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中國社會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中國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見德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10690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909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收集、匯編瞭泉州地區具有閩南鄉土特色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優秀案例,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版塊呈現,每個版塊內容按小、中、大班的年齡段順序排列。這些活動立足於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展需要,吸納優秀的民間文化精華,教育活動內容既關注到優秀的鄉土文化,又關注到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體現瞭教育內容的本土化、生活化和多元化。

作者簡介

黃見德,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在中西哲學交流史研究領域有較高造詣。著作主要有《西方哲學的發展軌跡》、《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研究》、《西方哲學東漸史》(1840—1949)、《西方哲學在當代中國》、《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西方哲學的傳入與研究》等。

目錄

前 言 西學東漸研究與文化自覺 / 1
一 研究西學東漸課題的緣起 / 1
二 本書著重闡明的幾個論題 / 4
三 研究西學東漸要有文化自覺精神 / 6
第一章 人類曆史的發展與西學東漸的發生 / 10
第一節 研究西學東漸的視野 / 10
一 需要全球化眼光 / 10
二 要將西學東漸放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中考察 / 11
第二節 1500年前後人類曆史的不同發展 / 13
一 1500年以前人類曆史發展的狀態 / 13
二 1500年以後人類曆史發展的特點 / 15
1 人類交往的廣度從地區拓展到全球 / 16
2 人類交往的深度從物質層麵進到精神層麵 / 18
第三節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發生 / 23
一 世界曆史發生轉摺時的中西交往 / 23
1 政治上的通使關係 / 24
2 經濟上的貿易往來 / 25
3 文化上的全麵交流 / 26
二 來華傳教士掀開西學東漸的序幕 / 27
1 耶穌會傳教士叩開中國大門的努力 / 28
2 叩門成功的諸多因素 / 29
第四節 在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舞颱上 / 32
一 一個中西各派勢力的矛盾統一體 / 34
二 西學東漸的主要承擔者 / 35
三 中國學者在西學東漸舞颱上 / 38
第二章 開拓階段西學的傳入與研究 / 43
第一節 開拓階段西學東漸的曆史使命 / 43
一 為西學東漸找到道路 / 43
二 為西學東漸打好基礎 / 46
三 “適應性傳教路綫”的探索與形成 / 48
1 沙勿略的最早設想 / 49
2 範禮安使設想具體化 / 51
3 羅明堅的初步實踐 / 54
4 利瑪竇的全麵總結 / 63
第二節 神學經院哲學 / 74
一 經院哲學傳播的特點 / 74
二 羅明堅的《天主聖教實錄》 / 77
三 利瑪竇的《天主實義》 / 80

第三節 倫理道德學說 / 92
一 《交友論》述交友之道 / 92
二 《二十五言》論內心修養 / 97
三 《畸人十篇》的生死觀 / 101
第四節 地理學 / 106
一 世界地圖的譯繪與修訂 / 108
二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地理知識 / 110
1 自然地理知識 / 111
2 世界地理知識 / 112
第五節 天文學 / 115
一 《乾坤體義》中的天文學知識 / 116
1 九重天說 / 117
2 四元行論 / 117
3 日球大於地球,地球大於月球 / 118
二 《渾蓋通憲圖說》與天文儀器的輸入和製作 / 119
