办法:对原子时的秒长不作变动,在时刻上和世界时的偏离保持在0.7秒(1974年后改为O.9秒)以内,必要时对原子时作调整,每次调整时增加1秒(叫作正跳秒)或取消1秒(叫作负跳秒)。调整的时刻在年底12月3l日的最后1秒或年中6月30日的最后1秒。具体怎样调整,由国际时间局根据前一年的天文观测资料来确定。这种以原子时为基础,通过调整使其时刻与世界时相差在O.9秒以内的时间计量系统叫作协调世界时,英文缩写为UTC,简称协调时。
朔望月
天体运动中除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被用来计量时间外,还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天体运动自古以来就被用来计量时间,那就是月亮绕地球的转动。月亮视圆面有规律的变化和它在恒星间位置的快速移动,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利用月亮绕地运动确定的一个基本时间计量单位是朔望月。所谓朔是指月球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所谓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圆面达到最圆,叫作满月。连续两次朔或连续两次望之间的时间间隔叫作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约等于29.5:3059曰。追求精确的朔望月长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不均匀的,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两次朔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相等的,最长和最短之间可以差到〕3小时。习惯上把包含朔时刻的那天叫作朔日,包含望时刻的那天叫作望日。以朔日作为朔望月的起算点。
历法系统
根据地球自转、公转和月球绕地等运动确立了各自独立的时间计量系统,产生了年、月、日这样的基本时间计量单位。这些基本时间计量长短不一,各有各的适用场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把年、月、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历法。不同的结合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历法系统。确定年、月、曰的长度是历法的主要环节。从上文介绍过的年、月、日的定义中可以知道确定年、月、曰长度的基本原理,具体如何获得年、月、日的长度除了实测别无他法。现在知道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59……日,而且这两个数值的有效位数保留多少完全依据观测的精度而定。所以年、月、日三者之间没有简单的倍数关系,年和月包含的日数不是简单的有理数。而在制定的历法中又必须使一年和一月的日数是整数.因此古今中外各国制定的历法,侧重点各不相同。
……
前言/序言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在第三次为晓原兄的天文学史著作写序了。当然,在晓原兄这三本我为之写序的专著之外,他还有其他关于天文学史的著作,如对占星学史的研究著作,以及像性文化史方面的专著等等出版。由此可见,晓原兄在学术上可谓异常勤奋,成果颇丰,且每本著作均有新意,而绝非以拼凑、重复等方式为写书而写书,实在难得,也足令我等科学史同行惭愧不已。
不仅仅对于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人士,就连许多其他领域的学者甚至更大范围的公众来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是引人瞩目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而作为此课题中的专题之一,对于武王伐纣之年代的确定,可以说又是一个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争论而无确切答案的著名难题。正因为如此,每当晓原兄主持的用天文学方法来对此难题进行的研究有些新进展时,各种媒体便争相报道。但媒体的报道总有某些不准确、不完备之处,也不能代替研究者本人的专业论述。终于,晓原兄对此问题的研究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两篇报告其结果的专业论文,1999年末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和《科学》这两份期刊上同时间世。不过,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通常总是以极度浓缩的形式发表,不得不略去许多相当重要的背景和细节。因此,这本名为《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的专著,由于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们对这一难题的研究,将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相信它将成为一份经典的文献。
关于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代的意义,关于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来进行这项研究的创新,以及关于这项研究中的具体细节,在《回天》一书中已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必多讲。在此序中值得谈及的,似乎倒是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学术研究所持的“智力体操说”。其实,不仅在此项研究中,在乎日与晓原兄的交往中,也常常听他反复提及这种观点。我以为,正是由于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过程比结果要紧,方法比成果重要”的“智力体操”,而不是为了其他更功利的目的,才是晓原兄能做出这种出色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其次,尽管晓原兄在此项研究中应用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其以往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或按其本人更确切的讲法则是中国古代“天学”史)颇有新意的“外史”研究,也即对于中国古代“天学”之功能及其与社会政治之关系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重要的基础。这些成果在其《天学真原》和《天学外史》两书中已有更详细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有了那些关于星占与通天、天命与革命等关系的基础性研究,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形成其独特的理解,并顺理成章地为后续的研究铺平道路。
再次,在此项研究中,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说在思路上更多地属于研究者个人的话,在此项研究中方法上的创新则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当代天文学及其计算手段的最新发展。但天文学领域中的发展毕竟主要是为天文学的研究服务的,能够想到,并恰当地将其利用到历史的研究中,就应该说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其带来的,也就是像晓原兄所称的“建立在现代天文学方法之上的天文历史年代学”这一新的创造。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像当代科学哲学的背景对于研究者的影响,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述的对其成果之证伪性的关注,以及这种观念与其研究结论之确切性的关系等等。像这样的意识对于科学史的研究者来说显然是非常有益的。
也正是在此书完成的1999年,我国第一个在大学中的科学史系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晓原兄出任该系首任系主任。随后,又有中〔司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像这样的学科建制的发展,对于中国科学史的发展是极为关键性的,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但科学史在学科建制方面的创新只是为科学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在建制创新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在研究上的创新。当下,创新一词忽然被人们所青睐。其实,创新又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在学术上,任何时期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也就不会有学术的发展。如果与科学史在西方的发展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大多数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虽然颇不乏非常严谨、精于考证之作,但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却落后许多。因而,体现在《回天》这部书中的创新的意义与价值相对也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有了建制上的创新,有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上的创新,科学史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有了希望。
刘兵
1999年12月1日
于清华东园黑道堂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必须用刘歆传下来的史料,比如《汉书·律历志》中所引用的《武成》,
评分
☆☆☆☆☆
千年前,西汉末年的超级学术大师、王莽新朝的“国师”刘歆,堪称
评分
☆☆☆☆☆
京东配送快速方便,很是喜欢..............
