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5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Pacific Ocean:Goa and Macao During the 16th-18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1898年,澳门议事会决定在松山山麓建立达迦玛花园,以纪念达迦玛航行到印度四百周年,同时树立达迦玛纪念碑。此浮雕由葡萄牙雕刻家高士达(Tamasde Costa)创作,为纪念碑之一部分。该碑启用于1911年1月31日。浮雕表现的是葡萄牙诗人贾梅士(Luisde Camoes,1524-1580)的史诗《卢西塔尼亚人之歌(葡国魂)》(The Lusiads)中的场景:左边为达伽玛的船队在大海中奋力前行,右边为阻碍船队绕过好望角前进的海怪阿达马斯托(Adamastor),上方则为庇佑葡萄牙人船队的女神维纳斯,她被刻画为基督教天使的形象。诗人贾梅士本人曾经到过果阿,传说他还在澳门白鸽巢的一个山洞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史诗。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为文化传播学研究专著。以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为主体,将读者带到一个绚丽而奇幻的艺术世界中去。很多帧高清图片为《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增加了高端的阅读享受。丰富的文献材料和实地考察奠定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的学术地位,提高的学术价值。
顾卫民,1961年12月生,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以来先后任教于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2006年起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读了卫民的这套丛书,使我想起其师陈旭麓先生的话:“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评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 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可以说是笼罩在重重的历史迷雾之中,对其也有种种褒贬不一的评论,如果没有治史的眼睛,很难不被迷惑和捉弄。还是陈旭麓先生讲得好:“史识是治史的眼睛”。 我体会到卫民治基督教东渐史的史识是:从地理大发现的宏观历史背景出发,对基督教在东方社会的影响作微观的考察。如此的“眼睛”使得其研究成果在宏观中能具体,在微观中有通识。这在他以往的著作中已有体现,而在这套丛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从这套丛书中可以看到:由探讨地理大发现的动因为起点,以五个具体的城市为载体;从都市制度、城市布局、贸易结构、宗教形态、建筑风格、生活方式这些微观方面入手,指出五个城市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段中的紧密联系。这样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一方面向读者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五个城市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炼出基督教对东方文明最初产生影响的某些共同性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这里不只是对历史的描述,而且蕴含着对历史的识见。——陈卫平
导言
第一章 葡萄牙文明东扩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特兰托大公会议
耶稣会
第二节 葡萄牙的海洋探险及殖民扩张
葡萄牙的光复与统一
市政厅和仁慈堂
葡萄牙人海洋扩张之动因
里斯本:葡萄牙东印度航线的起点
第三节 葡萄牙的天主教会
葡萄牙耶稣会
葡萄牙宗教裁判所
保教权的缘起
第二章 果阿:东方的罗马
第一节 葡属印度以前的果阿
果阿的地理位置
印度西海岸与西方的传统关系
葡萄牙人占领以前的果阿
第二节 葡属印度的首都
阿尔伯奎克攻占果阿及“印度国”的形成
葡印通婚
果阿的总督、市政厅和司法机构
果阿的仁慈堂
王家医院和其他医院
葡属印度贸易的中心
第三节 果阿主教区和总主教区
果阿的主教区和总主教区
耶稣会和其他修会
基督教改宗运动
圣保禄学院
果阿的宗教裁判所
印度本地教区司铎的产生
第四节 果阿的城市模式、教堂建筑与民用建筑
早期果阿的城市模式
果阿的教堂建筑
果阿的世俗建筑和民居建筑
第五节 早期果阿的城市生活
社会生活
宗教生活
艺术之都
第三章 澳门——天主圣名之城
第一节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澳门起源及葡人占据该地的方式
澳门的政府形式及议事会