第六節 數學 / 121
一 幾何學著作《幾何原本》 / 122
二 算術著作《同文算指》 / 128
三 西方數學的應用與研究 / 134
第三章 高潮階段西學的傳入與研究 / 138
第一節 在麯摺中西學東漸走嚮高潮 / 138
一 “南京教難”平息後西學東漸的進展 / 138
1 “南京教難”及其平息 / 139
2 教難平息後西學東漸的小高潮 / 141
二 “北京曆獄”昭雪後西學東漸的熱潮 / 148
1 “北京曆獄”的發生與昭雪 / 149
2 南懷仁開創新局麵的努力 / 152
第二節 神學經院哲學 / 162
一 經院哲學的進一步傳播 / 163
1 形上學 / 163
2 認識論 / 167
二 托馬斯哲學 / 174
1 傳播托馬斯哲學的重要性 / 174
2 《神學大全》的譯介 / 175
三 其他經院哲學著作簡介 / 176
1 艾儒略的《萬物真原》 / 176
2 湯若望的《主製群徵》 / 178
3 南懷仁的《教要序論》 / 179
四 中國學者的有關著作 / 182
1 徐光啓的《辨學章疏》 / 182
2 韓霖的《鐸書》 / 186
第三節 教育與倫理學說 / 189
一 《西學凡》論西方教育 / 189
二 《七剋》述修持理論 / 193
三 其他著作 / 198
第四節 古代希臘哲學 / 201
一 亞裏士多德著作譯介 / 202
二 亞裏士多德邏輯學說介紹 / 203
三 亞裏士多德自然哲學介紹 / 206
第五節 地理學 / 209
一 艾儒略的《職方外紀》 / 210
二 南懷仁的《坤輿圖說》 / 215
第六節 天文學 / 217
一 《崇禎曆書》傳入的天文學知識 / 217
1 托勒密的天文學理論 / 218
2 哥白尼的天文學理論 / 221
3 第榖的天文學理論 / 223
4 開普勒的天文學理論 / 224
5 傳入的西方天文學知識綜述 / 225

二 《天步真原》與哥白尼日心地動說的傳入 / 226
1 《天步真原》中傳入的宇宙模式 / 228
2 《天步真原》傳入的日心地動說的藍本 / 228
三 中國學者研究西方天文學的成果 / 229
1 熊明遇的《格緻草》 / 229
2 薜鳳祚的《曆學會通》 / 231
3 黃宗羲的《授時曆故》 / 233
4 方以智的“質測之學” / 236
5 王锡闡的《曉庵新法》 / 238
6 梅文鼎研究天文學的成就 / 241
四 西方天文儀器的傳入與製作 / 244
1 望遠鏡的傳入 / 244
2 《崇禎曆書》中介紹的西方天文儀器 / 246
3 南懷仁為觀象颱製作的天文儀器 / 249
4 法國傳教士帶來的天文儀器 / 250
第七節 數學 / 252
一 《崇禎曆書》中傳入的西方數學 / 252
1 鄧玉函《大測》中的數學知識 / 253
2 羅雅榖《測量全義》中的數學知識 / 255
二 《曆學會通》傳入的西方數學 / 261
三 清初宮中傳播的西方數學 / 264
1 安多及其《算法纂要總綱》 / 265
2 “國王數學傢”傳入的數學知識 / 266
四 中國學者對西方數學的研究 / 269
1 王锡闡的《圜解》 / 269
2 方中通的《數度衍》 / 271
3 梅文鼎研究數學的成就 / 273
4 其他學者對西方數學的研究 / 277
第八節 農田水利 / 278
一 熊三拔與《泰西水法》的譯編 / 278
二 徐光啓與《農政全書》的編撰 / 283
第九節 機械工程 / 287
一 王徵與機械工程著作的譯撰 / 288
二 《遠西奇器圖說》簡介 / 292
三 《新製諸器圖說》略述 / 295
第十節 火炮技術 / 297
一 火炮的傳入與製造 / 297
二 《火攻絜要》簡述 / 300
第十一節 生物學與醫學 / 305
一 生物學與醫學傳入的特點 / 305
二 《泰西人身說概》略述 / 307
第四章 衰退階段西學的傳入與研究 / 312
第一節 在禁教風浪中西學東漸的衰落 / 312
一 康熙從“限教”到禁教 / 312
1 捲入“禮儀之爭”的漩渦 / 312
2 “限教” / 314
3 禁教 / 318
二 雍正名副其實地禁教 / 320
1 雍正對天主教的認識 / 320
2 雍正式禁教的錶現 / 322
三 乾隆禁教方式的變化 / 324
1 乾隆禁教的特點 / 324
2 並未改變西學東漸的衰落趨勢 / 328
第二節 神學經院哲學 / 330
一 中譯《聖經》的嘗試 / 330
二 《聖經》的替代性著述 / 333
第三節 地理學 / 334
一 全國大地測量 / 334
二 杜德美與《皇輿全覽圖》 / 337
三 《乾隆內府地圖》的繪製 / 339
第四節 天文學 / 340
一 濛養齋算學館的設立 / 340
二 《律曆淵源》的編撰 / 342
三 魏進賢與《曆象考成後編》 / 345
四 蔣友仁與哥白尼日心地動說繼續傳入 / 347
第五節 數學 / 348
一 《數理精蘊》的編撰 / 349
二 中國學者的數學研究 / 353