评分
☆☆☆☆☆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
☆☆☆☆☆
外我注意到,正文在提到你们运用的天文历史年代学方法时,很多地
评分
☆☆☆☆☆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
☆☆☆☆☆
值得阅读。
评分
☆☆☆☆☆
历史年代学,是“以规则的间隔或时期来测定或计算时间,并确定事件的本来年代之科学”。历史学要反映客观的历史过程,必须掌握确切的时(年代)空(地理)要素。因此,同是作为历史学辅助学科的历史年代学与历史地理学,也历来为中外史家所重视。历史年代学,或其更一般的称呼:年代学,它的确切定义是什么?1980年版《新编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年代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一种时间尺度,一种编次年代顺序的方法。”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的定义是:“以规则的间隔或时期来测定或计算时间,并确定事件的本来年代之科学。”《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的定义则为:“研究测定历史年代的原理和方法,考索历史事件的和历史文献等的年代的学科,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之一。”[1]显然,第一种定义最为一般,第二种定义显示了很高的精确水平,第三种的定义域则较为窄小。而从年代学一词的来源看,原为近代拉丁语chronologia,系由希腊语词头khronos(时间)与logia(学问)组合而成,意即关于时间的学问。本文所涉及的,是第三种定义下,亦即作为历史学辅助学科的年代学之有关问题,故冠以“历史”二字作为限定。历史年代学对于历史学来说,虽然是一门辅助学科,但其重要性并不因此而稍减。这是因为,历史是在时空的延续中发展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关系,亦即历史时期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历史学要反映客观的历史过程,必须掌握确切的时(年代)空(地理)要素。因此,同是作为历史学辅助学科的历史年代学与历史地理学,也历来为中外史家所重视。我们的前人曾有“左图右史”[2]的形象说法。德国史学界则有过更为生动的比喻:“历史有两只眼睛,一只是年代学,一只是地理学。”[3]眼睛之于人体的重要,几乎人人皆知:“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用眼睛比喻这两门学科,确是再精当不过的了。历史年代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法与纪年体系。现在已经知道,我国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已采用太阳纪年、以月亮盈亏变化纪月的阴阳合历,并至迟于西周中后期已进入推步制历的阶段[4]。迄今所知的确实的纪年体系,可上溯到西周后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而干支(六十甲子)纪日体系,也可毫不间断地上溯到春秋时期。干支纪日的起源很早,现存的有关干支纪日的最早实物,是考古发掘所见的殷商用于占卜记事的甲骨。这已是与现存体系毫无差异的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的高度完善的周期性连续纪日体系。以十天干纪日甚至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对于“尧之时,十日并出”的神话,有一种解释是:当时用于纪日的十天干形体紊乱了[5]。甲骨文的记事中,除日、月外,较少有年的记载,但这并不表示殷商时代纪年体系尚不完备,而是因为占卜记事的对象发展变化历时较短,只用日、月两个纪时单位已足以应付。从司马迁《史记》所反映的夏、商王朝世系和后来发现的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等记载来看,纪年体系不仅在殷商之时已肯定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追溯到夏王朝之初。战国时期的孟子曾提出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著名论断。他对此阐述道:“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6]这一段论述的最大特点,便是年代感极强,且言之凿凿,不像是信口开河的主观臆断。我们据此可以推断为,孟子当时尚得见若干足以说明问题的纪年资料,并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年代学知识。夏、商王朝都应有自己的编年史或某种类似的记载。这从《竹书纪年》中已可略见其端倪。但编年史的真正成熟。有赖于历法与纪年体系的完善。因为编年史必须以历史年代为经,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史事。看来很奇怪的是,中国编年史的最初繁盛,是伴随着西周中央王朝的衰微而出现的。孟子说过:“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平王东迁后,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但各诸侯国的实力已经有所发展,并得以便宜行事,这才有“晋之《乘》,楚之《桃杌》,鲁之《春秋》”等等当时著名的编年史问世。孟子对这几部著作的评价是“其文则史”,应是指它们仍沿用了中央王朝史书的体例笔法[7]。从其中唯一流传至今、相传经孔子删削修订的《春秋》的体例来看,仍不外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四季),以时系年”。可见,严格地按年代、按历法时间顺序将历史事实记于册籍,正是“史”的本质属性。编年史的发达,无疑促进了历史年代学的孕育和产生。据《吕氏春秋·察传》的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晋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这段记载常被引作校勘学方面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