“仁慈堂”和各医院
澳门最初的贸易繁荣时代
第二节 澳门主教区的初期历史
澳门主教区的建立
耶稣会士在澳门:文化与传教
“天主之母”神学院(圣保禄学院)
耶稣会士与商业贸易
葡萄牙保教权以及澳门教区的地位
第三节 澳门的教堂建筑与民用建筑
澳门城市的模式
澳门的教堂建筑和炮台
澳门的民居建筑
第四节 早期澳门的社会生活
葡人与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通婚
宗教生活
社会生活
第四章 “双城记”:果阿与澳门的历史关系与“同异”
第一节 “双城”崛起的历史机缘及面对的挑战
葡萄牙人占领果阿与澳门的时机
果阿与澳门面对英国与荷兰的挑战
果阿与印度、澳门与中国
第二节 贸易联系及行政隶属关系
“双城”在欧亚航线上的地位及加比丹-莫尔制度
果阿与澳门之间松散的行政隶属关系
第三节 天主教会的传教事业
维护保教权:果阿、澳门与教宗使节
强迫改宗与文化适应
宗教游行、圣剧和庆典
第四节 城市模式、建筑与艺术、都市制度以及物品交流
城市模式、建筑与艺术形式
都市制度:市政厅和仁慈堂
作物及物品的交流,克里奥语言的形成
结语
附表:
一 葡属印度果阿总督(1505-1720)
二 葡属印度(果阿)主教和总主教(1533-1812)
三 从果阿和澳门去日本航行的加比丹·莫尔(1550-1640)
四 澳门的总督(1557-1770)
五 早期澳门教区的主教(15761845)
六 葡萄牙海洋帝国扩张史的历史名辞表
参考书目及论文目录
附录一 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及其《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附录二 博克塞及其葡萄牙海洋帝国史的研究
后记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
这些新婚夫妇中有面包师、石匠、木匠、小客栈的老板、理发师、裁缝和铜匠。随着葡印混血通婚的增加,果阿居民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了,出现了商店和小集市。很快地,果阿的街道就变得有点像里斯本和波尔图了。在这些男士的心目中对家乡的渴望逐渐地淡化与忘却,他们现在在一个远离祖国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也建设一个新的葡萄牙。在阿尔伯奎克看来,总督的关怀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享有一种富于尊严的高尚的生活方式,由此他们也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的真正的社会基础。葡萄牙学者阿马罗(Dra.AnaMariaAmaro)指出:“阿尔伯奎克的想法是如同保护田野中的良种一样使葡萄牙家族延续下去。这些家族是由他及其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同伴们用血统构成的。……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推行一种乡土主义政策,其目的在于用此种方法迅速获得足够数量的在当地出生的葡萄牙士兵来保卫这一土地。”
当然,葡印通婚的办法开始执行后不久,就遇到了神职人员和世俗官员的反对。一开始,,没有人对这项政策本身提出反对,但却有不少人公开批评阿尔伯奎克执行这项政策的方式。有人说,当时在任的宗座代牧主教声明,没有他本人在场举行的婚礼是无效的,而让他们缔结婚姻的人将遭绝罚。另外,在里斯本朝廷中甚有影响的科钦的舰长和市长安东尼·里尔(AntonioReal)起草了一份很长的反对者的名单呈送里斯本,他指出葡萄牙人在印度与异族女子结婚是想得到王家所赐的嫁妆及特权,阿尔伯奎克还诱使一些男人违背自己的意愿在果阿定居,他们不会去出力保卫果阿,也不会出力从军和从事公益事务,因为他们更愿意呆在家里照料家庭。甚至最近在果阿发生的阴谋叛乱,就是那些本地妇女怂恿丈夫干的,目的是将果阿重新置于比贾普王的统治之下。
葡萄牙的贵族(fidalgos)出于他们的阶级偏见以及贵族情感,认为这些在果阿结婚的葡萄牙男人是最不合适去保护葡萄牙殖民地的利益的。这些出身低微,通常是士兵、水手,甚至是流浪者。当然,阿尔伯奎克肯定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不仅寄希望于这些男人,更寄希望于他们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后代是在印度长大的,通过他们的工作和从军,自然会感到尊严和高贵,后来的事实证明,阿尔伯奎克的政策是富有远见的。
由于众多人士的反对,葡萄牙国王修正了这项政策。1513年12月3日阿尔伯奎克在果阿致葡王的信中指出,他已经停止了这种婚姻。如果果阿还发生了一些这样的婚姻,那是因为他暂时离开这个城市的缘故。在1514年12月4日的信中,他坚决否认一些人恶意指控他将女奴卖给葡萄牙男子的诽谤。同时,他明确地指出葡印通婚的益处是巨大的:“我们将在印度人民中间为葡萄牙人建立巩固的基地,将要植树、建造石头的房子并且抚育子女。”
……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Pacific Ocean:Goa and Macao During the 16th-18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