1 明安圖及其《割圓密率捷法》 / 353
2 戴震的數學著作 / 356
第六節 鍾錶 / 358
一 鍾錶在明末的傳入 / 358
二 鍾錶在清初的應用與製造 / 359
第七節 建築 / 362
一 宗教建築 / 362
1 澳門教堂 / 363
2 北京教堂 / 365
3 南京、上海、杭州教堂 / 369
二 非宗教建築 / 370
1 廣州“十三行” / 370
2 圓明園中的“西洋樓” / 371
第八節 繪畫 / 375
一 宗教繪畫 / 375
1 宗教畫作品展示 / 376
2 宗教畫書籍齣版 / 377
3 教堂壁畫 / 378
二 非宗教繪畫 / 379
1 人物畫 / 380
2 花鳥風景畫 / 381
3 曆史題材畫 / 382
三 繪畫理論 / 384
第九節 音樂 / 386
一 樂器之傳入 / 386
二 樂理之編撰 / 388
第五章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結局 / 390
第一節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衰亡 / 390
一 禁教的結果 / 391
二 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 393
三 深刻的曆史根源 / 401
第二節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是否存在成功可能性的思考 / 403
研究與參考文獻 / 409
一 著作部分 / 409
二 論文部分 / 418

精彩書摘

片段一:
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是構成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兩個方麵。而且,它們各自作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一個方麵,還都有一個從發生、發展、挫摺,到復蘇、再發展的過程。因此,既可以把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聯係起來進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也可以把它們分開來,僅就其中的一個方麵的發生發展過程開展研究。這兩種形式、甚至更多形式的研究,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學術研究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本書裏,從書名可知,既沒有把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綜閤起來,作為一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加以論述,也沒有將西學東漸作為一部全過程的西學東漸史進行闡述,而隻是選擇瞭近代西學東漸的肇始階段,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作為研究對象。這種選擇與我的學術經曆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在具體闡述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前,有必要交代一下我選擇這個課題進行研究的一些想法。
一 研究西學東漸課題的緣起
本來,我是從事西方哲學教學與研究的。可是,從20世紀80年代的後期開始,學術研究的對象卻從西方哲學集中到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即西方哲學東漸課題上來瞭。雖說這項研究與西方哲學關係密切,但在學術性質上,可以說,它是對西方哲學研究的再研究,屬於中西哲學交流史的範疇。自這以後的將近20年,圍繞這個題目讀書、思考與寫作,到2006年《西方哲學東漸史》齣版時,我已進入古稀之年,曾經考慮學術研究就此止步。
然而,在探討西方哲學東漸的過程中,除瞭對於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進行過較為係統的鑽研外,對於整個西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我也接觸到瞭不少材料,並在腦海中形成瞭一些初步的印象。盡管這些印象都是極為朦朧的,但它們卻強烈地吸引瞭我,就有如學術上的一種巨大的慣性一樣,使我情不自禁地將研究的範圍從西方哲學東漸擴展到瞭包括西方哲學在內的整個西學東漸。
著手這個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我首先考察瞭西學東漸的學術研究狀況。從閱讀的有關資料與文獻來看,除瞭那些在極“左”思潮支配下寫齣的作品沒有必要多加評述外,其餘在真正學術意義上開展的研究,不但動手較早,而且留下瞭一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著作,以及數量多得難以統計的論文。例如,有的在以文化史、文明史、文化交流史、文化關係史齣版的著作中,篇幅不等地闡述瞭西學東漸的有關內容;又如,有的在以科學史為對象撰寫的著作中,分彆敘述瞭西學中某門學科的東漸內容與過程;再如,有的在以西學東漸為對象付梓的著作中,集中力量論述瞭西學在某一階段的東漸,或某一學科的東漸。除此以外,有的經過搜集和整理,分彆齣版瞭一批西學東漸的原始文獻;甚至有的從推動西學東漸的研究齣發,還翻譯齣版瞭一批國外學者研究西學東漸的成果。
在這些著作或論文中,雖然角度不同,但都廣泛地闡述瞭西學東漸方方麵麵的諸多論題,如傳播者、傳播內容、活動、方式、過程與影響等。其中,還有些深淺不同地分析瞭西學東漸的發生與發展,評述瞭傳播者的傳播活動及其取得的成果。特彆是,有的還初步總結瞭西學東漸的經驗與教訓,揭示瞭四百年來西學東漸的規律性。僅此而論,應當承認,以往的西學東漸研究是有成績的。
不過,在這樣對它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我的腦海中一種不能滿足的情緒油然而生。主要是在閱讀瞭這些研究西學東漸的論著後,感到原先在腦海中盤鏇的一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滿意的解決。例如,西學東漸作為人類走嚮全球化起始發生的文化現象,其發生的必然性究竟怎樣說明?又如,在西學東漸過程中,到底將哪些西學輸入到中國來瞭?再如,西學東漸的麯摺與成敗,與中國社會的關係究竟怎樣?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對西學東漸這一重要文化現象的認識,就必然停留在模糊不清、若明若暗的水平上。這種狀況在研究成果的著述形式上,就有充分的錶現。主要是雖然齣版瞭不少著作,發錶瞭不少的論文,但是,它們都隻是對西學東漸某個時期或某門西學東漸的闡述。由於這種研究,在時間上都隻是局限在西學東漸的某個時期或某幾個時期,在內容上都是局限在某門或某幾門西學的東漸上,說明研究處於分散狀態,缺乏全過程對西學所有學科東漸的綜閤研究,因而一部這樣的《西學東漸史》,直到今天還沒有問世。這是中國學術界對西學東漸認識水平與研究進展的真實寫照。如果認識與研究長期停留在這個狀態,那麼,不但一部全過程的《西學東漸史》將會難以誕生,而且還可能使繼承與發揚先賢們留下的精神遺産成為一句空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把對西方哲學東漸史的研究,擴大到包括西方哲學在內的整個西學東漸史的研究上來瞭。
除此以外,研究對象這樣拓展,還有基於當前人類社會發展對開展西學東漸課題研究的考慮。實際上,早在撰寫《西方哲學東漸史》的過程中,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隨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瞭一個新的紀元,無論國際形勢還是世界格局,都發生瞭十分重大的變化。例如,政治從過去的兩極化轉變為多極化。又如,經濟由於交通、通訊、信息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健步走嚮一體化。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眾多超國傢、超國界的全球性力量的湧現,以及不少超東方、超西方的全球性要求的提齣,在這些力量與要求的推動下,伴隨世界市場的擴大與人類信息一體化的形成,人類不但大大加速瞭邁嚮全球化的步伐,而且,透過全球化發展的這種趨勢,還清晰地反映瞭對“世界大同”社會理想的嚮往。
不過,這種社會理想雖是韆百年來人類朝思暮想的追求目標,但是,它既不會自發地形成或自動地到來,也不能隻靠某個國傢或某個民族就能實現。相反,必須依靠世界上所有國傢、所有民族、所有人的通力閤作,並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纔是唯一可能的。為此,必須首先在精神文化領域裏,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共識與價值觀念,以便保證人類順利地朝著天下大同的目標奔去。
全球化發展對文化事業提齣的這個要求,無疑是當今人類文化事業的一項共同使命。問題是,開展對四百年來的西學東漸研究,對於完成這項使命的意義何在呢?
在我看來,西學東漸本來就是適應人類社會走嚮全球化發生的一種文化現象,而且在中國走齣中世紀、邁嚮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發揮瞭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積纍瞭許多成功的經驗,留下瞭不少失敗的教訓。今天,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必將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交流,又將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會通。實踐早已證明,文化交流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動力之一。為瞭保證今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並充分發揮其對人類走嚮“大同世界”的積極作用,除瞭根據當代人類生存實踐的內在趨嚮,以當代人類的實踐經驗來製定未來中外文化交流的戰略與措施外,通過對近代以來四百年西學東漸史的研究,從中得到靈感,吸取智慧,也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著名社會學傢費孝通指齣的,“從宏觀的人類文化史和全球視野來看,世界上的很多問題,經過很多波摺、失誤、衝突、破壞之後,恰恰又不得不迴到先賢們早已關注、探討和教誨的那些基本點上”費孝通:《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15頁,群言齣版社,2007年。來。就以開展西學東漸的研究來說,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通過對以往四百年西學東漸的全麵思考,在取得對其正確認識之後,進而總結經驗教訓,揭示西學東漸的規律性,並把它們運用到今後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能使未來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遵循人類文化交流的客觀規律進行,就會少犯錯誤,避免麯摺,就能更好地為人類走嚮理想社會準備好各種必要的精神條件,就有可能使人類夢寐以求的“大同”世界早日到來。可見,開展對以往四百年西學東漸史研究,是一項為民族積纍精神財富,為人類提供智慧旨歸的重大課題,對於今後包括西學東漸在內的中外文化交流,關係密切,意義重大。因此,有些學者為此早就發齣瞭強烈的呼籲。
二 本書著重闡明的幾個論題
毫無疑問,齣版一部四百年來的《西學東漸史》,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還是非常迫切的。
然而,這絕對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一部名副其實的《西學東漸史》,首先在西學東漸的時間上,必須是全過程的;而且這個過程在風雨徵程中,有喜有悲,有起有落,非常麯摺。然而,這個過程卻不是離開世界曆史的進程孤立地發生和發展,而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闡述四百年來西學東漸的發生發展進程時,一定要把它同人類曆史從地區史進展到全球史的過程聯係起來,在闡明人類社會走齣中世紀、邁嚮現代化的進程中,纔能把西學東漸發生的必然性,以及發展過程的麯摺及其根源,清晰地呈現齣來。
其次在西學東漸的內容上,必須是全麵的。要既有人文社會科學,如神學、哲學、倫理、教育、史學、政治、經濟、法學、文學與藝術如音樂、繪畫等,又有自然科學,如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農學、機械、地理、醫學等。因為西學的傳播者在傳播西學時,不是各自孤立的學術行為,而是在人類科學發展的一定階段上,依據一定的目的選擇後進行的,所以,在全麵闡述與客觀評價各科西學的傳播活動、內容、價值和影響時,必須把它同中西科學的發展與傳播者選擇時體現的人性追求聯係起來,從文化史的角度把人類科學一定時期的發展與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真實地再現齣來。
再次在上述兩方麵闡述的基礎上,還要把它們綜閤起來,通過一番由錶及裏的功夫,總結四百年來西學東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集中力量發現其中反映瞭人類文化交流具有本質性的因素,即把西學東漸的規律概括與揭示齣來。這是對有關文化史著作提齣的一項特殊要求。因為這些文化交流的規律,既體現瞭人類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智慧的發揮,也反映人類對真善美與理想社會的追求。因此,隻有把西學東漸的規律揭示齣來瞭,纔能更好地把先賢們的智慧運用到今後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去,以便繼續發揮它的啓迪作用。
從文化史意義上提齣的這些要求,說明《西學東漸史》的研究、撰寫和齣版,確實是一項重大的學術工程。在知識結構與科學水平上,都不是一個學者或幾個學者就能勝任的,而必須動員和依靠有關學科的專傢以及有關文化史的學者投身到其中來,既分工,以此發揮各自學術上的專長,又閤作,以此取長補短,並經過紮紮實實的研究,纔有可能。
因此,在這項學術工程尚處在醞釀階段的條件下,我一方麵基於自己長期從事西方哲學東漸史研究形成的認識,把研究的對象從西方哲學東漸自然地擴大到瞭包括西方哲學在內的整個西學東漸;另一方麵根據自己知識結構與學術水平的可能性,又把研究對象的範圍僅限於西學東漸的起始階段,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而且,就是對這一階段西學東漸的研究,也不是把什麼問題都拉齣來評說一番,而隻是把社會上較為關心的幾個問題,集中起來加以探討和論述。
一是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到底為什麼會發生,是怎樣發生的,發生的必然性根源何在?這是認識與評價西學東漸作為人類曆史上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與曆史運動的背景性前提。隻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瞭,纔有可能真正進入明清之際的學術領域中去,以此作為理論視野進行研究,纔能保證在方嚮上取得對它的正確認識;也隻有在這個基礎上,纔能給它以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因此,書中用瞭一章的篇幅,把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發生同人類曆史從地區史嚮世界史過渡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變動聯係起來,在分析人類走齣中世紀、邁嚮現代化的進程中,進一步闡明瞭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是隨著世界市場的建立與中歐之間交往的擴大,閤乎規律地必然發生的。
二是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到底把哪些西學傳播到中國來瞭,是怎樣傳入的,過程怎樣,影響如何?這是對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曆史運動,在中西社會與人類科學發展進程中,曾經發揮以及可能發揮作用進行評估的根據。隻有把這些問題如實地交代清楚瞭,即把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傳播活動、方式、成果,以及這些成果的內容、價值與影響,原原本本地闡述清楚瞭,在充分展現西學東漸麵貌的基礎上,對西學東漸各個方麵作齣的評價纔是有充分根據的,對西學東漸提齣的看法纔是有理有力的。因此,書中用瞭三章的篇幅,首先在每章的第一節,分彆而又有聯係地闡明瞭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從開拓到高潮再到陷入衰退的過程、事件及其原因,然後在每章中分學科而又有聯係地介紹瞭各個階段上傳播者的對話與交流活動,在盡可能列舉齣他們翻譯或撰寫的各類西學著作目錄的基礎上,傾我所學對其中有代錶性著作的內容、價值與影響,及其體現人性對真善美的追求,根據原著進行瞭頗為詳盡的介紹與評論,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基本場景及其成果再現齣來瞭。
三是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結局究竟怎樣?這個結局同中國社會的關係如何?書中認為,16世紀末開始的西學東漸進行到18世紀初,因禁教在衰落中走到瞭盡頭,雖未完全中斷,但卻名副其實地失敗瞭,並給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瞭極為不利的影響。在論述這一結局産生的原因時,不僅指明瞭它是“禮儀之爭”以及由此引發的禁教的直接後果,還分析瞭産生它的思想根源,即閉關鎖國理念以及由此引發的曆史洄流。因此,從吸取教訓齣發,通過明清之際西學東漸是否存在另一種結局問題的提齣,有意識地強調瞭它同中國社會的密切關係。這也是本書取名為《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中國社會》的原因所在。
三 研究西學東漸要有文化自覺精神
西學東漸的研究對象,雖然隻是對構成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一個方麵,即西學傳入中國的研究,但從前麵有關的論述中可以看到,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它都是一個關乎人類社會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的重大課題。因此,開展對這個課題研究時,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要準備相應的條件。其中在精神領域,關鍵是必須具備“文化自覺”精神。這是進行西學東漸課題研究的精神保證。
從錶麵上看去,盡管西學東漸隻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方麵,但它最鮮明的特點卻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在這種交流過程中,不是簡單地隻處理中西文化的關係,而是將要廣泛地接觸與艱苦地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更為復雜的關係。隻有正確而清醒地認識瞭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纔能對交流過程中的交流活動、成果,以及這些成果的價值與影響,作齣實事求是的評價,並從中把體現人類智慧的因素揭示齣來。這是進行西學東漸研究的基本要求。隻有把“文化自覺”理論運用到西學東漸的學術研究中去,纔能在滿足這些要求的基礎上,使研究工作順利地進行,並圓滿地達到上述希望實現的目的。可見,“文化自覺”是西學東漸研究的精神條件。
原因在於,一方麵,“文化自覺”理論的産生,雖是針對以往中外文化交流與研究中的不自覺現象提齣來的,但它主要是著眼於21世紀人類文化交流發展的拳拳思考。另一方麵,在“文化自覺”理論的內涵上,費孝通先生把它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32頁。四句話,認為這四句話,既錶達瞭他“對未來的理想,同時也說齣瞭要實現這一理想的手段”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32頁。。“文化自覺”理論,就是文化理想與文化手段的統一。在這裏,沒有必要對費老的這一文化理想及其理想實現的文化手段作齣具體的解釋,隻是就其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把它運用於西學東漸研究的意義,簡要地加以提示一下。
首先,有瞭“文化自覺”精神,在研究西學東漸時,就有瞭全球化的理論視野,就會看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一個方嚮,就是多元一體的世界文化的齣現”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221頁。,看到瞭這個方嚮,就要“嚮這個方嚮努力,為它準備條件”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221頁。。例如,在開展西學東漸研究時,“我們的思想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博大的包容性和曆史的縱深感”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31頁。。就是說,“要眼光放開、放遠一些”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31頁。,使自己的眼光從各種狹隘的眼界中超拔齣來,把目光投嚮人類世界的整體,把文化交流的研究的活動與對人類前途的思考結閤起來。這是一種對已往有限視野的揚棄,又是融閤各種有限視野後形成的全球化視野。
其次,有瞭全球化的視野,在研究西學東漸時,就會建立起一種健康的文化心態。有瞭這種心態,就會充分地瞭解和積極地評價世界上各種文明,並從這些文明中吸取營養。因為在“人類的各種文化中,都可能隱含著很多永恒的、輝煌的、空前絕後的智慧,我們要學會欣賞它們、理解它們、吸收它們”費孝通:《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12頁。,不能因為它是異國異族的,便因此貶低、甚至否定它們。因為在世界上的各種文化中,又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都有它消極的一麵”費孝通:《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麵臨的挑戰》,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245頁。,因此,在考察和闡述人類創造的文化時,在“將各自文化中優秀的那部分發揚光大”費孝通:《中國古代玉器和傳統文化》,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343頁。的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它的局限性;即使它是本國本民族的,也不能因此無視它們的存在,而應當謙遜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從其他文化的精華中汲取營養,來豐富和提高自己。這是一種“美美與共”的文化心態。用通俗的語言來錶述,就是“凡事不要光想著自己,要想到人傢”費孝通:《“美美與共”與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34頁。,“心中有我,也有彆人”費孝通:《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迴顧和體會》,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284頁。,要將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設身處地,推己及人”費孝通:《關於“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391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君子之風”,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運用它去進行西學東漸研究,就能剋服各種文化偏見,不但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而且對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也都能夠取得正確的認識,並在相互尊重、博采眾長的過程中相互汲取,共同創造新的文明。
再次,從上述心態齣發,在評價西學東漸過程中的傳播活動、事件與成果及其價值時,就會采取科學的態度。對此,費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瞭闡述。在他看來,由於“不論哪種文明,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有精華和糟粕”費孝通:《“美美與共”與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41頁。,在確定對待不同文明采取的態度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具體說來,就是要“一視同仁地看待包括中華文化在內的世界上的各種文化”費孝通:《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麵臨的挑戰》,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245頁。,“要能夠從彆人和自己不同的東西中發現齣美的地方,纔能真正地美人之美,形成一個發自內心的、感情深處的認識和欣賞,而不是為瞭一個短期的目的或一個什麼利益”費孝通:《關於“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390~391頁。,要“不僅欣賞本民族的文化,還要發自內心地欣賞異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標準,去評判異民族文化的‘優劣’,斷定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載《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第440頁。。在這些話裏,通過對各種不同文化關係的處理,多方麵地闡明瞭評價各種文化活動與成果應該采取的態度。例如,要積極地發現、正確地看待不同文化上的差異與矛盾,並以包容與寬容的精神去處理交流過程中因差異而齣現的矛盾;又如,評價各種交流活動、事件與成果時,要依據“送去主義”與“拿來主義”的方針,該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該批評的要熱情指齣。總之,有瞭這種態度,在評斷人類文化的交流成果時,就既會拒絕文化中心主義,又能避免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待人類文化交流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